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三節 討論

姿,2008)提出「靈性是與生俱來的」;或是方永泉(2015)「靈性是生命之所以 為生命,人之所以成人的最重要特徵。」靈性似乎早就存在在哪裡,只是等待人 們去發現或是將之引導啟發,而引導的方式無論是方永泉(2015)借用湯瑪斯.

摩爾提出的關懷的教學模式,或是約翰.米勒強調教師應以真我來面對學生,都 是正向積極的教學活動,與挫折所引發的反思與轉化,屬於不同性質的歷程。

第三、家庭教育對靈性教育的重要性(第三組構面六):一般全人教育或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性教育可能是將教育現場設定為學校,因此多針對學校提出教育原則而較少特別 提及家庭教育。但是就研究者所知,許多另類教育(Alternative education)或現 在稱為實驗教育(experimental education)的教育理念,皆非常強調家庭教育的重 要性,例如: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與蒙特梭利(Montessori)教育(張 凌虛,2013;許妍飛,2015)。比較簡單的作法是,直接將目前針對學校教育的 各項原則直接在家庭中運用;另一種做法則是針對家庭的情況提出適合家庭的靈 性教育原則。研究者認為學校與家庭在實施上還是有所不同,在學校(尤其公立 學校)經常會有「保持中立」的議題(Estanek, 2006),但是在一些具有信仰的家 庭靈性教育可能直接由宗教儀式(Harris, 2007)所取代,這兩部份該如何合作或 區分,有待未來更多研究與討論。

第四、靈性教育在各階段的適切性(第三組構面七):本次教師們普遍認為,

在不同階段的孩子,有不同的靈性教育的實施方針,例如由小(幼稚園)到大(高 中)各階段靈性教育可以是「愛護動物、尊重生命、尊重身心障礙,爾後認識自 己」,雖然從小我、他人到大我的同心圓來看,對自我的探索是最核心的概念,

但在發展上卻是發展上較晚出現,較抽象的思考能力。

由此可知靈性發展的次序,並不像同心圓一般由小我到他人再到大我,而是 從尊重生命開始。這呼應了發展心理學對同理心可能是天生就具備的研究,研究 中,學者夏允中與黃光國(2014)的主要論點是良心會受文化影響,但同時良心 還是有其生物性(天生的傾向)。文中引用 Warneken 與 Tomasello(2006)的實 驗(嬰兒時期看見有人需要協助,便會出現主動協助的行為)以及 Hamlin 等人

(2007)的實驗(即便只有八個月大的嬰兒,便已經傾向對影片中協助主角爬上 山坡的三角圖型有較多的正向反應與視覺關注,反之,則對阻饒主角成功的正方 圖形有較多忽略的反應)來說明,即使是尚未受到社會化的個體,在面對行為的 抉擇時也會出現為他人著想的行為傾向。

這類型的發展心理學研究,也可以做為靈性教育學在不同發展階段時的參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對於發展早期便出現的能力可以先予引導(如同理的能力),而需要發展後期才 出現的能力(例如:後設思考的能力),可以等待其成熟後,再行引導。

二、 靈性概念對教育的啟示

從上述對靈性的意涵、層面以及靈性與教育的分群類別討論中,獲得靈性對 生命的樣態提供了不同視角,也對教育帶有不同的啟示。

1、 生命的本質:生命中除了可見與可感的「我」之外,還有一個看不見的

「內在我」(真我),並且更接近生命本質或生命的核心,這種內在與外 在、表相與本性的對照,對小我而言,打開人類追求更高層次的可能(高 我);對人類而言,提供了人性尊嚴與人類價值的基礎,且進一步地成 為維護人權、保護生命及人皆生而平等的核心要素。

2、 生命存在意義與目的:生命因爲靈性的存在而不致於虛無,也不致於物 質消失了就什麼都消失了,對於生命之存在提供意義的基礎,也帶來生 命的召喚、意義、目的、任務或某種「天命」,得以幫助在物質與消費 主義高漲的現代人,不致於「窮得只剩下錢」或「窮忙」,不會只以物 質做為衡量一切的準則。

3、 靈性教育使人活在當下:活在當下,是個響亮的口號,至少每個人聽過 它,也覺得它的意義非凡。但究竟為什麼要活在當下,而又要如何活在 當下?最簡單的一件事就是:過著警、覺察、有意識的生活,不要把生 活當成是預演。例如:日本著名的戲劇《麻辣教師GTO》1中,劇中當 班上一名資優生覺得上課、交友,學校的一切都在浪費他「優秀的人生」, 最後決定待在家裡不去上學時,他的理由是:「反正高中不過是上大學 之前的預演,為什麼要這麼認真?」教師鬼塚英吉告訴他:「沒有任何

1 《麻辣教師 GTO》是日本漫畫家藤澤亨的漫畫。1997 年至 2002 年於《週刊少年 Magazine》

連載。是一部相當受歡迎的作品,1998 年第 22 回講談社漫畫賞少年部門獲獎,之後被改編成 電視動畫和連續劇。目前中文版漫畫都是由東立出版社代理發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生命是另一段生命的預演,每一段生命都是珍貴而不可取代的」,使得 這名資優生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開始認真的對待老師、同學與父母,

更重要的是認真的對待自己的生命。

4、 靈性教育是非灌輸的教育:靈性存在於生命而且與生俱來的特性,使教 育從「灌輸」轉變成「引導」,這也是「education」的本義:「引出原先 已經存在的」。換句話說,當教育者(老師、家長或學校)相信生命有 其本來的性質時,其工作便是尊重、珍視與協助生命將其潛藏的內在特 質引導出來。教育者會願意傾聽、願意等待,也比較願意「相信」受教 者本身會找到自己的出路,而不會過度「控制」。

5、 靈性需要信心而非控制:靈性關懷大師湯瑪斯.摩爾曾說:「靈性需要 信心而非控制,它是一種完全投入現在的喜悅,而非對未來的焦慮感」

(張淑美,2007)。一般過度競爭且追逐潮流的教育,因為隨時害怕被 別人追趕或是永遠有新的事物要追逐,使人永遠處在焦慮之中。但是靈 性教育則是以回應個體靈性的需求為起點,目的是希望個體探索、認識 自己進而成為自己,並且肯定生命的意義與存在的目的,不會對未來充 滿焦慮,唯一需要的是一種對生命本質的信心,相信每個生命還可以更 好(未完成性),相信教育(成長)的發生是出自於自發與自願而不是 被迫前進(自我完成性),也相信教育會受其周遭環境與條件的影響(依 他起性)。

本研究認為,靈性觀是所有教育的核心概念,廣義而言,所有的教育都應該 以靈性觀點為基礎,換句話說,所有的教育都是靈性教育。正如湯瑪斯,莫爾

(Tomas Moore)在 John P. Miller 著作的《Education and the Soul-Toward a Spiritual Curriculum》序中所言,「我想不出有任何事物會比將靈性帶回教育這件事對我們 的社會更重要」,以及「一旦我們從理智轉移到靈性,我們的教導就會有一百八 十度的轉變」(張淑美,2007)。本研究相信,繼全人教育以及另類教育(現改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為實驗教育)的改革之後,靈性教育應該是下一波最重要的改革。

三、 靈性的二維框架

本研究從概念構圖得到臺灣教育工作者對靈性與靈性教育的觀點,但這究竟 代表什麼意思?有符合我們對靈性及靈性教育的期待嗎?要回答這問題,必需先 提出本研究對靈性及靈性教育的看法,才能對臺灣教育工作者進行分析與比對。

(一)靈性的二維框架

本研究透過文獻閱讀與訪談討論,提出本研究對靈性的二維框架(The Two-Dimensional Framework of Spirituality, 2DS),即縱向成長(發展)以及橫向連結 等二個向度,見圖4-4。

靈性的縱向成長:以超個人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屬於個人的內在成長,追尋 完整的意圖(生命的完整或自我的完整),體認到生命的意義與目的,知覺與認 知改變等意識的變化,具有超越個人及理性的意識經驗。

靈性的横向連結:以生態心理學為理論基礎,打破「我」與「非我」的界線,

屬於個體與其他事物存在的關係,包括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環境之間、個體 與宇宙萬物之間,還有個體與超越的存在之間,彼此都是錯綜複雜,互相需要,

彼此牽連的關係,即從狐立的 EGO 變成緊密相連的 ECO 關係,即 ME(小我)

變成WE(大我)的發展歷程。

特別的是,無論是縱向成長或是橫向連結,兩者走到最後將會殊徒同歸,抵 達同樣的境地。因為當意識開展而認識自己是靈性的存在時,便會覺察靈性來自 於共同的根源,因而體認到萬物相連,達到萬物合一的高層次靈性經驗。相同的,

當感受到自己與自己合一、自己與萬物合一、自己與超越界合一時(彭芷雯、傅 國倫,2011),自然會體會到所有的一切都是靈性的存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超越界

環境

他人

小我 縱向成長

橫向連結

(ME) (WE)

圖4-4 靈性的縱向成長與橫向連結示意圖。

註:縱向的成長係自我及意識超越個人逐漸擴大容納更多;橫向的連結將自己及 環境中的其他人事物連結起來,合為一體。最外圈的超越界以虛線表示依個人觀 念可選擇接受或保持開放但暫時放下。

(二)靈性二維框架的教育觀

分別從縱向成長與横向連結兩個向度出發,說明靈性二維框架下的教育觀。

縱向成長的教育觀:首先,由於重視生命內在的成長,因此教師會肯定生命 是靈性的存在,每個生命都有不同的意義與目的要完成與追尋,無論其生命意義 與目的為何,皆加以尊重與珍惜,不會以外在的標準來評價。(2)教育的目的在 於幫助個體了解上述的事情,而不是以功成名就等外在事物取代內在的、生命的 意義。(3)教師會嘗試去探索、覺察、接納並回應學生的靈性需求,而非要求學 生完成人人一致地標準。(4)引導與培養學生內在的成長而不只是外顯的成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横向連結的教育觀:(1)提倡複雜理論的世界觀:不會將世界上所有的事物

横向連結的教育觀:(1)提倡複雜理論的世界觀:不會將世界上所有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