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術文獻首次運用「eco-tourism」為 Romeril(1985),又稱自然旅遊或生態旅 遊,主旨在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及影響,並促進當地社區的經濟發展,以達生態保 護及生態永續性(Drumm & Moore, 2005)。聯合國訂 2002 年為國際生態旅遊年,將 生態旅遊相關規範制度化及規範化並出版第一期生態旅遊期刊。雖然這種高層次 的關注並沒有普遍被接受這新興的共識:必須符合生態主要性質為基礎,且提供 學習機會和管理為重點,以此方式維護環境最大容納量及社會文化的永續性。

生態旅遊及旅遊景點主要是基於自然及生態為前提,「eco」通常被理解

「ecological」(Ceballos-Lascuraín, 1988)。任一個景點或目的地皆可能具有一個完 整的生態系統功能,像是山地、雨林、珊瑚礁或是生態豐富矮草草原。故一個生 態系統意味著一個具有綜合性及相互關聯的群體。相反的,單一動植物在生態系 中,每一關聯性會與另一端生物有強烈依存性,彼此之間擁有特別有吸引力。

「生態旅遊」具有三核心目標:「文化」、「學習及體驗」和「規劃與管理」(Weaver, 2005)。首先探討「文化」:生態旅遊常與「文化景點」的重要性相關聯,包括現代 文化及遺址文化。重要文化景點目前大部分皆由土著(原住民)所居住,包括澳洲內 陸、紐西蘭、卡拉哈里沙漠、亞馬遜河流域、婆羅洲、尤卡坦半島及納維亞北部 等。目前自然與文化之間的界線往往是模糊的,且生態系幾千年來遭受土著人民 破壞性行為活動(如縱火、廠房疏散及狩獵等)(Hinch, 2001)。自然生態將文化要素 列入為一項重要的考量因素,因人類活動將影響服務是否需付費。但是,除了以 上土著行為活動及考古遺址外,生態旅遊中文化的影響程度會因導覽解說而加深 遊客對景點本身生態的重視(Beeton, 1998; Ceballos-Lascuráın, 1988; Fennell, 1999;

Valentine, 1992)。故墾丁國家公園內安排導覽人員進行生態解說,使遊客於生態旅 遊過程中,能對生態區文化資產及生態保育更近一步認識與體驗。

第二個核心目標為提供學習機會或體驗方式,生態旅遊產品與其他旅遊性質 不同,如 3S(sea, sand, sun)度假方式或戶外探險。自然環境可作為便利動機的學習

平台,由戶外探險體驗放鬆、享受 3S、刺激追求及冒險精神(Weaver, 2005)。學習 的機會可通過正式的景點解說涉及到軟硬體設備,例如定期解說中心裡永久性解 說牌與解說資訊,也涉及非正式的學習機會,有利於高度個人化和非結構化的相 互作用與讚賞自然環境,如提供寧靜空間和創新設計設施以增進遊客學習體驗。

其中包括非正式及正式互動導覽、使用解說導覽手冊或指南來學習如何與自然互 動。墾丁國家公園也提供許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學習機會,不論在硬體的解說導覽 看板、主題簡報及互動學習媒體外,在各生態保護區皆會安排定期解說導覽或預 約式導覽解說,以增進遊客對於生態的認識及學習,讓生態旅遊過程中更深入探 索及體驗。

無論是正式或非正式解說導覽,良好的解說將使遊客對目的地的自然環境與 相關文化進一步認識與了解,並讓遊客感到滿意。換言之,良好的解說導覽應與 生態區之間有更深的理解及引起強烈的吸引力,進而學習更多的環境道德和生態 保育觀念(Fennell, 1995, 1999; Tisdell & Wilson, 2001)。Scace(1993)支持此觀點並提 倡「參與者行為」的教育學習。為了實現此觀點需更深刻的理解到解說應著重於 少數核心主題,以符合生態系統多元與綜合性,如生態相互依存、能量循環、繁 延繼承及競爭(Ham, 1992; Ham & Krumpe, 1996; Weiler & Ham, 2001)。此外,解說 主題必須考慮到直接和間接的人類活動,不論在微觀與宏觀層次下對生態區的干 擾過程。

第三核心目標為生態區規劃與管理,以利於生態永續經營(Ceballos-Lascuraı´n, 1988; Fennell, 1999; Scace, 1993; Whelan, 1991)。「生態永續」為未來發展的主要目 標,以維護這一代不損害後代的能力,且又可滿足個人需要(WCED, 1987)。不過 這部分概念欠缺主觀性和延展性,因而有所爭議(Hall, 1998)。對於使用的指標來評 估永續性被質疑然而,有效的評估和管理監控程序是非常難以實施,特別是經歷 過長時間。每一個生態目的地皆有獨特性、各項指標和權重,適用於一個生態區 與另一不相關的相似生態區(Weaver & Lawton, 1999)。故「生態旅遊」是能提供促 進生態環境和文化的瞭解、欣賞及保護之體驗旅遊,進而使生態區永續發展

(Ecotourism Australia, 2008)。

生態永續性的做法是指生態旅遊實際有助於改善環境程度。其中,一般相關 部門只努力一個特定的地點和時間不使局勢惡化。但所謂「永續性發展」卻是在 持續發展不可永續的情況下,如過度開發海灘為度假勝地(Weaver, 2005)。另一種 方法為增強持續性的服務,以各種措施積極改善環境現狀,如環境改造及生態敏 感地硬化,或以收購的土地規劃為高階生態保護區。例如澳洲墨爾本的菲利普島 企鵝保護區,利用生態旅遊相關收入(門票、解說導覽及周邊商品),以購買新土地 進行企鵝棲息地恢復,控制天敵重新引入到其他領域企鵝(Weaver)。然而,墾丁國 家公園之龍鑾潭生態保護區利用相關旅遊收入(雁鴨周邊商品等)以改善周邊環 境,未來將規劃付費解說導覽員解說鑾龍潭生態環境,以增強遊客對環境認識與 加深保育觀念,也藉此收入投入周邊的生態環境以達永續經營。

2.3.2 生態解說

解說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和欣賞的脆弱狀態(Turley, 1999) According to the Queensl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2001, p32)

“Park interpretation assists visitors, local communities and other interested people to better understand, explore, experience and care for the natural and cultural values of parks……[it] can also encourage people to conserve nature and protect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ir everyday lives.”

根據澳洲昆士蘭環境保護署(2001, p32)"國家公園導覽解說可協 助旅客、當地社區居民和其他感興趣的人能更加認識、探討、體驗 及關心國家公園的自然和文化價值……,也可以鼓勵人們在生活中 維護自然資源和保護文化遺產。"

Ballantyne 和 Packer(2005)提出影響遊客行為不僅是在景點本身,也包含家 庭、工作、休閒的環境。解說導覽和解說體驗需要設計及規畫:不僅需要滿足解 說現場即時需要,未來遊客返回到日常生活或未來參觀其他生態保護區時,更能

強化遊客對於生態保護意識(Newsome, Dowling, & Moore, 2004, p. 32)。解說導覽是 生態旅遊過程中,增加對環境態度及行為體驗的重要方法(Moscardo & Saltzer, 2004;

Turley, 1999)。

環境教育和解說導覽是不同的領域,但都是以描述性提供遊客對生態環境認 識的資訊。雙方的主旨皆在提高遊客現場體驗以及減少對生態的傷害。透過解說 安排景點現場導覽、導覽資訊板或導覽海報等,可使遊客進ㄧ步暸解,並增加旅 遊中的體驗且改善遊客行為。解說的目標是使遊憩過程中愉快並隨著景點促進移 情作用。伴隨此種感受可能會減少遊客對環境破壞性的行為,增進實行改善及保 護生態環境的觀念與行為:如付費解說服務或參與環境志工服務方式等(Townsend, 2008)。但是,解說的主要目的不在於控制或改變遊客對環境行為的影響,而是要 教育與引導遊客正確觀念,並非命令(Tilden, 1977, p. 32)。

2.3.3 生態保護區與解說付費意願

生態保護區是為保護生態多樣性、生態系統及生態復育過程,保護區也將促 進永續發展和減低生態破壞為發展目標(Neto, 2003; Rogerson, 2006; Scherl, Wilson, Wild, Blockhus, Franks, McNeely, & McShane, 2004)。全球許多保護區在當地的經濟 上不能自給自足,以致於無法達到生態保護及永續的發展目標(IUCN, 2005)。許多 保育單位持續專注於提高財政以使保護區能永續發展,方法為獲得足夠且穩定長 期的財政資源,並適時分配,以最有效率支付保護區所需,來確保高效率管理、

保育和實施相關發展目標(Emerton & Bos, 2006, p.15)。

導覽解說收費特別是在生態保護區,透過市場需求來預測願付價格,收取費 用以增進解說導覽人員的專業及保護區的維護與管理。此外,使遊客因收取費用 而更主動積極關心生態,另因透過收取費用能控管遊客數量,以免過量參觀生態 區(Baral, Stern, & Bhattarai, 2008)。故本研究著重探討龍鑾潭生態保護區潛在的解 說導覽行為意向及願付價格。由於生態保護區是一個生態旅遊景點,須要求公平 分享所帶來的經濟收入,將資金再利用於生態區的發展目標及管理。

尼泊爾安娜普娜保護區(Annapurna Conservation Area)自 1986 年成立以來,其

任務是保護生態環境、生態旅遊管理和促進永續發展(ACAP, 1997)。尼泊爾政府單 位一直致力發展生態旅遊,以最小的負面環境影響,收取費用來管理生態保護區,

增進生態多樣性。另外,當地居民同時享受到良好社區環境及發展,也提供居民 工作機會(Gurung, 2003)。故本研究利用條件評估法探討墾丁國家公園中龍鑾潭生 態保護區遊客對導覽解說的願意支付價格。

從 1960 至 2010 年期間,生態保護區管理重點已經從評估環境損失價值到環 境保護價值。條件評估法已成為一個評估保護生態多樣性和保護區管理重要的評 估工具,並用於評估瀕臨危機的生態保育區(Bandara & Tisdell, 2003; Baral, Gautam, Timilsina, & Bhat, 2007; Kotchen & Reiling, 2000);生態棲息地(Farber, Costanza, &

Wilson, 2002; Loomis & Gonzalez-Caban, 1998);生態保護區(Hadker, Sharma, David,

& Muraleedharan, 1997; Togridou, Hovardas, & Pantis, 2006);生態系服務(Laughland, Musser, Shortle, & Musser, 1996; Turner, Folke, Gren, & Bateman, 1995)及生態多樣 性(Turpie, 2003)。

第 第 第

第三 三 三章 三 章 章、 章 、 、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本研究回顧國內外彙整相關文獻,建立研究架構,利用專家訪談方式與半結 構式問卷蒐集相關意見,做為設計本研究問卷的基礎,最後再根據預測結果編製 正式問卷,針對研究對象進行施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