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理財信念

壹、 理財信念的定義

理財信念是指對金錢管理的專業知識和判斷能力。高強華(1993)

認為「信念」是一種對事物或命題確信不疑或完全接納的心理傾向或 狀態,是對某些事物或命題表示接納、贊成或肯定的態度;江月姻(2002)

認為「信念」是個人特質、成長經驗與所屬環境交互作用影響下而形 成對某種事物堅信不移的態度,是用來引導個體思考和行為的一種內 在觀點,具有認知、情意和行為三項成分。

過去學者對於理財信念的定義有所差異,詹甯喻(2006)認為理 財認知係對於金錢管理的知識與能力;王傳蒂(2006)指出理財觀念係 指個人在客觀環境中獲得與理財相關事、物的感官知覺經驗後,對理 財事、物所產生的評判標準;李天芳(2014)認為理財態度是指個人在 理財過程中,包含其認知、情感、行為的延續性心理傾向,意指個人 對於金錢管理抱持的一種持久且一致的行為傾向;而林芳姿(2010)

指出理財認知是指一般人對於理財的觀念與看法,也提出其範圍包括 有主觀看法、風險看法、理財興趣、理財規劃及退休看法等。

貳、 理財信念之內涵

對於理財信念之內涵,國內外學者也因為國情及研究對象的差異,

各有不同的定義,Chen 和 Volpe(1998)認為理財認知分為一般理財 知識、儲蓄與借貸、保險及投資等。在Mahapatra 和 De(2017)的研 究中,認為理財認知包含理財態度、風險態度與理財知識三部分;在 詹甯喻(2006)以大學生為對象的研究中,將理財認知的內涵劃分為 一般理財知識、儲蓄與借貸、保險以及投資四個部分;而在蔡肇哲(2006)

以國中教師為對象的研究中,則認為國中教師應具備的理財知識包括

理財基本知識、理財規劃實務、保險、基金、股票、房地產、其他投 資理財工具共七個部分;林怡汝(2016)認為理財行為是個體在面對理財 投資時,運用自己的理財知識與各種資源協助自己判斷並執行理財計 畫,以達成各階段的理財目標;而在林芳姿(2010)、李佩珍(2015)

及蘇薇(2017)的研究中,則將教師之理財認知分為四至五個層面,

包含主觀看法、風險看法、理財興趣、理財規劃看法及退休看法等。

參、 理財信念的相關研究

在理財信念的相關研究中,目前學者在相關議題的研究方向,主 要以不同人口特性及理財教育兩個主要變項對於理財信念之影響為主。

以人口變項來看,在詹甯喻(2006)的研究發現,大學生在性別、公 私立學校、就讀科系、每月可支配金額、積欠卡債等因素對於理財認 知程度上,有顯著之差異;而陳正偉(2012)、陳大偉(2013)及林麗 芳(2015)的研究中則發現,不同性別、年齡、月收入的教師,在理 財認知上亦有顯著之差異;而在林怡汝(2016)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國中 教師之理財態度以穩健型居多,而男性教師其理財態度則較傾向於冒 險型。

表2-2-1

An Analysis of Personal Financial Literacy Among

College Student.

將理財認知分為一般理財知識、儲蓄與借 貸、保險及投資等。

Mahapatr a & De

(2017)

A Study on Influence of Financial Cognition on

Personal Financial Planning of Indian

Households

理財認知包含理財態度,風險態度和理財

表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