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選舉是民主政治提供選民一個參與政治的制度化管道,是民主政治運作的核 心。透過投票參與,選民可以用選票表達他們對政府人事、公共政策與施政方向 的偏好。選舉的舉行以及選舉的過程與結果也是政治學者評價一個國家或政體是 否有依循民主原則治理的重要指標之一(Huntington 1991)。「古典民主理論學者」

即強調只有在人民都積極且樂意地參與政治,才可望充分實踐民主政治,進而達 成健全的民主政府之運作(Pateman 1970: 24;呂亞力 1988;逯扶東 2002)。

透過定期選舉,人民以投票參與來賦予統治者執政的正當性與合法性。實證研究 也證明,國會選舉投票率愈高時,不僅中位選民所偏好政黨愈有可能與國會最大 黨一致,也提升國會內中位政黨和最大黨一致的可能性,使得國會所制定政策更 具代表性(劉浩廷 2010)1。因此,投票率的高低對民主政治的發展有其重要 的意義。如同學者所擔心,大部分成熟民主國家的投票率自 60 年代起逐漸下跌,

將對民主政治發展形成不良影響(Lijphart 1997)。正因如此,投票率的高低以及 影響選民投票參與的因素一直都是政治學界所重視的課題。2

Lijphart(1997)在提出投票率過低會對民主政治形成傷害的同時,也提供他認 為的解決辦法──透過制度安排提高投票率。其中,選舉制度的安排就是一個選 項。選舉制度是將選票轉換成席次的規則,也是選民偏好與政府政策之間的關鍵 連結(Farrell 2011; Gallagher and Mitchell 2006)。選舉制度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選舉 制度搭配不同的憲政體系,能決定誰進入權力結構扮演何種角色(林繼文 2006), 不同的選舉制度設計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及影響,其中包括影響一個國家的政黨體 系、政黨與候選人的競選策略、國會運作、地方生態以及選民的投票抉擇等(黃 紀 2008a)。選舉制度也能夠影響選民的投票意願,因為選舉制度將決定選民每

1 該研究以 30 個 OECD 國家及台灣為研究對象,發現當投票率愈高時不僅中位選民所偏好政黨 愈有可能與國會最大黨一致,也有助於提升國會內的性別平等比例、政黨平等比例(劉浩廷 2010)。

2 國內外政治學者對於選民投票參與的研究成果非常豐碩,在研究方法上又可以區分為以總體資 料及個體資料為主,詳見第二章的文獻回顧。

英美式的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度(single member district with plurality system,簡 稱 SMD) , 到 了 二 十 世 紀 則 比 較 多 國 家 採 用 政 黨 比 例 代 表 制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system, 簡稱 PR)。更重要的是,各國對於選舉制度的選擇並不一 定會“從一而終”,反而會因應各種政治與社會問題而進行選舉制度改革。即使選 舉制度本身具有惰性(inertia),但是相較於政治系統中其他的體系,選舉制度屬 於較容易被改革的一環(Sartori 1968; Taagepera and Shugart 1989)。到了九零年代,

不少民主國家把選制改革視為重要議題3,政治菁英與大多人民都希望透過選制 域選舉部分則繼續採行複數選區單記非讓渡投票制(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with multi-member district system,簡稱 SNTV-MMD)(王業立 2011)。民國九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四年國民大會複決通過第七次修憲增修條文第四條的規定,自民國九十七年第七 屆立委選舉開始總席次刪減為 113 席,其中 73 席區域立委選舉改採單一選區相 對多數決制,34 席全國不分區立委沿用政黨名單比例代表制,另有 6 席原住民 立委選舉則沿用單記非讓渡投票制。這一次立委選舉制度從 SNTV 改採單一選 區兩票並立制(mixed-member majoritarian, 簡稱 MMM)的選舉制度改革所造成的 政治結果甚受國內學者的重視,紛紛從不同面向評估選制變遷所產生的效應,包 括:政黨體系、選舉結果比例性、立法行為、地方政治生態、政治環境、選民投 票行為等等(吳重禮 2008;林長志 2009;盛杏湲 2008;陳陸輝與周應龍 2008;

黃信達與王業立 2008;黃紀 2008b;張佑丞 2008;張家愷 2008;蕭怡靖 2008)。

究竟這次的立委選舉制度改革對於選民的投票參與形成甚麼樣的影響,以及選民 如何看待新選制是否影響他們的投票意願,則是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問題之一。

目前對選民投票參與的分析主流,大多是從微觀層次進行探討,著重選民的 人口特徵、社會經濟地位及政治態度對個體選民投票與否的影響(黃紀與林長志 2013)。另外一部分則是以投票率為依變數的宏觀層次研究,這類研究大多進行 跨國跨時比較,探討社會經濟條件、政治體制、政治環境及制度因素所造成的影 響。為完整探討選舉制度對選民投票參與的效應,本研究認為應該結合宏觀與微 觀層次方法,以期能夠對選舉制度所產生的影響進行見林又見樹的評估。在宏觀 層次的部分,本研究將蒐集 1945 年之後世界各民主國家歷次國會選舉的資料,

探討不同選制對各國國會選舉投票率所造成的影響。在微觀層次的部分,本研究 將以台灣立委選舉制度變遷作為個案探討的對象,先以準實驗設計的方式評估選 制變遷對 2008 年立委選舉投票率的影響,再藉由「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

(Taiwan’s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簡稱 TEDS)所提供的定群追蹤資料 (panel data)分析選民在選制變遷前後的投票參與情形。本研究希望透過上述的研 究方法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一)不同的選制是否會影響各國國會選舉的投票 率?(二)台灣立委選舉的投票率是否有受到選制變遷的影響?(三)台灣選民 對於新選制的評估是否會影響他們的投票參與?本研究認為透過回答上述的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題可以達到以下的效益與貢獻:(一)選舉制度對投票參與影響仍存在不少爭議,

本研究從宏觀與微觀層次探討這些問題,與現有研究成果進行對話(二)選制變 遷對選民的投票行為影響評估目前大多仍侷限在投票對象的層次 (Cox and Scoppa 2002; 王鼎銘、郭銘峰與黃紀 2008;林長志 2009),本研究將焦點放在 投票參與的層次,呼應過去的研究,對選制變遷的效應提出更完善的解釋。(三)

台灣選民投票參與的研究成果中,目前仍缺乏對投票參與穩定與變遷的探討,本 研究的成果將彌補這部分的不足,並且對台灣選民的投票參與行為有更充分的認 知。

本研究針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與討論,本研究的章節安排如下:第二章為文 獻檢閱及理論建構,主要先從本研究所最關心的選舉制度因素開始,進而討論其 他總體層次與個體層次因素對世界各國選舉投票率高低及個體選民投票參與的 影響。本研究將根據上述的文獻對話建構本研究的理論架構並提出研究假設;第 三章則是研究方法,包括提出結合跨國比較與個案探討在方法上的優勢,然後進 一步說明跨國比較與個案探討所採用的研究方法、資料蒐集方式,以及變數的測 量方式;本研究在第四章以跨國跨時比較的方式,驗證各種選舉制度對民主國家 國會投票率的影響,並驗證選舉制度對不同民主波次國家產生的效應是否有所差 別;本研究的第五章選擇台灣立委選舉為研究對象,從總體與個體層次檢驗選舉 制度變遷對台灣選民投票參與的影響。最後,本研究在第六章整理本研究的研究 發現,並說明研究限制說在及提出未來研究建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