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海洋教育實施之特色

教育部 2008 年公布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中,

對學校實施海洋教育的教學提供以下的建議:

(一) 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靈活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或方法,提升學 生學習興趣與培養主動親近海洋的態度。

(二) 教學目標與活動設計,應兼顧情意、技能及認知的均衡發展,並 重視學生個別差異。

(三) 教學活動應與其他相關領域或學校行事活動結合,善用體驗活動 或其他生動活潑的方式,強調體驗、省思、實踐的歷程。教學宜 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體驗 探究的歷程,以增進其海洋意識和能力。

(四) 教學宜結合學生舊經驗、生活情境或時事,整合知識學習和社會 體驗學習,覺察海洋與人類的關係並積極探究海洋的奧秘。

(五) 教學實施除於課堂講授外,應輔以校外實際體驗活動、參觀或其 他方式,並善用網路與其他資源(教育部,2008)。

為探究海洋教育的實施,本節分別針對海洋教育的教學內容、海洋 教育的教學設計模式、教學方法三方面進行探究。

一、海洋教育的教學內容

教師在決定海洋教育的目標之前即要著手選擇教材,海洋教育所要 學習的內涵,不是只有認知的面向,在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學海洋教育課 程綱要中,提及「知海、親海、愛海」的教育目標,其意味著「認知、

行動、情意」三個面向的內涵。尤其在小學的海洋教育中,海洋情意與 行動必然是較被重視的,所以教師不僅提供認知的學習面向,更應該透 過教育歷程讓學生獲得關懷海洋、保育海洋的理念與行動力。對於海洋 教育的教學內容部分,吳靖國(2008)提供了五個教學取向,分別是以

知識取向的海洋教育、體驗取向的海洋教育、關懷取向的海洋教育、批 判取向的海洋教育、超自然取向的海洋教育,可做為教師在進行海洋教 育教學,選擇教學內容之思考的方向,分述如下:

(一)知識取向的海洋教育

從「科學知識」(scientism)出發,是一種「海洋理論」結合「學 生認知」的規劃取向,「海洋理論」部分是指學習的內容,「學生認知」

部分是指學生發展,也就是將學習內容結合於學生的認知發展順序,進 而建構出每一認知發展階段中應該要學習的內容。「海洋教育」即是將

「海洋的知識結構」與「教育的進行程序」結合起來,所以是一種「海洋

+教育」的思考模式。其發展重點包括:

1. 劃分出「海洋」的內涵,例如海洋資源(生物資源、非生物資源)、

海洋生態(內部生態、沿岸生態、海洋氣候)、海洋保育(保育 政令、生物多樣、永續發展)、海洋開發(海水利用、漁業利用、

航運利用、休閒利用)、海洋文化(海洋文藝、海洋歷史、民間 信仰)等(吳靖國、李秀卿,2007)。

2. 劃分出「認知」的順序,例如以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感覺動 作期、前運思期、具體運思期、形式運思期等不同階段特徵,來 探究不同的海洋內涵應該置放在不同的階段,以及這些放置在不 同階段的海洋內涵要如何進行統整與聯繫。

(二)體驗取向的海洋教育

海洋教育的內涵,亦可從「體驗」(lived experience)的角度出發,

強調學生對於海洋親身經歷後的自我覺知和自我體認之歷程。可以說,

「體驗」乃是一種親臨生命意義時的經歷,「當個體有所體驗之時,會將 此經歷回歸於個體的生命整體,透過對自身新舊經驗的比較、反省、統 整…等過程,來促使個體的生命意義和生命表現產生某程度的變化」(吳

靖國,2006);真正的體驗,對個體而言是內在意義整體的提升與變化。

因此,體驗取向的海洋教育其發展重點包括:

1.「生命體驗」的教育歷程是一個「透過生命來啟發生命的歷程」,

這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移情與體認,因此必須讓學生學會,透過融入生 命、理解生命、啟發生命,才能產生真正的生命體驗。

2.由於「體驗」不同於「經驗」,有經驗者不一定會產生體驗,但 是要獲得體驗則必須以經驗為基礎。也就是說,海洋教育不是只帶領學 生去經驗海洋的活動而已,所以,教師必須審慎規劃海洋體驗活動,除 了讓學生獲得新的經驗之外,還必須在學習活動中喚起舊經驗,讓學生 能在新的經驗中覺察到過去的不足,以及從新的經驗中提升自己對海洋 之整體意義的視域。李秋蜚(2010)海洋教育融入生活科技領域,利用 在地的海岸生態資源,以探索課程、戶外教學活動培養學生正向積極的 海洋教育觀與海洋生態的認知,對於海洋生生態的正確態度,以及在地 海岸生態產生認同感。陳健平(2011)研究發現新北市藍星學校聯盟,

各校所實施海洋教育之多元化課程設計,並且重視校外體驗活動。

(三)關懷取向的海洋教育

吳靖國(2008)書中提及 Nel Noddings 在 1929 年從「關懷倫理學」

(caring ethics)出發,它被諾丁斯系統地應用於教育領域,每個人都生 存於關係之中,人在關係中被界定、在關係中獲得價值觀、在關係中成 長、在關係中判斷自我應該如何言行、在關係中達成自我實現,故每個 人之所以能夠成為自己,都是藉由關係來達成。

(四)批判取向的海洋教育

社會批判(social criticism)是由德國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

的學者所提出社會批判的哲學,希望從教育與社會的關係中,了解教育 活動背後可能存在的意識形態、兩者中宰制的關係,透過教學的活動,

來啟發教育者及學習者的「批判意識」,進而促發教育實踐來改造社會 及提昇自我(吳靖國,2000)。因此,批判取向的海洋教育教學內容其 發展重點包括:

1.在「主體的自覺」方面,教師不但要省察自身的海洋意識之內涵,

並且要進一步分析自身的海洋意識是如何形成的,以能理解社會條件如 何形塑人們的海洋意識,據此,才得以帶領學生進入省察自身的海洋意 識,思考和反省自身所處的環境及其對思想造成的影響。

2.在「主體的自決」方面,教師應該進一步導引學生思考與反省身 邊的海洋文化內涵及海洋相關社會制度,例如我們的食魚文化、捕撈文 化、觀光文化、海洋開發、航運管理…等。其中哪些是可以讓社會永續 發展,又哪些是會讓社會墮落?讓學生從教育中學習批判社會惡習、讚 揚良善風氣,進而能夠身體力行,學習從自己的身旁開始去改善我們的 海洋文化。

(五)超自然取向的海洋教育

從「奧秘」(mystery)理念出發,「超自然取向」觀點相對於科學 的明確性,而呈現出一種不可知、不確定,於是會傾向於跟宗教的議題 有所關聯,然而它不是指涉一種「迷信」,而是一種對於更高智慧的探 尋。如果生命的智慧就在信仰之中,那麼它將讓生命充滿著奧秘感,而 這種生命的奧秘感聯繫著人類的原始本性—想像、誇大、畏懼、揣測、

迷信,並藉由對於天神的感應而不斷地探索著生命的可能性和永恆價值

(吳靖國,2004)。

根據探究結果,研究者以為國民中小學階段之海洋教育不是專業性 質的教育,而是一種通識教育。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注重學生學習的 興趣及經驗,強調探索、體驗與反思,也就是說讓學生了解自身與海洋 的關係,以及未來如何與海洋進行適切的互動,建立正向的海洋意識。

國小教師以海洋相關議題為主,應編排適當的教材與教學活動,使學生

認識海洋、喜愛海洋,願意了解與親近海洋,進而對海洋產生情感,願 意關心海洋生態,更進一步思考及解決海洋問題。

二、海洋教育的教學設計模式

吳靖國(2009)認為教師將知識內容轉化成為課程時,會經過教學 課程的設計,因此,教學設計的模式也影響著轉化的過程。海洋教育的 教學層面上,目前大多採用外加式的教學設計,事實上除了此種教學設 計外,還有融入式與結合式的教學設計。再加上有以 STS 教學模式、鷹 架心智構圖教學模式、VBN 理論教學設計等六種設計模式,以下分別說 明之:

(一)外加式的教學設計

不調動原來的教學時數與教材內容,而以某一個海洋議題為核心,

使用彈性時數來進行海洋教育。這種方式乃是目前各校最容易實施海洋 教育的推動方式(吳靖國 2009)。

(二)融入式的教學設計

不以外加的時數來進行海洋教育,而是將海洋教育內容融入各學習 領域原來的教學時數中,以原來的教科書為基礎,在教學歷程中進行海 洋教育概念的延伸或補充。史希慧(2010)以國小海洋教育融入式教學,

依照課程內容與海洋教育之間的相關性,採用單科或兩個科目融入的教 學方式。林正賢(2011)以融入領域教學之海洋教育,發展為學校本位 課程。

(三)結合式的教學設計

外加式與融入式的教學設計,主要是涉及教學內容與教學時數而提 出來的兩個不同教學設計。為了不增加教學時數,透過調整相關教學內

容,在既有的教育議題中結合海洋教育,達到兩個或多個教育議題結合 一起的教學設計,此即為結合式的教學設計(吳靖國 2009)。以下從八 個常用之海洋教育結合式教學設計方向進行說明:

1.海洋教育結合生命教育

在生命教育議題中,讓學生認識海洋生物,進而引導學生尊重與愛 護海洋生物。例如可以從「關懷海洋」的角度出發,結合海洋 內容相關 繪本,來提升學生對海洋的關懷意識(吳靖國 2009)。

2.海洋教育結合環境教育

在環境教育的議題中,結合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生態保育等主題,

讓學生理解「環境」概念所涵蓋的海洋及其生態系統,並結合在「海洋 保育」的核心主軸。吳麗玲(2010)以多元倫理觀是學生能夠思考人與 海洋之間的關係,理解到海洋生態的平衡。陳宜君(2010)實施海洋教 育即有效提升國小學童海洋教育保育之觀念。

讓學生理解「環境」概念所涵蓋的海洋及其生態系統,並結合在「海洋 保育」的核心主軸。吳麗玲(2010)以多元倫理觀是學生能夠思考人與 海洋之間的關係,理解到海洋生態的平衡。陳宜君(2010)實施海洋教 育即有效提升國小學童海洋教育保育之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