• 沒有找到結果。

校園暴力衝突事件的問題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校園暴力衝突事件的問題

近幾年來,台灣地區青少年犯罪的整體數量已經有下降的趨 勢,但青少年暴力類型犯罪的人數卻未減少,性質反而日漸惡化,呈 現方式更為兇殘,對校園安全已構成極大威脅(蔡德輝、楊士隆,

2002)。從行政院將校園安全的管理納入社會治安的範疇來看,可以 瞭解校園暴力衝突事件處理已更為重要。校園暴力衝突事件發生的情 形如何,由於研究目的與方法不同,及學校的隱匿心態,卻始終難以 準確的估計。

壹、 校園暴力衝突事件的情況

首先需瞭解學生發生校園暴力事件的類型為何?官方與學術調 查的呈現是否一致?國內外校園暴力事件的盛行率是否有差別?

一、 官方統計

美國自1978 年以來,聯邦政府就開始大規模的調查校園安全的 問題,並出版「暴力校園—安全校園:致國會的學校安全報告」(Violent Schools- Safe Schools: The Safe School Study Report to Congress,

1999)。報告中指出,近 28 萬 2 千多名學生(1.3%),在中學階段 曾遭受過身體攻擊;近8%都會地區國高中學生,因為害怕上學而請 假;全國百萬的中學教師中,有近5200 人曾遭受身體攻擊(Larson, 2004)。

根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Statistics),在 90 年代,包括 1998 年至 1999 年間發生科倫拜槍擊事 件的學年度在內,校園犯罪犧牲率(criminal victimization rates)呈現 逐漸下降的現象,見表1(美國教育統計中心,2002)。

1 全美校園單一被害者和多重被害者致死統計 學年度 單一被害人致死 多位被害人致死

1992-1993 42 3

1993-1994 42 4

1994-1995 17 0

1995-1996 20 10

1996-1997 21 4

1997-1998 18 17

1998-1999 9 17

1999-2000 16 6

2000-2002 16 2

2001-2002 2 0

    資料來源:美國教育統計中心(2002)。

在1999 年公布之學校犯罪與安全指標顯示,學生在校園外受到 非致命性嚴重暴力的比例,反而是在校園內的 3 倍,而校園環境中多 重殺害事件的比例,則有增加的趨勢。因此,從學校與官方公布的資 料而言,似乎說明:校園相對於一般社會,仍是安全的生活與學習環 境。

國內則依照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簡稱 校安中心)公佈的「九十四年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將 學生校園暴力及偏差行為原因區分為23 項,各項次數分佈情況中,

以一般鬥毆事件比例最高,佔 33.6%,其他校園暴力或偏差行為則佔

14.6%,其他諸如械鬥兇殺、涉性侵或猥褻、疑涉縱火和破壞、偷竊 等事件皆在 10%以下,學生的校園暴力和偏差行為部分就已經佔所

有項目事件總和的50%以上,顯示校園暴力嚴重的情形,見表 2。

2 2005 年國內校園暴力衝突事件發生比例一覽表

學制 校園暴

力及偏 差行為

國中 高中 高職 其他

平均

一般 鬥毆

41.0%(91) 39.2%(113) 33.6%(85) 20.4%(50) 33.6%(339)

其他暴 力及偏 差行為

16.7%(37) 9.7%(28) 14.6%(37) 18.8%(46) 14.7%(148)

其他 事件

42.3&(94) 50.1%(147) 51.8%(131) 60.8%(149) 51.7%(521)

總計 100%(222) 100%(288) 100%(253) 100%(245) 100%(1008)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5)。

將不同學制進行學生暴力及偏差行為的分析時,以國中(計222

75.7%。若進一步與校園暴力中兩項最高的一般鬥毆及其他校園偏 差行為事件作交叉分析時,資料顯示國中生所犯一鬥毆和其他暴力和 偏差行為事件的比例最高,達41%和 16.7%。由數據顯示出國中生 在發生暴力與偏差行為事件的嚴重性。

教育部校安中心的其他資料分析顯示,製造暴力與偏差行為事 件的性別方面以男學生居多;一般鬥毆事件與發生對象的關係,以同 學與同學之間最高(佔 50%以上);全國各縣市的比較上,則以臺北 市事件數比例最多,其次為臺北縣和高雄市,其他各縣市通報校園暴 力及偏差行為的件數比例,皆在 5%以下;以學年度做觀察時,開學 的9-11 月為第一波高峰期(比例為 11.7%-14.2%),3-5 月則為第二波 高峰期(比例為9.0%-10.4%)。

綜合對照教育部(2003)所做的同樣調查,學生一般鬥毆的總數 為339 件(佔該年總數的 33.6%),其他校園暴力或偏差行為的件數 則為148 件(佔該年總數的 14.7%)的情形看來,顯示近年來學生一 般鬥毆的情形已有下降情形,但其他暴力及偏差行為的比例卻有上升 的情況,這樣的趨勢變化很值得注意。

二、 調查研究

國外學者Ellickson等人(1997),在加州和奧勒岡州的調查研究

發現,現有五成以上的學生在一年中曾有暴力行為,25%的學生承認 過去一年還曾多次毆打家人或熟識朋友,23%曾犯下至少一項如攜帶 武器、幫派打架和暴力攻擊的嚴重暴力行為(引自楊翠娟,2005)。

Hamdan(2000)研究美國Michigan市區6所中學178名學生,遭受校園 暴力之經驗,結果發現:不同年級的學生,受過明顯暴力的經驗,顯 著不同,其中以9年級學生遭受校園暴力之經驗最嚴重。美國學校安 全1998年度報告指出,全美公立學校在1996到1997年的一學年間,有 21%高中學生、19%國中學生、及5%國小學生曾涉及一件或一件以 上的暴力犯罪事件。學生男女性別受暴經驗方面,Zweig et al.(2001)

在美國青少年健康研究的資料顯示,9-12年級中學階段的學生中,有 25%的女生和40.7%的男生,在一年期曾經參與打架間。Borowsky

(2004)針對一萬四千多名7-12年級的學生調查發現,男生回答過去 一年曾經打架佔44.6%,女生回答曾打架者佔23.9%,而因打架造成受 傷的情形男女族群皆在6%以下 Smith• -Khuri等人(2004)針對愛爾 蘭、以色列、瑞典、葡萄牙和美國等五個國家青少年所作的跨國研究 調查顯示,五個國家之間青少年暴力行為的差異很小,平均39.8%的 青少年曾參與打架,而有15.4%因此而受傷,10.4%有攜帶武器的情 形,而青少年欺凌行為在各國之間的差異就比較大,比例最高為以色

近年來國內已有許多研究人員投入對於青少年暴力行為的研 究,多數皆是透過自陳式研究(self-report)進行•

賴朝暉(1998)對台中市11所國中生的調查中發現,有12.6%的學 生過去曾經受到侵害也去侵害別人,有9.36%的學生只受到侵犯,只 侵犯別人者有3.2%•

吳文琪(1999)針對臺北市立1400多名國中生的調查發現,在各 類暴力中以頂撞師長或父母佔73.1%為最多、罵髒話的學生佔58.1

%、曾經有打架行為的學生佔33.7%。

林坤松(2000)針對台南市1487名國中生的調查發現,有13.2%

的國中生在過去一年,至少曾經發生一項嚴重暴力事件(包含持工具 威脅恐嚇他人、持工具打傷他人)、怒罵或毆打老師、強迫取財、要 求他人暴露身體或與自己身體接觸,以及縱火焚燒公物;有47.9%的 學生至少曾經發生中度暴力事件(徒手打人、踢人、惡意破壞公物或 他人物品、強迫他人替自己分攤工作以及攜帶刀械物品到校),有61%

學生曾發生至少一項輕度暴力事件(口罵三字經、對同學惡作劇、怒 罵對方、口頭或眼神威脅警告他人,以及摔、打東西出氣等)。

吳京等學者(2000)針對全國一萬三千多名青少年調查顯示,國 小的學生在過去一年曾毆打、踢傷他人者佔19.5%,一年之內曾有一 對一打架所佔比例為20.8%;國中學生有同樣兩項行為者分別為18.8

%及20.1%;高中生有同樣兩項行為者分別佔9.2%和13.3%;過去一 年曾拿物品傷人的比率,依國小、國中和高中的順序分別為11.4%、

11.3%和7.2%;若是以過去一年曾怒罵同學的比例做比較,則依序分 別為44.1%、53.6%和35.7%。

楊瑞珠和連廷嘉(2003)以臺北市、台中市和高雄市共 1526 名 的青少年學生作調查,研究顯示11.3%的青少年自陳過去一年有打架 行為,攜帶刀械者則佔2.1%。

楊翠娟(2005)以台中縣市 10-18 歲國高中生所做的抽樣調查顯 示,過去一年曾發生任何暴力行為的比例為 45.5%,若依暴力類型做 區分時,單純語言暴力者有8.9%、單純肢體暴力者有 13.5%,語言 兼肢體暴力者有17.5%、單純性暴力/性騷擾者有 1.7%,合併性暴力 /性騷擾為 3.9%。

贰、 綜合討論—校園暴力衝突事件的問題

綜合以上國內外的官方統計及學術調查資料顯示,國內外的校園 暴力衝突事件的問題有明顯的差別;但校園仍較其他社會場域安全則 相同;官方統計與校園被害恐懼感的調查經常有落差;國內對於校園 暴力問題缺乏長期的追蹤研究是待改善之處。茲分述如下:

一、 臺灣的校園暴力歸屬於較輕微的情形

在國際間校園暴力的平均比例為25 至 40%之間,而臺灣的校園 暴力情形平均約在10%至 20%之間,歸屬於較輕微的情形(陳麗欣,

1995)。其主要原因,在於台灣政府將槍械列入管制,一般人民不能 擁有槍械。因此,青少年不易取得或接觸到槍械,國內校園就不容易 出現嚴重的槍擊案件。

二、 校園的危安事件仍較其他社會場域的件數為低

即使相對有著較嚴重校園暴力事件的美國,在其法務部的報告顯 示,校園的危安事件仍較其他社會場域的件數為低(Bureau of

Justice,2004)。事實上,學生在校外受傷害的數目遠超過在校園內 受到暴力傷害的數目,學校以外的世界對學生安全的威脅更甚於校 園。這種情形國內外均相同,但美國比台灣明顯。

三、 官方統計與校園被害恐懼感的調查經常有落差

若以官方統計數據對照一般校園被害恐懼感的調查或自陳式研 究的結果,卻經常有所落差,包括家長、教職員、學生均對學校的環 境感到害怕,沒有安全感。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調查校園安全的 資料顯示,約有31%國高中生認為校園並不安全(臺灣教育長期追

蹤資料庫,2001)。不同的測量指標,雖然對於校園安全事件做了不 同程度的控訴,卻同時也反應出一些相互矛盾與事實解讀的差異性,

其原因,可能出於電視新聞媒體的過度報導單一校園暴力事件,造成 人民心理強烈的暴力印象與恐懼感。

四、 國內對於校園暴力問題缺乏長期的追蹤研究

國內對於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情形,目前沒有很明確與清楚的輪 廓,長期以來均仰賴教育部或內政單位公布的官方數據,學界相對較 少研究。官方透過各校通報所建立的數據資料,可能因為學校單位在 考量管理績效和聲譽等問題,而造成案件的隱匿或「大事化小,小事 化無」的情形。因此,各級學校內部行政單位對學生暴力管教處置的 真實情形,缺乏相關資料的探討與建立,必然影響資料匯集時,數據 呈現的真實性。

五、 應重視學校層面的資料累積與資訊提供

如何使第一線的學校,坦然呈現校園暴力衝突的事實,是相當重 要的工作。畢竟許多校園暴力或管教的處置,仍是經由學校的老師和

如何使第一線的學校,坦然呈現校園暴力衝突的事實,是相當重 要的工作。畢竟許多校園暴力或管教的處置,仍是經由學校的老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