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情緒智能對生活適應的關係與預測力 …8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五節 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情緒智能對生活適應的關係與預測力 …80

本節旨在探討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與「情緒智能」對「生活適應」的相 關情形與預測力,透過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求得各分量表分數間之相關情形,並 透過典型相關分析瞭解情緒智能對生活適應的預測情形,以考驗研究假設六:國 中生知覺父母期望和情緒智能與生活適應間有正相關且能有效預測力。

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與情緒智能對生活適應之預測結果,經逐步多元迴歸分 析統計,具有顯著效應的變項整理於表 4-5-1。

表 4-5-1 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與情緒智能對生活適應的逐步多元迴歸分析

投入變項順序 R R2 △R2 標準化迴歸 係數(β)

F 值

正向激勵 .781 .611 .610 .378 1026.93**

情緒認知 .803 .645 .644 .139 593.22**

互動回饋期望 .822 .676 .675 .118 454.34**

情緒反省 .829 .687 .685 .148 357.71**

社交人際期望 .832 .693 .691 .070 293.87**

課業升學期望 .834 .696 .693 .066 248.19**

情緒表達 .836 .699 .696 .071 215.35**

情緒調節 .837 .701 .697 .084 189.83**

**p<.01

表 4-5-1 為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與情緒智能對生活適應的逐步多元迴歸分析 摘要表,其中有幾項發現,將列點如下:

81

一、知覺父母期望分量表與情緒智能分量表中對生活適應具有預測力之變項共有 八個,依其預測力高低分別為:正向激勵、、情緒認知、互動回饋期望、情 緒反省、社交人際期望、課業升學期望、情緒表達與情緒調節,整體的預測 力為 70.1%。其中「正向激勵」的解釋量為 61.1%,是主要的預測變項。

二、就β 值來看,八個預測變項的 β 值均為正值,表示此八個變項對於生活適應 有正向的預測,對其的影響為正向。此結果和前幾節討論各變項之間均為正 相關且預測力高能相呼應。

三、由上述的研究結果可知,知覺父母期望中的「互動回饋期望」、「社交人際期 望」與「課業升學期望」,以及情緒智能中的「正向激勵」、「情緒認知」、「情 緒反省」、「情緒表達」與「情緒調節」,最能有效預測生活適應上表現,尤 其以「正向激勵」的預測力最高。

82

83

第五章 討論

本章旨在根據研究結果進行分析與討論。全章分為四節,第一節為不同背景 變項之國中生在知覺父母期望、情緒智能與生活適應的差異情形;第二節為國中 生知覺父母期望與情緒智能的關係及預測力。第三節為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與生 活適應之關係及預測力。第四節為國中生情緒智能與生活適應之關係及預測力。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情緒智能與生活適應 的差異情形

本節旨在討論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在知覺父母期望、情緒智能與生活適應 三者變項之間的差異情形。

一、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在各量表差異情形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在「情緒智能」與「生活適應」有部分 顯著差異,然其在「知覺父母期望」上並無性別之差異。各分量表結果討論分述 如下:

(一)在「知覺父母期望」部分:

根據表 4-1-2 結果,顯示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在知覺父母期望方面並無顯著差 異。故研究假設 1-1 未獲支持。

相關研究中,性別在知覺父母期望的差異已有部分證實,Youn(1993)及蕭 伊就(2007)研究發現,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在知覺父母期望上有顯著差異。然而 本研究結果卻顯示,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在知覺父母期望上並無顯著差異,此結果 與國內部份研究結果相同(Richman,1990;許玉芳,2007;洪文婷,2009 等)。

84

研究者推測可能原因,受到臺灣人口少子化因素,加上社會及學校均提倡性 別平等,推動性別平等運動及法律規範,因此社會風氣改變,傳統父母親重男輕 女的觀念式微,故父母親對於男孩、女孩所付出的關注及期望已無明顯的差異,

子女的性別已不是影響父母期望的因素,所以出現本研究結果:知覺父母期望上 並無性別差異的情形。但究竟是否為研究者推測如此,仍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加以 探討。

(二)在「情緒智能」部分:

根據表 4-1-6 的結果,國中男女生在「情緒表達」有顯著差異,且國中女生 分量表得分顯著高於國中男生。然而在「情緒認知」、「正向激勵」、「情緒調節」、

「情緒反省」及「情緒智能全量表」上則無顯著的性別差異,故研究 1-3 獲得部 分支持。

國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身體發展的變化,且面對成人提出的新期望及要求、

進入中學後的環境改變、人際關係的重組、自我效能的重新建構、未知的生涯試 探等等,皆可能影響國中生的情緒反應,因此對於國中男女生而言,情緒智能應 是同樣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國中男女生在情緒智能全量表上的表現,並無性別差異,

此結果與 Bar-on 與 Parker(2000)、周美志(2009)研究結果一致,指出性別在整 體情緒智力上並無顯著差異。然而研究顯示女生在「情緒表達」上顯著高於男生,

此結果與賴怡君(2001)及林孟涵(2007)的結果相同。

由上述研究結果可推測,國中男生女生於情緒智能全量表的顯示上並無性別 差異,可能是由於社會風氣改變,傳統觀念期待男生應該要堅強、勇敢、不輕易 示弱等會影響男生情緒智能的限制已不若以往。學校方面已於國中小的課程或綜 合活動課堂中,皆融入情緒管理等內容,故國中小學生皆於日常生活中和情緒管 理習習相關,故學生在情緒認知、情緒調節等方面的表現上已無性別差異。

85

然而本研究結果顯示女生在情緒表達方面優於男生,研究者推測女生在言語 表達能力方面,對於語言訊息的接收與傳達優於男生,故女生對於情緒描述較男 生更豐富貼切,因此能夠較精確形容自身的情緒感受,且情緒表達能力較佳,加 上女生的人際互動偏向依賴、親密性,以訴說心事為主,因為有較多的非正式社 會聯繫,因此較常有機會能夠表達自己的情緒。男生在人際互動模式偏向於工具 性、實用性,故非必要不太輕易透露自己的情緒(Useem, 1992)。但究竟是否 為研究者推測如此,仍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加以探討。

(三)在「生活適應」部分:

根據表 4-1-9 的結果,國中男女生在「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且國中女生 分量表得分顯著高於國中男生。然而在其餘七個分量表及「生活適應全量表」上 則無顯著的性別差異。故研究 1-5 獲得部分支持。

本研究結果顯示,男女生在生活適應全量表上的分數無顯著差異,此結果和 劉芳文(2006)及陳依璇(2011)相同,顯示國中學生不因為性別不同而有生活 適應上之差異。然而本研究結果在生活適應的整體表現無性別差異,但在代表個 人與同學、朋友、家人相處及交往關係的「人際關係」上則有性別差異,且女生 表現優於男生。此與李文欽(2003)、李佩珊(2005)與陳波汎(2007)指出女 生在學校適應與同儕適應優於男生的結果相似。

研究者推測結果可能是因為近年來的社會風氣改變,且提倡每個孩子都是重 要的,所以無論父母或師長投注在孩子身上的關心都很一致,因此即使升上中學 後,家長或師長對學生的觀察及關心沒有性別之差異,因此國中男女生的生活適 應整體表現沒有因性別不同而產生顯著差異。但由於男女生在發展過程中,身心 的變化也有所差異。Santrock(1995)指出,男女生在青春期發展階段的次序不 同,對男生而言,其順序為「自我認同」(identity),下一階段是「有愛親密」

(intimacy);但對女生而言則相反,先是經歷「有愛親密」(intimacy),下一階 段才是「自我認同」(identity),因此國中女生會先傾向和他人聯結情感上的親密

86

關係,所以相較起來比國中男生擅於人際相處,在人際關係的適應程度也會優於 國中男生。但究竟是否為研究者推測如此,仍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加以探討。

二、不同年級之國中生在各量表差異情形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年級之國中生在「知覺父母期望」與「生活適應」有 部分顯著差異,然其在「情緒智能」上並無年級之差異。各分量表結果討論分述 如下:

(一)在「知覺父母期望」部分:

根據表 4-1-2 與表 4-1-3 的結果,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年級之國中生在知覺 父母期望上有差異獲得支持,經過事後比較後發現國中七年級學生在「課業升學 期望」分量表得分顯著高於九年級學生,八年級與九年級兩組間無差異。而國中 七年級學生在「生活品德期望」、「社交人際期望」及「互動回饋期望」三個分量 表及全量表的得分皆顯著高於八年級生及九年級學生,八年級與九年級兩組間無 差異。故研究假設 1-2 獲得部分支持。

在相關研究中,知覺父母期望在年級或年齡上的差異已有部分證實,唯本研 究結果皆顯示國中生年級越低,則知覺父母期望越高,此結果和楊珮妤(2005)、

陳江瑞(2012)的研究結果相類似。楊環華(2010)以高雄縣國中生共 894 名為 研究對象,結果發現不同年級之國中生的父母期望達顯著差異,且一年級高於二、

三年級,原因可能為家長隨著子女就讀的年級提高之後,考量子女在課業或各方 面的實際表現後,進而降低對子女的期望所致。

本研究中,國中七年級學生在知覺父母的「課業升學期望」顯著高於九年級 學生,研究者推測可能原因,因為國中七年級學生剛入學,家長普遍都有不讓自 己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的想法,故會安排較多的補習加強班或者對孩子的課業表現 也會較要求,因此對於國中七年級學生來說,相較於八年級及九年級學生,會較 易知覺到父母對於其在課業上的表現期望。

87

在「生活品德期望」、「社交人際期望」、「互動回饋期望」分量表上,研究結 果顯示七年級學生高於八年級及九年級學生。研究者推測原因為父母對於甫升上 國中的子女會有較多的教育期待,對於子女的生活掌握或教育介入也較容易,因

在「生活品德期望」、「社交人際期望」、「互動回饋期望」分量表上,研究結 果顯示七年級學生高於八年級及九年級學生。研究者推測原因為父母對於甫升上 國中的子女會有較多的教育期待,對於子女的生活掌握或教育介入也較容易,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