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1

生活,兩個班級的教師都使用了相應的策略。

而實際幼兒園生活中,研究者所看到的策略的順利施行其實也許已經經過了 幼兒無數次的反抗與教師無數次的壓制,或是師生一起經過多次的訓練。教師所 使用的策略在逐漸的訓練與內化中,變成教室裡面必須遵守的規則,而無法遵守 規則的人有可能因為另外的原因僥倖逃離被批評(花花班),也有可能被戴上「不 遵守規則」的帽子。其他策略的實施亦如是,即使幼兒想要離開教師的控制,但 囿於自身身處這樣一個集體中,也只能順從(如離開請休息)。長久以往,當幼 兒真正「內化」教師所提規則時,好孩子便誕生了。

這兩個班級中教師和幼兒的互動有一些差異,從教師的意願和行為來看,北 京的花花班教師似乎更為偏向盧梭的觀點,即認為人性自然,希望幼兒保持活潑 的天性,並在日常生活中讓控制得較為鬆散,并鼓勵幼兒能夠更加生動地表現;

而台北的星星班教師其觀點和行為則更偏向 Foucaut 的觀點,即強調社會化的重 要性,並透過師生互動展現權利關係。

第二節 歷史及歷史的剖面

Aries《兒童的世紀》(Philippe Ariès 著,沈堅、朱曉罕譯,2013)認為研究 兒童主要有兩個取向:「社會建構論」與「生活經驗論」。前者認為童年是由兒童 與周遭環境互動中所創造出來的,視童年的概念為一種文化產品,為兒童所處的 社會環境與歷史脈絡所激發、培育的,而兒童的生活境遇也發生變動;後者是結 合兒童概念與兒童生經驗的研究,強調延續與親子關係的真實情況。而本研究即 為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出發觀察兒童的生活,但實際上由於能力所限,展示出的只 是歷史長河中 2016 年的一個剖面,要了解不同的時代下的兒童圖像,需要從史 料記載中尋得蛛絲馬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 古代的兒童形象

在歷史的進程中,往往忽略兒童的存在,兒童成為了集體空白中的一份,熊 秉真(2002)藉著對許多中國歷史例證的研究,從文化史、思想史等層面揭示了 不同時代的中國兒童形象。她提到不同歷史時期對兒童年齡的定義不同,而兒童 的身份並不是終身的,它只是每個人生命的一個短暫的階段。

中國古代幼兒教育並不是大眾普及的教育,更多是存在於知識份子、士大夫 家庭中,為正式教育打下基礎。而彼時正式教育也是為統治階級選拔治國人才,

用封建道德禮儀規範武裝人的頭腦,使他們對君王忠對父母孝,性格恭順習慣服 從,從而維護統治階級的階級統治。因此.古代的幼兒教育注重封建倫理道德的 灌輸,注重封建禮儀規範的養成,注重人文知識的獲得、輕視科學知識,忽視兒 童的特點和需要,把兒童當作小大人和接受知識的容器。古代的兒童雖較少出現,

但仍可從一些記載中發現端倪,比如「勤有功,嬉無益」即為古代父母師長教導 兒童的準則,也成為成人期待兒童所擁有的模範形象(梁雯晶,2011)。 (二) 近現代兒童形象

熊秉真(2005)在《帝國晚期的兒童和童年》中提出當時中國存在的三種想 象兒童的方式:一是從生理學意義上來定義兒童為個體生命的早期階段;二是從 社會地位來定義,認為兒童是屬於從屬地位的、通常被賦予「子」的稱謂的成員,

如家庭結構裡年輕的相對於年老的,通常與年齡無關;三是從哲學和美學意義上 來定義,認為兒童的童心是與「純真」相關的象徵意義。

新文化運動之後,效仿西方的新式教育被推廣開來,新式教育藉由修身、訓 育等課程,以及校訓、校規等規範,將兒童塑造成具有模範學生的特質,即「清 潔衛生、快樂、敬愛、謙和、誠實、努力、勇敢、節儉、互助、守秩序」的「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3

學生」、「好國民」和「好公民」(梁雯晶,2011)。從歷史的側面來看,過去的百 年間,兒童出現在不同的出版物中,展現了彼時兒童的在成年人眼中的真實樣貌 王美珍(2011)研究了 1920 年-1949 年間現代文學中的兒童形象,將其歸納為二 十年代(1920 年-1929 年)的天使型,三十年代(1930 年-1939 年)的詩化型,

以及四十年代(1940 年-1949 年)的革命型,並闡述了小說中兒童形象隨著歷史 發展的變化脈絡。二十年代的兒童要麼處於社會的底層,生存境遇極其惡劣,經 歷著生與死的苦難,要麼幻化成天使遠離苦難,小說的基調大多顯得沉重。到了 三十年代,社會對於兒童的摧殘與壓制依然是殘酷壓抑的,但兒童已經與成人一 樣在革命的洪流中開始成長覺悟並走向反抗的道路,而在戰火紛飛的四十年代,

兒童在戰火的洗禮中成為革命的接班人——小戰士、小英雄就誕生了。

同樣台灣的《東方少年》、《豐年》、《臺灣日日新報》等也透過對當時情境的 描述,順帶描寫兒童形象。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例,蔡凱伊(2016)整理《臺 灣日日新報》廣告所出現的兒童圖像,發現兒童圖像集中於三種不同性質的廣告 之中,即乳製品、藥品類及清潔用品類廣告,藉由觀察《臺灣日日新報》中為數 眾多廣告的兒童圖像,可以大致了解兒童的形象是如何被時人所塑造、被想像而 呈現出來。如從牛乳製品廣告的文案與圖像來看,乳製品講求的是幫助孩子成長 發育、體魄茁壯的效果,也是其是否能成為未來具有健康體魄國民的話語系統,

所以在乳製品廣告的訴求除了自身商業利潤之外,也出現建構兒童身體觀念的跡 象,這又與國家主義有關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研究限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