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溼地的生態知識、對溼地的態 度與溼地的保育行為之關係。本章分別為第一章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 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名詞釋 義。共五小節,陳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幾世紀以來,溼地是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地方主要的風景特徵,許 多文化伴隨甚至依賴溼地而發展。以地球生態系的整體架構來看,溼地 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在早期的沼澤環境保存了我們今日所依賴的化石 燃料。今日溼地之價值則在於溼地獨特的生態系統發展、水文、地景等 多重價值系統。然現今,隨著世界人口增加及科技發展,人類過度利用 或損害自然資源,正使得全球的自然資源(包含溼地)正在快速的消失 當中。許多的自然資源都具有其特殊的價值及不可取代性,人們現今已 知溼地為大地之腎,具有淨化水源及防犯洪水之功能,其維護保育的工 作,更是刻不容緩。

臺灣地區四面環海,海岸線長且富變化,使得沿海地區孕育了非常 豐富的生物與溼地資源,而高雄,更是一座與大自然十分親近的大城 市,在市政府及各相關保育團體的努力下,完成了自然或人工的溼地與 公園串連之溼地生態廊道,提供了各種生物自由移動的帶狀空間,有著 極其珍貴的自然條件可以發展生態保育活動。因歷年來國內對國小學童 溼地生態保育教育的研究較少,是故在教育方面,希望能加強環境生態

保育之相關宣導及教育學習,將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的觀念,紮根在我們 的下一代身上。

溼地因具有提供經濟生產、生物棲地、保水抑洪、淨化水質、穩定 海岸、觀光遊憩、研究教育與種源基因保存等多方面功能,在聯合國國 際《拉姆薩國際重要溼地公約》之主旨,為通過國家行動和國際合作,

來保護與合理利用溼地(林務局,2011)。在 2008 年,臺灣加入國際溼 地科學家學會(Society of Wetland Scientists, SWS),宣讀「亞洲溼地臺 北宣言」,並提出「健康溼地、健康人類」之願景,開始持續國際交流,

促進溼地永續發展。在計劃的執行與法案的強化下,其能形成完善的溼 地保護機制,並與民間結合,共同完成溼地的保育、復育與教育。

本研究的動機是選擇高雄市為本研究範圍區域,因為高雄市共有 14 個國家級或地方級溼地,包含海岸或內陸溼地,分布範圍廣,山區、海 邊及市區皆有之,具有其研究之價值性。因此以高雄市的國小為例,對 國小高年級學生的溼地生態知識、態度與行為進行研究,希望有助於溼 地生態保育教育的實施、溼地生態保育行為的落實,以及提供該地區的 學校與教師做為發展以溼地為主題的環境與鄉土教育的參考,以教育來 深耕,才更能推動自然資源永續發展。

研究者認為愈早讓學童瞭解自己的生長環境及其重要性,愈能更進 一步去珍惜和愛護它,結合生態保育活動以達到鄉土環境的永續發展,

才是教育推廣和宣導的最初目的。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之背景變項(學校規模、年級、

性別、家庭社經地位、是否參與溼地相關活動)對溼地的生態知識、態 度及保育行為之影響,並探討溼地生態知識與態度、態度與保育行為之 間的相關情形,可對生態環境教育提出具體建議。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一、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對溼地的生態知識之現況及 差異情形。

二、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對溼地的態度之現況及差 異情形。

三、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不同個人背景變項溼地的保育行為之現況及 差異情形。

四、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溼地的生態知識、態度及保育行為相關之情形。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擬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溼地的生態知識是否有顯著差 異?

二、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溼地的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溼地的保育行為是否有顯著差 異?

四、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溼地的生態知識、態度與保育行為是否有顯著 相關?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溼地的生態知識、態度與 保育行為之研究,研究範圍分為研究區域、研究對象與研究變項,其內 容分述如下:

(一)研究主題

本研究以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之觀點,深入探究其對溼地的知識

、態度與保育行為之現況。

(二)研究區域

本研究區域為高雄市。

(三)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國小高年級學童。

(四)研究時間

本研究時間為 105 年 7 月到 106 年 8 月。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範圍的限制

本研究限於研究者之時間、人力、物力及經驗之不足,研究區域以 高雄市為主。

(二)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屬於量化研究,學童們在填答時可能會受到 情緒、壓力、防衛機制或不懂題目所述等影響,可能使本研究工具測驗 之結果產生誤差。

第五節 名詞釋義

一、溼地:

依據國際溼地保護公約(Ramsar Convention,1971)的定義,溼地包 含草澤、林澤、泥澤或水域等地,不論是自然或是人為、暫時或是永久、

靜止或是流動、淡水或是鹽水,甚至海水深度在低潮位時不深過 6 公尺 之地區。而在 1967 年則加入:許多鄰近的溼地和島嶼而被納入河岸或 海岸的地區,或是海水在低潮位時水深超過 6 公尺之地區也納入。

二、國小高年級學童:

是指一百零五學年度高雄市國小的五、六年級學生,母群體約 45945 人。(資料來源:高雄市教育局全球資訊網,(2016)

三、溼地的生態知識:

知識是指個人對事物的瞭解與認識(張春興,1996)。故溼地的生 態知識,係指對溼地生態環境相關知識的瞭解與認識。本研究中之生態 知識,是指受試者在研究者所編製的「國小高年級學童溼地的生態知識 問卷」上之得分,得分越高,溼地的生態知識愈好。

四、溼地的態度:

態度,是個人對於某人、某事、某物,依其認知與喜好所表現出的 一種特久性的反應傾向(張春興,1996)。故溼地的態度,是指面對溼 地環境相關問題時所持的態度。本研究中溼地的態度,為受試者在研究

者所編製的「國小高年級學童溼地的態度問卷」上之得分,得分越高,

對溼地的態度愈正向,溼地的態度在問卷上分成「溼地教育與保育態 度」、「溼地的價值觀」及「溼地經營與永續態度」三個構面。

五、溼地的保育行為:

自然保育的定義,是指人類對於自然環境及資源善加經營管理與利 用,使能保持其多樣性及生態功能,並提供現今及未來人類生存最大且 持續的利益(世界自然保育方略,1984)。而行為,是顯現在個人的表 現、投入、關心程度、責任感、主動參與等外在的反應(張春興,1996)。

故溼地的保育行為,係指實際參與和溼地保育相關的活動及所會採取之 行動。本研究中之溼地的保育行為,是指受試者在研究者所編製的「國 小高年級學童溼地的保育行為問卷」上的得分,得分越高,對溼地的保 育行為愈積極,溼地的保育行為在問卷上分成「行動技能」、「行動經驗」

及「行動策略」三個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