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海洋教育與 CIPP 評鑑模式之相關研究

本節包含「海洋教育之相關研究」及「CIPP 評鑑模式之相關研究」

二部分,分別探究如下:

一、海洋教育之相關研究

我國政府在 2001 年公布海洋白皮書,宣示我國為海洋國家,到 2007 年教育部完成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直到 2011 年八月國民中小學全面實 施海洋教育,海洋教育越來越受重視。國內有關海洋教育的相關研究越 來越多,研究者在「全國博碩士論文加值網」,以「海洋教育」為關鍵字 作為查詢詞輸入後 2000 至 2006 年共有 5 筆資料,2007 年至 2011 筆高 達 86 筆資料,表示出海洋教育課程在國內逐漸受到重視。

研究者將整理國內近五年內海洋教育與教學之研究,擇取與本研究 具直接相關之研究,相關研究整理呈現於附錄一。以下將根據附錄一所 整理之相關研究,分別從研究主題、研究方法、研究對象與研究結果等 四個面向進行分析。

(一)研究主題

研究主題分為海洋教育實施成效、海洋教育課程設計、實施海洋教 育課程評鑑等三種研究面向。

劉長春(2007)與林筱梅(2007)在海洋教育能力指標建構與海洋 實施之滿意評估進行研究。以不同地區與研究面向針對海洋教育實施成 效進行研究,謝丞修(2011)宜蘭縣國小推行海洋教育之成效、陳健平

(2011)海洋教育之實施成效-新北市藍星學校為例、黃惠怡(2011)新 北市國小教師實施海洋教育之成效、張齡之(2011)高雄市國民小學海 洋教育實施之成效、康智凱(2011)臺南市海洋教育執行計畫實施之成 效、葉淑珍(2011)國小海洋教育基礎概念學習成效,陳佩伶(2010)

基隆市和平國小實施海洋教育本位課程成效、吳明德(2008)以基隆市 健銘(2010)應用 STS 教學模式在國小海洋教育、陳盈濂(2011)鷹架 式心智圖教學模式輔助國小學生海洋議題課程學習、廖心婕(2011)VBN

實施海洋教育課程評鑑之研究,游文長(2010)學校本位課程之評 鑑--以一所國民小學之海洋教育課程為例,以及詹雅茸(2008)基隆市 一所國小海洋教育課程之學校本位課程評鑑。

由以上資料顯示,研究主題方面,偏向於海洋教育之實施成效與海 洋課程教材設計之研究。對於研究海洋教育實施之成效,從地區來分析 之,已從北部基隆到南部高雄、臺南以及東部宜蘭,均有研究者進行研 究探討。第二部分海洋教育課程設計,以融入式教學之研究為數最多,

從研究名稱來分析不單只有傳統式的講述法進行教學,而是以融入式教 學與個別學科領域結合,或者以學校本位課程實施海洋教育;再者,運 用其他教學法如 STS 教學模組、心智圖法以及漂流木藝術教學模組等。

研究者發現,海洋教育之教學相關研究兼具傳統與創新的多元面向, 利 用多元的教學方法來設計海洋教育課程內容,使得海洋教育之教學內容 更加充實且有趣。

第三部分對於海洋教育課程評鑑之研究為數兩篇,研究方向以學校 本位課程之評鑑為主。針對學校課程的發展,藉由課程評鑑,檢視學校 海洋教育課程的發展現況,並且提出改進建議,以提升課程品質。

(二)研究方法

附錄一可見,學者採用的研究方法有使用問卷調查法(劉長春,2007;

李還緒,2007;吳明德,2008;林蔚諭,2009;張兆君,2010;陳佩伶,

2010;張齡之,2011;謝丞修,2011;黃惠怡,2011);使用準實驗研 究法(陸正威,2008;陳銘賢,2008;楊麗美,2008;黃健銘,2010;

陳宜君,2010;葉淑珍,2011;陳盈濂,2011);使用行動研究法(蘇 莉貞,2008;施心茹,2009;史希慧,2010;吳麗玲,2010;呂玉娟,

2010;陳宛汝,2011;莊詠心,2011;廖心婕,2011;林正賢,2011)。

運用文獻分析與問卷調查法(林筱梅,2007);另有使用多種研究 方法(詹雅茸,2008;吳怡靚,2010;游文長,2010;李秋蜚,2010;

康智凱,2011;馬英豪,2011;陳慧玲,2011;陳健平,2011)。

在多數相關研究中,研究者發現大部分研究者單一使用問卷調查法 或是準實驗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有些研究者兼採用其他研究方法,呈 現質化及量化研究法,使分析面向更多元如:半結構式訪談、觀察記錄、

文件分析法。

最常使用問卷調查法來收集資料大多是針對學生和教師來做和海洋 教育課程與教學相關之研究,其研究目的探討教師對於海洋教育的專業 素養和學生對於海洋教育教學活動的學習成效,選擇量化研究不僅節省 時間,也可以根據大量的數據分析與比較不同變項間的差異性或顯著性。

也有只採用準實驗研究,後測的學習成就測驗題目也是由受測學生自行 填答。而少數研究採文件分析法,針對研究所需相關文件如課程計畫、

會議紀錄、成果報告等進行資料的收集。

進行質性研究時,研究者建立內容分析類目表、訪談紀錄表與觀察 紀錄表。研究工具可以學習單、訪談記錄等質性評量資料,以便往後資 料分析探討。除了單一選用質性或量化研究方法以外,也可以將質性與 量化研究方法同時使用,則研究工具會有問卷、類目表和訪談紀錄表等,

以便收集到更多元化的資料。

(三)研究對象

從附錄一得知,各篇研究成果大部分研究對象多為教師與學生,多 數為高年級的學生。少數是學者、專家、行政人員(林筱梅,2007;張 兆君,2010;康智凱,2011)。與本研究較為性質相近且以研究對象為 特定國小有游文長(2010)之研究「學校本位課程之評鑑-以一所國民 小學之海洋教育課程為例」,以及詹雅茸(2008)以「基隆市一所國小 海洋教育課程之學校本位課程評鑑」進行研究。

(四)研究結果

從附錄一顯示,吳怡靚(2010)、呂玉娟(2010)、游文長(2010)、

陳佩伶(2010)、詹雅茸(2009)、蘇莉貞(2009)等人,近五年左右 研究海洋教育議題之論文,有逐漸以行動研究為研究之趨勢,且結合在 地海洋教育之特色,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研究者深入探討發現,無論是 從海洋教育能力指標之建置、編制海洋教育相關教材、活動設計、課程 實施等面向進行,並結合相關領域或議題來統整,像是結合環境教育、

鄉土教育、生活課程、藝術與人文等等以進行統整之規劃與實施,使學 生能獲得更多元的知識與經驗,提升對於海洋的態度與學習成效。

二、CIPP 評鑑模式之相關研究

CIPP 評鑑模式被應用於研究 上,其被研究的領域相當廣泛,如國 內專家學者應用在教育評鑑上,除了在教育上的運用,在圖書館管理、

醫學課程等皆有使用 CIPP 評鑑理論進行研究。CIPP 評鑑模式理論文獻 資料之豐富,本研究者僅對 2001 年到 2010 年之 CIPP 評鑑模式應用於 教育之相關研究進行整理,詳見附錄二。研究者進一步根據附錄二的各 篇研究成果進行分析,分述如下:

(一)研究主題

以研究主題而言,可分為兩個研究面向,第一、課程實施成效,第 二、課程評鑑。

以課程實施成效進行之研究有唐雅蘭(2000)CIPP 評鑑模式應用在 特殊教育推展成效評估之研究、林和春(2001)桃園縣國小鄉土教育資 源中心運作成效、李怡君(2005)師範學院通識教育實施成效、曹傑如

(2006)臺中市資賦優異教育方案實施現況及成效之研究、劉美秀(2006)

高雄縣國民小學人權教育實施效能、許素雲(2007)澎湖縣國中小鄉土

教育實施概況與評析、張建茹(2008)CIPP 模式應用於幼稚園發展多元 智能學校特色之研究、謝佑靈(2010)運用國小生態教材園於自然與生 活科技課程的教學案例研究、江良捷(2010)資深科學展覽指導教師如 何指導學生做科展、陳靜賢(2010)國小自然科教學困難單元之探討與 解決途徑-以 5Why 鷹架式提問探究教學為例、何孟哲(2010)資深教 師如何協助資淺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自然科教學之探究。

以課程評鑑進行研究有黃博謙(2005)國民小學資訊教育評鑑指標 之研究、潘昭蓉(2007)聖賢國小以「讀經教育」為學校本位課程之評 鑑、陳佩吟(2010)優質國小科學師資培育課程之評鑑研究

綜合以上研究,可以發現 CIPP 評鑑模式應用之廣泛,研究領域從 幼稚教育到高等教育,從特殊教育到一般教學課程,由此可以見,CIPP 在教育的應用上,可說是極為普遍。而從上述研究者的研究課題,在研 究主題方面以發展特色課程、評鑑學校本位課程、課程實施之成效為主。

(二)研究方法

從附錄二可見,各篇研究成果中使用問卷調查法的有唐雅蘭(2000)、 劉美秀(2006)、陳靜賢(2010)、何孟哲(2010)等。另有單獨使用 德懷術(黃博謙,2005)及使用個案研究之研究方法(潘昭蓉,2007),

使用文獻分析及訪談(許素雲,2007)。

運用兩個以上之研究方法下列敘述之:

有使用問卷調查法及訪談法(林和春,2001;李怡君,2005;曹傑 如,2006;陳佩吟,2010);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如問卷調查、教學觀察、

訪談、焦點團體法、文件分析法等(張建茹,2008;謝佑靈,2010;江 良捷,2010)。

綜合上述,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為主,訪談法或焦點團體法、觀察 法等為輔。

(三)研究對象

從附錄二得知,各篇研究之研究主題限定於教育領域,因此,研究 對象多為教師與學生。少數以職前教師、教育局行政人員、學者、專家 教師、資源中心成員、家長為研究對象(林和春,2001;黃博謙,2005;

張建茹,2008;江良捷,2010;陳靜賢,2010;陳佩吟,2010)。

(四)研究結果

在 CIPP 教育評鑑模式的評核下,各個向度的評核結果,都有一定 的水準展現(林和春,2001)。潘昭蓉(2007)研究指出 CIPP 模式最 適合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評鑑,依據課程評鑑量化與開放性問題的探討,

呈現課程發展歷程的困境與問題,落實評鑑結果的應用,持續課程發展。

以 CIPP 評鑑建立信效度,進行案例影片之建置,以解決教師教學困擾 並提昇教學能力(江良捷,2010;陳靜賢,2010;謝佑靈,2010;何孟 哲,2010)。

CIPP 評鑑模式如 Stufflebeam(1985)所言,其最重要的精神不在 證明而在改良(not to prove but to improve),不止針對課程結果進行評 鑑,重要的是其內涵中的「過程評鑑」,能用於實際歷程中的評鑑,並 在過程中,提出修正與改進的方法,提供「做成的決定」以改進缺失。

CIPP 評鑑模式如 Stufflebeam(1985)所言,其最重要的精神不在 證明而在改良(not to prove but to improve),不止針對課程結果進行評 鑑,重要的是其內涵中的「過程評鑑」,能用於實際歷程中的評鑑,並 在過程中,提出修正與改進的方法,提供「做成的決定」以改進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