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綜合討論

第一節 死亡想法的防衛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1

索。實驗一主要分析的依變項為視覺搜尋作業中,搜尋目標物的正確率與反應時 間,實驗二則以參與者瀏覽詞彙時,眼球運動的軌跡(首次凝視位置的數量,與 總凝視時間)作為測量注意力的指標。

第一節 死亡想法的防衛

在本研究中,參與者被喚醒與死亡有關的想法,後經由分心作業(實驗一為 數學作業和當下的情緒判斷、實驗二為眼動校正),使其死亡想法掉入意識邊陲 之中。此時,參與者雖然無法立即感受到死亡恐懼,但其死亡想法觸接性仍是處 於高度激發的狀態中,故可能會採取某些遠端防衛的方式,以管理死亡威脅

(Hayes et al., 2010)。以下分別就以實驗一、二的結果進行討論。

壹、 實驗一

實驗一的設計方式,是以視覺搜尋作業為例,作業內容要求參與者在排列為 圓形的眾多干擾物之中,搜尋出指定的目標(臺灣或泰國)硬幣。實驗的依變項 主要是以正確率和反應時間為例,以此變項反映出注意力優先性的特性。

結果發現:在正確率上,實驗組(死亡想法組)的參與者相較於控制組而言,

更能正確地搜尋出臺灣硬幣。根據這樣的結果,顯示出:當人們被喚醒與死亡有 關的想法後(經過一段延遲時間的分心作業後),雖然個體無法覺察這樣的威脅 感受,但仍會企圖降低自身內在對死亡想法的高度觸接性(Hayes et al., 2010)。 而與自身文化世界觀相符的線索,因為具有共享與象徵性不朽的特質,它提供我 們一套行為價值準則,使生活於其中的我們,都能感受到自己是這文化中的一分 子,這樣的感受幫助我們管理因死亡所帶來的恐懼想法(Florian & Mikulincer, 1998; Greenberg et al., 1994)。所以,在本實驗中的正確率分析上,發現了實驗組 參與者的注意力(與控制組相比較之下)更為精準地在眾多干擾物之中,判斷出 臺灣硬幣,以管理內在高激發的死亡想法觸接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2

在反應時間上,實驗組與控制組彼此之間沒有顯著的差異。討論的原因有三 點:1. 遠端防衛所引起的注意力優先性特色,可能較無法以視覺搜尋作業中的 反應時間所表現出來。2. 作業刺激重複性地呈現出相同的文化線索,使得參與 者僅須從刺激中的某個周邊線索搜尋,即可立即做出反應。3. 硬幣的呈現可能 不足以表徵出完整的臺灣文化世界觀,即硬幣對於每個臺灣人而言,感受是不盡 相同的。因此,實驗二將針對以上三點缺失作改善。

貳、 實驗二

首先,由於實驗一所使用的臺灣或泰國硬幣,固定的重複性出現,容易使讓 參與者產生某種反應策略,因此實驗二改為不同的詞彙作為刺激材料。其二,硬 幣可能較無法有效表徵出各自所屬的文化內涵,因此實驗二透過事前評量好的詞 彙,以表徵出更完整的文化世界觀。最後,臺灣與泰國同屬亞洲國家,在文化上 的差異是否如預期般明顯,亦為需考慮的因素。所以,在實驗二的設計中,改採 用西方文化作為與臺灣文化對比的對象,改用含有臺灣文化或西方文化意涵的詞 彙作為實驗刺激,以檢驗文化世界觀是否為遠端防衛的方式。

實驗二決定加入眼動行為指標作為依變項。眼動儀器除了有高時間與空間解 析度,加上注意力為認知歷程的第一步,以及眼動行為反映了注意力的外顯性分 配 的 特 徵 , 皆 讓 我 們 認 為 眼 動 儀 為 一 探 究 本 研 究 議 題 最 適 切 的 測 量 工 具

(Henderson, 2003),故實驗二以眼動儀器作為測量工具。

在實驗二中,實驗材料為一組事前配對好的詞彙(詞彙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的 文化意涵,如:臺灣文化詞彙-西方文化詞彙、臺灣文化詞彙-弱文化感受的詞 彙、西方文化詞彙-弱文化感受的詞彙)。實驗主要分析,參與者觀看詞彙時的 眼球運動軌跡,以兩種眼動指標為例:1. 三種詞彙在每個配對中,被首次凝視 的累積數量,以反映出注意力導向的程度。2. 總凝視時間,反映注意力的涉入,

瞭解人們專注的程度(Calvo & Lang, 200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3

結果發現:以眼動指標中首次凝視位置的數量為依變項,實驗組與控制組表 現相似,兩組在三種類型詞彙所累積的首次凝視數量皆相似,與預期不符。討論 的原因可能在於:縱使設計了兩種詞彙呈現(上下與左右)的方式,參與者仍是 會以某種方式觀看詞彙,如:當詞彙為左右並排時,大部分的參與者會習慣地優 先觀看右邊;而當詞彙為上下並排時,大部分的參與者則會習慣地優先觀看下 方。

以眼動指標中的總凝視時間為依變項,實驗組相較於控制組而言,在觀看「臺

-弱配對詞彙」的情況中,花了較長的總凝視時間在臺灣文化詞彙上,與實驗預 期相符。根據這樣的結果,可以顯示出:當人們被喚醒與死亡有關的想法後(經 過一段延遲時間,實驗二是透過眼動校正作業),雖然此時參與者無法覺察到威 脅感受,但依照過去的恐懼管理的研究發現,人們仍是處於對死亡想法高觸接性 的狀態(Hayes et al., 2010)。而與自身文化世界觀相符的線索,正好扮演了人們 管理死亡威脅的角色(Florian & Mikulincer, 1998; Greenberg et al., 1994)。因此,

在本實驗中的總凝視時間分析上,發現了實驗組參與者對於與自身文化有關的臺 灣詞彙線索,涉入較多的注意力資源,以管理內在高激發的死亡想法觸接性。而 在「臺-西配對詞彙」的情況中,預期參與者應對於臺灣文化詞彙花費較長的總 凝視時間,但實驗的結果卻不如預期。討論的原因有兩點:1. 西方文化鑲嵌於 臺灣文化之中,故參與者較難以在短時間內(實驗設計詞彙呈現的時間為 2 秒)

有效地區辨出何者為自身文化。2. 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外來的強勢文化常常透 過大眾媒體的傳播,而進入到每個人的內心,因此使得臺灣人易將外來強勢的文 化納為自身的文化體系之中,甚至對於外來文化更為認同。

參、 小結

當人們面臨死亡威脅,且經歷一段分心作業後,雖然個體當下無法報告出任 何威脅或恐懼的感受,但依據 Pyszczynski 等人(1999)雙元歷程模式,參與者 仍是有機會進行遠端防衛。然而經由本研究的兩個實驗結果卻發現:不完全支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4

文化世界觀的防衛方式。在實驗一的結果中,我們的確發現人們對於與自身文化 有關的線索,展現出較為準確的視覺搜尋表現,但是在視覺搜尋的反應時間,卻 沒有顯著的差異。而在實驗二的結果中,我們也確實發現人們對於與自身文化有 關的線索,尤其是在「臺-弱」詞彙配對中,展現出較長的凝視時間,但是在首 次凝視位置的數量上,亦卻沒有顯著的差異。因此,從兩個實驗結果中發現:當 台灣大專生面臨死亡威脅時,文化世界觀並非完全是人們進行遠端防衛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