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選舉制度對投票參與的影響: 跨國比較與台灣個案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選舉制度對投票參與的影響: 跨國比較與台灣個案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8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黃 紀 博士. 選舉制度對投票參與的影響: 政 治. 大. 立 跨國比較與台灣個案分析.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林啟耀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七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本論文獲得. 科技部 103 年度「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 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計畫獎勵 政 治. 大. 立 (103-2420-H-004 -023 -DR).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謝誌 在看頒獎典禮的時候,當得獎人感言太長,我們偶爾會希望得獎人加快速度, 快點進入下一個環節。人生第一次撰寫論文,第一次撰寫謝誌,才體會到這些得 獎人的感受:一個作品,的確是過程中許多貴人的幫忙與支持才能得以完成,要 感謝謝的人太多,絕非三言兩語可以細數。能完成這本論文,我對各位老師、朋 友及家人的感激更是點滴在心頭。 首先,還是要由衷的感謝黃紀老師的細心教導,謝謝老師在百忙中,仍然花 了許多寶貴的時間與心思,指導我撰寫這篇論文。不僅僅是這篇論文,黃老師在 教學的認真、對研究的熱誠,以及他所分享的博士班求學歷程,都是我現在及未 來求學的榜樣。本論文能夠撰寫完成,也要誠摯的感謝王業立老師、林繼文老師、 盛杏湲老師及俞振華老師,給予本論文許多重要的修正與意見,本論文才能更臻 完善,對於我也有許多重要的啟發。另外,也感謝選研黃先生以及 MSU 的方隅 在資料蒐集過程中提供的協助,沒有你們,資料蒐集工作無法如此順利。. 立. 政 治 大. 能夠順利取得博士學位,一定要感謝政治系與選研的各位老師。感謝政治系. ‧. ‧ 國. 學. 雷飛龍老師、劉義周老師、郭承天老師、湯京平老師、林超琦老師、蔡中民老師、 張其賢老師、孫善豪老師、葉浩老師,修習你們所教授課程讓我獲益良多。感謝 選研中心游清鑫老師、陳陸輝老師、鄭夙芬老師與蔡佳泓老師的教誨與栽培,讓 我學習到各類調查的理論與實務。另外,也要特別感謝陳義彥老師與蔡宗漢老師, 在當你們的 TA 期間,我和台下的同學一樣收益不淺。. sit. y. Nat. n. al. er. io. 在博碩士生涯的這七年,有幸認識各位學長姊和朋友,感謝一路有你們的照 顧、陪伴與幫忙。感謝怡靖學長、應龍學長、長志學長、宏忠學長及冠成學長在 求學及人生路上提供許多知識與建議,解決我的大小疑難雜症。感謝銀珍學姊與 詠雯學姊,總是熱心地提供許多行政上的協助。感謝選研的美慧、惠鈴、雅雯、 柏林、正偉、俊榮、彥蓁、怡婷、偉綸、彥程等各位學長姊在選研時對我的關照, 尤其是包容我破爛的台語。感謝皇昇、信安、敬欽、婉貞、麗文、琳翔、建億、 凱凌與鵬翔,一同共患難的可靠戰友,一起上課的超強同學,一起聊天打屁的知 心朋友。還有我的酒肉朋友們:韶謙、小朱、先倫、聿哥、介平以及你們溫柔美 麗的另一伴,感謝你們一直以來的不離不棄,也感謝你們在畢業典禮當天的意外 驚喜。 最後,要感謝辛苦的爸媽,我都快三十一歲了,還要你們為我的前途操心。. Ch. engchi. i n U. v. 希望我的畢業,能讓你們放心,也讓你們以我為榮。感謝兩位哥哥與嫂嫂,包容 任性的弟弟一直沒有回家。最後的最後,要謝謝妳,親愛的俞燕,感謝妳一路攜 手扶持,我們的未來,還請妳多多指教。. 林啟耀 於指南山下 2015/07/15.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摘要 投票參與是民主政治運作的核心,投票率的高低是政府執政是否具有代表性 與正當性的重要指標。選舉制度是否影響投票參與,一直深受國內外學者所關注, 然而選舉制度如何對投票參與造成影響卻頗多爭論。為了探討選舉制度與選制變 遷如何影響投票參與,本研究以跨國比較的方式,分析各種選舉制度對國會投票 率高低的直接影響與跨時影響。同時,本研究也以台灣選制變遷為個案分析對象, 探討選制變遷對投票參與之效應。在方法上,本研究在跨國比較的部分蒐集世界 各民主國家歷次國會選舉的相關資料,並以「固定與隨機效果混合法」進行分析;. 政 治 大. 在台灣個案分析的部分,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鄉鎮市民代表選舉為比較. 立. 組,評估選制變遷對立委選舉投票率之影響。另外也以「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 ‧ 國. 學. TEDS2008L 針對 TEDS2004L 成功樣本之定群追蹤資料,分析台灣同一群選民在 新舊選制下投票參與的穩定與變遷。. ‧. y. Nat. 研究結果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在跨國比較的部分,本研究發現選舉規則的比. er. io. sit. 例代表性愈低,投票率會愈低。其中,採並立制國家的投票率顯著低於採比例代 表制的國家,採多數決制的國家投票率下降的幅度則顯著大於比例代表制國家。. al. n. v i n 選區規模愈大的國家,投票率則愈高。另外,本研究也發現選舉制度對不同民主 Ch engchi U 資歷國家的影響也不同,對民主資歷較深國家的影響較大且較符合學理預期,對 民主資歷較淺國家則影響較小。在台灣個案的部分,本研究發現立委選制變遷並 沒有對總體投票率產生顯著的影響,但是對個體選民的投票穩定與變遷卻有顯著 的影響。尤其是評估新選制比舊選制更讓人不想去投票的選民以及小黨支持者, 都比較傾向在舊選制下有去投,但新選制下不去投。本研究認為透過上述宏觀與 微觀層次的分析,不僅讓我們對選舉制度如何影響國會選舉投票率高低及變化有 更深入的瞭解,也讓我們釐清選舉制度變遷如何影響個別選民的投票參與。 關鍵詞:投票參與、選舉制度、選制變遷、跨國比較、個案分析.

(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9) 目次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章 文獻檢閱及理論建構...................................................................5 第一節. 選舉制度對投票參與的影響.................................................................... 5. 第二節. 總體因素對投票參與的影響.................................................................. 11. 第三節. 個體因素對投票參與的影響.................................................................. 17. 第四節. 理論架構與待驗假設.............................................................................. 20. 立. 政 治 大.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1. ‧ 國. 學. 研究方法.................................................................................................. 31. 第二節. 資料蒐集.................................................................................................. 37. 第三節. 變數測量.................................................................................................. 41. ‧. 第一節. sit. y. Nat. al. er. io. 第四章 跨國比較分析 .............................................................................53. 第二節. 選舉制度對各國投票率之影響.............................................................. 61. 第三節. 小結.......................................................................................................... 74. n. 第一節. v i n Ch 各國選舉制度與投票率之變化.............................................................. 53 engchi U. 第五章 台灣個案分析 .............................................................................77 第一節. 選制變遷對立委投票率之影響:總體分析.......................................... 77. 第二節. 選制變遷對立委投票率之影響:個體分析.......................................... 86. 第三節. 小結.......................................................................................................... 96. 第六章 結論… .........................................................................................99.

(10)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00.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 103. 參考書目. ………………………………………………………….107. 附錄表 3-1 特殊選舉規則案例說明 ....................................................118 附錄表 4-1 多數決制國家之選區規模與投票率 ................................119 附錄表 4-2 半比例代表制國家之選區規模與投票率 ........................130. 政 治 大. 附錄表 4-3 比例代表制國家之選區規模與投票率 ............................132. 立. ‧ 國. 學. 附錄表 4-4 並立制國家之選區規模與投票率 ....................................150 附錄表 4-5 聯立制國家之選區規模與投票率 ....................................152. ‧. sit. y. Nat. 附錄表 4-6 選舉規則變遷國家之歷年投票率 ....................................154. al. er. io. 附錄圖 4-1 選舉規則變遷國家之歷年投票率 ....................................160. n. v i n Ch 附錄圖 4-2 世界各國歷屆國會選舉投票率之分布(1946-2013) .........161 engchi U 附錄圖 4-3 各國國會歷屆選舉選區規模與投票率(未排除選區規模 >250) ..............................................................................162 附錄圖 4-4 各國國會歷屆選舉選區規模與投票率(排除選區規模>250) ..........................................................................................163 附錄表 4-7 選舉制度(含選區規模)對民主國家投票率之影響 1946-2012 .........................................................................164.

(11) 附錄表 4-8 係數值相等之檢定 ............................................................166 附錄表 4-9 選舉制度(不含選區規模)對民主國家投票率之影響 1946-2012 .........................................................................167 附錄表 4-10 係數值相等之檢定 ..........................................................169 附錄表 5-1 立委選舉投票率之固定效應模型(1992-2008) ................170 附錄表 5-2 部分縣歷屆立委與鄉鎮市民代表選舉投票率(1990-2010). 政 治 大 附錄表 5-3-1 影響選民新選制評估因素之分析 ................................172 立 ..........................................................................................171. ‧ 國. 學. 附錄表 5-3-2 影響選民投票參與因素之分析.....................................173.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3) 圖表目次 圖 2-1 投票參與之研究架構圖 ..............................................................22 圖 3-1「中斷時間序列」之準實驗設計 ................................................34 圖 3-2 「有比較組的中斷時間序列」之準實驗設計 ..........................34 圖 3-3 中央、直轄市、縣市層級與鄉鎮市層級選舉期程之演變....36 圖 3-4 本研究之準實驗設計圖 ..............................................................37. 立. 政 治 大. 表 3-1 跨國比較之變數資料來源 ..........................................................39. ‧ 國. 學. 表 3-2 跨國比較統計模型之變數測量 ..................................................45. ‧. 表 3-3 2004 年立委選舉與 2008 年立委選舉之選民投票模式 .........48. y. Nat. er. io. sit. 表 3-4 台灣個案定群分析之變數測量 ..................................................51. n. al 表 4-1 民主國家採用選舉規則情形(1946-2013) .................................. 54 iv Ch. n U engchi. 表 4-2 各民主波次國家採行各選舉規則情形(1946-2013) ..................54 表 4-3 各選舉規則之平均選區規模與平均投票率 ..............................55 表 4-4 民主國家選舉規則變遷情形整理(1946-2013) ..........................56 圖 4-1 世界各國歷屆國會選舉投票率之分布(1946-2013) ..................58 圖 4-2 各國國會歷屆選舉選區規模與投票率(未排除選區規模>250) ............................................................................................59.

(14) 圖 4-3 各國國會歷屆選舉選區規模與投票率(排除選區規模>250) ............................................................................................60 表 4-5 選舉制度(含選區規模)對民主國家投票率之影響 1946-2012 ............................................................................................65 圖 4-4 不同民主波次國家的選區規模對投票率之影響 ......................68 表 4-6 選舉制度(不含選區規模)對民主國家投票率之影響 1946-2012 ...........................................................................71. 政 治 大. 圖 5-1 台灣立法委員選舉投票率 (1992-2012) ...................................77. 立. 圖 5-2 台灣各縣市歷屆立法委員選舉投票率 (1992-2012) ...............79. ‧ 國. 學. 表 5-1 選舉制度變遷效應之評估 ..........................................................83. ‧. sit. y. Nat. 圖 5-3 模型估計之投票率:立委選舉與鄉鎮市民代表選舉之比較.84. al. v i n Ch 台灣選民投票參與穩定與變遷(2004-2008) ..............................86 engchi U n. 表 5-3. er. io. 表 5-2 以表 5-1 計算之預測投票率估計兩種選舉年度間之差 ..........85. 表 5-4 自變數與控制變數之描述統計 ..................................................88 表 5-5 選民投票參與穩定與變遷的多項勝算對數模型(2004-2008).93 表 5-6 Hausman test 檢定結果...............................................................95.

(15)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選舉是民主政治提供選民一個參與政治的制度化管道,是民主政治運作的核 心。透過投票參與,選民可以用選票表達他們對政府人事、公共政策與施政方向 的偏好。選舉的舉行以及選舉的過程與結果也是政治學者評價一個國家或政體是 「古典民主理論學者」 否有依循民主原則治理的重要指標之一(Huntington 1991)。 即強調只有在人民都積極且樂意地參與政治,才可望充分實踐民主政治,進而達 成健全的民主政府之運作(Pateman 1970: 24;呂亞力 1988;逯扶東 2002)。 透過定期選舉,人民以投票參與來賦予統治者執政的正當性與合法性。實證研究. 政 治 大. 也證明,國會選舉投票率愈高時,不僅中位選民所偏好政黨愈有可能與國會最大. 立. 黨一致,也提升國會內中位政黨和最大黨一致的可能性,使得國會所制定政策更. ‧ 國. 學. 具代表性(劉浩廷. 2010)1。因此,投票率的高低對民主政治的發展有其重要. 的意義。如同學者所擔心,大部分成熟民主國家的投票率自 60 年代起逐漸下跌,. ‧. 將對民主政治發展形成不良影響(Lijphart 1997)。正因如此,投票率的高低以及. y. Nat. sit. 影響選民投票參與的因素一直都是政治學界所重視的課題。2. n. al. er. io. Lijphart(1997)在提出投票率過低會對民主政治形成傷害的同時,也提供他認. i n U. v. 為的解決辦法──透過制度安排提高投票率。其中,選舉制度的安排就是一個選. Ch. engchi. 項。選舉制度是將選票轉換成席次的規則,也是選民偏好與政府政策之間的關鍵 連結(Farrell 2011; Gallagher and Mitchell 2006)。選舉制度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選舉 制度搭配不同的憲政體系,能決定誰進入權力結構扮演何種角色(林繼文 2006) , 不同的選舉制度設計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及影響,其中包括影響一個國家的政黨體 系、政黨與候選人的競選策略、國會運作、地方生態以及選民的投票抉擇等(黃 紀 2008a)。選舉制度也能夠影響選民的投票意願,因為選舉制度將決定選民每 1. 該研究以 30 個 OECD 國家及台灣為研究對象,發現當投票率愈高時不僅中位選民所偏好政黨 愈有可能與國會最大黨一致,也有助於提升國會內的性別平等比例、政黨平等比例(劉浩廷 2010)。 2 國內外政治學者對於選民投票參與的研究成果非常豐碩,在研究方法上又可以區分為以總體資 料及個體資料為主,詳見第二章的文獻回顧。 1.

(16) 一票所可能產生的效益,進而提高或降低選民的投票動力。 現今世界眾多的民主國家所採用的選舉制度相當多樣,每個國家在選擇與設 計選舉制度時都會受幾個主要因素所影響,包括:該國歷史遺緒、國際社會化、 政治文化以及政治菁英的選擇(王業立 2011) 。十九世紀時,大多國家採用的是 英美式的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度(single member district with plurality system,簡 稱 SMD) , 到 了 二 十 世 紀 則 比 較 多 國 家 採 用 政 黨 比 例 代 表 制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system, 簡稱 PR)。更重要的是,各國對於選舉制度的選擇並不一 定會“從一而終”,反而會因應各種政治與社會問題而進行選舉制度改革。即使選. 政 治 大 於較容易被改革的一環(Sartori 1968; Taagepera and Shugart 1989)。到了九零年代, 立 舉制度本身具有惰性(inertia),但是相較於政治系統中其他的體系,選舉制度屬. 不少民主國家把選制改革視為重要議題3,政治菁英與大多人民都希望透過選制. ‧ 國. 學. 改革來解決國內政治問題(Norris 1995; 吳振嘉 2002)。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波選. ‧. 制改革與選制選擇4的國家大多以德國的混合制為範本,從中做出一些改變作為. y. Nat. 該國新的選舉制度5。選舉制度改革一向是深受學者們所重視的政治事件,學者. er. io. sit. 們更是從上中下游不同的角度分析選舉制度改革的起源、執行與結果,選舉制度 對選民投票行為的政治效應便屬於下游研究的一種(黃紀 2008a) 。本研究認為,. n. al. i n 選舉制度對選民投票參與所帶來的影響是值得關注的。 Ch engchi U. v. 在台灣,民國九十七年首次實施的立法委員新選制讓台灣也成為了選舉制度. 變遷事件的其中一個案例。中央民意代表選舉制度自民國三十六年第一屆選舉後 至今,也作出了不少的改變。在民國八十一年舉行的第二屆立委選舉中,廢除職 業團體代表而改以政黨名單比例代表制產生全國不分區代表以及僑選代表,在區 域選舉部分則繼續採行複數選區單記非讓渡投票制(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with multi-member district system,簡稱 SNTV-MMD)(王業立 2011) 。民國九十 3. 包括紐西蘭、義大利、日本及以色列等國家在 90 年代進行選舉制度改革,希望能夠解決國內 的重大政治問題。 4 這裡指的是許多剛民主化的東歐國家,包括俄羅斯、匈牙利及波蘭等。 5 八零年代末至九零年代初這波選制改革浪潮中,約有 30 幾個國家選擇混合制作為該國的新選 舉制度(王業立 2011) 2.

(17) 四年國民大會複決通過第七次修憲增修條文第四條的規定,自民國九十七年第七 屆立委選舉開始總席次刪減為 113 席,其中 73 席區域立委選舉改採單一選區相 對多數決制,34 席全國不分區立委沿用政黨名單比例代表制,另有 6 席原住民 立委選舉則沿用單記非讓渡投票制。這一次立委選舉制度從 SNTV 改採單一選 區兩票並立制(mixed-member majoritarian, 簡稱 MMM)的選舉制度改革所造成的 政治結果甚受國內學者的重視,紛紛從不同面向評估選制變遷所產生的效應,包 括:政黨體系、選舉結果比例性、立法行為、地方政治生態、政治環境、選民投 票行為等等(吳重禮 2008;林長志 2009;盛杏湲 2008;陳陸輝與周應龍 2008;. 政 治 大 究竟這次的立委選舉制度改革對於選民的投票參與形成甚麼樣的影響,以及選民 立. 黃信達與王業立 2008;黃紀 2008b;張佑丞 2008;張家愷 2008;蕭怡靖 2008)。. 如何看待新選制是否影響他們的投票意願,則是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問題之一。. ‧ 國. 學. 目前對選民投票參與的分析主流,大多是從微觀層次進行探討,著重選民的. ‧. 人口特徵、社會經濟地位及政治態度對個體選民投票與否的影響(黃紀與林長志. y. Nat. 2013)。另外一部分則是以投票率為依變數的宏觀層次研究,這類研究大多進行. er. io. sit. 跨國跨時比較,探討社會經濟條件、政治體制、政治環境及制度因素所造成的影 響。為完整探討選舉制度對選民投票參與的效應,本研究認為應該結合宏觀與微. al. n. v i n 觀層次方法,以期能夠對選舉制度所產生的影響進行見林又見樹的評估。在宏觀 Ch engchi U. 層次的部分,本研究將蒐集 1945 年之後世界各民主國家歷次國會選舉的資料,. 探討不同選制對各國國會選舉投票率所造成的影響。在微觀層次的部分,本研究 將以台灣立委選舉制度變遷作為個案探討的對象,先以準實驗設計的方式評估選 制變遷對 2008 年立委選舉投票率的影響,再藉由「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 (Taiwan’s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簡稱 TEDS)所提供的定群追蹤資料 (panel data)分析選民在選制變遷前後的投票參與情形。本研究希望透過上述的研 究方法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一)不同的選制是否會影響各國國會選舉的投票 率?(二)台灣立委選舉的投票率是否有受到選制變遷的影響?(三)台灣選民 對於新選制的評估是否會影響他們的投票參與?本研究認為透過回答上述的問 3.

(18) 題可以達到以下的效益與貢獻: (一)選舉制度對投票參與影響仍存在不少爭議, 本研究從宏觀與微觀層次探討這些問題,與現有研究成果進行對話(二)選制變 遷對選民的投票行為影響評估目前大多仍侷限在投票對象的層次 (Cox and Scoppa 2002; 王鼎銘、郭銘峰與黃紀 2008;林長志 2009),本研究將焦點放在 投票參與的層次,呼應過去的研究,對選制變遷的效應提出更完善的解釋。 (三) 台灣選民投票參與的研究成果中,目前仍缺乏對投票參與穩定與變遷的探討,本 研究的成果將彌補這部分的不足,並且對台灣選民的投票參與行為有更充分的認 知。. 政 治 大 獻檢閱及理論建構,主要先從本研究所最關心的選舉制度因素開始,進而討論其 立. 本研究針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與討論,本研究的章節安排如下:第二章為文. 他總體層次與個體層次因素對世界各國選舉投票率高低及個體選民投票參與的. ‧ 國. 學. 影響。本研究將根據上述的文獻對話建構本研究的理論架構並提出研究假設;第. ‧. 三章則是研究方法,包括提出結合跨國比較與個案探討在方法上的優勢,然後進. y. Nat. 一步說明跨國比較與個案探討所採用的研究方法、資料蒐集方式,以及變數的測. er. io. sit. 量方式;本研究在第四章以跨國跨時比較的方式,驗證各種選舉制度對民主國家 國會投票率的影響,並驗證選舉制度對不同民主波次國家產生的效應是否有所差. al. n. v i n 別;本研究的第五章選擇台灣立委選舉為研究對象,從總體與個體層次檢驗選舉 Ch engchi U. 制度變遷對台灣選民投票參與的影響。最後,本研究在第六章整理本研究的研究 發現,並說明研究限制說在及提出未來研究建議。. 4.

(19) 第二章 文獻檢閱及理論建構 在探討選舉制度對投票參與所產生的效應之前,本研究認為有必要對影響投 票參與的因素作全面性的整理6。有鑑於投票參與對國家體制與民主發展的重要 性,對其造成影響的因素早就深受學者的重視。對於投票參與的研究不僅開始的 早,且研究方法也很多樣,主要包括以形式理論建立選民投票模型以及從經驗研 究分析各類型選民的投票參與情形(Rolfe 2012)。早在 50 年代,Anthony Downs(1957)便提出以投票成本與報酬來解釋選民是否投票的觀點7。雖然這個觀 點遭受到不少的批評,但是後續採用形式理論以及理性選擇方法解釋選民投票參. 政 治 大. 與的研究仍然可說是立基於 Downs 的觀點上(Aldrich 1993; Ferejohn and Fiorina. 立. 1974; Riker and Ordeshook 1968)。不僅如此,即使進行經驗研究的學者們是從制. ‧ 國. 學. 度、社會地位、人口特徵、經濟發展、政治、環境、天氣等因素分析選民的投票 參與情形,但仍多採用理性選擇的解釋機制(Rolfe 2012; Rosenstone and Hansen. ‧. 1993)。雖然相關研究顯示影響投票參與的因素眾多,但如果從選民的角度出發,. y. Nat. sit. 這些因素由外而內依序可以區分為外在環境因素、制度因素及個體因素三種。本. n. al. er. io. 章前兩節將總體資料研究中會對投票率產生影響的因素進行回顧,首先是本研究. i n U. v. 所聚焦的選舉制度因素,然後是其他相關總體因素;第三節則會針對影響個人投. Ch. engchi. 票參與行為的因素進行探討,最後一節則整合前三節的討論結果,建構本研究的 理論架構並提出待驗假設。. 第一節. 選舉制度對投票參與的影響. 一、選舉制度的影響機制 有關制度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八零年代興起的新制度主義提供詳盡的說明。. 6. 本章不少之參考書籍是由黃紀教授主持之「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規劃主題:政治 地理學(NSC 99-2420-H-004- 014-2E3) 」計畫所採購,特此感謝 7 他提出 R=BP-C 的投票參與公式,其中 R 是投票所獲得的報酬,B 是利益落差,P 是機率,C 則是投票成本,當 BP>C 則 R 為正值,選民會去投票。 5.

(20) 其中,理性制度主義者即強調,制度是個人行動時的外在系絡條件,個人的行動 及選擇會受到制度的影響。理性行為者在追求利益極大化的同時,必須考慮制度 所提供的誘因及存在的限制(Weingast 2002)。選舉制度對選民的效應包括透過形 塑政治人物行為的間接影響,以及決定選民投票效益(utility)的直接影響(Norris 2004)。對於選民而言,他們在投票時就必須考慮相關制度因素對他們的影響, 進而決定他們的投票抉擇(Lin 2002; 王業立與彭怡菲 2004)。經多年豐富的實 證研究,學者也認為制度因素是影響選民投票參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Blais 2006)。 在眾多的制度因素當中,選舉制度被認為是能最有效解釋各國投票率高低的變數. 政 治 大 從選舉制度的其中兩個面向(Rae 1967),即選舉規則與選區規模 (district 立. (Blais and Aarts 2006; Geys 2006; Selb 2009; Stockemer 2013)。在這一節,本研究 8. (一)、選舉規則(electoral formula). 學. ‧ 國. magnitude,即每一選區的應選名額)來探討選舉制度對選民投票參與的影響。. ‧. 有關選舉規則對於選民投票參與的影響,可以從 Duverger 對選舉制度所產. y. Nat. 生的機械性因素與心理因素開始說明(Duverger 1955)。所謂的選舉制度機械因素. er. io. sit. 是指在相對多數決制度下,不利於小黨將選票轉換成席次,小黨所獲得的席次與 選票將不成正比。至於心理性因素是指一旦小黨支持者意識到上述單一選區相對. al. n. v i n 多數決制度下不利他們所支持政黨候選人當選時,他們就可能轉而支持兩大黨中 Ch engchi U 其中一黨的候選人,以避免他們最不喜歡的政黨候選人當選。雖然心理性因素強. 調的是相對多數決下小黨支持者會選擇把票投給大黨候選人,但當他們意識到選 制的機械性因素時,他們投票的效益就會下降,不投票的可能性就會增加。相對 的,在比例代表制下,選制的機械性效應下降,小黨支持者“被迫”轉投他黨的心 理壓力也較小,進而反映在他們去投票的效益也會較高。學者們認為比例代表制 較相對多數決制更能提高投票率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比例代表制較相對多數決 制讓更多政黨能夠在選舉中贏得席次,讓選民在投票時有更多的選擇,所以選民 8. 選區規模為 district magnitude 一詞之直譯,其定義為每一選區的應選名額,故也有學者稱為選 區席次。 6.

(21) 更有動機去投票選出能維護他們利益的政黨。另外,當更多政黨意識到有較佳機 會贏得席次時,願意在選舉中投入資源動員選民的政黨也將更多,進而增加該次 選舉動員的總能量。第二,比例代表制較相對多數決制的競爭性更高。比例代表 制的競爭性會讓更多政黨投入資源在動員選民進行投票,選民也因投票效益較高 而更可能去投票。相對的,相對多數決制下有較多勝負較明顯的選舉,勝算低的 政黨投入資源的意願自然較低,選民也比較不願浪費時間去投意義不大的選票 (Blais & Dobrzynska 1998; Blais & Aarts 2006)。 在實證研究中,大多學者的研究都證明實行比例代表制的選舉比其他選舉規. 政 治 大 Dobrzynska 1998; Blais et al. 2003)。Blais and Carty(1990)針對 20 個現代化國家的 立 則,尤其是相對多數決制的選舉投票率來得更高(Blais and Carty 1990; Blais and. 長期研究(1947-1985)發現,施行比例代表制國家的國會選舉投票率顯著較實行相. ‧ 國. 學. 對多數決制的國家高。Blais and Dobrzynska(1998)將觀察的國家擴大成 91 個國家,. ‧. 時間長度縮減成 1972 至 1995 年,共 324 次國會選舉,比較比例代表制與非比例. y. Nat. 代表制國會選舉的投票率後發現,採行比例代表制的選舉投票率顯著較高。不過,. er. io. sit. 比例代表制是否就一定帶來較高的投票率,也有學者持不一樣的看法。 Jackman(1987)認為由於比例代表制比較傾向產生多黨制政黨體系,政府很有可. al. n. v i n 能是多黨聯合政府,進而減弱了選民投票的決定性。相對的,在相對多數決制下 Ch engchi U 比較可能產生兩大黨的政黨體系,選民的投票參與就比較可能決定獲選及組政府 的政黨,因此影響力較高,投票動機自然就較大。不過,在他的研究中並沒有直 接分類選舉公式,而是以選舉結果所形成的政黨體系來分析對投票率的影響,並 且發現政黨體系愈多元的國家投票率愈低。值得一提的是,Blais and Aarts(2006) 認為上述研究都屬於橫斷面(cross-sectional)的靜態研究,因此對選擇比例代表制 是否就會提高投票率仍存在懷疑。為了證實這一點,他們認為應該採取長期追蹤 型研究,觀察不同選舉制度對投票率的長期影響。 (二)、選區規模(district magnitude) 上述有關選舉制度對投票率的影響方式,僅討論到有關選舉制度中的選舉規 7.

(22) 則(electoral formula)所產生的影響。另一個能夠影響選民投票參與的選舉制度機 制則是選區大小(district magnitude)。學者認為選區規模的大小與投票率成正比, 主要的原因有三點(Stockemer 2013):第一,在選區規模較大的選舉中,政黨對 於動員選民所投入的資源在地理上較均衡(Powell 1986)。在一個全部選區應選席 次超過一席的選舉中,由於當選門檻較低,政黨將有較強動機在全國各地區進行 動員(Lijphart 1994)。相對的,在全部選區應選席次都只有一席的選舉中,政黨 就會分配資源到比較有可能勝選的選區。從選民的角度來看,在選區規模較大的 選區,他們所支持候選人的當選門檻較低,他們較有動機接受政黨的動員(Siaroff. 政 治 大 被動員,投票率自然較高。第二,在選區規模較大的選區,選民有較多樣化的政 立. and Merer 2002)。相較之下,可以發現選區規模較大的選舉中,選民可能較容易. 策內容可以選擇,較容易選擇到自己偏好的政策方向。相對的,在選區規模較小. ‧ 國. 學. 的選區(例如:應選席次為一席的選區),候選人所提出的政策傾向與中位選民. ‧. 的位置一致以極大化選票(Downs 1957)。對於一些非主流政見的支持者或小黨支. y. Nat. 持者而言,在選區規模較大的選舉中,會比較容易找到合適的投票對象,投票動. er. io. sit. 機自然比在選區規模較小時來得高。第三,在選區規模較大的選舉中,各政黨為 了搶得更多席次,會推派不同代表性的候選人(例如:老人福利代表、少數種族. al. n. v i n 代表、年輕族群代表等)參選(Henig C h and Henig 2001)。相對的,在選區規模較小 engchi U 的選舉中,大多政黨所派出的候選人同質性則會較高。可以推測的是,參選人的. 多樣性會提升選民參與選舉的興趣(Milner 2009)。在實證研究中,Powell(1986) 與 Jackman(1987)為了驗證選區規模對投票率的影響,將選區規模操作化成“全國 性競爭選區”(nationally competitive election district)的概念9,並發現在選區規模愈 大的選舉,投票率會愈高。同樣的研究結果也出現在 Jackman and Miller(1995) 針對 22 個民主國家在 80 年代的選舉,他們發現選區規模愈大時投票率愈高。 二、選舉制度影響力之爭議 9. 這個概念來自 Powell(1986)的研究,他將各國選舉的選區規模用分類的方式區分為四類,由小 到大分別是:1. 只採用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 2. 採用比例代表制且選區規模介於 3 到 5 名應選名 額 3. 選區規模應選名額 5 人以上且採用比例代表制 4. 全國採用比例代表制。 8.

(23) 在探討選舉制度對投票參與的影響時,不能忽略目前有幾個主要的問題仍待 學界處理,包括:新興民主國家的選制效應及選舉制度變遷的效應。 (一)、新興民主國家的選制效應 在目前有關選舉制度如何影響投票參與的研究中,大多的研究對象都是以成 熟民主國家來驗證選舉制度的效果。Geys(2006)的整理即發現在 2005 年以前 83 篇有關投票參與的比較研究中,僅有 4 篇是涉及新興民主國家。因此,近年有不 少學者開始關心新興民主國家的投票參與情形,並嘗試驗證選舉制度的效應。然 而,相關研究所得到的結果並不一致。Kostadinova(2003)將觀察的對象鎖定為後. 政 治 大 投票率來得更高。Stockemer(2013)將選區分成大中小三種類型,分析結果顯示大 立 共產國家在 90 年代的選舉,發現實行比例代表制比沒有實行比例代表制的選舉. 選區比小選區的投票率更高,但是選區規模的影響並沒有因西方或非西方國家而. ‧ 國. 學. 有 所 差 異 。 Perez-Linan(2001) 引 用 Powell(1986)“ 全 國 性 競 爭 選 區 ”(nationally. ‧. competitive election district)的概念分析拉丁美洲國家在 1980 年代的選舉發現,各. y. Nat. 國得票率與勝選席次的不比例性(disproportionality)愈高時,投票率愈低,但是選. er. io. sit. 區規模與投票率之間的關係並不顯著。Fornos 等人(2004)延續 Perez-Linan 的研究 方式,並將研究對象擴大為拉丁美洲國家在 1980 年至 2000 年的選舉,結果發現. al. n. v i n 選區規模與投票率成反比。他們認為拉丁美洲大多國家的政黨體系較為地方化 Ch engchi U (localized),因此選區規模的大小無法影響政黨投入選戰的動機,也無法影響選. 民是否參與投票。Jacobs and Spierings(2010)則認為拉丁美洲國家的選區更重視侍 從主義(clientalism),因此小選區比大選區讓選民更具有動機去投票。因此,上述 學者認為選舉制度對投票參與的解釋僅限於西方國家,在拉丁美洲選區規模愈大 的選舉不僅沒有更高的投票率,反而是小選區有顯著較高的投票率(Fornos at al. 2004; Jacobs and Spierings 2010)。 (二)、選舉制度變遷的效應 理論上來說,在橫斷面(cross-sectional)研究中用於解釋選民投票參與的制度 因素應該也適用於解釋制度變遷的效應(Vowles 2010)。按照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的 9.

(24) 解釋,選舉制度的影響來自他能夠改變政治人物、政黨與選民的策略與行為。就 選民而言,新舊選制之下選舉規則或選區規模間的差異,皆有可能形塑選民的投 票策略考量與投票動機,進而使其改變或維持他的投票參與行為。理性選擇制度 主義也假定,選民在面對新選制時會認知到新選制與舊選制的不同,並且藉由所 獲得的相關資訊來更新自己的投票策略(Norris 2004)。我們從第一節的文獻探討 得知,在選舉規則比例代表性較高或選區規模較大的選舉中,選民較傾向去投票。 一旦選舉規則的比例性降低或選區規模變小,選民則可能調整投票策略,因沒有 適當投票對象或選票不具影響力而不去投票;反之,如果選舉規則的比例性提高. 政 治 大 票率。與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相對的,則是文化現代化理論(cultural modernization 立. 或選區規模變大,選民同樣會調整投票策略,有更多選民傾向去投票進而提高投. theory)所提供的不同解釋。該理論強調,有些選民的行為模式相當固定,不受制. ‧ 國. 學. 度變遷所影響。文化現代化理論認為不同社會中的政治文化之所以會有差異是因. ‧. 為受現代化程度所影響,因此不同社會間的投票行為差異也是因為發展程度不同. y. Nat. 所致。文化現代化理論學者認為政治人物與選民的行為都受到複雜的價值觀、態. er. io. sit. 度與規範所影響,而不純粹是理性計算的結果(Inglehart 1990, 1997; Norris 2004)。 Norris(2004)結合這兩個理論,認為選舉制度變遷的確會如理性選擇理論所預期. al. n. v i n 般影響政治行為者,但是其效果的發生將非常緩慢,就如文化論者所強調,政治 Ch engchi U 行為者從既有文化的習慣將慢慢適應新制度並作出調整。. 在實證研究方面,針對選舉制度變遷對投票參與影響所進行的分析目前仍不 多見。其中,Vowles(2010)以紐西蘭國會選舉從 SMD 改採 MMP 為研究對象,分 析個體選民在這兩種選舉規則下各三次選舉的投票參與是否有因為選舉規則不 同而有異。結果顯示,紐西蘭選民並沒有因為選舉規則的改變而如預期的顯著更 傾向去投票。值得一提的是,Vowles 採用的是合併六次選舉後的調查訪問資料, 受訪的對象都不同,因此無法比較同一群人在不同選舉規則下的投票是否真的不 受選制所影響。. 10.

(25) 第二節. 總體因素對投票參與的影響. 除了選舉制度因素會對選民的投票行為有影響,外在環境因素與其他制度因 素所產生的效應更是不能忽略,以下將分別說明。 一、外在環境因素 雖然投票是個體行為,但是卻深受外在大環境所影響。學者認為,民眾的集 體特徵(例如:地區教育程度) ,會對個體的行為產生影響(Huckfeldt and Sprague 1993)。個體行為也會反映出集體特徵,與其他個體在行為上會有明顯的不同 (Johnson, Shively, and Stein 2002)。在這部分,本研究將外在環境對投票參與的影. 政 治 大. 響區分為社會經濟環境因素與選舉環境因素兩種。. 立. (一)社會經濟環境. ‧ 國. 學. 在社會經濟環境因素中,有幾個主要因素決定著投票率的高低,包括:選民 人數、人口密集度、國家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 per Capita,簡稱人均 GDP)與. ‧. 識字率等因素。根據 Downs(1957)對於投票模型的假定,選民都具有工具理性. y. Nat. sit. (instrumentally rational)。當選民發現自己的選票所具有的影響力或效益愈低時,. n. al. er. io. 他們便可能傾向不會去投票。因此,許多政治學者認為在選民愈多的選舉中,選. i n U. v. 民愈可能不去投票(Blais 2000; Blais and Dobrzynska 1998; Blais et al. 2003; Oliver. Ch. engchi. 2000)。人口密集程度所代表的意義則與人口數不同,其所反映的意義是區分該 國的都市化程度。根據社會學的觀點,都市化程度較高地區選民的人際連結較弱, 因此也較不會有不去投票而承受社會壓力的問題(Hoffman-Martinot 1994)。另外 一種觀點則是認為在人口密度較低地區的選舉比較強調候選人個人因素,而這些 地區的選民也較容易認識與瞭解候選人,因而降低資訊成本(Davis 1991)。因此, 有學者認為人口密度較低地區的投票率比人口密度高地區來得高。人均 GDP 與 識字率所反映的則是經濟發展程度與教育發展程度。學者認為在上述兩個指標有 較佳表現的國家中,選民較容易獲得選舉資訊以及較容易參與政治活動(Powell 1982)。 11.

(26) 在實證研究中,Cox and Munger(1989)以 1982 年美國國會眾議院選舉為研究 對象,分析發現人口密度愈高的選區投票率愈低。不過,Blais and Dobrzynska(1998)針對 91 個國家在 1972 年至 1995 年之間的 324 次民主選舉研究 發現,人口密度愈高的國家投票率反而愈高。他們認為這是因為密度較高地區選 民反而有較大的投票壓力,在動員上也較為容易。在他們的研究當中,人口數、 人均 GDP 與識字率都顯著的影響投票率。更重要的是,他們發現人口數、人均 GDP 與識字率對投票率的影響都是曲線型的。以識字率為例,識字率不高的國 家與識字率在平均水平的國家投票率差異相當大,但是過了平均水平之後差異則. 政 治 大 的新興民主國家,他們發現識字率愈高的東歐國家投票率愈低,但是對拉丁美洲 立. 不大。不同的研究結果則出現在 Kostadinova and Power(2007)對東歐與拉丁美洲. 國家則沒有顯著的影響。Blais 等學者(2003)發現人口愈少的國家投票率愈高,人. ‧ 國. 學. 均 GDP 愈高的國家投票率愈高,但是識字率與人口密度則沒有顯著的影響。. ‧. 在其他社經變數對投票率的影響方面,Powell(1982)從社會經濟發展、制度. y. Nat. 及政黨體系因素研究 29 個國家的國會選舉投票率發現,社會經濟發展的確影響. er. io. sit. 該國的投票率,經濟發展愈好的國家投票率愈高。Blais 等人(2003)以 61 個民主 國家在 90 年代的 151 次選舉為研究對象發現,人均 GDP 愈高的國家投票率愈高,. al. n. v i n 國家人口數也有一樣的影響。Fornos C h 等學者(2004)以拉丁美洲新興民主國家為研 engchi U. 究對象則發現,人均 GDP 只影響了這些國家的選民是否參與國會選舉,而不影 響他們參與總統選舉。不過,也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實證結果(Elgie and Fauvelle-Aymar 2012; Jackman and Miller 1995)。Jackman and Miller(1995)的研究. 結果發現前一年的經濟成長率對先進民主國家國會的投票率並沒有顯著的影響, 不過 Blais and Dobrzynska 認為 Jackman and Miller 的研究國家僅有 22 個,且限 制在先進及民主的國家,推論的效度有限。Elgie and Fauvelle-Aymar(2012)針對 半總統制國家國會選舉投票率的研究發現,社會環境因素包括人口數與人均 GDP 都沒有顯著影響。Elgie and Fauvelle-Aymar 認為他們的研究結果之所以會與 Blais 等學者的研究結果不同,原因應該是因為 Blais 採用最小平方法(Ordinary 12.

(27) Least Squared)來分析跨時資料,會有估計偏誤(estimation bias)的問題。 Radcliff(1992)認為經濟發展程度指標與投票率之間的關係並不穩定的原因,是因 為在經濟環境不佳時選民有可能更傾向參與政治活動以求改變現狀,也有可能因 對環境失望而不再有任何的政治參與。 (二)選舉環境因素 除了社會經濟環境因素之外,選民的投票參與也會受到所要面對的選舉環境 所影響,選舉競爭程度以及選舉的重要程度都將是選民決定是否要參與的考量因 素(Blais 2000; Franklin 2003; Geys 2006)。選舉競爭程度被認為能夠左右選舉投票. 政 治 大 更具影響力,當選民意識到他們的投票效益在這情形下會較高時,他們就比較傾 立. 率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當選舉競爭程度愈高時,選民所投的每一票都變得. 向去投票(Matsusaka and Palda 1999);第二,競爭程度愈激烈的選舉,政黨投入. ‧ 國. 學. 在動員的經費與資源就會愈多,進而提高投票率(Cox and Munger 1989)。選舉重. ‧. 要程度是另外一個被認為會影響投票率的重要選舉情境因素,學者認為該選舉結. y. Nat. 果所能決定的權力分配如果愈大,投票率會愈高(Jackman 1987)。被學者用來衡. er. io. sit. 量選舉重要性的指標主要有三個:憲政體系、國會體系及選舉的層級。 Jackman(1987)認為一院制國家的國會選舉投票率會比兩院制國家來得高。他的. al. n. v i n 推論是,在兩院制國家,上下院必須分享權力,因此單一院會的影響力就沒有那 Ch engchi U 麼大,對於選民的影響自然較低,選民的關注度也會較低。Blais(2006)認為同樣. 的邏輯也可以套用在憲政體系不同的國家。他認為在總統制的國家,國會選舉能 夠決定的只有立法權的權力分配,但是在內閣制國家的國會選舉中,則是會同時 決定立法權與行政權。對選民而言,在內閣制國家國會選舉投票的效益會比在總 統制國家的國會選舉來得高。學者觀察美國各層級選舉的投票率即發現,隨著選 舉重要性與分配的權力下降,投票率也隨著下降(Blais 2006)。另一個影響選舉重 要性的則是該選舉所能決定的權力層級,學者認為一級選舉(first-order elections). 13.

(28) 比次級選舉(second-order elections)的重要性來得高10,對選民的影響較大,投票 率自然也較高(Marsh 1998; Reif and Schmitt 1980)。 為了驗證選舉競爭程度對投票率的影響,不少學者在分析選民的投票參與時 都會將這個變數放入他們的分析模型,包括了跨國研究與單一國家研究(Blais and Carty 1990; Blais and Dobrzynska 1998; Cox and Munger 1989; Filer et al. 1993; Matsusaka 1993; Matsusaka and Palda 1999)。其中,有不少學者以採行兩輪投票制 的國家,包括法國、義大利與匈牙利為研究對象,分析發現第一輪投票的選舉競 爭程度顯著影響第二輪投票率的高低(Fauvelle-Aymar and Francois 2006; Paula. 政 治 大 國家為研究對象,指出選舉競爭程度愈高的選舉投票率愈高。同樣的研究結果也 立. and Scoppa 2012; Simonovits 2012)。Elgie and Fauvelle-Aymar(2012)則以半總統制. 出現在不少其他的跨國比較研究當中,這些研究都證明選舉競爭程度愈高會刺激. ‧ 國. 學. 愈多選民參與投票(Blais and Carty 1990; Blais and Dobrzynska 1998; Franklin 2002,. y. Nat. 美洲與東歐的新興民主國家投票率沒有顯著影響。. ‧. 2004)。不過,在 Kostadinova and Power(2007)的研究則發現選舉競爭程度對拉丁. er. io. sit. 有關選舉重要性對投票率的影響,學者透過實證研究發現選舉的重要程度愈 高,選舉的投票率也愈高(Blais and Dobrzynska 1998; Jackman 1987)。其中,Blais. al. n. v i n and Dobrzynska(1998)結合國會體系、憲政體系與合併選舉來作為選舉重要性的 Ch engchi U. 測量,發現選舉重要性愈高的選舉,投票率也愈高。不過,Blais 在後續的研究 中卻發現,一些總統權力不大的國家,例如:愛爾蘭、奧地利與冰島,總統選舉 的投票率卻只略低於國會選舉,因此他認為選舉重要性對投票率的影響有待驗證 (Blais 2000)。在不同層級選舉的比較上,Hix and Marsh (2011)比較歐洲各國的選 舉發現,各國國會的投票率都較歐洲議會選舉的投票率來得高。Railings and Thrasher(2006)針對英國的各層級選舉投票率進行比較,發現國家層級選舉的投 票率明顯高於地方層級的選舉。另外,Fornos, Power and Garand(2004)發現拉丁 10. 一級選舉通常指的是國家層級的選舉,例如:總統選舉與國會選舉,次級選舉指的則是地方 層級(subnational)或跨國層級(supranational)的選舉(Schmitt 2005)。 14.

(29) 美洲國家無論是國會選舉或總統選舉,採用一院制的國家投票率會較高。 Kostadinova and Power(2007)的研究則發現東歐新興民主國家國會選舉的投票率 也受到國會體系的影響,一院制的國會有顯著較高的投票率。但是,在 Blais and Carty(1990)與 Black(1991)的研究當中,發現國會體系的影響並不顯著,尤其是 在聯邦制的國家。Blais(2007)認為體制的重要性應該不可能對投票率沒有影響, 上述研究結果的分歧應該是因為測量問題所致。 二、其他制度因素 除了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之外,一些相關的選舉法規對選民是否去投票也會. 政 治 大 投票日是否在周末假日(weekend voting)、是否有便民選舉規定(例如:郵寄投票、 立. 造成影響,其中包括是否有強制投票(compulsory voting)、合格投票年齡的高低、. 網路投票、提早投票與代理投票等等)以及在選舉時程上是否有併選(concurrent. ‧ 國. 學. election)。. ‧. 在部分民主國家(例如:希臘、新加坡),選民在投票日時被強制必須到投. y. Nat. 票所領票投票,有些國家(例如:澳洲、阿根廷)甚至會對沒有在投票日時投票. er. io. sit. 的選民給予懲罰。由於懼怕被懲罰,因此可以預期有實施強制投票的國家投票率 會較沒有實施的國家來得高,而有實施罰則的國家則可能會更高。世界各國在合. al. n. v i n 格投票年齡的規定上也不盡相同,範圍在 16 歲至 21 歲之間(巴西與尼加拉瓜的 Ch engchi U 合格選民年齡為 16 歲,合格年齡為 21 歲的則有馬來西亞與黎巴嫩等國家)。學 者認為由於年輕選民對於政治較不練達、相關政治資訊的吸收也不足,對於政治 更是較為缺乏興趣,因此比年長的選民較可能不去投票(Blais and Dobrzynska 1998; Wolfinger and Rosenstone 1980)。當一個國家的合格投票年齡愈低時,其投 票率就有可能因為年輕族群較可能不去投票而愈低。世界各國對於選舉日期的安 排也有所歧異,有些國家選擇在周末假日舉行選舉(例如:台灣和紐西蘭),也. 有些國家把選舉安排在平常日舉行(例如:英國和丹麥)。由於平常日時較多人 需要工作,大多數人都不願意為了投票而請假,因此學者們認為在假日投票會降 低選民的投票成本,投票率會較高 (Blais, Massicotte and Yoshinaka 2001)。 15.

(30) 在部分國家的選舉期程中,會安排兩項或兩項以上公職選舉同時舉行。學者 們認為這樣的安排對於選民是否投票會有正面的影響,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 併選所形成的影響會比單一選舉來得大,媒體所給予的關注度較高,政黨所投入 的選舉資源也較多,因此選民不僅在併選時也可能會有較低的資訊成本,也更可 能被動員;第二,選民在併選時去投票所投票的成本與單一選舉相同,因此可以 想像選民想去投其中一票時,會“順便”投另外一票(Cox and Munger 1989; Filer and Kenny 1980; Nikolenyi 2010)。 強制投票規定對投票率的影響,在實證研究中多次被證實其影響力。. 政 治 大 國家高約 13%至 22%。除了 Jackman 之外,大多學者的實證研究也都呼應上述 立 Jackman(1987)研究發現有執行強制投票規定國家的投票率較沒有執行強制投票. 的發現,認為有執行強制投票的國家投票率必然較高(Blais 2000; Blais and Carty. ‧ 國. 學. 1990; Blais and Dobrzynska 1998; Fornos, Power and Garand 2004; Franklin 1996,. ‧. 2002, 2004)。Norris(2002)曾質疑強制投票的影響力其實只存在於西方老牌民主國. y. Nat. 家,但是這樣的質疑被 Fornos, Power and Garand(2004)針對拉丁美洲國家的研究. er. io. sit. 所推翻。Blais(2006)進一步指出,雖然相關研究證明強制投票對投票率具有顯著 影響,但是各國執行強制投票的情形不同,在研究上也應該注意這一點。在他與. al. n. v i n 其他學者的研究中,就曾發現有懲罰規定的強制投票對選民是否投票才有顯著影 Ch engchi U 響(Blais et al. 2003)。. 另外,有些國家為了方便及鼓勵選民投票,制定一些措施(ease voting)降低 選民的投票成本,包括:郵寄投票(postal voting)、代理投票(vote by proxy)以及提 早投票(vote in advance)等等。這些措施不僅方便在投票日當天無法前往投票的選 民也可以投票,甚至大大降低部分選民前往投票的成本,因此被許多學者認為是 能夠有效提高投票率的措施(Blais et al. 2003)。在實證研究上,Blais 等人針對這 些措施進行了豐富的研究。Blais(2000)以個體選民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發現,提供 這些便民服務的確讓選民覺得投票成本降低,但是能夠真正吸引選民投票的效果 卻是有限。Blais 等人(2003)以 61 個民主國家在 1990 年代的選舉為研究對象,發 16.

(31) 現有這些便民規定的選舉,投票率顯著較高。不過,也有其他研究發現這些措施 無助於投票率的提升。Franklin(2004)以先進民主國家為研究對象,發現過去四十 年有採用這些措施(主要是郵寄投票與提前投票)的國家投票率並沒有比較高。 Norris(2002)同時研究民主與非民主國家在採行這些措施後對投票率的影響,發 現代理投票與增加投票天數對投票率反而有負面影響,其他措施則沒有顯著影響。 上述的跨國比較凸顯出這些措施是否真能刺激投票率仍讓學界相當存疑。11 學者也證明投票年齡規定對投票率有顯著的影響,在投票年齡愈低的國家投 票率會愈低,符合理論預期(Blais 2000; Blais and Dobrzynska 1998)。Blais and. 政 治 大 投票率下降了約 5%左右。Franklin(2004)則發現大多民主國家因為降低投票年齡 立 Dobrzynska(1998)發現當選舉民主國家將合格投票年齡從 21 歲下降至 18 歲後,. 的規定,投票率大約下降了 3%左右。在假日投票規定的部分,Franklin(1996)發. ‧ 國. 學. 現假日投票的國家投票率比非假日投票的國家投票率顯著較高。在他後來對 31. ‧. 個先進民主國家在 1960 至 1985 年的國會選舉投票情形也有相同的發現(Franklin,. y. Nat. 2002)。針對合併選舉對投票率帶來的影響,Fornos, Power and Garand (2004)針對. er. io. sit. 拉丁美洲國家的國會選舉進行研究發現,當國會選舉與總統選舉同時舉行時,投 票率會上升約 5%。Jacobson(2000)比較美國國會選舉中的合併選舉與期中選舉發. al. n. v i n 現,與總統大選合併選舉時投票率顯著較高。黃紀與林長志(2012)對國內立委選 Ch engchi U 舉研究發現,與行政首長選舉併選的縣市其立委選舉投票率較沒有併選的縣市來 得高,與總統選舉合併選舉的立委選舉投票率也有顯著被提升的現象。. 第三節. 個體因素對投票參與的影響. 在探討選民的投票參與時,應正視個體特徵對行為所造成的影響。由於各國 投票率的長期下降及偏低,不少學者透過調查研究資料對個體選民為甚麼不參與 投票進行分析。有學者認為選民之所以不去投票可以從四個面向去敘述原因:他 11. 要在進行投票參與的跨國比較時納入測量便民投票措施,有很大的限制,主要原因是這方面 的資料蒐集不易。即使是先進民主國家,早期是否有提供相關措施的資訊也難以確定,新興民主 國家在這方面的資訊更是缺乏。 17.

(32) 們無法去投、他們不願意去投、沒有人叫他們去投以及他們投了也沒意義(Blais 2007; Brady, Verba and Scholzman 1995)。 Blais(2007)進一步把上述四個面向結合過去學者們的相關研究,整理成四種 解釋個體選民是否參與投票的模型,包括:資源模型(resource model)、心理涉入 模型(psychological engagement model)、動員模型(mobilization model)及理性選擇 模型(rational choice model)。資源模型強調,投票參與雖然簡單,但是資源的多 寡影響選民是否有能力去投票。其中,有沒有時間去投票及收入高低是學者們常 用以衡量選民是否有足夠資源去投票的指標(Brady, Verba and Scholzman 1995) 。. 政 治 大 的選民,可能對政治較為練達,因此較可能積極參與政治,而這類選民大多都有 立. Pattie and Johnston(2001)也強調擁有較多社會資源、公民知識或技巧(civic skills). 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SES)心理涉入模型則認為選民對於. ‧ 國. 學. 選舉活動的興趣,也會影響他們是否願意去投票(Verba, Scholzman and Brady. ‧. 1995)。一般而言,對政治感興趣或對選舉較為關心的選民,有較高的動機與意. y. Nat. 願去投票。Verba 等人(1995)認為選民的教育程度不僅會影響他們是否有能力解. er. io. sit. 讀複雜的政治資訊,也會因此影響他們對政治事務的興趣。他們認為教育程度較 低的選民較難理解複雜的政治資訊,對政治較不感興趣,因此投票能力與意願都. al. n. v i n 較低。動員模型從選民是否被動員來解釋他們的投票參與,學者認為選民會不會 Ch engchi U 去投票很大的差異在於他們是否有被動員。學者們認為被朋友、家人、鄰居、同. 事及其他人動員的選民有較高可能性去投票,尤其是與政黨或候選人有所接觸的 選民去投票的機率明顯較高(Rosenstone and Hansen 1993)。理性選擇模型則認為 選民是否去投票是計算投票成本與效益後的決定。由於投票都需要付出一些資源, 如果選民發現所投的票效益不大(例如:對選舉結果沒有影響),那他們就很有 可能不會去投(Aldrich 1993; Downs 1957)。 實證研究中,學者們發現男性、高教育程度、高收入、年齡較高、流動性低、 已婚、政治興趣較高、政治涉入較高的民眾,具有相對較高的機率參與投票 (Campbell et al. 1960; Huang and Shields 1994; Wolfinger and Rosenstone 1980 )。在 18.

(33) 人口學變數中,Wolfinger and Rosenstone(1980)與 Blais(2000)的研究結果都指出, 年齡與教育程度是影響選民是否參與投票的最主要因素。Leighley and Nagler(1992)以美國選民為研究對象發現,女性選民的投票參與愈來愈高,與男 性選民沒有太大差異,年齡愈高的選民也愈傾向去投票。Rolfe(2012)認為教育程 度較高的選民比較傾向去投票是因為他們的社會網絡較寬廣,而不是因為他們對 投票的認知更高。在心理涉入的部分,學者們也證實選民的投票參與與他們的政 治興趣、政治效能及政黨認同有關(Abramson and Aldrich 1982; Campbell et al. 1960; Teixeira 1987)。他們認為,民主國家的投票率之所以會下降,可能與選民. 政 治 大. 對政治逐漸失去熱誠以及對政黨認同的衰退有關(Abramson and Aldrich 1982; Teixeira 1987)。. 立. 由於近年個體調查研究資料的方便取得,國內也有不少以個體選民的投票參. ‧ 國. 學. 與為主題的研究成果(Huang, Wang and Lin 2013; Tsai 2001; 吳俊德與陳永福. ‧. 2005;黃桃芳 2005;楊百岳 2013;楊孟麗 2003;蕭怡靖 2009)。Tsai(2001). y. Nat. 分析 1994 年省長選舉與 1996 年總統選舉中台灣選民的投票參與行為發現與國外. er. io. sit. 研究不同的結果,其中台灣女性選民比男性選民更傾向去投票、教育程度與政治 效能感的高低對投票參與沒有影響。楊孟麗(2003)分析 2001 年以前的縣市長、. al. n. v i n 立委及總統選舉也有類似的發現 C ,不同的是她發現教育程度愈高的選民反而愈傾 hengchi U. 向不去投票,與國外的研究結果方向相反。在她的研究中,也發現政黨認同程度 愈強、政治興趣愈高的選民愈傾向去投票,但是職業、收入與政治效能感高低則 沒有影響。楊百岳(2012)針對 2012 年總統選舉研究發現,選民的公民責任感 高低並沒有顯著影響選民的投票參與。他的研究也發現國民黨選民相較於民進黨 選民可能擁有較多的時間、金錢,以及公民技巧去進行政治參與,其中包含出門 投票。 台灣立委選制變遷後,學者們對於台灣選民在新選制下投票行為研究有一定 成果(林長志 2009;黃紀、周應龍 2013;蕭怡靖 2008;蕭怡靖、黃紀 2010a, 2010b) 。但是,上述研究大多聚焦於台灣選民在新選制下的投票抉擇,包括一致 19.

(34) 與分裂投票、選制變遷前後的投票對象以及採用多層模型分析影響投票抉擇因素, 對個體選民投票參與影響的研究至今則仍不多見。其中,Huang, Wang and Lin(2013)與蕭怡靖(2009)都以選民對新選制的認知為自變數探討台灣民眾在立 委選舉的參與情形,並且發現選民對選制的認知的確有顯著影響。另外,Huang, Wang and Lin (2013)也發現小黨支持者在 2012 年立委選舉對選舉制度有更高的 認知,因此也更傾向不去投票,因為小黨支持者知道在新選制底下所支持政黨及 候選人當選機率較低。他們的研究也指出男性、年紀愈大、教育程度愈高以及媒 體曝光程度愈高的選民對新選制有較高的認知。蕭怡靖(2009)的研究則指出選. 政 治 大 把焦點放在台灣選民於 2008 年立委選舉的投票參與情形,並沒有討論選民在新 立. 民對於新選制的評價對他們的選舉參與沒有顯著影響。不過,上述兩篇研究都僅. 舊選制下投票參與的穩定與變遷。蕭怡靖(2009)雖然有納入選民對新選制的評. ‧ 國. 學. 價,但測量的面向包括立委素質、社會對立、民主政治以及買票情形,可能都不. er. io. sit. 理論架構與待驗假設. y. Nat. 第四節. ‧. 是直接影響選民投票參與的因素。. 根據上述文獻的探討,在投票參與的研究中,學者採用的分析方法有兩大類:. al. n. v i n 第一,以總體資料比較多國投票率的高低,並從中找出影響因素;第二,以調查 Ch engchi U 研究所蒐集到的個體資料為主,探討影響個體選民投票與否的因素。本研究將焦. 點放在選舉制度以及選制變遷對選民投票參與所產生的影響,從總體資料可以分 析各種選制對投票率的效應,從個體資料則可以進一步了解選民受到制度影響的 機制12。在建構本研究的理論架構時,本研究兼顧總體層次因素對投票率高低的 影響以及個體層次因素對個人投票與否的影響。因此,本研究的理論架構將延續 前幾節的脈絡,從「選舉制度因素」與「其他相關因素」探討對總體投票率的影 響,並從「個體因素」探討對個體選民投票與否的影響。根據上述的說明,本研 12. 有關結合總體資料與個體資料分析的目的、效益以及方式,在下一章研究方法的部分將會有 更詳盡的說明 20.

(35) 究針對選民的投票參與提出之研究架構圖如下(圖 2-1,頁 22)。由於本研究所 關注的是選舉制度對投票參與的影響,因此將會把焦點放在選舉制度對各國投票 率的影響,以及台灣選民的投票參與是否受到新選制的影響。.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1. i n U. v.

(36) 總體模型:自變數 選舉制度 選舉規則 選區規模 控制變數 社會經濟環境因素 人口數 人均 GDP. 投票率. 識字率 地理區域 選舉環境因素 國會體系 憲政體系 選舉競爭程度. 立. 選舉次數. 學. ‧ 國. 民主波次. 政 治 大. 其他制度因素 強制投票規定. ‧. 假日投票規定 合格投票年齡. 個體模型:自變數 投票效益 選制評估 認同大小黨. n. al. er. io. sit. y. Nat. 有無併選. Ch. engchi. i n U. 控制變數 人口特徵 性別 年齡 教育程度. v. 投票參與 穩定與變遷. 心理涉入 選舉關注程度 政黨認同程度 政黨認同 圖 2-1 投票參與之研究架構圖 22.

(37) 一、 選舉制度因素 選舉制度因素被學者們認為是最能夠影響選民投票參與的因素之一,就在於 選舉制度所產生的機械性效應與心理性效應直接影響選民的投票效益。在比例性 較高的選舉規則下,小黨較有機會贏得席次,競爭更激烈,政黨為動員選民所投 入的資源也更多。對選民而言,小黨當選機率提高讓小黨支持者所投的票不至於 變成浪費選票,提高他們的投票效益。選區規模也會出現類似的影響,對政黨而 言,選區規模的大小將影響他們的提名策略、動員方法與提出的政見理念。在選 區規模較大的選區,他們比較傾向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動員,提名的候選人以及. 政 治 大 數。對於選民而言,在選區規模較大的選區比較容易找到符合自己理念的候選人 立. 提出的政見理念都可能較多樣化以切割選民訴求,盡可能提高黨內候選人當選人. 與政黨,提高選民的投票動機。有不少學者也以選舉結果中得票率與勝選席次的. ‧ 國. 學. 不比例性(disproportionality)來解釋投票率的高低,並認為在選舉結果不比例性愈. ‧. 高的選舉投票率愈低(Black 1991; Franklin 1996; Jackman 1987; Jackman and. y. Nat. Miller 1995)。本研究認為,選舉結果的不比例性也是選舉規則所導致的結果,因. er. io. sit. 為相對多數決容易造成不比例性較高,比例代表制則容易讓不比例性較低。選舉 結果不比例性的高低與投票率都會受選舉規則所影響,所以本研究認為沒有必要. al. n. v i n 將選舉結果的不比例性也納入分析。因此,本研究將以選舉規則及選區規模來解 Ch engchi U 釋各民主國家國會選舉投票率的高低,並提出以下兩個研究假設:. 假設一:選舉規則比例代表性愈高的國家投票率愈高;選舉規則比例代表性愈 低的國家投票率愈低。 假設二:選區規模愈大的國家投票率愈高;選區規模愈小的國家投票率愈低。 此外,本研究認為在探討選舉制度對投票參與的影響時,不能忽略的一個重 要前提是選民能夠分辨選舉制度、理解選舉制度的影響機制,才會有所謂的心理 性效應。選舉制度不同於其他相關制度,例如:強制投票或合併選舉般那麼容易 理解。尤其是混合制的採用,選民是否真的能夠理解選制對他們投票效益的影響, 的確讓人存疑。如果從上述這個選舉制度產生效用的前提出發去思考新興民主國 23.

(38) 家的選制效應與選制變遷的效應時,我們或許就可以對選舉制度的影響有進一步 的理解。 本研究認為,新興民主國家中的政黨與選民,都是選舉這場活動中的“新手”, 他們相對來說較為缺乏選舉相關的資訊,對選舉制度的認知與練達程度可能也不 如老牌民主國家的政黨與選民。Tavits & Annus(2006)在他們有關策略投票的研究 中即證實,在東歐的新民主國家,隨著選舉次數的增加,浪費選票(wasted vote) 的比例逐漸下降,反映出這些選民在多次選舉的歷練後學會如何提高自己的投票 效益。Moser & Scheiner(2009)以採行混合制的國家為研究對象,發現成熟民主國. 政 治 大 對民主資歷程度與選制認知程度間的假定可以成立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預期民 立 家的選舉顯著存在策略投票行為,而民主資歷較淺國家則沒有。因此,如果我們. 主資歷較淺國家的投票參與行為受到選舉制度影響的程度可能會較小,甚至出現. ‧ 國. 學. 與預期不同的結果。本研究在此部分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y. Nat. 的投票率受選舉制度影響較小. ‧. 假設三:民主資歷較深國家的投票率受選舉制度影響較大;民主資歷較淺國家. er. io. sit. 假設四:民主資歷較深國家的選舉規則比例代表性愈高時投票率愈高,民主資 歷較淺國家則不一定. al. n. v i n 假設五:民主資歷較深國家的選區規模愈大時投票率愈高,民主資歷較淺國家 Ch engchi U 則不一定. 探討選舉制度對投票參與的效應,問題不僅出現在究竟選舉制度的影響力是 否穩定或為何存在,更待解決的是當選舉制度發生改變時,究竟制度對選民行為 的影響力為何(Vowles 2010)。在推論上,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的觀點認為選民會因 應選制的改變而轉換他們的投票策略,並具體的反映在總體投票率變化上。本研 究認為,選舉制度的改變能如理論預期般影響選民的投票參與的前提仍然是選民 能夠正確認知新舊選制的差異,並且能依選制對他們投票效益的影響來決定是否 參與。因此,可以預期當一個國家的選舉規則變得更具比例性且選民能夠認知到 這一點時,投票率會變高;反之,投票率則會下降。本研究在此部分提出以下研 24.

(39) 究假設: 假設六:選舉規則比例代表性變高的國家投票率會提高;選舉規則比例代表性 變低的國家投票率會下降 不過,如同 Norris(2004)所強調,在分析選民的投票參與時,除了選舉制度 的影響外,不能忽略的是其他因素的影響。因此,本研究的研究架構在總體層次 部分以投票率作為依變數,在個體層次以投票參與的穩定與變遷作為依變數,檢 驗選舉制度因素的影響外,也將納入其他相關的變數。以下將會有更詳盡的說 明。 二、 其他相關總體因素 (一) 社會環境因素. 立. 政 治 大. 如同學者們所強調,投票參與雖然簡單,但是有資源與有能力的選民仍然被. ‧ 國. 學. 認為比較有可能參與選舉活動。無論是理論上或實證研究中都發現,人均 GDP. ‧. 與識字率較高的國家投票率也較高,反映出當選民的經濟能力較高(比較有資源). y. Nat. 以及教育程度較好(比較有能力)時比較傾向參與選舉。另外,選民被假定具有. er. io. sit. 工具理性,他們傾向在所投選票的效益較高時去投票,因此人口數愈高的國家每 一票的影響力愈低,投票率自然也愈低。此外,也有學者以人口密度來作為該國. al. n. v i n 都市化的指標,測量都市化程度差異與投票率之間的關係 。但是,在實證研究中, Ch engchi U 人口密度對投票率的影響並無定論(Cox and Munger 1989; Blais and Dobrzynska. 1998; Blais et al. 2003)。本研究也認為,都市化程度多少也會反映在人均 GDP 的 測量中,因此在分析上不需要放入兩個類似的指標。另外,以跨國比較的方式探 討投票率的高低問題時,Blais(2000)認為應納入地理區域變數以控制模型中未納 入的變數所導致的影響,例如:區域政治文化。他的研究也發現美洲、非洲國家 的投票率顯著較歐洲國家低,大洋洲國家的投票率顯著較高,亞洲與歐洲則沒有 太大差異。因此,本研究在社會經濟因素的部分,將從選民人口數、人均 GDP、 識字率與地理區域四個指標分析對各次國會選舉投票率的影響。. 25.

(40) (二) 選舉環境 根據本章第二節文獻所提出的理論與驗證結果,在探討選民投票參與情形時 不能忽略的是選民所參與選舉的環境因素。當選舉的重要性愈高,選民感受到該 選舉對他們的影響力愈大時,選民就愈傾向去投票。從第一節的文獻探討中得知, 用以衡量國會選舉的重要程度可以由該國家的國會體系與憲政體系兩個面向來 測量。當一個國家的國會屬於兩院制或其國家的憲政體系屬於總統制時,國會眾 議院所能掌握的權力自然較小,選舉的重要程度自然下降。除了選舉的重要性, 選舉的競爭程度也將影響選民的參與程度。當選舉的競爭程度愈高時,每一張選. 政 治 大 也有不少學者在分析各國投票率高低時納入該國的政黨體系作為其中一個探討 立. 票所提供的效益都更高,選民感受到自己的影響力愈大就愈傾向去投票。另外,. 因素。根據杜瓦傑定律(Duverger’s Law)與杜瓦傑假設(Duverger’s Hypothesis),選. ‧ 國. 學. 舉制度會影響一個國家的政黨體系,政黨體系與投票率都是受選舉制度影響的政. ‧. 治結果。Blais and Aarts(2006)也提出,基於先因後果的原則,在探討選制對投票. y. Nat. 率的影響時不應納入政黨體系一起分析。除了上述兩個變數之外,由於世界大多. er. io. sit. 國家的國會選舉投票率都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可見選舉次數愈多的國家投票率可 能就會愈低。此外,世界各國的投票參與情形是否因為民主資歷的不同而有所差. al. n. v i n 異,也是本研究所關心的問題之一。因此,本研究在選舉環境的部分,將從國會 Ch engchi U. 體系、憲政體系、選舉競爭程度、選舉次數與民主波次等五個因素分析對各次選 舉投票率的影響, (三) 其他制度因素 除了選舉制度之外,一些選舉法規被認為也會影響選民的投票意願及能力。 其中,選民由於懼怕不去投票而受到懲罰,因此在有強制投票規定的國家選民投 票的情形較踴躍,尤其是有實施罰則的強制投票規定。另外,選民在假日投票所 付出的成本比在平常日投票來得更低,因此實施假日投票的國家投票率被認為會 比在平常日投票來得高。在投票年齡的規定方面,愈年輕的選民被認為對政治愈 不練達,對政治也較不感興趣,參與投票的可能性較年長選民來得低。因此,合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然而,由於美中貿易衝突未完全化解,中國大陸經濟成長 走緩,加上英國脫歐前景未明,影響全球投資信心,仍不利全 球經濟成長,多數經濟預測機構預估 2019

你認為1760年代英國對北美洲殖民地 實施的經濟政策對當地人民生活帶來 甚麼負面影響?參考資料A,解釋你的

一、下表為一年三班票選衛生股長 的得票結果,得票數最多的為 衛生股長,請完成表格並回答 問題(○代表票數). (

近年,各地政府都不斷提出相同問題:究竟資訊科技教育的投資能否真正 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個問題引發很多研究,嘗試評估資訊科技對學習成果 的影響,歐盟執行委員會聘請顧問撰寫的

內地交流、參觀、參與制服團隊/比賽),讓學 生從多角度認識《憲法》、《基本法》和國家

行為 描述行為時不要有批判成分 影響 說明行為對團隊/其他人的影響 期望 說明預期會採取甚麼改進性行為 結果

內地交流、參觀、參與制服團隊/比賽),讓學 生從多角度認識《憲法》、《基本法》和國家

多年以來,我們發現同學針對交換生或訪問學生的規劃有幾種類 型:(1) 選擇未來行將深造的國家與學校; (2) 選擇一個可以累積壯遊行 旅的大陸;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