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校園暴力衝突處理的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校園暴力衝突處理的理論

壹、 校園衝突的理論探討

一、 衝突的意涵

衝突(conflict)是一項心理學術語,係指由兩個或更多不能一起解 決的強烈動機引發的一種明顯行為。當個人或團體感知的需要,個人 的或群體的需要已經受到或即將遭到阻礙時,就會產生這種現象。衝 突之所以發生,乃是因為個人有不同的認知、信仰及目標所致。

衝突論者認為社會中的人與人、團體與團體、階層與階層之間,

其價值觀以及其衍生出來的利害關係均含有衝突的因素存在。衝突是 人們對價值觀之信仰和對權力、地位以及資源分配等,所引發的一系 列的鬥爭;在鬥爭中,一方企圖要消除或傷害對方。

由上可知,管理者必須知道,何時要清除衝突,及何時要建立衝 突。今日的管理者,必須接受衝突的存在,並了解試圖阻止所有衝突 的發生,是一種錯誤觀念,而且是不可能的。

二、 衝突的類型分析

種類型,即

1. 個人衝突(Intropersonal conflict)

2. 人際衝突(Interpersonal conflict) 3. 群內衝突(introgroup conflict) 4. 群間衝突(Intergroup conflict)

學者劉玉玲(2001)在組織行為一書中指出:衝突可由許多不同的 觀點加以分析,其中一種分析方法是以個人層次、團體層次以及組織 層次來討論,並將衝突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1. 個人內在衝突(intrapersonal conflict) 2. 人際間衝突(interpersonal conflict) 3. 團體內衝突(intragroup conflict) 4. 團體間衝突(intergroup conflict) 5. 組織衝突(organizational conflict)

由以上的分類可知,衝突是客觀存在於個人與群體的事實,且是 預期會發生的。他有正面的功能和負面的作用,正面的功能有利於改 善原有的結構,制定新的規範;負面的作用,必須找到解決衝突之體 制化途徑,以防止系統的混亂和互解。這種衝突類型的概念,使本研 究製作的「暴力衝突層級與處分規準」穫得學理上的依據。

三、衝突的形成過程

羅賓森(Robinson)依據龐帝(Pondy)的過程衝突模式發展成衝突 過程的四個階段認為:衝突的形成通常經過潛在對立、認知與個人 化、行為反應、行為結果等四個階段,如圖1 所示。

1 衝突形成的過程

資料來源:蔡培村(主編)(1998:322)、劉玉玲(編)(2001:251)

階段一—潛在對立:出現使衝突有機會冒出來的各種條件時,這

階段三—行為反應:係指認知與個人化後,衝突雙方刻意採取阻 礙對方達成目標的行為。

階段四—行為結果:衝突行為的正面結果是提升團體績效,如改 進品質、刺激創新、鼓勵好奇、紓解情緒、進行自我檢討、加強向心 力。負面結果則是引發挫折感、降低品質、破壞溝通、危及和諧。(引 自蔡培村,1998;劉玉玲,2001)

羅賓森(Robinson)的衝突過程的四個階段,對於了解衝突的形成 過程由潛在對立、認知與個人化、行為反應、行為結果等,對於衝突 處理方式有相當完整而實用的參考價值,使妥善的衝突解決方法,有 產生「正面行為結果」的可能性,打破「衝突就是壞事」的一般認知。

貳、 校園衝突處理方式之探討

一、 校園衝突的管理策略

Owens(1911)認為,對衝突無效的管理,通常創造了一種使情境 更加惡化的氣氛,而且可能發展出一種加速中的挫折感,日漸惡化 的組織氣氛,逐漸累積的破壞性,使組織趨向衰退。反之,對衝突 的有效管理,視為待解決的問題,可以產生建設性的結果,增進組 織的健全發展(蔡振生,1992)。

Hanson(1991)認為衝突管理的技術,可經由擴展資源,建立

申訴系統,改變互動形態,調整酬賞系統,利益合併,角色澄清,

運用第三者磋商,扮演「海綿」緩衝功能,以改變結構或改變歷程,

達成問題解決。Thomas(1976)認為,有關衝突的解決,大都採取 雙向度的衝突解決策略,其中的五種衝突解決策略,受到廣泛的注 意與討論。對於尋找衝突的解決方式,有很好的指引作用。研究者 根據Thomas 的五種衝突解決策略的概念,繪製成圖 2 的衝突解決 策略圖

圖 2 衝突解決策略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根據Thomas 的衝突解決策略概念繪製

(一) 競爭策略(competing):只顧自己的利益或需求,而不 顧他人的反應,為求勝過對方,不擇手段,是一種「我 贏你輸」的策略。

(二) 合作策略(collaborating):面對問題,試圖雙方共同合

逃避 順應

競爭 合作

妥協

關心他人

策略。

(三) 妥協策略(compromising):雙方經由協商、談判、交涉,

使彼此各退讓一步,各自「互有輸贏」的局面,期使雙 方產生雖不滿意但可以接受的共識。

(四) 逃避策略(avoiding):不願面對衝突,採取退縮或壓抑 的方式,是一種不關心自己也不關心別人的反應,是呈 現「雙輸」的局面。

(五) 順應策略(accomodating):不關心自己,常以自我犧牲 成人之美,以忍讓順應他人的需求,是一種「我輸你贏」

的策略。(引自蔡培村主編,1998)。

綜觀上述五種衝突解決策略各有其適用情境,抗爭是激化衝突的 策略;合作、妥協是緩和衝突的策略;逃避、順應是減低衝突的策略。

一般而言,問題解決方式,以達成「合作雙贏」作為衝突處理的最高 原則。為達有效的學校暴力衝突管理,宜暢通溝通管道,營造和諧的 組織氣氛,防範出現「我贏你輸」的情況,造成後續衝突的餘波盪漾。

至於學校外在環境的影響,則宜適切的運用各種權變策略與技術,以 減緩衝突的情境。

二、 校園衝突與組織績效

劉玉玲(2001)在所編的組織行為書中指出,有關衝突的研究,

尚未釐清哪些情境中的衝突,較具建設性而非破壞性,但是可由兩點 假設來區別建設性與破壞性衝突。第一、極端強烈的衝突:如外顯的 爭鬥或暴力,很少是良性的衝突。良性的衝突通常是在中度激烈水準 之下,而且對立狀態是在控制之下。第二、團體活動的類型:是影響 衝突功能性的重要因素。我們假設團體的決策愈沒有計畫性,愈具創 造性,其內部的衝突則可能是有建設性的。如表3 所示

3 衝突與績效關係

情境 衝突水準 衝突類型 組織特性 組織績效 A 低或無 惡性的 呆滯的、對改變無反應的、

冷漠的、缺乏新觀念 低

B 適中 良性的 創新的、有活力的、

自我反省的 高

C 高 惡性的 混亂的、不合作的、分裂的、 低 資料來源:出自劉玉玲(編)(2001:256)。

由表3 可知,當衝突水準很低時(如情境 A),組織易流於停滯、

缺乏創意,因此組織績效不高;當衝突太厲害時(如情境C),組織

組織能維持自我批評及創新活潑之情況,提升組織效能。

三、 小結

一般認為,衝突與團體績效或組織績效的低落有關。而本文獻指 出,這種看法並非完全正確。對團體的運作而言,衝突可以是有利的,

也可以是有害的。衝突的層次可能太高也可能太低,兩種極端都會阻 礙團體的績效。另一種情況是適度的衝突恰好足以預防僵化、激發創 造力、紓解緊張,以及促進革新,而此種衝突又不至於高到具有破壞 性。若能對衝突有建康的認知,才能以正確的態度處理衝突。適當的 衝突水準可以避免停滯、刺激創造力、鬆弛緊張、促進改革,反之,

不利之衝突水準則有害員工的工作滿足、增加人員流動率、降低工作 生產力,因此,要善加管理校園內的各種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