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檢閱及理論建構

第四節 理論架構與待驗假設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與分裂投票、選制變遷前後的投票對象以及採用多層模型分析影響投票抉擇因素,

對個體選民投票參與影響的研究至今則仍不多見。其中,Huang, Wang and Lin(2013)與蕭怡靖(2009)都以選民對新選制的認知為自變數探討台灣民眾在立 委選舉的參與情形,並且發現選民對選制的認知的確有顯著影響。另外,Huang, Wang and Lin (2013)也發現小黨支持者在 2012 年立委選舉對選舉制度有更高的 認知,因此也更傾向不去投票,因為小黨支持者知道在新選制底下所支持政黨及 候選人當選機率較低。他們的研究也指出男性、年紀愈大、教育程度愈高以及媒 體曝光程度愈高的選民對新選制有較高的認知。蕭怡靖(2009)的研究則指出選 民對於新選制的評價對他們的選舉參與沒有顯著影響。不過,上述兩篇研究都僅 把焦點放在台灣選民於 2008 年立委選舉的投票參與情形,並沒有討論選民在新 舊選制下投票參與的穩定與變遷。蕭怡靖(2009)雖然有納入選民對新選制的評 價,但測量的面向包括立委素質、社會對立、民主政治以及買票情形,可能都不 是直接影響選民投票參與的因素。

第四節 理論架構與待驗假設

根據上述文獻的探討,在投票參與的研究中,學者採用的分析方法有兩大類:

第一,以總體資料比較多國投票率的高低,並從中找出影響因素;第二,以調查 研究所蒐集到的個體資料為主,探討影響個體選民投票與否的因素。本研究將焦 點放在選舉制度以及選制變遷對選民投票參與所產生的影響,從總體資料可以分 析各種選制對投票率的效應,從個體資料則可以進一步了解選民受到制度影響的 機制12。在建構本研究的理論架構時,本研究兼顧總體層次因素對投票率高低的 影響以及個體層次因素對個人投票與否的影響。因此,本研究的理論架構將延續 前幾節的脈絡,從「選舉制度因素」與「其他相關因素」探討對總體投票率的影 響,並從「個體因素」探討對個體選民投票與否的影響。根據上述的說明,本研

12 有關結合總體資料與個體資料分析的目的、效益以及方式,在下一章研究方法的部分將會有 更詳盡的說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究針對選民的投票參與提出之研究架構圖如下(圖 2-1,頁 22)。由於本研究所 關注的是選舉制度對投票參與的影響,因此將會把焦點放在選舉制度對各國投票 率的影響,以及台灣選民的投票參與是否受到新選制的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一、 選舉制度因素

選舉制度因素被學者們認為是最能夠影響選民投票參與的因素之一,就在於 選舉制度所產生的機械性效應與心理性效應直接影響選民的投票效益。在比例性 較高的選舉規則下,小黨較有機會贏得席次,競爭更激烈,政黨為動員選民所投 入的資源也更多。對選民而言,小黨當選機率提高讓小黨支持者所投的票不至於 變成浪費選票,提高他們的投票效益。選區規模也會出現類似的影響,對政黨而 言,選區規模的大小將影響他們的提名策略、動員方法與提出的政見理念。在選 區規模較大的選區,他們比較傾向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動員,提名的候選人以及 提出的政見理念都可能較多樣化以切割選民訴求,盡可能提高黨內候選人當選人 數。對於選民而言,在選區規模較大的選區比較容易找到符合自己理念的候選人 與政黨,提高選民的投票動機。有不少學者也以選舉結果中得票率與勝選席次的 不比例性(disproportionality)來解釋投票率的高低,並認為在選舉結果不比例性愈 高的選舉投票率愈低(Black 1991; Franklin 1996; Jackman 1987; Jackman and Miller 1995)。本研究認為,選舉結果的不比例性也是選舉規則所導致的結果,因 為相對多數決容易造成不比例性較高,比例代表制則容易讓不比例性較低。選舉 結果不比例性的高低與投票率都會受選舉規則所影響,所以本研究認為沒有必要 將選舉結果的不比例性也納入分析。因此,本研究將以選舉規則及選區規模來解 釋各民主國家國會選舉投票率的高低,並提出以下兩個研究假設:

假設一:選舉規則比例代表性愈高的國家投票率愈高;選舉規則比例代表性愈 低的國家投票率愈低。

假設二:選區規模愈大的國家投票率愈高;選區規模愈小的國家投票率愈低。

此外,本研究認為在探討選舉制度對投票參與的影響時,不能忽略的一個重 要前提是選民能夠分辨選舉制度、理解選舉制度的影響機制,才會有所謂的心理 性效應。選舉制度不同於其他相關制度,例如:強制投票或合併選舉般那麼容易 理解。尤其是混合制的採用,選民是否真的能夠理解選制對他們投票效益的影響,

的確讓人存疑。如果從上述這個選舉制度產生效用的前提出發去思考新興民主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家的選制效應與選制變遷的效應時,我們或許就可以對選舉制度的影響有進一步 的理解。

本研究認為,新興民主國家中的政黨與選民,都是選舉這場活動中的“新手”,

他們相對來說較為缺乏選舉相關的資訊,對選舉制度的認知與練達程度可能也不 如老牌民主國家的政黨與選民。Tavits & Annus(2006)在他們有關策略投票的研究 中即證實,在東歐的新民主國家,隨著選舉次數的增加,浪費選票(wasted vote) 的比例逐漸下降,反映出這些選民在多次選舉的歷練後學會如何提高自己的投票 效益。Moser & Scheiner(2009)以採行混合制的國家為研究對象,發現成熟民主國 家的選舉顯著存在策略投票行為,而民主資歷較淺國家則沒有。因此,如果我們 對民主資歷程度與選制認知程度間的假定可以成立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預期民 主資歷較淺國家的投票參與行為受到選舉制度影響的程度可能會較小,甚至出現 與預期不同的結果。本研究在此部分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三:民主資歷較深國家的投票率受選舉制度影響較大;民主資歷較淺國家 的投票率受選舉制度影響較小

假設四:民主資歷較深國家的選舉規則比例代表性愈高時投票率愈高,民主資 歷較淺國家則不一定

假設五:民主資歷較深國家的選區規模愈大時投票率愈高,民主資歷較淺國家 則不一定

探討選舉制度對投票參與的效應,問題不僅出現在究竟選舉制度的影響力是 否穩定或為何存在,更待解決的是當選舉制度發生改變時,究竟制度對選民行為 的影響力為何(Vowles 2010)。在推論上,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的觀點認為選民會因 應選制的改變而轉換他們的投票策略,並具體的反映在總體投票率變化上。本研 究認為,選舉制度的改變能如理論預期般影響選民的投票參與的前提仍然是選民 能夠正確認知新舊選制的差異,並且能依選制對他們投票效益的影響來決定是否 參與。因此,可以預期當一個國家的選舉規則變得更具比例性且選民能夠認知到 這一點時,投票率會變高;反之,投票率則會下降。本研究在此部分提出以下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究假設:

假設六:選舉規則比例代表性變高的國家投票率會提高;選舉規則比例代表性 變低的國家投票率會下降

不過,如同 Norris(2004)所強調,在分析選民的投票參與時,除了選舉制度 的影響外,不能忽略的是其他因素的影響。因此,本研究的研究架構在總體層次 部分以投票率作為依變數,在個體層次以投票參與的穩定與變遷作為依變數,檢 驗選舉制度因素的影響外,也將納入其他相關的變數。以下將會有更詳盡的說 明。

二、 其他相關總體因素

(一) 社會環境因素

如同學者們所強調,投票參與雖然簡單,但是有資源與有能力的選民仍然被 認為比較有可能參與選舉活動。無論是理論上或實證研究中都發現,人均 GDP 與識字率較高的國家投票率也較高,反映出當選民的經濟能力較高(比較有資源)

以及教育程度較好(比較有能力)時比較傾向參與選舉。另外,選民被假定具有 工具理性,他們傾向在所投選票的效益較高時去投票,因此人口數愈高的國家每 一票的影響力愈低,投票率自然也愈低。此外,也有學者以人口密度來作為該國 都市化的指標,測量都市化程度差異與投票率之間的關係。但是,在實證研究中,

人口密度對投票率的影響並無定論(Cox and Munger 1989; Blais and Dobrzynska 1998; Blais et al. 2003)。本研究也認為,都市化程度多少也會反映在人均 GDP 的 測量中,因此在分析上不需要放入兩個類似的指標。另外,以跨國比較的方式探 討投票率的高低問題時,Blais(2000)認為應納入地理區域變數以控制模型中未納 入的變數所導致的影響,例如:區域政治文化。他的研究也發現美洲、非洲國家 的投票率顯著較歐洲國家低,大洋洲國家的投票率顯著較高,亞洲與歐洲則沒有 太大差異。因此,本研究在社會經濟因素的部分,將從選民人口數、人均 GDP、

識字率與地理區域四個指標分析對各次國會選舉投票率的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二) 選舉環境

根據本章第二節文獻所提出的理論與驗證結果,在探討選民投票參與情形時 不能忽略的是選民所參與選舉的環境因素。當選舉的重要性愈高,選民感受到該 選舉對他們的影響力愈大時,選民就愈傾向去投票。從第一節的文獻探討中得知,

根據本章第二節文獻所提出的理論與驗證結果,在探討選民投票參與情形時 不能忽略的是選民所參與選舉的環境因素。當選舉的重要性愈高,選民感受到該 選舉對他們的影響力愈大時,選民就愈傾向去投票。從第一節的文獻探討中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