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法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續增加,使德國社會存在著不安的因子。

第二節 法國

一、經濟情勢與經濟不安全感

1990 年代初期,法國進行結構性改革,除了減稅降低企業負擔外更刺 激勞動市場成長,產業轉型的動能增強,失業率降低,在國際貿易復甦之下 法國經濟進入高速成長時代(辛炳隆 2002, 41-43)。而在社會分配方面,雖 然二十世紀的法國整體貧富差距呈現縮小趨勢(Piketty 2003),1990 年代末 期以降,由於高收入群的收入成長幅度遠高於總體收入成長貧富差距因而擴 大(Landais 2008),但仍優於 OECD 國家的平均值(Frémeaux & Piketty 2013)。不過法國的失業問題嚴重,雖然 2000 年代中期有下滑趨勢,但在歐 債危機衝擊下失業率節節攀升,並在 2013 年時突破 10%,25 青年失業率更 是大幅增加,從 2007 年的 19.5%上升至 2012 年的 24.2%。26 為因應歐債危 機,薩科奇推出經濟刺激方案,也對法國金融機構進行紓困,使財政赤字更 加惡化,為挽救財政狀況薩科奇進行年金與社會福利改革,造成罷工與示威 抗議不斷,27 最後在 2012 年敗選下台;與此同時,國債逐年增加,國債佔

25 Eurostat,網址:

http://ec.europa.eu/eurostat/statistics-explained/index.php/File:Unemployment_rate_2005-2016_(%25) _new.png,檢索日期:2017 年 5 月 19 日。

26 Eurostat,網址:

http://ec.europa.eu/eurostat/statistics-explained/index.php/File:Youth_unemployment_figures,_2007-20 16_(%25)_T1.png,檢索日期:2017 年 5 月 19 日。

27 The Telegraph(2009)。

戰後法國引進大批南歐、法語非洲(Afrique francophone)的移工,其 中有部份留在法國;此外,法國陸續接收難民,包括: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 的北非法僑(pied-noir)、29 越戰難民以及來自中東歐與巴爾幹國家的難民。

1970 年代法國停止勞工引進政策,但來自歐洲境外移民仍持續增加,雖然 1990 年代法國開始緊縮移民政策並強化警察執法權力,但並未有效減少移 民(Thränhardt 1995b, 333)。2013 年法國移民人口達到五百七十餘萬,而外 國籍人口亦有近四百萬,其中移民主要來自法語非洲國家與南歐各國。30 「種族」、「少數族裔」等詞彙為民族眾多的法國所避談(Hargreaves 2007, 2),法國的共和普遍主義(universalisme républicain)認為,法國人民不論 種族、出身與宗教皆屬於法蘭西民族,政府不識別任何種族,也不會依種族 差異進行官方資料統計(Brubaker 2001, 535-537)。事實上,法國社會仍存

28 Trading Economics, France Government Debt to GDP,網址:

https://tradingeconomics.com/france/government-debt-to-gdp,檢索日期:2017 年 4 月 2 日。

29 Pied-noir「黑腳」意指原本居住在法屬北非尤其是在阿爾及利亞的法國移民與其後裔,與阿爾 及利亞的穆斯林與原住民長期不和,加上反對阿爾及利亞獨立,大部份的「黑腳」因而在阿爾及 利亞獲得獨立後遷居法國。

30 國家人口研究中心(Institut national d'études démographiques, INED),網址:

https://www.ined.fr/en/everything_about_population/data/france/immigrants-foreigners/immigrants-for eigners/,檢索日期:2017 年 3 月 25 日。

的外國族裔仍面臨歧視。31 Silberman, Alba & Fournier(2007)指出,即使 是第二代的北非裔移民仍面臨嚴重職場歧視,P. Simon(2008)便批評,法 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也指出法國警察時常濫用身份盤查的執法權 行種族歧視之實。34 C. L. Schneider(2008)更認為,法國警察對外國族裔

衝突(C. L. Schneider 2008)。Hargreaves(2007)認為非洲裔青年的失業率 高而薪資低受到法國經濟與社會結構孤立,加之地理隔閡與種族歧視等因素 導致 2005 年的法國暴動。法國的同化政策持續受到爭辯(Murray 2006; Koff

& Duprez 2009; Canet, Pech & Stewart 2009),38 但不可否認的是,多數移民 與其後代受到法國社會經濟結構的限制而陷入貧窮、犯罪與被剝奪權利

(disenfranchisement)的惡性循環(Haddad & Balz 2006)。其後數年間由於 經濟陷入危機與衰退,世代間的經濟落差越趨擴大,同時貧富的地理界線越 趨明顯,法國社會陸續爆發規模不一的暴動事件。39

35 由於地價便宜而吸引許多貧窮移民入住形成少數族裔的社群。基於法國拒絕識別民族的原則 banlieue 便成為移民的「暗語」,間接地談及移民與歧視問題,參見:Hargreaves(2007)。

36 Beur 泛指歐洲的北非移民後裔,具有歐洲與北非文化背景。1980 年代在左派的支持下, Beur 組成 Beur Movement 與長期的警察暴力對抗並追求法國認同下的文化多樣性,1983 年十萬人從 馬賽向巴黎遊行 “March des Beurs”,抗議種族歧視,參見:Silverstein(2008)。

37 2005 年 10 月,巴黎近郊 Clichy-sous-Bois 三名非洲裔青年為躲避警察追緝而逃進發電廠,其 中兩人因而被電死,此事件迅速延燒至全巴黎一週後更擴及全國,各大城市郊區發生多起夜間縱 火事件,法國政府發布緊急狀態,暴動中超過八千輛車子遭到縱火而逾兩千人被捕。

38 2005 年巴黎暴動並非代表法國融合政策的失敗亦不認為其具備種族因素,其中參與的族裔十 分多元而這場暴動符合法國長久以來反抗不公的傳統,於此他們並非反對「法國共和」而是反抗 非共和作為的當政者,參見:Koff & Duprez(2009)。

39 2006 年 2 月起,青年與大學生上街抗議勞動契約修法後引起長達一個月餘的動亂。2007 年 11 月青年與警方發生衝突再度引起動亂,而自 2007 年起法國大學發生大規模罷課以抗議大學教育

17.8%的支持率敗給右派的席哈克(Jacques Chirac),但這足以顯現國民陣 線能與傳統主流政黨相抗衡。41 繼 2000 年代中期短暫的衰退,2010 年國民 陣線的得票率逐漸回穩:2012 年瑪琳・勒龐(Marine Le Pen)參選總統,

在第一輪初選中贏得 17.9%的選票;國民陣線在 2014 年歐洲議會選舉中囊 年進軍國民議會(Assemblée nationale)共獲得三十五席,而在稍後的 1988 年總統大選第一輪初 選中老勒龐獲得約 14%的支持,國民陣線在 1980 年代逐漸鞏固而成為全國性政黨之一。

41 在移民與難民庇護政策方面,國民陣線與傳統右派並非完全互斥,Carvalho 指出,2003 年席 哈克與薩科奇的移民與庇護改革受國民陣線的影響而轉趨緊縮,甚至具有某種程度的合作。參見:

Carvalho(201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