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檢閱及理論建構

第二節 總體因素對投票參與的影響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第二節 總體因素對投票參與的影響

除了選舉制度因素會對選民的投票行為有影響,外在環境因素與其他制度因 素所產生的效應更是不能忽略,以下將分別說明。

一、外在環境因素

雖然投票是個體行為,但是卻深受外在大環境所影響。學者認為,民眾的集 體特徵(例如:地區教育程度),會對個體的行為產生影響(Huckfeldt and Sprague 1993)。個體行為也會反映出集體特徵,與其他個體在行為上會有明顯的不同 (Johnson, Shively, and Stein 2002)。在這部分,本研究將外在環境對投票參與的影 響區分為社會經濟環境因素與選舉環境因素兩種。

(一)社會經濟環境

在社會經濟環境因素中,有幾個主要因素決定著投票率的高低,包括:選民 人數、人口密集度、國家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 per Capita,簡稱人均 GDP)與 識字率等因素。根據 Downs(1957)對於投票模型的假定,選民都具有工具理性 (instrumentally rational)。當選民發現自己的選票所具有的影響力或效益愈低時,

他們便可能傾向不會去投票。因此,許多政治學者認為在選民愈多的選舉中,選 民愈可能不去投票(Blais 2000; Blais and Dobrzynska 1998; Blais et al. 2003; Oliver 2000)。人口密集程度所代表的意義則與人口數不同,其所反映的意義是區分該 國的都市化程度。根據社會學的觀點,都市化程度較高地區選民的人際連結較弱,

因此也較不會有不去投票而承受社會壓力的問題(Hoffman-Martinot 1994)。另外 一種觀點則是認為在人口密度較低地區的選舉比較強調候選人個人因素,而這些 地區的選民也較容易認識與瞭解候選人,因而降低資訊成本(Davis 1991)。因此,

有學者認為人口密度較低地區的投票率比人口密度高地區來得高。人均 GDP 與 識字率所反映的則是經濟發展程度與教育發展程度。學者認為在上述兩個指標有 較佳表現的國家中,選民較容易獲得選舉資訊以及較容易參與政治活動(Powell 198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在實證研究中,Cox and Munger(1989)以 1982 年美國國會眾議院選舉為研究 對象,分析發現人口密度愈高的選區投票率愈低。不過,Blais and

Dobrzynska(1998)針對 91 個國家在 1972 年至 1995 年之間的 324 次民主選舉研究 發現,人口密度愈高的國家投票率反而愈高。他們認為這是因為密度較高地區選 民反而有較大的投票壓力,在動員上也較為容易。在他們的研究當中,人口數、

人均 GDP 與識字率都顯著的影響投票率。更重要的是,他們發現人口數、人均 GDP 與識字率對投票率的影響都是曲線型的。以識字率為例,識字率不高的國 家與識字率在平均水平的國家投票率差異相當大,但是過了平均水平之後差異則 不大。不同的研究結果則出現在 Kostadinova and Power(2007)對東歐與拉丁美洲 的新興民主國家,他們發現識字率愈高的東歐國家投票率愈低,但是對拉丁美洲 國家則沒有顯著的影響。Blais 等學者(2003)發現人口愈少的國家投票率愈高,人 均 GDP 愈高的國家投票率愈高,但是識字率與人口密度則沒有顯著的影響。

在其他社經變數對投票率的影響方面,Powell(1982)從社會經濟發展、制度 及政黨體系因素研究 29 個國家的國會選舉投票率發現,社會經濟發展的確影響 該國的投票率,經濟發展愈好的國家投票率愈高。Blais 等人(2003)以 61 個民主 國家在 90 年代的 151 次選舉為研究對象發現,人均 GDP 愈高的國家投票率愈高,

國家人口數也有一樣的影響。Fornos 等學者(2004)以拉丁美洲新興民主國家為研 究對象則發現,人均 GDP 只影響了這些國家的選民是否參與國會選舉,而不影 響他們參與總統選舉。不過,也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實證結果(Elgie and

Fauvelle-Aymar 2012; Jackman and Miller 1995)。Jackman and Miller(1995)的研究 結果發現前一年的經濟成長率對先進民主國家國會的投票率並沒有顯著的影響,

不過 Blais and Dobrzynska 認為 Jackman and Miller 的研究國家僅有 22 個,且限 制在先進及民主的國家,推論的效度有限。Elgie and Fauvelle-Aymar(2012)針對 半總統制國家國會選舉投票率的研究發現,社會環境因素包括人口數與人均 GDP 都沒有顯著影響。Elgie and Fauvelle-Aymar 認為他們的研究結果之所以會與 Blais 等學者的研究結果不同,原因應該是因為 Blais 採用最小平方法(Ordinar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Least Squared)來分析跨時資料,會有估計偏誤(estimation bias)的問題。

Radcliff(1992)認為經濟發展程度指標與投票率之間的關係並不穩定的原因,是因 為在經濟環境不佳時選民有可能更傾向參與政治活動以求改變現狀,也有可能因 對環境失望而不再有任何的政治參與。

(二)選舉環境因素

除了社會經濟環境因素之外,選民的投票參與也會受到所要面對的選舉環境 所影響,選舉競爭程度以及選舉的重要程度都將是選民決定是否要參與的考量因 素(Blais 2000; Franklin 2003; Geys 2006)。選舉競爭程度被認為能夠左右選舉投票 率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當選舉競爭程度愈高時,選民所投的每一票都變得 更具影響力,當選民意識到他們的投票效益在這情形下會較高時,他們就比較傾 向去投票(Matsusaka and Palda 1999);第二,競爭程度愈激烈的選舉,政黨投入 在動員的經費與資源就會愈多,進而提高投票率(Cox and Munger 1989)。選舉重 要程度是另外一個被認為會影響投票率的重要選舉情境因素,學者認為該選舉結 果所能決定的權力分配如果愈大,投票率會愈高(Jackman 1987)。被學者用來衡 量 選 舉 重 要 性 的 指 標 主 要 有 三 個 : 憲 政 體 系 、 國 會 體 系 及 選 舉 的 層 級 。 Jackman(1987)認為一院制國家的國會選舉投票率會比兩院制國家來得高。他的 推論是,在兩院制國家,上下院必須分享權力,因此單一院會的影響力就沒有那 麼大,對於選民的影響自然較低,選民的關注度也會較低。Blais(2006)認為同樣 的邏輯也可以套用在憲政體系不同的國家。他認為在總統制的國家,國會選舉能 夠決定的只有立法權的權力分配,但是在內閣制國家的國會選舉中,則是會同時 決定立法權與行政權。對選民而言,在內閣制國家國會選舉投票的效益會比在總 統制國家的國會選舉來得高。學者觀察美國各層級選舉的投票率即發現,隨著選 舉重要性與分配的權力下降,投票率也隨著下降(Blais 2006)。另一個影響選舉重 要性的則是該選舉所能決定的權力層級,學者認為一級選舉(first-order election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比次級選舉(second-order elections)的重要性來得高10,對選民的影響較大,投票 率自然也較高(Marsh 1998; Reif and Schmitt 1980)。

為了驗證選舉競爭程度對投票率的影響,不少學者在分析選民的投票參與時 都會將這個變數放入他們的分析模型,包括了跨國研究與單一國家研究(Blais and Carty 1990; Blais and Dobrzynska 1998; Cox and Munger 1989; Filer et al. 1993;

Matsusaka 1993; Matsusaka and Palda 1999)。其中,有不少學者以採行兩輪投票制 的國家,包括法國、義大利與匈牙利為研究對象,分析發現第一輪投票的選舉競 爭程度顯著影響第二輪投票率的高低(Fauvelle-Aymar and Francois 2006; Paula and Scoppa 2012; Simonovits 2012)。Elgie and Fauvelle-Aymar(2012)則以半總統制 國家為研究對象,指出選舉競爭程度愈高的選舉投票率愈高。同樣的研究結果也 出現在不少其他的跨國比較研究當中,這些研究都證明選舉競爭程度愈高會刺激 愈多選民參與投票(Blais and Carty 1990; Blais and Dobrzynska 1998; Franklin 2002, 2004)。不過,在 Kostadinova and Power(2007)的研究則發現選舉競爭程度對拉丁 美洲與東歐的新興民主國家投票率沒有顯著影響。

有關選舉重要性對投票率的影響,學者透過實證研究發現選舉的重要程度愈 高,選舉的投票率也愈高(Blais and Dobrzynska 1998; Jackman 1987)。其中,Blais and Dobrzynska(1998)結合國會體系、憲政體系與合併選舉來作為選舉重要性的 測量,發現選舉重要性愈高的選舉,投票率也愈高。不過,Blais 在後續的研究 中卻發現,一些總統權力不大的國家,例如:愛爾蘭、奧地利與冰島,總統選舉 的投票率卻只略低於國會選舉,因此他認為選舉重要性對投票率的影響有待驗證 (Blais 2000)。在不同層級選舉的比較上,Hix and Marsh (2011)比較歐洲各國的選 舉發現,各國國會的投票率都較歐洲議會選舉的投票率來得高。Railings and Thrasher(2006)針對英國的各層級選舉投票率進行比較,發現國家層級選舉的投 票率明顯高於地方層級的選舉。另外,Fornos, Power and Garand(2004)發現拉丁

10 一級選舉通常指的是國家層級的選舉,例如:總統選舉與國會選舉,次級選舉指的則是地方 層級(subnational)或跨國層級(supranational)的選舉(Schmitt 200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美洲國家無論是國會選舉或總統選舉,採用一院制的國家投票率會較高。

Kostadinova and Power(2007)的研究則發現東歐新興民主國家國會選舉的投票率 也受到國會體系的影響,一院制的國會有顯著較高的投票率。但是,在 Blais and Carty(1990)與 Black(1991)的研究當中,發現國會體系的影響並不顯著,尤其是 在聯邦制的國家。Blais(2007)認為體制的重要性應該不可能對投票率沒有影響,

上述研究結果的分歧應該是因為測量問題所致。

二、其他制度因素

除了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之外,一些相關的選舉法規對選民是否去投票也會 造成影響,其中包括是否有強制投票(compulsory voting)、合格投票年齡的高低、

投票日是否在周末假日(weekend voting)、是否有便民選舉規定(例如:郵寄投票、

網路投票、提早投票與代理投票等等)以及在選舉時程上是否有併選(concurrent election)。

在部分民主國家(例如:希臘、新加坡),選民在投票日時被強制必須到投 票所領票投票,有些國家(例如:澳洲、阿根廷)甚至會對沒有在投票日時投票 的選民給予懲罰。由於懼怕被懲罰,因此可以預期有實施強制投票的國家投票率 會較沒有實施的國家來得高,而有實施罰則的國家則可能會更高。世界各國在合 格投票年齡的規定上也不盡相同,範圍在 16 歲至 21 歲之間(巴西與尼加拉瓜的 合格選民年齡為 16 歲,合格年齡為 21 歲的則有馬來西亞與黎巴嫩等國家)。學

在部分民主國家(例如:希臘、新加坡),選民在投票日時被強制必須到投 票所領票投票,有些國家(例如:澳洲、阿根廷)甚至會對沒有在投票日時投票 的選民給予懲罰。由於懼怕被懲罰,因此可以預期有實施強制投票的國家投票率 會較沒有實施的國家來得高,而有實施罰則的國家則可能會更高。世界各國在合 格投票年齡的規定上也不盡相同,範圍在 16 歲至 21 歲之間(巴西與尼加拉瓜的 合格選民年齡為 16 歲,合格年齡為 21 歲的則有馬來西亞與黎巴嫩等國家)。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