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環境與生態保育行為相關研究

在 1980 年 , 國 際 自 然 保 育 同 盟 ( IUCN)、 聯 合 國 環 境 規 劃 署

(UNEP)、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共同出版了《世界自然保育 方 略 》( 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 ), 書 中 提 到 自 然 保 育 ( Natural Conservation)的定義,是指人類對於自然環境及資源善加經營管理與利 用,使能保持其多樣性及生態功能,並提供現今及未來人類生存最大且 持續的利益(內政部營建署譯,1984)。而在書中亦提及,針對當前世 界人口不斷增加,卻以不當的方式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及改變環境,而導 致許多生態問題的出現及環境品質的惡化,如農耕地的縮減,土壤的流 失,耕牧地沙漠化,森林的砍伐,濕地的破壞,物種的滅絕,以及臭氧 層的破壞,溫室效應等,希望能研擬一套保育方案,督促世界各國政府 及民間保育團體,正視此一嚴重狀況,拿出具體政策及方法,推動國內 及國際間保育工作,以扭轉此一趨勢,確保環境與資源的維護及永續利 用,以達到「維護基本的生態過程與維生體系」、「保存遺傳因子多樣 性」、「保障物種與生態系的永續利用」等三大保育目標。

因此自然保育的內容保育包括對自然環境的保存、維護、利用、復 原及改良。並特別強調環境及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必須著重其永續性,也 就是持久的效益,以免人類不當的開發與利用行為,導致環境品質惡 化,資源日益枯竭的問題更加嚴重。自然保育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培養出 具有生態保育素養的國民(引自國家教育研究院網站,2016)。

由於在環境中的學習與認知,行為產生對環境的回應現象,由此行 為衍生的變化又影響到環境,故人類行為與環境是相互影響。

當我們在提供知識後可形成良好的態度,進而產生轉化以改變環境

的 品 質 , 也 就 是 知 識 影 響 態 度 , 態 度 影 響 環 境 行 為 的 行 為 模 式

(Houngerford&Volk ,1990),如圖 2-3 所示:

圖 2-2 知識-態度-行為模式圖

資料來源:(侯昭如,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溼地生態保育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 究-以台南市安南區與安平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由上述可知,透過正確觀念的傳輸,可培養適切的環境素養以及正 確的環境行為。如果我們能在學生學習中給予正確的知識教導、以及良 好的態度影響,讓學生透過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來引發他們保護環境的 正向態度,更能使人願意做出正確的自然生態保育行為。因在環境行為 的分類上,不同學者有不同的分類方式,國內學者楊冠政(1998)根據 Hungerford & Volk(1985)的分類將之歸納如下:

1.說服行動:

為環境問題所做的人際溝通行動,通常有下列幾種說服行動:理性 訴求、情緒性訴求、強迫性訴求。

2.消費行動:

指個人或團體對某種商業行為或工業行為改變所做的經濟威脅,此 為消費者主義所採取的行動,包含直接杯葛、間接杯葛、消費者保育。

3.生態管理:

個人或團體為維護或促進現有生態系所採取的實際行動。其目的在 於維護良好的環境品質或改進環境的缺點。因此,如:垃圾處理、水土 保持、栽種花木、資源回收等均可稱為是生態管理的行動。

態度 Attitudes 知識

Knowledge

環境行為 Action

4.法律行動:

個人或團體採取法律的行動或加強環境法律的執行以解決環境問 題,如訴訟、法院強制命令等。

5.政治行動:

藉遊說、投票或競選等政治行動以達成某種環境的目的。

以下分別就各學者所提出的保育行為之研究結果,整理如表 2-11 所示。

表 2-11

綜合上述,本研究之溼地的保育行為衡量方法,主要參考陳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