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校長校務經營理論與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9

人際關係技巧與經營實務素養;3.師傅校長模式應包含 Modeling、Education、

Networking、Telling、Outlooking 與 Reacting;4.認知學徒制實務經驗傳承乃成為 擔任校長重要學習方法。

綜合以上可發現,國內在師傅校長教導制度方面雖建構尚未完整,然相關的 研究卻有許多可供參考應用之處,但在師傅校長經驗傳承內含此部份,除蔡易芷

(2005)、高慧容(2006)與陳木金(2007)有相關探討外,目前國內外對於師 傅校長經驗傳承內容包含項目方面,研究仍相當欠缺,有值得加以探討的空間。

第二節校長校務經營理論與研究

壹、學校經營意義

Management 於國內常翻譯為「經營」或「管理」,因此往往將經營與管理視 為同義詞。對詞意詳細分辨,「經營」是指對組織內一切事物的籌畫,強調對組 織團體外運作的歷程;而「管理」則是指對組織事務加以處置,較偏向組織內部 的運作(蔡培村,1998)。

學校是推展教育活動的組織,如何透過學校組織內外經營管理的運作歷程,

透過學校行政歷程,處理教育問題,提昇學校的效率與效能,增進教育品質,彰 顯教育成果,最終達成教育目標。學者提出各種關於學校經營的觀點。

張慶勳(1996)指出學校經營管理策略意指學校經營者採用管理學的知識與 技術,糾合學校成員的人力,透過行政程序運用各種資源與策略,達成學校教育 目標,增進學校效能,促進學校組織的變革與發展,以因應社會變遷與學校的需 求。

江文雄(1996)指出學校經營管理乃是校長領導全校師生,遵循一定的準則,

適當而有效的處理學校中的人、事、物等各項業務,以發揮教學及輔導效果,達 成教育目標的歷程。換言之,及是能盡一切方法與力量,把學校辦好,使其有成 效與貢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0

蔡培村(1998)指出,學校經營管理是以運用管理的理論與技術為基礎,因 應學校的需求與目標,協調學校組織成員間的互助合作,以創造學校的價值與效 能。

蓋浙生(2002)認為學校教育事業和產業經營都是同樣面對人、事、物所構 成的組織。經營教育產業,主要在發揮教育資源(投入因素)與產出效果(學生 學習)間的效率。學校是推展教育活動、落實教育理想的最基本組織,有效的經 營學校才能提昇教育品質。

林雁名(2011)指出學校經營為透過學校要務運作的組織成員,本於職權和 責任,運用管理學的學理與技術,對學校目前狀況分析,並對未來發展進行評估,

訂定學校目標,結合內外資源,透過行政行為與策略活動,促進學校發展與進步,

達成學校目標。

綜上所述,學校經營必須糾合組織內成員,衡量學校內外情勢、資源,形塑 共同願景,訂定學校教育目標,各個單位基於職權執行學校經營任務,並且結合 學校內外一切資源,善用策略思考,提高學校效能的歷程,實踐教育的理想。

貳、學校經營之理論基礎

學校經營是運用各種管理理論作為基礎,透過應用的方式來規劃策略實施經營與 管理,以下就各層面理論基礎加以說明:

一、管理學基礎

現代社會中,學校組織所要面臨的是一個動態、多元價值與複雜的內在架構 與外在環境。龔平邦(1990)認為校長必須採取權變的管理方式與領導行為,曾 能因應組織成員需求與外在環境變遷,而權變的方法係致力於發展環境變數與適 當程序,計量的、行為和系統的觀念與技術,同時也能結合其他的管理學派的觀 念與技術。校長身為學校經營管理者,必須提昇管理學在學校經營上的應用,其 主要責任在於建立組織架構、劃分職權、協調組織的各種基本要素、降低成員的 衝突,並且依據現有資源進行分配與運用,以創造組織的效能或價值。

蔡培村(1998)認為唯有透過系統化與科學化的管理策略與程序,才能整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

學校組織內部的協調合作,並與外在環境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達成組織的最大 效益。

二、團體動力學基礎

學校是由許多成員(包括校長、主任、教師、學生、家長、教育行政人員等)

構成,每個成員都在學校扮演特定的角色,同時藉由成員間互動獲得需求及滿足。

因此學校經營應使用團體動力學,能有助於了解學校組織成員之間的互動過程

(Bales,1950)。再者,當學校組織成員間的目標與行動不一致,或是成員需求 與組織目標不一致時,組織衝突就會產生。學校經營必須具備能夠化解組織內部 人際衝突的策略與技巧,以有效處理學校組織成員間的人際衝突,化危機為轉機。

Blake & Mouton(1964)指出減少團體間衝突的策略可分為迴避、安撫與面質三 個策略,迴避策略主要以不予注意、實地隔離與有限互動等方式降低組織衝突;

安撫策略主要以緩和或條件交換等方式降低組織衝突;面質策略主要是以人事互 調、尋求上層目標與問題解決等方式降低組織衝突(林雁名,2011)。

歸納以上團體動力學理論,學校經營要透過團體動力學的理論基礎探討學校 組織成員的凝聚模式,藉以瞭解團體的向心力,並作為領導與管理的參考依據;

另外,整合成員能力與專長,激勵工作士氣,實現學校目標。在組織成員意見不 一致而發生衝突時,運用團體動力學解決衝突策略來化解組織內的紛爭與危機。

三、法學基礎

蔡培村(1998)認為學校任何行政事務與活動的運作,都必須在國家法律的 規範中擬定與進行,學校經營管理需在符合法治的基礎與架構前提下運作;必須 明確了解相關行政運作弊端;在積極方面,則更可以發揮學校行政的績效。

法學基礎可以提供學校經營者管理與控制學校行政的權力,提昇領導者的法定權 威,並明文規定學校經營者的角色、義務與權利,為學校經營提供一個基本的行 政參考架構。

四、生態學基礎

蔡培村(1998)認為學校是存在於社會環境中的一個次級系統,學校與社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2

有交互作用的密切關係,學校經營良窳的關鍵因素,除了組織內部的協調與互動 外,還包括以下學校外部生態環境中的各種生態系統影響因素共同促成:

(一)政治生態系統:

一個學校組織必然和該國的政治環境系統相互關連,教育經常為達成政府的 政治目標或理想而設計規劃,學校經營者一方面必須體察國家與政府的政策與方 針,了解政府對於學校教育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應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影響社 會的政治文化。

(二)經濟生態系統:

學校經營最重要的要素是經濟資源,舉凡人事的聘任、校地的取得、校舍的 興建與設備的添購,都必須養類經費的支持。隨著國家經費與資源的困窘,現代 的學校經營在經費來源短缺的情況下,除了必須做好節流的工作,也必須為學校 開源,自籌學校經費。

(三)社會生態系統:

就動態的組織環境而言,社會的影響力量諸如人口的量與質、國民所得、社 會風氣、文化水平、教育設施、種族狀況、就業情形、所得分配、人民生活水準、

社會結構以及性別年齡的分配等,全部需予以妥善而縝密的考慮。因此學校的經 營必須考量社區環境的特性與屬性,配合當地的風土、人情與資源,創造學校機 能,增進學校與社區的互動與互利。

(四)文化生態系統:

學校組織是由人所構成,並依存於社會系統之中,因此,學校組織必然也是 人類文化的一種產物,學校經營管理必須考慮學校內部組織系統與外在環境系統 間的交互作用,並了解學校所處社區的文化背景,使得學校的政策與目標,能夠 獲得社區的認同與支持,同時善用當地的文化資源,建立學校發展特色,拓展學 校經營的邊際效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3

參、校務經營內涵 一、校務經營意義

學校經營攸關學校整體發展,因此學校經營必須掌握各項可能的資源,匯集 眾人的智慧,營造和諧的組織氣氛,透過有效的、合宜的策略與方法等行政運作 達成學校目標。

二、校務經營內涵

校務經營的主要內涵,包括學校行政及教學。鄭同僚(2000)引自 Murgatroyd 與 Morgan 分析英美加拿大等國家的教改經驗,學校經營策略的選擇通常會隨

「學生入學自由程度」、「學校人力與物力資源」、「學校所能提供的最大服務」以 及「教學方法與教育結果」等四類因素的改變而改變。其中又以「學生入學自由 程度」與「教學方法與教育結果」對學校影響最鉅。學校教育除了需要有正確的 理念和經營目標外,更需要有整套發展的策略與計畫,才不致於迷失了方向,浪 費可貴的資源,因此訂定有效可行的「校務發展計畫」成為經營學校不可或缺的 條件(林海清,1995)。校長要運用學校經營管理的策略來分析考量學校的辦學 理念、學校特色(優勢與劣勢條件)、學校基礎、學生本質等因素形成的狀況,

找出可帶動學校,邁向目標之具體做法(鄭崇趁,2002)。

江文雄(1996)指出追求卓越,提昇品質,是學校經營的具體目標,欲達成 此一目標,必須依循下列九項經營策略:

(一)在辦學過程中抱持遠大的理想與抱負,深切了解與體認教育的目標,釐訂 明確具體的校務發展計畫,並落實執行。

(二)擴大參與管理,慎做各種行政決定,並提高其合理性。

(三)力行高倡導、高關懷的人性化民主領導方式,營造和諧的組織氣氛。

(四)善用溝通,重視協調,激勵教師士氣,發揮團隊精神。

(四)善用溝通,重視協調,激勵教師士氣,發揮團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