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環境教育的目的與內涵

教育部(2008)於總綱中明列七大議題:包含性別平等、環境、資訊、家政、

人權、生涯發展、海洋等七大議題。在環境教育的課綱中,說明教學實施時,採 取融入七大領域的方式,或納入學校總體計劃的空白時間來上。甚至可以依學校 或社區特色,增加學校所在地區的環境議題作為教材。或者以目前全球的熱門環 境議題來當作課程主題,都能啟發學生對環境的認知、情意與行動。

一、 環境教育的緣起

環境教育真正在國際間引人注目,在 1972 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U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and Environment)當中發表「人類宣言」,促使人類注意 環境的問題,開始了對環境教育的關切與研究,而後經歷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 員會」(WCED)發佈了「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及 1992 年的地 球高峰會(Earth Summit)提出了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使環境教育成為世界 公民必備的通識,也是國際共負的責任(教育部,2001)。

綜合以上,環境教育的緣起在於自然保育概念的整合。何以對環境有感受?

何以了解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性?何以體認環境與人之間的關係?因此,讓人類了 解我們所居住周圍的自然條件及社會條件,成為關懷環境最重要的事。將環境這 個議題納入教育的環節,透過知識的傳遞,認識環境;從生活經驗中去體驗環境,

與人交織的情感。

二、 環境教育的目標與內涵

(一) 政府推動環境教育政策

政府組織開始產生「人應該要對環境『負責任』」,始於聯合國在1972 年召 開的「人類環境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

會議當中提出發展環境教育是解決世界環境問題的最好的方法之一。於是,聯合 國教科文組織開始在國際各大重要都市召開會議,討論該如何實施環境教育,才 能將好的價值觀影響下一代(楊冠政,1997)。因此在政府的推行上,找出一個 與環境相關的日子來紀念。或者,選定與紀念曾經發生過的特定環境事情,表達 與推展對某些環境議題的關懷與理念。例如,地球日與世界環境日,就是人類有 感於要關懷環境與保育自然,而訂定的重要日子(汪靜明,1999)。這樣的方式,

為臺灣的環境保護、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我國政府、民間團體與學界,致力於 各類型的環境會議活動,多少在人們心中產生了漣漪。多年來,大約從三月起,

許多單位即配合著與本身業務相關的節日(如3 月 12 日植物節、3 月 22 日水資源 日、4 月 22 日地球日),舉辦大大小小的活動,一連串地活絡到 6 月 5 日世界環 境日的高峰。還記得小時候都會在3 月 12 日植樹節時種樹,回想起來,所有愛護 環境的人選擇在這樣的季節,為的不只是讓春天更豐富,更是為了希望政府與全 民能關懷臺灣、愛護台灣這片淨土。

(二) 中小學配合政策推動環境教育

國家之間有了共識,相信唯有「教育」才能將愛護環境的種子紮根。站在教 育的現場,環境教育的宣導,如同吃飯睡覺ㄧ般平常。朝會上宣導、教科書內容 指導,不論是對環境的認知、舉手做環保、垃圾分類等等,都是學校重點推動的 議題。所謂環境教育,它是以達到改善環境為目標的一種教育過程。主要是澄清 觀念與形成價值的一種教育過程。教導人們認識人與自然環境及人為環境間的關 係,便於發展人們了解人與文化及生物、物理環境間相互關係時所必須的認知及 態度。同時環境教育也教導人們在實際面對有關環境品質課題時,如何做決定?

並發展自我行為依據準則(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2)。

環境教育的範圍很廣,但主要強調三個目標:1.從環境中學習—從所屬的環境 中,探查學習的教材;2.學習相關環境—環境中的題材很豐富,可以與他領域結合;

3.為環境學習—學習環境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學習尊重大自然(郭育彰,2007)。

因此透過環境來學習、認識環境、了解環境、感受環境改變,是最好的教材。甚 至近年來,更有多部好萊塢電影,以環境議題出發,提醒普羅大眾與大自然共存 的重要。

綜合以上,環境教育的目的是為改善人類的週遭環境,從認知著手,不但了 解人與環境的,還包含人與人互動的生態環境。而後改變態度,產生環境保育的 行動,解決所遇到的環境問題,並預防新的問題。

從抽象的目標,到ㄧ般性的目標,轉化為具體教學目標,使得教學者能了解 知識性的概念,而後進行教學活動。活動目的則是讓學生能將知識轉化為態度上 的改變,修正原有不良的行為。環境教育目標,藉由個人對環境問題所應負責任 的覺知,積極正面環境態度的養成,然後主動參與環境行動,以了解並促進自我 發展(張子超,2001)。因此老師們將環境教育融入教材時,懂得發現垂手可得 的教材,是對環境的敏感度;了解課程綱要內涵,加以轉化成為教學活動,是教 師專業展現。而最重要的是:老師要能對環境也感同身受,深切體認環境的重要,

才能將這樣的心,融入到教學策略中,正確引導學生們的價值觀。

(三) 環境教育的五大具體目標

教育部(2001)有感於環境基礎教育的重要性,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 綱要中,明列環境教育為六大議題之一。依據教育部(2008)新頒行九年一貫課 程綱要,七大議題中對於「環境教育」所說明的基本理念有三:「ㄧ是環境教育 全球環保的思潮與行動、二是含括個人發展、社會正義與環境保護的豐富內涵、

三是符合教育改革的理念。」

教育部(2008)在環境教育的課程目標中說到: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實踐、體 驗與省思。而環境教育的課程目標,希望教學者能透過各種教學活動引發學生對 環境覺知與敏感度,充實學生環境永續的知識,讓學生對人與環境的互動有正確 的價值觀,並在面對地區或全球性環境議題時,能具備改善或解決環境問題的認 知與技能,以建立學習者的環境行動經驗,使之成為一具有環境素養之公民。九 年一貫的理念,在於將生活與知識結合,不使至脫節。在環境教育課程目標中提 到的,正是將生活與知識的應用。以下為環境教育五項具體目標(教育部,2008):

1. 環境覺知與敏感度

經由感官覺知能力的訓練(觀察、分類、排序、空間關係、測量、推論、預測、

分析與詮釋),培養學生對各種環境破壞及污染的覺知,以及對自然環境和人為環 境美的欣賞與敏感性。

2. 環境概念知識

教導學生瞭解生態學基本概念、環境問題(如:全球暖化、河川污染、核污染、

空氣污染、土石流等)及其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影響(永續發展、生物多樣性);瞭解 日常生活中的環保機會與行動(如:溫室氣體減量、資源節約與再利用、簡樸生活、

綠色消費等)。

3. 環境價值觀與態度

藉由環境倫理價值觀的教學與重視,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環境態度,使學生 能欣賞和感激自然及其運作系統,欣賞並接納不同文化,關懷弱勢族群,進而關 懷未來世代的生存與發展。

4. 環境行動技能

教導學生具辨認環境問題、研究環境問題、蒐集資料、建議可能解決方法、

評估可能解決方法、環境行動分析與採取環境行動的能力。

5. 環境行動經驗

將環境行動經驗融入於學習活動中,使教學內容生活化,培養學生處理生活

周遭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學校及社區產生歸屬感與參與感。

根據張子超(2005)提出這五項目標彼此相互連結並且支援,顯示出:環境 教育從環境覺知與敏感度切入,搭配認知、情意與技能的內容,最後產生環境行 動的一種教學模式。而此種教學的內涵,與綜合活動「體驗、省思與實踐」的精 神ㄧ致。使得推廣環境教育的理念,融入在綜合活動很恰當,也能搭配得宜。

三、 環境教育中的水資源

環境教育包含的內容很廣。舉凡從環境中學習、學習相關環境、為環境學習。

這些與環境有關的,皆屬於環境教育的內容。就去年(2009)全國水庫蓄水量吃 緊,一個莫拉克颱風帶來豪大雨造成「八八水災」,使得南部地區的人、土地、

財產等皆受到嚴重創傷。緊接著2010 年,曾文水庫被漂流木所擾,南部地區又因 氣候變遷,連月不下雨。石門水庫則受到淤積所苦。而習慣水龍頭會流出水的民 眾們,面對政府不斷宣導「節約用水」的概念,視為常態性宣導,並非急迫性的 規定。

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於 1992 年提出:將永續水資源發展,列為未來各 國發展的重要議題(教育部,2001)。環境教育中的水資源,指的是愛護水資源 的教育。汪靜明(2000)針對跨世紀水資源的環境議題,以下內容說明水資源環 境教育的理念與推廣方向。

(一)水資源環境教育的理念

汪靜明(1999)說明實施水資源環境教育,主要在增進民眾,認識水資源的 特性與環境、瞭解水資源與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愛護水資源及維護水資源的生 態平衡,以及合理使用與處理水資源問題等素養。因此可知,從認識、了解進而 愛護與合理使用的過程,是以自我出發延展到大範圍的想法。

探究水資源環境教育具體的行為目標,在於引發人們「知覺」水資源的重要

性、建立水資源概念的「知識」與「技能」、改變對水資源的「價值觀」與「態 度」,培養愛護水資源的責任感、明智「評價」與人類行為對於水資源環境的影 響、「參與」水資源環境教育保育行動。

教師有了正確教育觀,方能設計出合乎學生需求的教學課程。因此,透過對 水資源的認知後,引導學生如何發自內心的想要改變,

(二)水資源環境教育的面向

水資源環境教育在目的上,是一種愛護水資源的教育;汪靜明(2000)提出 水資源環境教育,其哲學理念在啟發人們關愛水資源、並維護其生態環境,以保 障永續水資源的生活、生產與生態價值。黃嘉郁(1999)愛護水資源的行為,乃

水資源環境教育在目的上,是一種愛護水資源的教育;汪靜明(2000)提出 水資源環境教育,其哲學理念在啟發人們關愛水資源、並維護其生態環境,以保 障永續水資源的生活、生產與生態價值。黃嘉郁(1999)愛護水資源的行為,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