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涯決定理論及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生涯決定理論及相關研究

生涯自我效能會影響個體面臨生涯選擇時所做的決定,兩者之間關係密不可 分,本節主要討論有關生涯決定理論的內涵及相關之研究。

壹、Krumboltz 生涯決定社會學習理論

Krumboltz 運用社會學習理論在生涯輔導的領域裡,討論影響個人做出決定的 因素。他認為影響個人生涯發展歷程的因素相當複雜,主要有四大類(李茂興譯, 1997;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1997;陳金定,1986):

一、遺傳與特殊能力:

指個人與生俱來的特點,並非經由學習而來,包含 性別、種族、智力、外貌、特殊才能等。有些疾病有其生理上的體質或遺傳因素,

有些個體天生具備某些特殊才能如音樂、繪畫等,這些因素除了可能對職業的選 擇有正面的影響之外,也可能是阻礙的因素。

二、環境及重要事件:

教育或職業的選擇有些是依個人計畫而行,然而有

更多是個人無法掌握的特殊情況。例如天災、社會經濟變化、政府政策等,這些 無法掌握的情況都會對個人的學習或決定造成重大影響。

三、學習經驗:

Krumboltz 認為個體對於某些職業的偏惡或偏好是受到自 己過去學習經驗所累積的結果,就學中的青少年每天接受不同的訊息,所得到的 經驗可能是美好的,也有可能是令人沮喪的。這樣的學習經驗包含直接學習而得 的經驗及聯結性的學習經驗。直接學習而得的經驗的關鍵在於個體對於行為後果 的認識與解讀,例如個人參加考試得到佳績,那麼他(她)會願意在該科的學習上更 努力。連結性的經驗則例如對某一職業的偏好,乃因其他刺激連結而形成對此職 業的偏好或厭惡,例如兒童時期對於看醫生的不好經驗致使個體對於該職業有偏 惡的印象,此類的學習經驗不僅可以透過文字、語言,也可以經由閱讀、觀察或 和他人接觸的經驗中獲得。

四、任務取向的技能:

遺傳、環境及學習經驗三項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 個人會以獨特的技巧、價值、認知歷程及情緒來處理問題。這些技能不斷變化,

進而影響到個人的職業決定,而後果也會反過來修改原來的技能。

Krumboltz 在 1977 年修訂了原有的職業決策模式(DECIDES),新的模式有七 個步驟:一、界定問題。二、擬定行動計畫。三、澄清價值。四、找出可能的選 擇。五、評價各種可能的結果。六、刪除。七、開始行動。上述模式提供了個體 在面臨生涯決定時有一明確的指引,此外Krumboltz 發展一套測量工具「生涯信念 量表」協助個體評估生涯信念以釐清這些信念是否對生涯決定的過程造成影響。

貳、Gelatt 積極不確定論

Gelatt 於 1989 年提出了積極的不確定(positive uncertainty)論點,兩相對立 的辭藻所引發的概念令人印象深刻。金樹人(1997)提到所謂積極的不確定,是 以樂觀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做決定時各種不可避免的不確定情況,例如資訊的不確 定、認知的不確定、甚或是成功機率的不確定。

事實上 Gelatt 在提出積極不確定論之前也曾經是個理性決策的擁護者,但受 到當代物理學的影響,認為沒有一件事情是絕對客觀的。因此 Galett 認為在新的 科學思維出現之後,生涯輔導者也應該如科學家般運用不同觀點來看待生涯輔導 而有所調整,積極不確定論遂成為Galett 在生涯諮商的新論點(高先瑩,2004)。

嚴格地說,積極不確定論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Gelatt 對做決定的新定義:「做決 定是一種將訊息調整再調整,融入決定或行動內的歷程」(金樹人,1997:334)。

依此其職業決定模式包含有五個重要步驟如下:一、當事人經驗到做決定的必要 性:例如高中生需面臨升大學選擇科系的決定。二、收集相關資料,以了解選擇 後的可能結果。三、分析所收集的資料,並且預測所有選擇性可能面臨的後果。

四、價值體系在此歷程中的重要性。五、評估並做出決定。此決定可能是最終的 決定,也可能只是暫時性的決定(林幸台等人,1997)。

對於生涯的不確定性是個體在生涯發展中多會遭遇的課題,Galett 提出此一 觀點並非要否定傳統的理性決策模式,而是希望以彈性、直覺等非傳統的方式來 面對生涯的不確定性,當然,在面臨生涯不確定性時可能帶給個體負面的情緒感 受即是生涯輔導人員需積極看待而妥善處理的。

參、生涯決定相關研究

個體面臨生涯中重要決定時,會受到不同因素影響而有所差異,研究者整理 文獻後分別就不同階段青少年、性別、就讀科別等因素探討生涯決定相關研究如 下:

一、不同階段青少年生涯決定:

洪素蕙(2002)以自編問卷蒐集 925 份有效問卷探討國中學生因應高中高職多元 入學方案的生涯決策歷程,研究結果發現影響國中生最後決定的主要因素為個人 的興趣及能力;李慧貞(2004)以準實驗研究法探討國三學生接受生涯發展決策課程 的影響,結果發現實驗組學生對於接受此類課程抱持肯定態度。而以高中職學生

為研究對象之研究,如李淑媛(1994)針對中部地區高一學生所做調查發現,高一學 生的生涯決定狀態偏向「已定向」的狀態;黃瑛琪(1997)則以實踐研究設計針對高 一生涯不確定型學生進行生涯探索團體,研究結果顯示生涯探索團體對於此類學 生在生涯決策的自我效能預期程度增進的影響有顯著的效果;莊佩真(2003)以問卷 調查高雄地區公立高中高三學生,發現高中生在面臨多元入學的決策歷程中會遭 遇自我與外在環境認識不族的困難,其研究建議學校輔導室提供個人生涯及多元 入學等相關資訊,以協助學生面對多元入學時的決策歷程;蔡慧玲(2006)研究身心 障礙的大學生,發現身心障礙的大學生自我了解的程度對其生涯決策有預測力。

二、性別與生涯決定:

陳玫玟(1993)探討台北市高職補校學生生涯決定程度與生涯輔導需求之研 究,研究結果發現學生的生涯決定程度因性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張仁家(1993)探 討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工業類科學生生涯決策相關行為之研究發現,不同性別的學 生其生涯決策行為是有顯著差異的;蔡慧玲(2006)的研究則顯示,身心障礙的大學 生其生涯決定不因性別而有差異。

三、就讀科別與生涯決定:

張仁家(1993)以全國高職工業類科的學生為對象,研究結果發現工業類科的學 生生涯決定行為有偏低的傾向;高毓玲(2001)以軍校高中生為對象,發現軍校高中 生的生涯決定程度屬於中等程度;蕭鈞育(2002)調查中部地區音樂資優班的國中 生,研究結果發現近半數的國中音樂資優生在生涯決定程度上屬於未定向;趙華 鈴(2004)則以高職建教班的男生為對象,實驗研究結果發現,生涯發展方案可促進 輪調式建教班男生生涯探索,並可引發增加其生涯決定之雙趨衝突。

除了上述有關生涯決定中不同背景因素的探討之外,國內有關生涯決定的相 關研究甚多,研究者將相關研究結果整理如表2-2 所示:

表2-2 生涯決定相關研究

表2-2 生涯決定相關研究(續)

表2-2 生涯決定相關研究(續)

表2-2 生涯決定相關研究(續)

表2-2 生涯決定相關研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