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溼地概述

一、溼地的定義

溼地的樣貌多變化,擁有許多不同的類型,所在之處更是廣泛,可 以是海岸到內陸、也可以是郊區到市區、由熱帶到凍土地帶皆可發現溼 地。不同型態更有很大差異性,其功能與價值對於生態系的維持十分重 要。多數的溼地都有許多相同的特點,有淺層水面或飽和土壤,且許多 種類的動植物可適應這些飽和條件、在溼地中的有機物分解緩慢等,因 此,溼地的定義通常會有以下三個主要的因子:

(一)可依水的分布情形區分出溼地,不論是地或地層中的水。

(二)溼地通常都具有與附近高地不同的特殊土壤條件。

(三)耐溼植物可在溼地中生存,相反地即使缺少淹水性植物也可表現 出溼地的特色(章盛傑、邱文雅,1998)。以下將各學術單位或學者其 對溼地的定義整理如下表 2-1。

表 2-1

(Ramsar Convention)

(1971)

Zoltai(1979) 一塊以溼土壤佔優勢的地區,在溶雪季 節中,水位通常在土表的附近或之上供

單位(年份) 定義 備註

溼地保育法(2013) 指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靜止或流 動 、 淡 水 或 鹹 水 或 半 鹹 水 之 沼 澤 、 潟 湖、泥煤地、潮間帶、水域等區域,包 括 水 深 在 最 低 低 潮 時 不 超 過 六 公 尺 之 海域。

國 家 重 要 溼 地 保 育 計 畫 網站(2016)

臺灣溼地網 廣義來說,濕地就是水與陸的交界,舉 凡曾被水淹沒的土地,或被水淹沒但水 位深度不超過 6 公尺的區域,都可以稱 作濕地。

臺 灣 溼 地 網 網站(2016)

周憲徵(2003) 溼地為位於海陸交界處,受海洋潮汐運 動的影響,經常或間歇被潮汐或洪水所 淹沒,一天之內發生兩次遽變,依其底 質分為沙灘溼地和泥質溼地,耐鹽性水 生植物為本區優勢植被。

林銘鈴(2014) 位於水域與陸域過度地帶,並且經常性 或週期性被水淹沒的土地,且此土地之 土 壤 養 分 能 提 供 生 長 其 間 之 水 生 植 物 所需,構成完整的溼地生態系。

註:本文參照章盛傑、邱文雅(譯)(1998)。溼地(原作者:J. M. William, & G. G. James) 臺北市:地景。

各個國家、地區對濕地的認定多少有所差異,綜合上述各種對溼地 的定義可知,溼地包含水文、地質及生態系統三大要素所組合而成。並 因此三大要素之不同,區分成各種不同之溼地類型。

二、溼地的分類

因溼地的分布廣泛,且由於每個地區在土壤、地形、氣候、水文、

植被與生態系統等之不同,故溼地的分類標準也因國家、地區、學者等

研究單位或

研究單位或

三、溼地的功能

一直以來,溼地在地球環境中,有著許多不可取代的重要價值,其 重要性涵蓋了各個層面,部分文明的發展和溼地和睦相處,但亦有許多 的文化,提及了早期對溼地的負面印象,更甚者,因對溼地的不了解,

使溼地以排水的方式遭到了破壞,許多溼地因而在大面積的消失中,影 響甚鉅。

濕地是地球生態中自然形成的屏障,除了豐富的有機質能構築複雜 的生態網絡,其特殊的地質性亦能夠過濾水源分解毒物供給乾淨用水,

而人類也藉由引水、捕獵採集裡頭的生物等得以生存,在生態的環節 中,具有相當的重要性。然,雖然溼地提供了永久性的價值,但多數人 為了眼前的利益,很少考慮到這些價值,溼地的開發經常是不可逆的,

一旦被排水或開發,即可能永久的失去。因此對於溼地的保護,除了防 止溼地環境遭受污染與破壞,更應該由藉由教育的紮根,將正確的環境 保育觀念帶給我們的下一代,以期能達到落實生態保育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