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理財態度與行為的相關概念與理論

在分析理財態度與行為的研究之前,我們必頇先釐清理財態度與行為相關 的概念,然後再進一步探討理財態度與行為的內涵,最後依據相關的文獻,參 酌我國的國情,以製定理財態度與行為部份的問卷。

一、理財態度與行為的相關概念

態度是指個體對人、對事、對周圍世界所持有的一種具有一致性與持久性 的傾向態度。態度一般被認為是由認知、情感與行為等三種成分所組成。這三 種成分的多寡,會隨著個人的年齡、性別、性格等而有所不同(張春興,1991)。

理財態度是用來衡量人們關於投資理財所包含各種知識與技巧的能力、見 解與判斷,呈現出對於投資理財的各種價值感(曾永清,2013)。目前理財態度 的的相關研究,大多著重於單一態度的探討,因此其概念與包含範疇各有不同,

包含金錢態度、金錢使用態度、儲蓄態度、借貸態度、風險態度等,關於包含 更廣泛多元的理財態度課題仍有待加強。

國外文獻中,Funfgeld 和 Wang(2009)把理財態度分為五種:(1)焦慮型,

對於金錢事務感到焦慮與不安全感,經常延遲理財決定,或是做了決定之後又 會產生後悔的心態;(2)興趣型,喜歡閱讀或瞭解財經新聞並享受談論理財相 關的議題;(3)直覺型,不喜歡分析與蒐集資訊,信任自己的直覺而行動;(4)

防範型,認為要為未來做好存款準備,以備不時之需;(5)隨興型,注重眼前 享受,賺多少花多少。Shim(2009)則把理財態度分為三種:(1)控制預算消 費型(2)維持帳戶餘額型(3)準時支付帳款型。

關於理財行為,金管會(2008)的定義則為國民是否在金融管理上採取有 效或正確的決策及行為。Parrotta 和Johnson(1998)提出現金管理、信用管理

、退休與房產計劃、風險管理、一般管理與資產累積六種理財行為陎向。Braunstein

察人們的理財行為。Hilgert ,Hogarth and Beverly(2003)由三個方向來說明理財行 為:流動現金、儲蓄與投資。O'Neill and Xiao(2003)設計一份健康理財問卷 (Financial Fitness Quiz)以研究受訪者的理財行為,共有二十種管理金錢的行為,

見表2-3。Robb and Woodyard(2011)則以應急資金、個人信用報告、是否有透支 貸款、信用卡付款情形、是否有退休帳戶以及風險管理等衡量標準。綜合言之

,理財行為的內涵,衡量方式相當分歧。

表 2-3 健康理財問卷(Financial Fitness Quiz)

項目 內容

項目 1 我有一個銀行支票帳戶,用以支付帳單。

項目 2 我有足夠的錢支付每月租金/抵押貸款和其他家庭開支。

項目 3 我購物時會貨比三家。

項目 4 我有保險以支付―大額‖意想不到的開支,如醫院帳單或失能殘 疾。

項目 5 我一直有組織地記帳,並可以方便地找到重要文件。

項目 6 我有足夠的錢支付緊急情況下的花費,如汽車維修。

項目 7 我會避免衝動購物和不把購物當成消遣娛樂行為。

項目 8 每月所得淨值(take-home pay)支付信用卡費用、學生貸款和 汽車貸款不到 20%。

項目 9 我全額支付信用卡賬單以避免利息。

項目 10 我為了長期理財目標而定期儲蓄,例如教育孩子、購房或退休。

項目 11 我有一個為了退休而投資的個人帳戶(不包括僱員退休金)。

項目 12 我知道我的聯邦邊際稅率等級。

項目 13 我有錢投資,遍布多種投資類型(如股票、債券、共同基金)。

項目 14 當我加薪時我會增加我的積蓄。

項目 15 儲蓄和投資的稅後投資報酬率會大於通貨膨脹率。

項目 16 我有一個開支/存錢的書陎計畫(預算)。

項目 17 我有至少 3 個月的費用撥在容易取得的帳戶之中(例如貨幣市 場共同基金)。

項目 18 我一年一次會計算我的資產淨值(資產減去債務)。

項目 19 我已經寫好了的理財目標,其中包括日期和成本(例如 2004 年汽車$10,000 元)。

項目 20 我寫好了遺囑。

資料來源:取自 O'Neill與 Xiao(2003)

二、理財行為相關理論

學者 Ajzen(1991)提出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簡稱 TPB)

認為在預測行為意向時,除了行為控制認知及主觀規範外,行為態度也會對行 為意向產生影響。計劃行為理論之各變項分述如下:

一、行為態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指的是對行為結果所持的正向或負 向帄價的程度,依據期望-價值的模式,行為的態度由在行為的當下,個人對該 行為的整體信念來決定,而個人對於該行為的信念(behavioral beliefs),則來自 於個人主觀的認為該行為將導致某種結果的可能性。

二、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是個人所知覺到的是否去表現出某種行為的社會壓力,

以及他是否願意去順從。依據期望-價值的模式,主觀規範由個人對該規範的整體信念 來決定,而個人對於該規範的信念(normative belief),則來自於個人所知覺的重要他 人(如:配偶、家人、朋友等)是否期望他做出某種行為。

三、行為控制認知(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也尌是個人對於執行該行為難或易的 認知,該認知反映了個人依其過去的經驗所預期可能會有得阻礙,以及個人能不能得 到必要的機會和資源(如:時間、金錢、技能、他人的合作…等)去執行行為。行為 控制認知受到控制信念(control belief)及自覺行為(perceived power)所影響。控制 信念指得是個人對控制執行某項行為的機會、阻礙以及擁有資源的信念,而自覺力量 指的是個人認為所需要的資源、機會對採取某向的重要程度。

四、行為意向(intention)象徵個人執行某行為的準備,它發生於實際行為之前,當 個人的投入該行為意向越強,或是達成該行為目標的意向越強,我們越能夠藉由行為 意向來預測實際行為。

簡單來說,計畫行為理論將影響行為意向的原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是自 己的看法(行為態度),第二是別人的看法(主觀規範),最後是自己能不能做 到(行為控制認知)見圖 2-1。

圖 2-1 計畫行為理論 資料來源:取自 Ajzen(1991)

關於計畫行為理論的文獻,Hessing, Elffers 與 Weigle(1988)調查民眾對 繳稅的態度與自我評估的行為有高度相關。Bolton、Cohen 與 Bloom(2006)

研究風險趨避對於行為意向的影響,結果發現經由卡債整合的訊息傳播會降低 民眾對於破產風險的認知但同時卻又有增加民眾濫用信用卡意向的可能。關於 個人財務方陎,對於風險驅避與行為意向是相關的,風險驅避的程度愈高參與 投資管理的意願愈低。

另有研究者應用計畫行為理論來調查大學生如何形成理財行為,例如現 金、信用和儲蓄管理。根據他們初步的發現,計畫行為理論提出影響行為意向 的三個變因,皆與理財行為意向以及促成該行為的意向有關 (Shim, Xiao, Barber,

& Lyons, 2007)。

三、小結

理財態度受到個人知覺所左右,仍屬於一個抽象的概念,若需具體衡量並加

行為信念 行為態度

規範信念 主觀規範

控制信念 行為控制

認知

行為意向 實際行為

實際行為控制

以比較分析,則必頇藉由相關信、效度良好之量表以為輔助。本研究則參考 Parrotta 與 Johnson(1998)與 Funfgeld 與 Wang(2009)發展的理財態度量表做 為編製理財態度的依據,規劃本研究的理財態度為「焦慮」、「積極」、「保孚」、「預 防」與「隨興」等五個項目。目前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於理財行為的看法仍呈分歧,

因此理財行為參考 O'Neill 和 Xiao(2003)所設計發展的理財行為量表做為編製理 財行為的參考依據規劃本研究的理財行為「收支行為」、「風險概念」、「信用借 貸」、「財務規劃」與「儲蓄投資」等五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