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概念構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後五項的摘要為:6、參與宗教活動的頻率(如上教堂、祈禱、誦經、廟會 慶典、或參拜儀式等)為未曾參與5 位、每天 2 位、每週數次 3 位、每月數次 4 位、每年數次11 位。7、練習靜坐(靜心冥想)的頻率為未曾參與 13 位、每天 3 位、每週數次 2 位、每月數次 3 位、每年數次 4 位。8、針對日常生活壓力負 荷(如來自工作、人情、家務事、生活瑣事等壓力)的感受為還可接受 14 位、

略感壓力9 位、有些沉重 1 位、壓力很大 1 位。9 為最近一年發生「正面」的重 大生活事件的項目,為最近一年發生10「負面」為的重大生活事件的項目。

第六到第十項的內容中,平均而言參與宗教活動的頻率不高,以每年數次為 多數,此外超過一半以上的人沒有靜坐習慣。大多數人覺得生活稍徵的壓力或尚 可接受。「正面」重大生活事件中有8 位回答無,其他各類事件都有,其中以出 國遊旅為最多有6 位。「負面」重大生活事件中有17 位回答無,其他最高的為至 亡故或重病有5 位。

第三節 概念構圖

一、 概念構圖的應用與分析基礎

1986 年 Trochim 與 Linton 提出概念構圖(concept mapping)是為了計畫與 評鑑的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 for planning and evaluation)為目的。在教育領 域中,概念構圖用於發展評鑑指標,亦使用在教學中。

在教學上,Novak 根據美國當代認知心理學家 Ausubel 的有意義學習理論

(Novak, 1990),發展出概念構圖教學,步驟分為選擇概念、歸類及排序、聯結 及聯結語、交叉聯結、舉例等五階段,能協助學習者達到有意義學習(余民寧,

1997)。其原理為將抽象的概念系統化與視覺化課程內容,使得學生能夠清楚地

「看見」(理解)各概念之間的垂直及水平關係,有助於觀念的建立與釐清。

概念構圖亦可用在研究上作為一種研究工具,尤其適合在計畫或評鑑之初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於尚未明確的概念予以具體化,此即「概念形成」(conceptualization)。此種結構 化的概念形成,能對原本模糊的概念提供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以 引導研究者理論的形成,為進一步的驗證與評鑑提供基礎。概念構圖的分析基礎 為 兩 種 多 變 量 統 計 方 法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 多 元 度 量 法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和群集分析(cluster analysis)以及圖形化工具,共同 分析資料最終達到結構化概念形成的目的(余民寧,1997;吳政達、郭昭佑,1997;

羅恩冕、郭昭佑,2018;Trochim & Linton, 1986; Kane & Trochim, W. M, 2007)。

二、 結構化概念形成的步驟

結構化概念形成的步驟包含下列六個階段(余民寧,1997):

1. 準備(preparation):挑選具異質性高的參與者,並滿足多樣性及代表性 要求的樣本,通常為該主題之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樣本數量大約在每個 研究團隊10~20 人即可,以利研究者掌控及避免參與者流失。

2. 生產意見(generation of statements):針對研究主題,要求參與者以腦力 激盪(brainstorming)的方式,產生大量的觀點並陳述之。每一個陳述的觀點需 符合明確、單一向度的要求。

3. 意見結構化(structuring of statements):將全部的意見寫在卡片上,一 張卡片寫上一個意見。接下來有三個程序:首先,接著要求每一位參與者分類,

分類標準是「以自己感到最有意義的方式」歸類,並需符合下列三個條件:(1)每 個意見只能被歸到某一類,不可重複歸類;(2)不可以將所有意見歸為同一類;(3) 也不可以將每一個意見單獨歸成一類。第二,計算個人的歸類結果,並登錄成二 元近似對稱矩陣(binary symmetric similarity matrix),如圖1,再將個人的近似矩 陣加總成為一個整體的近似矩陣。第三,將陳述分類之後,接著進行意見的評定,

要求每位參與者對每個意見作五點或七點的優先性或重要性評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3-2 二元近似對稱矩陣

資料來源: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臺北市:商鼎,173。

4. 觀點的表徵:共有三項分析。(1)多元度量法分析:將所有人的近似矩 陣疊加後,形成一個加總近似矩陣(如圖2),進行二向度的非參數多元度量法分 析(two-dimensional 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分析結果可得到估計點 圖(point map)。圖中每一個點代表一個意見,若點與點的距離越近,則代表意 見越常被歸在同一類,反之,距離越遠代表越不是被歸在同一類。如此一來,經 常被歸成同一類的意見們,就會有聚集的效果呈現。

多元度量法與因素分析都是資料簡化的方法,但是多元度度法屬於非屬性為 基礎的方法(nonattribute-based approaches),與因素分析或區別分析等以屬性為 基礎的方法(attribute-based approaches)不同。多元度量法有計量(metric)和非計 量(non-metric)兩種,計量多元度量法以相對距離實際數值為投入資料,非計量多 元度量法則是以順序尺度的資料作為資料的投入。非計量MDS 是嘗試在維度空 間構面圖中,使點間距離排序與原距離越一致越好,而通常量測配合度的指標稱 為壓力係數(stress)。壓力係數之計算,是以在知覺圖中成對事物之距離與其平均 距離之差來計算(林震岩,2007;榮泰生,20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3-3 五個人的加總近似矩陣

資料來源:吳政達(2008)。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臺北市:高等 教育。56。

(2)群集分析:根據多元度量分析法,求得每個估計點在二維座標系中的 座標值,以輸入群集分析。採用華德氏階層群集分析法(Ward’s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找出少量的數個群集(clusters),並產生樹狀圖。

(3)計算兩種平均評定值:針對估計點圖,計算每個觀點的平均評定值,

稱為「估計點評定圖」;另外,針對群集圖,計算每個群集的平均評定值,稱為

「群集評定圖」。

5. 概念圖解釋:針對以下各項進行解釋。

(1)意見清單:由所有參與者所提出的原始意見清單之彙整。

(2)集群清單:經由集群分析之後,獲得分了哪些類、哪些意見被分到同 一類,針對類別試圖予以命名,以簡化並提供解釋。

(3)估計點圖:在多元度量分析法後所獲得的估計點圖,即每個意見在二 維座標系統上的圖形呈現。

(4)估計點圖分群圖:經由集群分析呈現之分群圖,可簡便地看出分類數 量、類別間的距離與類別內的集中情形。

(5)估計點評定圖:根據估計點評定圖平均值的大小,研究者能看出哪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意見受到參與者們的重視。

(6)群集評定圖:根據群集評定圖平均值的大小,研究者能看出到底哪個 群集是構成整體概念的核心概念。

6. 應用:整理出來的項目,後續可作為發展計畫或評鑑之指標、活動或課 程設計之參考依據以及發展量表之構面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