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法華經義記》版本與撰作年代

梁武帝頒布斷酒肉制,由法雲主講《涅槃經》以證;

天監末年(519)法雲為報施主之恩而建法雲寺;天監 將末(519 末)受梁武帝之詔,翻譯由扶南國進獻之三 部梵語經典;於華林園光華殿主持千僧大會。

南梁普通六年(525) 受命大僧正。於同泰寺主持千僧大會、開講《涅槃經》, 梁武帝親自前往憑几聽講。

南梁大通三年(529) 遭父憂,致使病篤而卒。年 63。

第二節 《法華經義記》版本與撰作年代

此節主要處理關於《法華經義記》的版本以及撰作年代的問題。因《法華經 義記》除現存錄於《大正藏》冊 33 的完整八卷本外,敦煌文物中亦有發現題名

《法華義記》的三種殘卷,得先確認這三種殘卷是不是法雲《法華經義記》的異 本,才能進一步思考這三種殘卷是否能與現行法雲《法華經義記》相輔相參,以 解決一些《法華經義記》目前尚有爭議的問題。

過往學者對版本及撰作年代問題已討論良多,惟在關鍵處仍未有定論:

(一)關於《法華經義記》的版本問題

S.2733、S.4102、P.3308 到底是不是跟現行八卷本《法華經義記》同樣出於 法雲之學說?即法雲《法華經義記》除了現存收錄在《大正藏》之八卷完整本外,

28

29

30

再者是八卷本常用之概念詞彙,也未見於敦煌殘卷本中。如「開權顯實」、

「開三顯一」、「權實二智」……等。就上段所舉文例來說,〈化城喻品〉法雲便 直言有三段經文是廣說「開三顯一」,而敦煌殘卷本卻未能覓得開三顯一之類似 概念的詞彙,可以排除敦煌殘卷本其實有這些概念詞彙,只是提出的品目闕漏的 情況。敦煌殘卷本,本非抄自法雲之學說。

(四)〈提婆達多品〉與《法華經義記》

既然在內容及書寫結構上,〈提婆達多品〉之闕其實無礙於通篇文本,那麼,

就義理結構上來說,是否確如李幸玲所言有使《法華經》之義理完滿,並且影響 法雲判教以至於注經走向之重要性呢104?筆者認為,〈提婆達多品〉確實可能是 可存於《法華經》中的,也確實有其一定的特出性和重要性,但並不至於缺少此 品,《法華經》之義理便有自相矛盾或者殘缺之虞。

一者,〈提婆達多品〉中最重要的兩個人物:提婆達多以及龍女,在《法華 經》內雖然是種特別的象徵,但這種象徵,並不算是《法華經》裡唯一而不可取 代者。如提婆達多在此只是婆羅門、外道等意涵105,尚非李幸玲所言後世《大般 涅槃經》之「一闡提」如此獨特的概念詞彙。《法華經》中所載本是外道後得授 記之例所在多有,提婆達多在此或許僅能說惡質之意象特別強烈(即便是犯四禁 五逆之人,也不等同《涅槃經》中之「一闡提」)。龍女雖身兼龍族、女性二種特 別的身份,然則即便如此,〈提婆達多品〉亦無突破「女身不得成佛」的義理結 構,見品末「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 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104 「然而,法雲《法華義記》的〈見寶塔品〉部份,並沒有竺法護《正法華經.七寶塔品》中 的提婆達多授記、龍女成佛的注釋,可以知道其所據羅什原譯本並無此品內容。影響所及,即 是法雲對《法華》核心思想解讀重心的偏移。法雲對《法華》詮釋的重點雖仍在「一乘」思想 上,但對其所謂「一乘」的理解,卻轉移為「神通延壽」觀。法雲認為《法華經》強調佛之壽 命因神通力而得以延長,卻也因此導出:即使《法華》講佛壽長遠,終不及《涅槃》佛身長住 的判教結論。……亦即法雲所據以詮釋的《法華》譯本,決定法雲詮釋觀點偏重的所在。」詳 見氏著:〈光宅法雲《法華經義記》的詮釋觀點〉(今錄於氏著《中國中古時期《法華經》注本 研究──以授記主題為中心》,頁 100-139。本段引文則出自頁 110)。

105 可見《正法華經》:「時有梵志(brāhmana, 即婆羅門)而報之曰:『我有大典《正法華經》,若 能為僕吾當慧報。』」(《大正藏》,冊 9,頁 105。)及《薩曇分陀利經》:「時,有一婆羅門語 我言:『與我作奴來,我有《薩曇分陀利經》。』」(《大正藏》,冊 9,頁 197。)之異文。

31

106」龍女還是得先轉成男身,方得作佛。則女性可得授記,未來當作佛之例,後 品〈勸持品〉中,亦有載佛姨母、佛妻接連受記之事,於此看來,龍女對於女人 成佛實無決定性的改變。

二者,法雲正是認為每部經皆有其用時、用義,此經(《法華經》)著力於會 通三教,而開常住一路,故後說《涅槃經》107。在《法華經》之前,尚須經過《大 品》、《維摩》以及《無量義經》的鋪路,方有《法華經》之「會三歸一」。請見文 例:

解釋者言:五時次第不無此義,但執義之家好序太過。今明為《法華》之 序,正明一時一坐,一部經教各自有序,何異五時之教皆有序、正、流通?

今明《無量義經》猶是堪聞《法華》徒眾聞此經,但未說《法華》之前仍 說《無量義經》,《大品》、《維摩》雖明無相空義,猶言三家行因為量,三 乘得果不同,然《無量義經》言:夫行善者皆得佛果,是故有異《大品》、

《維摩》。又直言萬善成佛,不明會三歸一,是故復異《法華》。既居兩過 之間,是故得為《法華》作序也108

引文中,法雲所釋者為《法華經.序品》中所言「(世尊)為諸菩薩說大乘經,

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說此經已,結加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

身心不動」109此段,此段佛為諸菩薩說《無量義經》後,便入坐於無量義處三昧,

再次睜眼時,已是將演說《法華經》。故經家往往認為《法華》之後說,是在義 理的高度上超過《無量義經》的,《無量義經》可說只是為《法華》作個序言。

然而法雲卻認為佛經是「一時一坐」的,時機不同,當宣說不同的教法,可以說 是循序漸進。先由《大品》、《維摩》,令眾生明無相空義,依據根器不同,為三

106 《大正藏》,冊 9,頁 35。

107 如法雲在回覆通序、別序難者之問時曾言:「何者?此經五別為因果作序,大經(《大般涅槃 經》)五別為常住為序,意致不同義則顯然。」(《大正藏》,冊 33,頁 576。)又如在解釋《法 華經》如何可稱第一時:「以眾經格量乎此經,此經為第一者,若明稱會物機為第一者,則五 時經教皆是稱會物機。今不論此處,只言會前開後詺為第一,會前者談三乘無異路,語萬善明 同歸,開後者明萬善皆成佛壽命長遠,此則開涅槃前路作常住之由漸。然則前後兩望二義雙明,

下即出言已說今說當說,已說者昔來三乘等教,當說者即指涅槃為當說,今說者即是法華有如 此義,故稱第一也。」(《大正藏》,冊 33,頁 660。)皆可見法雲各經皆有其用時、用義的觀 念。

108 《大正藏》,冊 33,頁 582。

109 《大正藏》,冊 9,頁 2。

32

種人分別開示,而有所謂得果不同。《無量義經》則接著揭示:事實上萬善皆可 成佛。開示了一條成佛路徑。但這條成佛路徑到底該是誰走的呢?《無量義經》

仍未明說。故《法華經》直言:三乘最後都該會為一乘,因為佛果是唯一的。三 種人最後都要走在同一條路上(即《無量義經》所揭示的成佛路徑)。這樣來看,

當然可說《無量義經》可為《法華經》作一序言,但兩經實則皆有其用時、用義。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法雲在此已經明言他對《無量義經》要義的看法,即「萬善 皆得佛果」。則「眾生皆可成佛」,看來並非法雲認為的《涅槃經》在義理上超越

《法華經》的突出之處,因此《法華經》到底能不能言「眾生皆可成佛」,實非 影響法雲判教之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