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歌唱教學活動教學實施與學習表現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歌唱教學活動教學實施與學習表現

本研究之多元文化〈僑本一家〉音樂教學方案,以主題一「音樂與語言」之印尼〈Satu, satu〉與臺灣泰雅族〈Rimuy sola rimuy yo〉兩首歌曲為歌唱教學素材,分為音樂與文化 兩面向進行教學。音樂面向包含歌曲曲調與歌詞發音方式,文化面向則涵蓋印尼與臺灣 原住民之族群地理位置、國旗、國徽、當地飲食,以及與音樂相關之歷史背景、信仰習 俗、節日慶典等內容(見圖 6),本節將根據蒐集之研究資料,呈現此教學方案中歌唱教 學活動的教學實施與學習表現。

〈Satu, satu〉、〈Rimuy sola rimuy yo〉

音樂面向 文化面向

1. 引導聆聽歌曲

2. 教導歌詞發音方式與簡單詞彙 3. 逐句教唱並講解歌詞意涵 4. 每兩句合句練習

5. 引導習唱全曲

1. 引導討論對印尼與臺灣原住民的印 象

2. 呈現地理位置、國旗、國徽及當地飲 食等圖片

3. 簡述歷史背景、信仰習俗、節日慶典 等內容

圖 6 歌曲教學內容

一、印尼〈Satu, satu〉歌唱教學活動

印尼歌曲〈Satu, satu〉主要為主題一「音樂與語言」之教學活動素材,輔以印尼地 理位置、國旗與國徽、信仰習俗與節日慶典等文化知識,作為主題二音樂與信仰習俗,

以及主題三音樂與生活之認知基礎,並分別於主題三課堂中進行歌曲複習,於主題四音 樂文化大使進行小組成果展演。

(一)教學設計與實施

在音樂面向中,詞曲教學主要以聆聽、示範與模仿、講述等方式進行,藉此引導學 生習唱與認識印尼詞彙及其發音方式。教學流程包含引導聆聽歌曲、教導歌詞發音與印 尼詞彙、分句教唱,以及習唱全曲等四個主要教學步驟(見圖 7)。

圖 7 印尼歌曲〈Satu, satu〉詞曲教學流程圖

首先,教師播放〈Satu, satu〉,引導學生聆聽歌曲語韻,討論歌詞母音發音方式,並 進而引導學生感受歌曲情感表達。

接著,在教導歌詞發音與印尼詞彙時,教師依據教學對象背景不同而有不同教學安 排,本地班由教師示範與教導歌詞發音,僑本班與僑生班則多由印尼僑生示範,教師從 旁協助,共同教導印尼語發音方式及印尼詞彙。其中,僑本班因班級中有一位印尼僑生,

教學時先由該印尼僑生示範,教師從旁協助,引導師生雙方共同學習與成長,該僑生以 當地印尼人的方式教導與分享印尼詞彙,讓本地學生對印尼有更多且更正確的瞭解,此 外,課程進行中教師講述印尼語「你」的拼音為 Gamu 時,隨即被該僑生指正應為 Kamu,

讓學生與教師都學習正確的知識,也讓學生明白教師不一定能夠熟悉所有知識,這是很 特別的學習,師生雙方均有所收穫(研觀僑本 20151027);僑生班則由全部印尼僑生共 同示範,教師從旁協助,共同教導非印尼僑生,教師觀察發現,在僑生班的教學,因印 尼僑生占多數,且此曲為印尼傳統童謠,印尼僑生對此曲已有一定熟練程度,因此教師

引導聆聽歌曲 教導歌詞發音

與印尼詞彙 分句教唱 習唱全曲

多著重學生於歌曲情感表達與演唱音色等情意面向的體會,教導印尼詞彙發音的時間較 少(研觀僑 20151028),協同教師亦認同教師於僑生班教導歌詞發音教學時,由印尼僑 生教導非印尼僑生的安排。

感覺教師調整演唱音色後,僑生演唱的音色不錯,且教師在僑生班的教學重視由印 尼僑生教導非印尼僑生學習印尼語,Good。(協觀僑 20151028)

最後,在分句教唱與習唱全曲時,教師先是逐句教唱,接著每兩句合句練習,最後 完整習唱全曲,每個步驟均進行二至三次。教師與協同教師觀察均發現,曲調教學過程 順暢,但教學時教師範唱速度較快,而學生跟唱速度較慢。

教師範唱速度太快,學生易跟不上教學步調,可思考初次教導歌曲曲調的範唱速度 再放慢些。(研觀本 20151023)

歌曲教學流程流暢,但稍嫌太緊湊,學生雖跟隨教師範唱而習唱,但教師若能更放 慢腳步,不要講得太趕會更好。(協觀本 20151023)

在文化面向中,文化知識教學主要透過講述、提問與小組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

教學內容包含印尼族群地理位置、國旗與國徽、當地飲食、信仰習俗與節日慶典。教學 流程包含討論與分享印尼印象、印尼飲食體驗、呈現印尼地理位置、國旗與國徽等相關 圖片,以及講述印尼文化知識等四個主要教學步驟(見圖 8)。

圖 8 印尼文化知識教學流程圖

進行印尼印象討論與分享時,教師先從自身經驗出發,分享自己對印尼的印象與想 法,教師提及自己對印尼的印象與想法來自於小時候家中的印尼幫傭,認為印尼人皆不 吃豬肉,且印尼男生好吃懶做,家中經濟仰賴女生出外工作等(研觀僑本 20151027),

討論與分享

印尼印象 印尼飲食體驗

呈現印尼 地理位置、

國旗與國徽

講述印尼 文化知識

進一步帶領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教師觀察發現多數學生對印尼的印象是模糊與陌生的,

透過小組討論,學生能自由提出自己對印尼的想法與疑問,教師亦能藉此引導學生思考 不同國家的異同,且給予時間讓學生自由討論與書寫對印尼的想法,亦能激發同儕間相 互引導,瞭解自己所認識的印尼(協觀本 20151023),並藉由分享各小組討論結果,帶 領學生從各式不同觀點認識印尼,深入思考自己過去對印尼的想法。其中,僑本班進行 小組討論時,該班印尼僑生能適時與同儕分享自己在印尼的生活經驗,該印尼僑生解釋 並非每個印尼人都不吃豬肉,而是因族群與宗教而有所不同,並說明印尼當地本地人與 華人間互動的情形(研觀僑本 20151027)。在僑生班的課程則透過教師自身經驗的分享,

引導印尼僑生回憶過去在印尼的生活情形,瞭解臺灣人對印尼的想法與認識,且教師觀 察發現有不少印尼僑生除專注聆聽外,也適時回饋教師的分享,非印尼僑生則除聆聽教 師與同學分享外,亦提出自身對印尼的疑問與想法,課堂進行中師生雙方互動狀況良好,

並藉由小組討論引導非印尼僑生分享對印尼的想法,相互討論彼此國家的文化知識。對 此,協同教師認為這個教學方案非常棒的特色是印尼的學生可以真正成為一名講者,一 個當地人的角色,用更真實的角度呈現印尼(協訪 20160215)。

教師以小時候與自己家中印尼幫傭相處的經驗說明自己的印尼印象很好,能吸引學 生瞭解與回憶。(協觀僑 20151028)

然而對於小組討論此步驟,教師與協同教師看法不太相同,協同教師認為,教師雖 引導並給予學生時間討論自身對印尼的印象,卻未針對小組討論的結果加以深入探討原 因,僅簡短陳述、歸納與分享各組討論結果略為可惜,尤其在談論印尼印象時,學生們 就是你一句我一句,教師目前做到只有歸納而已(協訪 20160215)。對此,教師認為設 計此步驟僅單純想藉此分享自己與各組學生對印尼的印象,引導學生從各個不同面向瞭 解印尼,並未想要針對小組討論結果進行批判。

其次,教師呈現印尼當地人常吃的 Krupuk(譯為蝦餅或魚餅)、Pilus(譯為小薯球)

以及 Nano Nano 等三種點心,提供三個班級學生印尼飲食體驗,並討論臺灣與印尼飲食 的特色等。其中僑本班的印尼僑生,亦準備印尼辣椒醬供同學品嘗,說明印尼不同辣椒

醬的調味方式,使同學能更認識印尼的飲食。

最後,教師依序呈現印尼地理位置、國旗與國徽,以及當地飲食等圖片,講述印尼 地理環境、氣候,以及國旗與國徽的象徵意涵,並進一步說明印尼歷史、信仰習俗與節 日慶典等內容,藉此引導學生認識與瞭解印尼文化知識。

(二)學生學習表現

在音樂面向,教師與協同教師觀察發現多數學生能專注聆聽教師示範且認真投入印 尼歌曲〈Satu, satu〉的學習,幾乎所有同學均一起學習歌唱(協觀本 20151023),且從 學生於主題三課程中印尼歌曲〈Satu, satu〉的習唱可看出,隨著複習次數增加,多數學 生都能以正確音高與正確發音咬字演唱整曲(研觀本 20151204)。

在主題四之小組成果發表,本地班與僑本班各 6 個小組中,分別皆有 5 組選唱印尼 歌曲,僑生班 6 個小組均需演唱印尼歌曲。藉由小組成果發表亦可觀察學生在印尼歌曲 歌唱教學的學習表現,三個班級演唱的小組學生,皆能以正確發音咬字演唱歌曲,達到 研究方案預定之教學目標,較為可惜的是有部分組別於演唱時雖以正確印尼語發音咬字 演唱,但僅能以正確音高演唱部分曲調,分別為本地班 3 組、僑本班 2 組與僑生班 1 組。

在文化面向,經由教師與協同教師觀察發現,三個不同班級背景學生在學習印尼文 化知識時大多具備良好學習表現,於教師分享自身對印尼的印象時,多數學生能專注聆 聽教師分享印尼印象,並加入學生自己的想法與教師互動與討論,且教師深入舉例說明 自己對印尼的印象,能更具體引導學生思考與回憶(研觀本 20151023),協同教師亦認 為教師由自身經驗開始,十分吸引學生共鳴(協觀本 20151023);小組討論時,三個班 級的學生參與度高,熱烈參與小組討論,其中僑本班的印尼僑生與同學互動相當熱絡,

認為能夠教其他同學唱印尼歌覺得很好玩(生訪僑本 S21-20151116),且雙方相互分享 彼此對印尼與臺灣文化的想法,該生大方與同儕分享印尼現實生活情形,以及印尼本地 人與華人的飲食,亦分享印尼本地人與華人家庭觀念的異同,本地男生多賦閒在家,由 女生出外工作維持家計,華人則多以男生出外工作為主,使學生能用更真實的角度來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