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建構主義的歷史教材教法

第一節 歷史教材設計

六○年代中開始由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Bruner)及英國教育哲學家赫斯特( Hirst)興 起一股「以學科本質作為科目教學內容」的教育風潮,亦強化了英美歷史教育改革的理 論與實踐。布魯納指出,傳統教學中認為學生應學「各種學科專家的結論」的想法是錯 誤的,學生真正該掌握的是「學科專家的探究模式」,一個科目的教學應教的是此科目 的「基礎觀念」(fundamental ideas),而非細節性資料的累積,每一門學問的基礎觀念有 其輕重先後的邏輯結構(structure),一旦抓住了科目特有的基礎結構,任何一種主題都能 交給任何年齡的學童。換言之,為力求迅速將某種學科的基礎觀念教給學生,必先掌握

「教材的結構」,赫斯特也認為,每一門學問都有其特殊概念和組織方式,意即「知識 類型」,教育便是提供學生認識各種不同「知識類型」的機會,學生唯有了解學科知識 的內在特質,才能真正掌握這一門學問,教學也才有真正的意義132

布魯納與赫斯特均從知識論取向去說明,「如果不對某種知識是如何得出來的有一 定的了解,我們就不能把知識講得有意義」,此點與建構主義者所強調「經過主動建構,

形成知識概念的建構與自我詮釋的知識體系,達到意義的學習」有相似之處,故教材內 容應以學科知識的邏輯架構為主,而非只是雜亂無章的知識堆砌。但建構主義教育思想 提醒了我們,教材本身再有系統,學生根本不能了解時,則毫無效果,因此,不要以為 只要將自以為學生應學習的知識,依其邏輯結構妥善安排就大功告成,不僅要考慮杜威 所說的學生的心理組織,重視學生的興趣需要,還要考慮學生認知建構的特性,提供新 舊知識結合的機會,及提出舊知識概念矛盾不當處,因為惟有如此才能幫助學生捨棄其 原有的不恰當的概念,使其接納新概念,建構更合理的知識概念133

132 陳冠華,《追尋更有意義的歷史課-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台北:龍騰文化,2001 年,頁 117-123。

133 楊龍立,〈建構主義評析-在課程設計上的啟示〉,《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 28 期,台北:臺北市 立師範學院,1997 年,頁 50-51。

歷史教科書內容龐雜,該如何選擇教學單元著實不易,故筆者參酌南一、龍騰、三 民、翰林版現行(95 暫綱)教材內容與相關文獻資料,同時考量學生的經驗興趣與學科的 邏輯架構後,選定第四冊-「1960 年代的美國政治與社會」單元進行教材教法設計,其 原因有二:

1、學生方面

在現今快速工業化與全球化的社會,學生吃麥當勞、喝可口可樂、穿 Nike 球鞋、

用蘋果的 iPod、看好萊塢電影、聽西洋流行音樂已成為他們這一族群的生活型態與集體 記憶,縱使他們沒有親身經歷過美蘇冷戰下千鈞一髮之際、劍拔弩張之時,但對於好萊 塢電影中美蘇的軍備競賽與諜對諜的劇情,及美國扮演拯救人類危亡的正義化身並不陌 生,甚至聽過「誰殺了甘迺迪」的疑雲,加以 2009 年中正紀念堂的安迪‧沃荷普普藝 術展與李安導演的作品-「胡士托風波」(Taking Woodstock),這些生活經驗都可作為「1960 年代的美國政治與社會」之單元教學的起點。

提到 1960 年代的美國,必須先從戰後的經濟榮景與嬰兒潮談起。戰後經濟復甦,

百廢待興、薪資優渥,科技日新月異、傳媒大放異彩,父母經濟能力好轉使戰後嬰兒潮 出生的子女家計負擔較少,年輕人自己能支配的金錢增加,不但刺激購買力提升,對家 庭的依賴也大為降低。他們不同於上一代歷經經濟大恐慌與二戰的動盪,加以從小在安 逸富裕環境下長大,且遇到人口大增、競爭激烈,社會資源又被上一代占據的問題,於 是以其鮮明的批判精神與叛逆之姿挑戰傳統道德與現實社會。結果造成社會不安,甚至 變為萎靡墮落與暴力犯罪的代稱,但這種自覺與批判,也成為社會革新的幕後推手。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台灣在 1960、1970 年代以來經濟高度發展,愛拼才會贏的精 神締造了台灣經濟奇蹟,社會快速從農業轉為工商業型態,都市化發展及中產階級的興 起,傳統家庭型態改變、貧富與城鄉差距日益擴大,加以教育普及,民眾知識能力的普 遍提升,長期蘊積的民間活力與自覺意識崛起,並隨著黨外勢力崛起、政府當局的解嚴,

與歐美文化的衝擊,不斷挑戰舊社會的既有禮制,也逐漸進入複雜多元的現代社會134。 在物質文明進步、文化價值西化、教育鬆綁、言論自由、生活不虞匱乏與父母長輩的寵 愛呵護下出生的七年級生,個性自我,重視享樂;也因大學普設造成教育品質低落,整 體競爭力下挫,但當他們走出校門、步入職場時,不免遭人質疑他們如同草莓般地一碰 即爛135,抗壓性低、難以承擔挫折,又缺乏合群與主動進取的精神;但從另一角度觀之,

134 參考陳豐祥主編,《高中歷史(一)》,台北:泰宇,2010 年,頁 144。

135 「草莓族」最早由 Career 就業情報董事長翁靜玉於民國 80 年提出,原意非指現今的六、七年級生,

而是指當時 30 歲以下的年輕人,意即現今的五年級生,他們作為「後嬰兒潮世代」,其價值觀與工作 觀都和先前的世代有明顯不同,當他們還是職場新鮮人時,台灣正值金融業到科技業全面起飛的時 代,大學生根本不愁出路,就業市場是「事求人」而非「人求事」。但此詞後來被普羅大眾拿來指稱 外表光鮮亮麗卻無法承受挫敗的七年級生,甚至時下的年輕人,因此,草莓族交棒了,第一代草莓族

他們既然享受時代發展的成果,也必須接受新時代對他們的挑戰,台灣已非過去「台灣 錢淹腳目」的時代,在資訊科技與全球化急遽發展、金融海嘯造成國內外經濟不景氣,

甚至失業率高漲的困境,他們必須面臨更嚴厲的挑戰,而其自我個性、創發精神、批判 意識與資訊能力更是上個世代無法相比的。

回想 1960 年代美國的激情青年,他們以奇裝異服與誇張的言行,來抗議當時的道 德規範、表達對社會環境的不滿,並藉此展現自我,不但被稱為是一批穿著新衣的新人 走在他們的前輩 50 年代「垮掉的一代」136的老路上137,亦被稱為嬉皮(hippies);而台灣 時下年輕人的自我意識高漲,勇於表達思想與批判現狀的精神,與美國當時嬉皮文化的 思想價值相似,但因其強烈個人主義色彩的言行,蔑視過去的道德規範,被冠上草莓族、

甚至布丁族或豆腐族的稱號。雖然各地的歷史發展與文化脈絡不同,但在戰後社會急遽 的變遷與轉型中,當時美國激情青年所遭遇的問題,有些可能正是台灣目前所面臨的問 題,亦反映了世代間的差異與期待。

2、教師方面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是以既有的經驗為基礎,經由同化或調適而產生新經驗,因此,

教材內容必須能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上產生作用,才能達到意義的學習,而「1960 年代的 美國政治與社會」單元,不但有許多內容都是學生生活的一部份,更可透過台灣當今社 會文化轉型的經驗去類化學習;另一方面,此段歷史背景的相關影視媒體相當豐富,不 論是紀錄片、電影和音樂 CD 的品質和內涵都有一定的水平,如能充分適切地運用影視 教學,無疑對歷史情境的回溯,歷史現場的重建有極大助益,同時可使教學生動活潑,

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筆者選此單元進行教師行動研究的原因;但須注意的是,教 學媒體是輔助教學的工具,不可喧賓奪主,對於音樂與影視媒體的使用,更應慎重選擇;

教師對於音樂風格、歌詞與歷史文化的關係,或歷史影片與歷史事實的關係,一定要有 充分的認識,至於課堂教學方式,包括音樂和電影文本(text)的解讀、放映時間的長短,

也用草莓族的概念諷刺第二代、第三代的草莓族,其起因於世代間的差異與期待有所不同。參考《Career 就業情報 330 期-年輕世代出頭天》(2003 年 10 月),總編輯臧聲遠〈六、七年級生,你為何不生氣?〉

一文,http://media.career.com.tw/Careerbook/magshort.asp?CA_NO=330p056

136 「垮掉的一代」或稱「疲憊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現於美國的一群鬆散 結合在一起的年輕詩人和作家的集合體。此稱最早由作家傑克·克魯亞克(Kerouac Jack)於 1948 年提 出,在英語中,形容詞「beat」一詞有「疲憊」或「潦倒」之意,而傑克·克魯亞克(Kerouac Jack)賦予 其新義「歡騰」或「幸福」,和音樂中「節拍」的概念聯結在一起。其成員多為玩世不恭的浪蕩公子,

他們篤信自由主義理念,文學創作理念往往是自發的,常不遵守傳統創作的常規,結構和形式上也往 往雜亂無章,語言粗糙甚至粗鄙,作品廣受爭議,但對後世的西方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文化研 究學者們看作是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後現代「亞文化」。參考維基百科的定義說明。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E%AE%E6%8E%89%E7%9A%84%E4%B8%80%E4%BB%A3

137 莊錫昌,《二十世紀的美國文化》,台北:淑馨,1996 年,頁 173。

教學主題的配合,及課前和課後的討論,都是值得關切思考的138

2-2 能分析資料

4. 學生可用當今台灣社會文化轉型的經驗與時下年輕人的生活態度去類化學

(引導至「美蘇冷戰」的概念) (Separate but equal)

4. 可從三 K 黨對黑人迫害、藍

4. Powerpoint:黑 人民權運動

有一個夢」演

6. Powerpoint:黑 人民權運動

1. Powerpoint:黑 人民權運動 became iron?

2. 專題節目:蘇

6. 從傳統避孕方式到現代口服

1. 1964 年自由言論運動

3. 反越戰、爭取黑人與女權運動 什麼樣的性格?大眾傳播媒

型態?離群索居、還是群居?

4. 他們對性與家庭的觀點?

5. 他 們 當 中 為 何 有 不 少 人 吸 毒?他們想要追求什麼樣的

5. 他 們 當 中 為 何 有 不 少 人 吸 毒?他們想要追求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