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編製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編製之研究"

Copied!
18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連廷嘉 博士

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編製之研究

研究生:黃惠香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2)
(3)
(4)

謝 辭

人生有幸,可以在投入職場多年後又回到校園重溫當學生的單純與喜樂。二 年的碩士生涯在這篇謝辭盡頭即將畫下句點,此時回想起來,才猛然驚覺原來時 光的流逝竟是如此地無聲。

能有這樣的機會完成自己的夢想,最想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連廷嘉博 士。從開始撰寫論文之際,老師總是不厭其煩地指導著資質駑鈍的我,讓我能在 老師的指點下茅塞頓開並且有勇氣繼續走下去。雖然在這過程中偶爾會讓老師動 怒,但這卻也是讓學生更加鞭策自己不讓老師失望的動力,這一路上的顛顛跛跛,

是有著老師的引導才能有些許成就的。

而從論文計畫審查到論文口試的過程中,特別想感謝的是鄧志平教授、張如 慧教授及陳志賢教授,提供給學生精闢的意見,使得學生對於研究方向能有更清 楚的思維,也更能修正論文內涵不足之處,正因為有你們的用心指正,學生才能 如期完成論文。此外,還有協助我完成專家效度的彭慧玲教授、陳金定教授、何 俊青教授、海山高工張添洲校長及小港高中黃瑛琪老師,您們的協助使得論文更 加完備,更感謝熱心參與施測的青少年們,因為有你們的協助,才能有研究的最 終結果。

此外,感謝課程與教學所的黃琇屏老師、王前龍老師、教育所蔡東鐘主任、

鄭承昌老師及所有師長們的提攜,學習路上因著您們的鼓勵與教誨讓學生更有信 心。而學習路上一路相扶持的課碩班所有同窗們-漢欣、慧華、珮儀、育葶、美 琇、兆娟、慧琳、凰婷,想告訴妳們的是,好高興能與大家走過這段路程,迷糊 的我總能適時的得到各位的大力幫忙,讓我度過一次又一次的難關。同門的書毓、

正昇、智元,相信我們都忘不了這一年來打拼的酸甜與苦辣,當其中一個人陷入 谷底時,另外三個負責努力把他/她往上拉的革命情感更是老師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吧。

最親密的家人是我任意遨遊書海的有力後盾,高齡的公婆幫我扛起了一半的 責任,讓兩位小孫子可以健健康康的長大;遠在台南的爸媽,永遠以最大的精神 支持給予我往前走的力量,除了關心我的論文進度,母親總不忘在電話的那一頭 叮嚀著:「別太辛苦呀!」兩個姊姊雖也都有自己的家庭需照料,但仍不忘给最小 的妹妹貼心的支持。兩位善體人意的孩兒-丞哲與堃彣,會在睡前到我的書桌前 道晚安,並且問我:「媽媽,你快畢業了嗎?」

而最想感謝的人便是從我落腳後山就一路陪伴照顧我的煇俊,感謝你兩年前 的支持,人生有你,夫復何求?

想感謝的人太多,在此化為一句「謝謝您們,願將這份榮譽與您們分享」。

(5)

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編製之研究

作者:黃惠香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摘要

本研究旨在編製一適合國內青少年使用之生涯自我效能量表,並探討不同背 景因素對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的影響。為達研究目的,研究者首先進行文獻探討 探討有關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之內涵,並據此編製「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 量表編製過程包含:預試問卷編製、問卷預試、預試結果分析、確定正式問卷、

實施全國性抽樣調查。施測對象為目前在學之高中職學生,研究樣本分為三部份:

第一部份為預試對象共 416 名,回收有效問卷 371 份;第二部份為正式量表對象 共1110 人;第三部份為重測對象共 102 人。

所得資料以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經項目分析及因素分析所得結果確定正 式問卷題目。之後進行全國性抽樣調查,待問卷回收完畢後以SPSS 12.0 版統計軟 體進行統計分析,包括項目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並建立量表 之信效度,並據此結果使「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臻於完整。有關本研究結 果如下:

一、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共計有二十五題,分有「自我評價」、「蒐集資料」、

「選擇目標」、「做出計畫」及「解決問題」五個分量表。

二、量表信度分析:正式量表中各分量表之Cronbach’s α 值介於.731 至.826 之間,

而總量表之Cronbach’s α 值為.930,重測信度達.829,表示本研究之量表具有 良好之內部一致性。

三、量表效度分析:本量表具內容效度,與陳金定「生計決策自我效能預期量表」

之效標關聯效度為.565,與鄭如吟「生涯決定問卷」之效標關聯效度為.419。

四、背景變項差異考驗結果說明如下:

1. 不同性別的青少年在整體生涯自我效能上無顯著差異。而在「蒐集資料」及

「做出計畫」分量表則為顯著差異,女性均優於男性。

2. 不同學制的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達顯著差異,高中學生優於高職學生。

3. 不同學校所在地區的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達顯著差異,北部地區學生優於中 部、南部及東部地區學生。

4. 不同初生序的青少年在整體生涯自我效能及各分量表均未達顯著差異。

5.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達顯著差異。經事後比較發現,父 親教育程度為博碩士者在「自我評價」的表現優於父親教育程度為高中職者。

(6)

6.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達顯著差異。經事後比較發現,母 親教育程度為博碩士者在「解決問題」上優於母親教育程度為大學專科及國 中小者;母親教育程度為博碩士者在「整體生涯自我效能」的表現優於母親 教育程度為國中小者。

7. 不同父親職業類別的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達顯著差異。在「自我評價」方面,

父親職業類別為高級專業行政人員的青少年優於父親職業為技術性人員的青 少年;在「選擇目標」方面,父親職業類別為半專業人員及一般公務員的青 少年優於父親職業為技術性人員的青少年;在「解決問題」方面,父親職業 類別為高級專業人員、半專業及一般公務員的青少年優於父親職業為無技術 性人員的青少年。

8. 不同母親職業類別的青少年整體生涯自我效能無顯著差異;然而不同母親職 業類別的青少年在「自我評價」分量表上則達顯著差異。

五、量表常模建立:本量表建立全國常模、不同性別、學制、學校所在地區常模,

同時也建立五個分量表之性別及學制常模。

六、量表應用與範例:說明本量表應用之界定標準,並藉由個別青少年施測結果 說明本量表之應用。

關鍵字: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生涯決定

(7)

The Construction of Career Self-efficacy Scale for Adolescent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develop a Career Self-efficacy Scale (CSE) for adolescents. The 1110 Taiwan participants in senior high took the CSE, and the data collected were analyzed through item analysis, One-Way ANOV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final version of the CSE consists of 25 items, divided into five subscales.

2. Reliability studies of the five subscales of CSE have yielded Cronbach’s α coefficients, ranging .731 to .826. The test-retest reliability is .829.

3. 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CSE has been found satisfactory, including the content validity and the 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

4. Measures of relative position in the norm of CSE concludes

percentile rank, in which the criteria can offer a meaningful application in career education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inally,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implication and suggestions for school teachers, career educ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are also provided.

Key words: adolescent, career self-efficacy, career decision.

(8)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青少年生涯發展理論

... 9

第二節 生涯自我效能理論及相關研究

... 13

第三節 生涯決定理論及相關研究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3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40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44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4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7

第一節 量表發展與題目分析

...47

第二節 量表信度分析

………59

第三節 量表效度分析

……….………68

第四節 不同背景因素受試者在生涯自我效能上的差異

……….70

第五節 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全國性常模之建立

………90

第六節 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應用與範例

………..…..………12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33

第二節 結論

……….………135

第三節 建議

……….136

參考文獻...139

(9)

附錄...146

附錄一 專家內容效度函

...146

附錄二 專家內容效度

...147

附錄三 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預試)

……….………...156

附錄四 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正式)

……..….……….……162

附錄五 同意書

...165

附錄六 同意書

...……….……166

附錄七 專家意見評定名單

………167

(10)

表 次

表 2-1 生涯自我效能相關研究……….………... 21

表 2-2 生涯決定相關研究………..……….. 27

表 3-2-1 九十六學年度分區母群高中高職學生人數及取樣之學生人數………... 38

表 3-2-2 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正式樣本人數分配表……… 39

表 4-1-1 專家內容效度統計表……….…………... 48

表 4-1-2 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修改內容彙整………. 50

表 4-1-3 「自我評價」分量表題目分析摘要表……….. 53

表 4-1-4 「蒐集資料」分量表題目分析摘要表……….. 54

表 4-1-5 「選擇目標」分量表題目分析摘要表……….. 54

表 4-1-6 「做出計畫」分量表題目分析摘要表……….. 55

表 4-1-7 「解決問題」分量表題目分析摘要表……….. 55

表 4-1-8 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因素分析表………. 57

表 4-1-9 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分量表構念表………. 58

表 4-1-10 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正式量表題號………..……… 59

表 4-2-1 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各分量表內部一致性交互驗證摘要表……… 60

表 4-2-2 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各分量表之前測-後測平均數與標準差………... 61

表 4-2-3 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之重測摘要表……….……… 62

表 4-2-4 「自我評價」分量表題目與總分相關分析……… 63

表 4-2-5 「蒐集資料」分量表題目與總分相關分析……… 64

表 4-2-6 「選擇目標」分量表題目與總分相關分析……… 65

表 4-2-7 「做出計畫」分量表題目與總分相關分析……… 66

表 4-2-8 「解決問題」分量表題目與總分相關分析……… 67

表 4-2-9 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各分量表與總量表之相關……… 68

表 4-3-1 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與陳金定「生計決策自我效能預期量表」相關………….. 69

表 4-3-2 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與效標依據之相關………. 70

表 4-4-1 不同性別之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各分量表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72

表 4-4-2 不同性別之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單因子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2

表 4-4-3 不同學制之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各分量表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74

表 4-4-4 不同學制之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單因子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4

表 4-4-5 不同學校所在地區之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各分量表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76

(11)

表 4-4-6 不同學校所在地區之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單因子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6

表 4-4-7 不同出生序之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各分量表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78

表 4-4-8 不同出生序之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單因子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8

表 4-4-9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之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各分量表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80

表 4-4-10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之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單因子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0

表 4-4-11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之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各分量表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82

表 4-4-12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之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單因子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2

表 4-4-13 不同父親職業之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各分量表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84

表 4-4-14 不同父親職業之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單因子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4

表 4-4-15 不同母親職業之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各分量表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86

表 4-4-16 不同母親職業之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單因子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6

表 4-4-17 不同背景變項之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差異情形綜合表………... ………... 87

表 4-5-1 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 …… 91

表 4-5-2 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自我評價』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92

表 4-5-3 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蒐集資料』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93

表 4-5-4 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選擇目標』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94

表 4-5-5 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做出計畫』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95

表 4-5-6 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解決問題』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96

表 4-5-7 高中職男生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97

表 4-5-8 高中職女生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98

表 4-5-9 高中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99

表 4-5-10 高職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100

表 4-5-11 北部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101

表 4-5-12 中部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102

表 4-5-13 南部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103

表 4-5-14 東部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104

表 4-5-15 男生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自我評價』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105

表 4-5-16 女生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自我評價』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106

表 4-5-17 男生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蒐集資料』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107

表 4-5-18 女生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蒐集資料』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108

表 4-5-19 男生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選擇目標』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109

(12)

表 4-5-20 女生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選擇目標』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110

表 4-5-21 男生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做出計畫』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111

表 4-5-22 女生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做出計畫』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112

表 4-5-23 男生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解決問題』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113

表 4-5-24 女生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解決問題』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114

表 4-5-25 高中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自我評價』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115

表 4-5-26 高職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自我評價』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116

表 4-5-27 高中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蒐集資料』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117

表 4-5-28 高職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蒐集資料』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118

表 4-5-29 高中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選擇目標』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119

表 4-5-30 高職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選擇目標』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120

表 4-5-31 高中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做出計畫』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121

表 4-5-32 高職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做出計畫』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122

表 4-5-33 高中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解決問題』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123

表 4-5-34 高職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解決問題』原始分數與常模對照表... 124

表 4-6-1 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總分及各分量表界定標準... 126

表 4-6-2 小強生涯自我效能總分及各分量表原始分數及百分等級... 127

表 4-6-3 高生涯自我效能青少年範例說明對照表... 129

(13)

圖 次

圖 2-1 職業發展成熟因素結構圖……… 12

圖 2-2 Bandura 自我效能期望架構圖………. 14

圖 2-3 社會認知生涯理論模式圖……….. 16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33

圖 3-1-2 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研究流程圖……… 34

圖 4-6-1 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評估側面圖……… 128

圖 4-6-2 高生涯自我效能青少年側面圖……… 129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依據社會認知生涯輔導理論觀點,編製一具有信效度及全國性常 模之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希望藉由本研究之結果作為學校及相關輔導人員 在實施生涯輔導課程時的工具,以了解高中職學生之生涯自我效能,並可依據測 量結果作為進行生涯輔導時的參考。本章將分別依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問 題與假設、名詞釋義及研究範圍與限制等五節逐一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一、教育環境轉變,升學方式改變

教育改革在台灣如火如荼地進行十年有餘,其中對於莘莘學子影響最為深切 的,莫過於升學方式的轉變。自民國九十學年度開始全面實施國中基本學力測驗 以降,國中生面臨升學的方式不再只有過往「一試定終身」的殘酷選擇,新的升 學方式帶來全新的經驗。然而,王雅蘭(2003)研究發現自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實 施以來,面臨到越來越多的教育團體及家長團體,甚至是教學現場中的教師質疑 的聲浪。

此外在大學招生管道暢通及廣設大學的教育政策下,台灣地區自八十三年起 大學招生管道增加推甄入學,八十七年增闢申請入學管道,九十一年起將原來的 大學聯招考試改為目前的指定科目考試。大學教育漸漸改變以往菁英式的教育而 邁向大眾化的一般教育,人民接受高等教育逐漸成為一種權利而非少數學術菁英 份子的特權。在大學的設置方面,目前台灣地區已設有 163 所大專院校,九十五 學年度大學校院錄取率達90.93%(教育部,2007)。招生管道暢通,學生要進入高 等教育的殿堂不再是件難事,然而進入大學之前無法對於未來的生涯有足夠的認 知、探索以做出適當的決定。鄧志平(1995)的研究結果指出,有將近半數(47.3%)

(15)

的高中生尚不能確定未來要就讀的大學科系,在如此高比例不確定的情況之下,

卻只有少數會選擇轉系或重考,大多數學生仍然就讀原來的科系。畢業之後仍得 面臨高學歷未必等於高就業率的窘況,在未來渾沌不明的情況下青少年對於自己 在面臨人生各種生涯挑戰時擁有多少的信心是令人值得深省。

二、社會環境(大我)及個體身心發展(小我)的轉變

除了升學方式的改變,台灣學子所要面臨的還有整體社會經濟的轉變,近年 來由於社會整體性的經濟環境不佳,越來越多的家庭必須為了五斗米終日辛苦打 拼,因此在面臨升學及就業的抉擇時,有不少學生必定會在人生的重要抉擇路口 徘徊許久而不知所措。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son)將個體發展分為八個階 段,其中特別重視的是青少年期,此時期的個體發展關鍵在於自我統合,若能發 展順利,個體便能有明確的自我觀念,對於未來追尋的方向也呈現正面肯定的態 度;相反地,若未能發展順利,則可能面臨對於生活缺乏追尋的目標,對維來也 較容易感到徬徨。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青少年階段的學生正處於身心快速 變化的階段,對於自己本身及週遭一切多半是在摸索及不確定的情況之下,因此,

此時若面臨需要做決定的情況,若沒有足夠的自我瞭解及認同,往往會令其不知 所措。

三、生涯輔導之重要性

面對如此多元的升學方式、瞬息多變的社會環境以及個人身心發展的轉變,

如何做好自己生涯的選擇是當務之急,而生涯輔導在青少年階段扮演著相當重要 的角色。

張麗鳳(2005)建議高中生的生涯輔導應列入必修之課程架構,以利學校輔 導教師能夠有一個專屬的課堂時間落實生涯規劃課程。但目前高中生涯輔導未能 落實的原因,張麗鳳(2005)認為主要在於高中課程安排主要以升學學科為主,

在課程教學緊湊的情況下未能有時間提供學生完整的自我試探及生涯輔導課程。

(16)

教育部在九十五學年度開始實施的「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其中將「生涯 規劃」課程列入選修課程,從生涯輔導的角度而言,教師更能有一個完整的時段 教導及陪伴學生探索對於未來的認識與培養其自信心,對於將來面臨升學或就業 時所做的決定更可見其效果。

四、現場教學經驗省思

研究者身在教育界服務,多年來面對即將畢業的學生,在鳳凰花盛開的季節,

心中雖欣喜能陪學生一同走過人生中青澀的歲月,卻總會有股淡淡的憂慮,掛心 身處後山的學子是否能在未來擁有足夠的競爭力與他人一較長短、並駕齊驅。多 年來,研究者總會在課堂上詢問即將畢業的學生對於畢業後的規劃與選擇,當學 生們天真的臉龐出現茫然的神情時,他們對於未來的人生似乎沒有太多的憧憬,

而在幾經細問之後,多數可愛的學生告訴研究者:去釘板模呀!去爬電線桿擦油 漆!研究者心中卻僅能一再的思索者這樣的問題:難道這就是多年始終如一的答 案嗎?

五、人生叉路口的抉擇

從升學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國中生或高中生,「決定」都是其生涯發展中相當 重要的一項課題,其中高中生所面臨的課題更為複雜,包括選組、是否繼續升學、

升學入學方式、以及進入大學前所選擇的科系。多數的生涯理論指出生涯發展是 一個連續的過程,而青少年階段所要完成的生涯發展任務主要集中於生涯探索行 為的發展與建立上(黃瑛琪、連廷嘉、鄭承昌,2006)。在目前我國大學採取多元 入學的方式之下,高中生往往需要多方面的進行有關升學的一切準備,但是在面 對如此多元的升學路徑時,卻常常遭遇到自我及外在環境認識不足的困境(莊珮 真,2003),因此當面臨需要做出生涯決定時,並非多數的學生都能有自信的完成 這樣的任務。

民初學者吳稚暉曾言道「人在走路時,轉彎最重要」,金樹人(1996)提到「生

(17)

涯的轉彎處,通常是人生的重要轉折處,需要生涯抉擇」。影響個體抉擇的因素相 當複雜,對於國高中階段的學子,正面臨人生中需要有所抉擇的時刻,他們必須 面對可能影響後半生的重要決定,例如這個階段的學生必須決定要繼續升學或是 選擇就業,在選定某一途徑之後,依然得面臨各階段不同的再次抉擇,因此需要 具備何種生涯決定的能力、而其能力是否又足以使其做出正確的選擇,都不斷地 考驗著青少年。莊珮真(2003)曾指出高中生在面對多元入學方案的決策歷程中,

所遭遇的困難主要為對自我與外在環境的認識不足,其研究結果並且建議學校輔 導室能提供個人生涯與多元入學等相關資訊,以協助學生可以順利做出對於多元 入學之決策。

六、國內外生涯自我效能研究

田秀蘭(1999)指出只要青少年的自我效能能夠維持在一定的強度,未來的 發展並不會因為一時的升學失利而黯淡無光。目前國內關於生涯自我效能的研究 近年來日漸增多,陳金定(1986)指出具高度自我效能者,對事務較無恐懼感且 能降低對自我的貶抑,同時可以透過對於成功的預期來影響個人處理事務能力的 努力程度;邱卉綺(2004)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高中生在生涯決定困難與生涯自 我效能及焦慮憂鬱情緒上的差異情形,研究結果顯示高中生整體之生涯決定困 難、生涯自我效能,會受年級、性別、就讀類組、等背景變項影響而有差異。由 此可知,青少年的自我效能高低會影響他們在學業上的自我期望及解決問題的信 心,甚者對於日後選擇升學科系或就業都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

在國外研究方面,Betz 和 Voyten(1997)以 350 名大學生為對象探討自我效 能對於生涯探索與生涯決定的影響,結果發現自我效能信念的確可以有效預測生 涯未定向的情形,而自我效能信念程度較高的受試者其生涯定向程度也較高。Betz 和Hackett(1981)的研究發現自我效能低的學習者在職業的選擇上會出現逃避或 不確定的情形,換句話說他們的自信心比一般人低,對於自己的未來是沒有信心

(18)

的。

七、小結

根據文獻整理結果得知,國內有關生涯自我效能的研究自陳金定(1986)以 降,有關生涯自我效能的研究漸受重視(吳怡君,1999;李詠秋,2001;陳淑琦,

1998;黃雪瑛,2002;黎麗貞,1996;邱卉綺,2004),研究者發現在調查工具的 使用上仍以編修或引用陳金定(1986)的生計決策自我效能預期量表為主,可見 該份測量工具有其代表性;然而因年代久遠以及社會變遷之故,其中如升學制度 的改革,現今的大學入學方式已採多元入學方式,此份測量工具中所建立之題目 恐已無法完全適用於現今之社會;再者,為求測驗工具之本土化,建立全國性常 模,研究者希望能夠編製一份適合國內青少年使用之生涯自我效能量表以作為高 中職生涯輔導課程進行之輔助工具。因此本研究希冀從了解青少年的生涯發展出 發,佐以本土性之青少年生涯發展相關研究,編製一套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

並且在量表編製完成之後提供研究結果予學校或相關教育單位,以作為規劃學生 在生涯教育課程及方案之建議。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動機與背景,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編製一具有信效度考驗及全國 性常模以符合國內青少年使用之生涯自我效能量表,有關本研究之目的如下所列:

一、探討青少年生涯發展的相關研究與文獻。

二、根據文獻探討所得有關生涯自我效能之意涵,編製一套適合國內青少年使用 的生涯自我效能量表並且進行信、效度考驗及建立常模。

三、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有關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編製或使用時的建議,

供學校教師或相關領域的輔導人員參考。

(19)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一、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者以國內外有關生涯自我效能的理論及研究作為 立論基礎,針對國內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相關因素進行探究,並編製一套適合青 少年的「生涯自我效能量表」。

本研究所欲探討之問題如下:

(一)本研究所編製之「生涯自我效能量表」是否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

(二)本研究所編製之「

生涯自我效能量表」是否具有良好的重測信度?

(三)本研究所編製之「生涯自我效能量表」是否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

(四)不同背景因素(性別、學制、學校所在地區、出生序、父母親教育程度、

父母親職業類別)的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的表現是否有所差異?

二、研究假設:

(一)依據研究問題四,研究者進一步提出研究假設,研究假設條列如下:

1. 不同性別的青少年,在生涯自我效能表現上有顯著差異。

2. 不同學制的青少年,在生涯自我效能表現上有顯著差異。

3. 不同學校所在地區的青少年,在生涯自我效能表現上有顯著差異。

4. 不同出生序的青少年,在生涯自我效能表現上有顯著差異。

5. 不同父母教育程度的青少年,其生涯自我效能表現有顯著差異。

6. 不同父母職業類別的青少年,其生涯自我效能表現有顯著差異。

(二)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決定有相關。

(20)

第四節 名詞釋義

茲將本研究之重要名詞說明如下:

一、青少年:

青少年(adolescence)一詞原指生長成熟。心理學上對於青少年的界定並不以 年齡為界定的標準,而是從個體的生理、心理及社會三方面發展為主。若以生理 發展的觀點來界定青少年期,是指從第二性徵開始發展的十三、四歲到第二性徵 已完全發展成熟的二十、二十一歲為止(張春興,1986)。

因生物成熟有性別及個體等差異因素,本研究所指之青少年則以目前就讀高 中職階段的青少年為主(不包含夜間部),就年齡觀點來看,高中職階段的學生年 齡大約在十六到十八歲之間,屬於青少年後期階段。

二、生涯自我效能:

生涯自我效能的概念主要是根據 Bandura 社會學習理論中有關自我效能的概 念發展而來, Betz(2004)指出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於其能在某一特定領域中成 功地表現某一行為的能力的信心程度。Hackett 和 Betz(1981)首先將自我效能的 觀念運用到生涯輔導的領域,並發展出不同的工具測量生涯自我效能。

本研究參考 Crites 生涯成熟的構念及 Taylor 和 Betz 於 1983 年所編定之「生 涯決定自我效能量表」中五項指標作為生涯自我效能的依據指標,包含:自我評 價、蒐集職業資訊、目標選擇、計畫和問題解決。受試者得分越高,表示其生涯 自我效能預期程度越高,也就是說其越有信心做出生涯決定。

三、生涯決定:

決定是指為了達成某些任務,而從若干可能的行動方案中去做出最佳的選 擇。本研究所指之生涯決定是指受試者在「生涯決定量表」中各分量表所得分數 的結果,各分量表分別為「結構與信心」、「雙趨衝突」、「生涯資料」、「個人衝突」、

(21)

「外在障礙」五個部份。本研究採用鄭如吟(2003)編修之「生涯決定量表」作 為測量受試者生涯決定之問卷。受試者得分愈高,表示其生涯決定程度愈高;得 分愈低,則表示其生涯決定程度愈低。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自編量表以目前仍在學的高中職學生為調查研究對象,探討青少年 生涯自我效能的現況及影響因素。茲將本研究的研究範圍與限制說明如下: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地區:

將台灣地區分為北、中、南、東四區,從中隨機選取受試高中職在學學生。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對象以台灣地區在學之高中職日間部學生為母群,採取叢集抽樣方 式選取研究樣本。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方法的限制:

為獲得大量的研究資料,本研究僅以問卷調查法蒐集所需資料。若能佐以實 際個案訪談等方法,以質性資料輔以量化資料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必能使研究結 果更為嚴謹。但因研究者受限於時間、人力等因素而無法兩者兼備,實為此研究 可改善之處。

二、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採叢集抽樣方式選取高中職日間部學生為研究對象,並未涵蓋至其他 階段之學生,因此不宜做過度的推論。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在探討青少年生涯發展過程中影響個體的重要因素,並以此依據發 展一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測量工具。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青少年生涯發展理 論之探討,第二節為生涯自我效能理論及相關研究,第三節為生涯決定理論及相 關研究。

第一節 青少年生涯發展理論

生涯輔導領域中主要有三大理論取向,分別為人格與心理動力取向、發展取 向及決定取向。其中發展取向主要是從個體發展各階段的發展特徵及發展任務來 描述個體生涯發展的情形。本研究欲探討個體在青少年階段的生涯發展,故以發 展取向之論述來探討青少年階段個體的生涯發展。

ㄧ、Ginzberg 等人的生涯發展階段理論

Ginzberg 與一群研究小組首先由發展的觀點論及生涯問題,該小組研究的對 象年齡包含從小學六年級到研究所階段(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1997), 因此涵蓋的範圍也就從十歲左右直到二十多歲的成年人。

Ginzberg 等人將個人的生涯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幻想期、試驗期及實現 期。(1)幻想期(fantasy stage):大約在十一歲之前。此階段的兒童主要從遊戲及 幻想中漸漸發展其對於未來職業的偏好,他們並不會意識到要從事自己喜歡的工 作需要具備何種能力。然而,從他們的遊戲中我們可以觀察到他們對於未來職業 的偏好及興趣。(2)試驗期(tentative stage):大約在十一到十七歲之間。此階段 又可分為三個次階段:十一到十二歲之間的興趣期;十二到十三歲之間的能力期;

十四到十七歲之間的統整期。其中統整期的青少年可藉由個人所從事的各項活動 中去統整自己對於未來職業的興趣、能力及價值觀的建立與釐清。(3)實現期

(23)

(realistic stage):大約從十七歲開始。此階段的任務除了對於統整期的繼續發展 之外,個體也會開始嘗試對於個人有興趣的領域的具體發展,例如會花比較多的 時間在喜歡的領域中,因此此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在探索對於未來生涯發展的具體 目標(林幸台等,1997)。

由 Ginzberg 等人的發展階段理論可以得知,青少年階段主要處於試驗階段,

研究者認為學校在實施生涯輔導課程時可提供青少年有關自我探索相關課程,而 青少年本身也可利用機會從事工讀,在此試驗探索的過程中更加釐清個人對於各 項生涯可能性的認識,以奠定其未來可能從事的職業基礎。

二、Super 階段任務之生涯發展論

Super 在其生涯發展理論中採用了多位學者的觀點,並且在綜合各學派論點之 後,將個體的生涯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分別為成長、探索、建立、維持及衰退五 階段。其中由某一個階段到另一階段的轉移期間,又構成另一個小循環。有關各 階段之發展任務說明如下(金樹人,1996;黃惠惠,2006;劉玉玲,2007):

(一)成長期(出生至十四歲) :

此階段最主要的角色是兒童,個體主要 的成長環境是在家庭及學校,生活環境較為單純,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在透過與生 活中重要他人互動的過程中發展出自我概念,並發展出對於未來工作世界初步的 了解。

(二)探索期(十五至二十四歲) :

此階段正值青少年時期及成人初期。

也就是大約從國中階段開始到大學畢業的時期。個體主要從學校課業、課外活動 或休閒活動及各種工作經驗中進行自我探索及職業試探(黃惠惠,2006:138)。

正因為此階段對於生涯的試探或決定都只是暫時性的,因此並不穩定,尤其是在 個體接觸真實的工作世界後,對自己及週遭環境會有不同的理解與認識,因此透 過學校課程、討論或做試探性的選擇是必要的發展任務(劉玉玲,2007)。

(24)

(三)建立期(二十五至四十四歲):

個體在此時期會經歷兩個階段,嘗 試期及穩定期。個體在此時期的前五年仍未十分確定自己是否要投身於哪一個行 業,因此會有更換工作的情形發生;一旦對於自己的職業有相當的適應,便會轉 而追求工作上的成就,並在穩定中求發展。

(四)維持期(四十五至六十四歲) :

此階段處於成年期邁入中老年期的 階段。個體在此階段心態上已趨於保守,主要任務是努力維持保有已創造的地位,

並且準備為退休做計畫。不過在現今整體大環境不佳的情況下,也有少數人面臨 失敗和不如意的窘境。

(五)衰退期(六十五歲以後) :

隨著體力衰退,身心狀況大不如前。個 體從工作世界回歸到家庭,隨著工作角色的結束,個體也需要適應新的角色。

依據 Super「成長-試探-建立-維持-衰退」五階段發展的連續過程,個體 可顯現出其生涯成熟的程度,Super 認為有關生涯成熟的概念有可分為兩方面:個 體在其職業生涯中達到社會所期望的水準程度,稱為生涯成熟Ⅰ;而在各發展階 段的發展任務為標準所做的測量則稱為生涯成熟Ⅱ。之後Crites 參考生涯成熟的觀 點,建立了職業發展成熟因素的結構圖(見圖 2-1),同時 Crites 也根據各次級因 素編製標準化的測驗工具,以測量個體在各個層面上的成熟狀態。本研究所編製 之量表架構即參考Crites 生涯成熟的五項能力指標:自我評價、蒐集資料、選擇目 標、做出計畫、解決問題,用以判斷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的程度。

(25)

圖 2-1 職業發展成熟因素結構圖(Crites, 1969,引自林幸台,1987:93)

從 Super 對於個體生涯發展各階段的任務可得知,青少年在探索階段的重要任

一致性

睿智

能力

態度

職系 時間

範圍

層次

能力

活動

興趣

社經地位

*自我評價

涉入程度 *蒐集資料 *目標選擇 *做出計畫 *解決問題

導向 喜好 觀念

獨立性

(26)

務是在對於職業選擇的具象化、明確化並且努力將其實踐。高中職階段的學生一 方面可以在學校課程內瞭解自己的興趣或能力,也可以藉由社團的參與發現自己 的興趣或職業偏好建立自己對於未來生涯發展的信心,並且在這過程中考量自己 的能力、價值觀、重要他人期望或是外在環境的因素,以漸漸釐清自己對於未來 的選擇。

第二節 生涯自我效能理論及相關研究

生涯自我效能理論是一新近發展的理論,學者 Betz、Hackett 和 Lent 等人依 據Bandura 社會學習論中的自我效能概念發展而來,並且提供研究證據來支持其理 論,因此社會學習論可謂為生涯自我效能理論的奠基石。在本節中研究者以有關 生涯自我效能發展的脈絡逐一探討,試圖將生涯自我效能發展的途徑作一整理與 討論,以下分別說明自Bandura 社會學習論以降有關生涯自我效能之發展。

壹、Bandura 自我效能論與社會認知生涯論

(一)、Bandura 自我效能論

Bandura 為社會學習論的創始人,他在 1982 年提出了自我效能論的觀點。所 謂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在目標追求中面臨一項特殊工作時,對於該項特殊工作動 機的強弱,將決定於個體對其自我效能的評估(張春興,1997:526)。也就是說,

個人對於自己在某方面工作能力表現良好與否的評估便可稱為自我效能。Bandura 同時認為個體的自我效能會影響其是否願意對所設定的目標採取行動,而採取行 動後又是否能堅持到底,Bandura 認為這就是所謂的成果期望及效能期望,自我效 能對於個體行為會產生三種主要的影響:趨避選擇、行為表現、堅持度。張春興

(1997)提及在社會學習理論中,Bandura 認為有四種資訊會影響到個體自我效能 的形成: 1. 表現成就(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個體過去是否成功表現於 某一工作的經驗是影響個人自我效能最有影響力的來源。成功經驗的累積可提高

(27)

個體對於自我效能的提升,甚而增加其堅持到底的動機;相反地,失敗的經驗則 會降低個體自我效能的提升。2. 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如果沒有親身 的成功經驗,個體亦可藉由觀察他人行為表現的過程,引發自己起而傚尤並且說 服自己也有達成目標相同的能力。例如當個體觀察楷模成功完成某項任務時,對 於提升自我效能也會有所助益。3. 口語說服(verbal persuasion):經由他人對自己 的期待或是給予鼓勵性的話語,讓個體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某項目標;有時也 泛指是在個體決定達成某項目標時,周遭他人所給予的援助或支持。4. 情緒喚醒

(emotional arousal):個體在面臨壓力的情況下,常會透過心理或生理上的反應來 判斷自己是否能夠面對壓力。而情緒不穩定往往會影響到其應有的表現水準,例 如當個體在面對壓力時會有胃痛的情形發生即可算是一種低自我效能的表現。上 述有關Bandura 自我效能論的架構圖見圖 2-2 所示:

圖2-2 Bandura 自我效能期望架構圖 (Bandura, 1977,引自吳怡君,1999:30)

Betz(2004)依據 Bandura 自我效能的觀點,認為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於自己 能參與某一特定領域的能力的信心,個體對自己完成某項任務的信心會影響其對 於之後的行為表現。參考以上論點,研究者認為在探討影響青少年自我效能相關

表現成就

替代經驗

口語說服

情緒喚醒

堅持度 行為表現 選擇或逃避

自我效能

(28)

因素時,除了個體本身因素(表現成就、情緒喚醒)之外,外在因素(口語說服、

替代經驗)亦是不可缺乏的重要考量。

(二)、社會認知生涯理論(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 SCCT)

有關 Bandura 自我效能的概念影響之後西方學者對於生涯輔導的觀念,

Hackett、Lent、Betz 和 Brown 等人運用 Bandura 自我效能的論點,經由一系列的 實徵研究發展了近年來漸受重視的社會認知生涯理論(田秀蘭,2003;Krista, M. C.

& Ellen, H. M.)。該理論主要是Bandura 社會認知理論應用於生涯興趣形成過程的 特殊應用,並且強調個體、情境及行為變項間的交互作用,此交互作用導致生涯 興趣的形成,並且將這些興趣轉化為選擇目標及行動。而三個主要變項的交互作 用分別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結果預期(Outcome expectations)及目標選擇

(Goals)。

依據 Bandura 的觀點,自我效能影響了個體行為以及當個體面臨困難時行為 的堅持度。換言之,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於能成功完成某一任務的信心程度,它 對於幫助個體決定是否願意接受並堅持某一特定任務達到成功是有助益的,成功 的經驗是提升自我效能最有利的來源,相反地,失敗的經驗則會降低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信念的來源是經由四個主要的個人變項,如性別、種族、健康狀況及個 人或遺傳特質。結果預期是指個體對於表現出某種行為之後會有何種結果的想 法。實徵研究亦顯示自我效能與結果預期間存在強烈的相關(Krista, M. C. & Ellen, H.

M., 2003),一般而言,自我效能低者其結果預期程度也會相對地低落,而當結果預 期低落時又同時影響個體的自我效能。舉例來說,一個人可能相信自己會有成功 的一日,但如果他察覺到付出的努力並沒有得到正面的回饋或結果,那麼他的自 我效能也會相對的降低。根據社會認知生涯理論,自我效能及結果預期結合作用 會影響到興趣的發展,興趣又影響到個體生涯目標選擇及付出行動。也就是說目 標選擇是指個體決定是否投入特定目標以付出努力並達成目標。

翁令珍(2006)認為社會認知生涯理論(SCCT)之核心概念即為自我效能預

(29)

期。自我效能通常較著重在個人對自身能力的評估;結果預期則是指個人在表現 出某一行為之後,個人所認為會有怎麼樣的結果的預期,較偏重個人內心的想法;

而目標的選擇則會引導個人日後更多的活動取向(田秀蘭,2003)。如從 Bandura 自我效能論的觀點協助個體,透過不斷重複的練習、示範以及重要他人的回饋,

個體可逐漸發展特定的技巧、建立對於自己完成某項任務或做決定的信心,提高 自我效能。

有關上述社會認知生涯的內涵可由其理論架構如圖 2-3 表示:

圖 2-3 社會認知生涯理論模式圖

(Lent, Brown, & Hackett, 1994,引自黃瑛琪等,2007:41)

本研究以社會認知生涯論之生涯自我效能意涵作為研究的立論基礎,探討有 關青少年的生涯自我效能意涵,並據此發展一套適合國內青少年使用的生涯自我 效能量表,以作為生涯輔導課程參考測量工具或提供輔導相關人員使用。

貳、生涯自我效能論

一、意義

自 Bandura 提出自我效能論後,不同領域的學者運用自我效能的概念在其研 究領域中,最早運用自我效能的概念於職業選擇與生涯發展的研究上的學者首推 Betz 和 Hackett(1981),這兩位學者研究發現,個體自我效能是影響其生涯決定

個人變項 傾向與偏好 性別 種族

健康狀況

情境脈絡

學習經驗

自我效能

結果預期

興趣 選擇目標 選擇行動

情境對選擇行為的影響

(30)

歷程的重要因素。最早提出有關生涯自我效能定義的學者是Taylor 和 Betz,生涯 自我效能被定義為個體對於自己在面臨生涯抉擇能成功完成某樣事務的信心程 度。生涯自我效能也常被用來測量個體自我評價、蒐集職業資訊、目標的選擇、

計畫及問題解決的表現,許多的研究也指出生涯自我效能與其他生涯決定的指標 有相關,相關研究證據顯示生涯決定的自我效能與生涯未定向有負相關(Betz, Klein, & Taylor, 1996)。

此外,Betz 與 Taylor 也在 1983 年研究大學生生涯定向程度及其與生涯決策自 我效能的關係,結果發現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對生涯定向的預測值高,也就是說,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生涯定向程度成正相關(黃瑛琪等,2006)。Paulsen 與 Betz 在2004 年針對 627 位大學生進行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的相關研究,研究結果 發現種族及性別差異能有效預測生涯自我效能,但整體而言,領導特質才是影響 生涯自我效能最大的因素。

二、生涯自我效能量表的相關測量

(一)、生計成熟量表(Career Maturity Inventory)

Crites 根據 Super 生涯成熟的概念,編製一份生計成熟量表(Career Maturity Inventory, CMI),包含生涯態度及生涯能力兩種問卷,生涯態度問卷以是非題的形 式作答,主要測量個人涉略生涯歷程的程度、對工作的傾向、決定的獨立性、生 涯決定因素的偏好及決定歷程的概念;生涯能力問卷則以選擇題形式作答,是在 測量自我評價、蒐集職業資訊、目標選擇、計畫及問題解決能力。兩份問卷各有 五十題(林幸台,1987:167)。國內學者林幸台、陳麗娟、夏林清等人均修訂過 生涯態度問卷的部份,並且建立了大學男女學生百分位數的常模。

(二)、Betz 等人的「生涯決定自我效能量表」

Betz 和 Taylor 在 1983 年所發展的生涯決定自我效能量表(Career Decision Making Self-Efficacy Scale,簡稱 CDMSE),該量表主要是用來測量個體對於能夠

(31)

成功完成生涯決定任務的信心程度。量表主要是參考Crites 於 1969 年所發展的構 念,分為五個分量表:自我評價、蒐集職業資訊、目標選擇、計畫和問題解決,

每一個分量表包含十個題目,總共有五十個題目。量表採用十點量表,由「非常 有信心(9)」到「非常沒有信心(0)」,受試者所得分數越高代表生涯決定自我效 能越高,反之,分數越低者則表示生涯自我效能越低。該量表的各分量表內部一 致性為 .86 至 .89,總量表則為 .97。

CDMSE-SF(Career Decision Making Self-Efficacy Scale-Short Form)則是修改 原來的量表題目,將原有的五十個題目減少為二十五題,量表架構依然參考Crites 的構念,並且將原來的十點量表改為五點量表,由「非常沒有信心」到「非常有 信心」,分數高的受試者代表生涯決定自我效能高。內部一致性從 .73 至 .83,總 量表為 .94(Wolfe & Betz, 2004;Betz, Klein, & Taylor, 1996)。

(三)、國內陳金定的生計決策自我效能預期量表

陳金定(1986)探討生計決策訓練課程對高一男生的生計決策行為之影響,

以瞭解高一學生在職業、科系、大學類組選擇的確定情形。為探討實驗組學生在 接受生計決策自我效能訓練課程的改變情況,將 Taylor 和 Betz 於 1983 年參考 Crites 的生計成熟模式的架構所編製的「生涯決定自我效能量表」修訂後保留 36 題,並且參考1985 年林清文的「生計發展量表」、1976 年 Barrett 的「職業評量表」

選取適合的題目,同時參考 1986 年「師大附中高一學生輔導工作調查」、師大附 中選填志願輔導資料及當年度(1986)大學招生簡章編擬新題目共計 17 題,合併 原來保留的題目共計達53 題。問卷經預試後得有效問卷 347 份可用資料,經項目 分析後再考慮各題選項分配的情形、之後經因素分析結果刪除不適合之問題,最 後問卷共計保留45 題,分有「生計計畫」、「目標選擇」、「生計資料的搜集」、「職 業的自我評量」、「問題解決」及「能力與人格的自我評量」六個因素,累積解釋 變異量為61.4%。該量表採五點量表,從「完全沒信心」到「完全有信心」,得分 越 高 表 示 信 心 程 度 越 高 。 各 分 量 表 的 內 部 一 致 性 α 係 數 依 序

(32)

為.88、.90、.84、.74、.69、.63,總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達.95;間隔二週之重測信 度中,各分量表的重測信度係數值依序為.83、.81、.73、.73、.79、.69,總量表之 重測信度值達.85,為具有信效度之量表。

參、生涯自我效能的相關研究

影響個體生涯自我效能表現的因素眾多,依國內外文獻得知其影響因素因個 人背景、環境因素而有所差異。以下茲分別就性別、科別、家庭因素(含父母教 育程度及社經地位)探討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並且針對本研究之背景變項 概念作一介紹。

一、性別與生涯自我效能

陳佩雯(2004)比較不同背景變項的技職校院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 礙因素與生涯發展狀況之差異,研究發現在性別方面,男性有較佳的生涯發展狀 況及生涯自我效能,女性則知覺較多的生涯阻礙因素;邱卉綺(2004)研究發現 高中生整體之生涯自我效能因性別之不同而有差異。李詠秋(2001)探討影響原住民 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的相關因素,研究發現大學生的自我效能並不因性別不同而 有所差異;黎麗貞(1996)以大學四年級學生為對象,探討影響其生涯自我效能的相 關因素,結果發現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其生涯自我效能有顯著差異;陳淑琦(1998) 則針對大學理工科系學生探討其生涯自我效能、結果預期、職業興趣與職業選擇 之相關,發現不同性別的理工科系大學生之生涯自我效能是有顯著差異的。在國 外研究方面,Betz & Hackett(1981)首先運用自我效能的理論探討性別在生涯自 我效能的差異,研究結果發現女性的生涯自我效能較男性低,特別是在傳統上以 男性為主的職業領域中此現象更形明顯。

二、就讀科別與生涯自我效能

國內外研究在有關以科別為變項探討其與生涯自我效能的研究並不多見,國 內黎麗貞(1996)的研究中曾探討不同教育背景的女大學生的生涯自我效能,結

(33)

果指出不同教育背景的大學女生其自我效能並無顯著差異;陳佩雯(2004)則以 台灣北區技術學院學生為樣本,探討技職校院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因素 與生涯發展狀況三者間的關係,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在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 因素與生涯發展狀況之差異,研究結果同時顯示技職校院學生的生涯自我效能與 生涯發展狀況有高度正相關;黃炤容(2000)採實驗研究法探討生涯探索團體對高職 二年級女生生涯發展的影響,其研究結果顯示生涯探索團體對於高職二年級女生 的生涯自我效能並無顯著效果。綜合多數研究的研究資料顯示,多數的研究者探 討的對象以單一背景(如教育背景、科別)為主,本研究欲探討不同學制(高中、高 職)的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之間的差異,在國內並無首例,研究者欲探討不同學 制的青少年在生涯自我效能表現上是否有所差異,因此將學制別列為本研究之變 項。

三、家庭因素與生涯自我效能

家庭是個人社會化所接觸的第一個基本單位,個體會在成長過程中受著家庭 文化及環境的影響而形成個人之價值觀、態度、行為等。從生涯發展的歷程來看,

家庭的確在個人生涯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的影響因素。一般在討論家庭因素時,

多以父母的教育程度及其職業水準為依據,國內外對於此變項對生涯自我效能的 相關研究並不多,研究者在編製量表的基本資料時,即以父母教育程度及職業類 別為兩大變項,希望能夠探究家庭因素對於生涯自我效能的影響。

有關國內關於生涯自我效能的研究日漸繁多,除了上述有關不同類別的探討 之外,研究者整理相關研究如表2-1 所示:

(34)

表2-1 生涯自我效能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或發現 陳金定

(1986)

高一男生 調查法 實驗法

1. 實驗組在「生計計畫」、「目標選擇」、「生 計資料的蒐集」、「職業的自我評量」

及「問題解決」的得分高於控制組,

且實驗組的後測分數顯著高於前測。

吳怡君

(1999)

高中新生 調查法 實驗法

1. 約三分之一的高中新生有相當高的生 涯困擾,其中以資訊不足、猶豫或決 策焦慮特質的困擾程度最高。

2. 生涯團體輔導對減低學生生涯困擾具 有顯著效果。

3. 生涯團體輔導對生涯自我效能之提昇 具有顯著效果。

邱卉綺

(2004)

高中生 調查法 1. 高中生整體之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 效能及焦慮情緒,因年級、性別、就 讀類組、有無上過生涯課程、決定狀態 等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差異,但不受入 學管道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所影響。

黃炤容

(2000)

高 職 二 年 級女生

實 驗 研 究 法

1. 生涯探索團體方案對高職二年級女生 生涯發展之生涯感受、生涯信念、生 涯認識、思考廣度、生涯探索、生涯 計畫等方面的發展並無顯著效果。

2. 生涯探索團體方案對高職二年級女生 生涯自我效能的發展無顯著效果。

郭佩菁

(2006)

高一男生 準 實 驗 研 究法

1. 生涯規劃課程的實施對降低參與者之 生涯決定困難、促進參與者之生涯自 我效能達顯著意義。

2. 生涯決定困難與生涯自我效能有顯著 相關。

3. 決策型態與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 能有顯著相關。

(35)

表2-1 生涯自我效能相關研究(續)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或發現 李詠秋

(2001)

原 住 民 大 學生

調 查 研 究 法

1. 大學生對其生涯發展狀況的回應(含生 涯定向、生涯探索)隨著年級的增加 而提高。

2. 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不受其族群、性別 或年級因素影響而有差異。

3. 原住民大學生比非原住民大學生較認 為族群角色會阻礙其生涯發展。

黎麗貞

(1996)

大 學 四 年 級學生

調 查 研 究 法

1. 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其生涯自我效能、生 涯阻礙與職業選擇有顯著差異。

2. 不同工作經驗的大學女生其生涯自我 效能、生涯阻礙有顯著差異,其職業選

擇沒有顯著差異。

3. 教育背景不同的大學女生其生涯阻礙 與職業選擇有顯著差異,至於生涯自我 效能則沒有顯著差異。

4. 不同性別角色的大學女生其生涯自我 效能、生涯阻礙與職業選擇有顯著差 異。

5. 大學女生的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有 顯著的典型相關。

陳淑琦

(1998)

大 學 理 工 科系學生

問 卷 調 查 法

1. 不同性別之理工科系大學生其生涯自 我效能、結果預期、職業興趣、及職業 選擇有顯著差異。

2. 修正後的社會認知生涯理論之職業選 擇模式更適用於台灣地區理工科系大 學生。

黃雪瑛

(2002)

大學生 實 驗 研 究 法

1. 焦點解決取向團體對大學生生涯自我 效能立即輔導效果不顯著。

2. 焦點解決取向團體在生涯自我效能有 明顯的追蹤效果。

3.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生涯團體對受試者 有正面的輔導效果。

(36)

由以上研究發現,不同研究者對於生涯自我效能的相關因素研究甚多,討論 不同背景變項(如性別)影響生涯自我效能者(邱卉綺,2004;陳珮雯,2004;

陳淑琦,1998 黎麗貞,1996;)發現男性的生涯自我效能高於女性,女性則對於 生涯焦慮有較明顯的表現;以生涯輔導課程實驗設計研究提升生涯自我效能者(

吳怡君,1999;郭佩菁,2006 陳金定,1986;黃炤容,2000)發現相關的團體輔 導或是生涯規劃課程對於提升生涯自我效能是有助益的,鑒於生涯輔導課程應落 實於目前高中職學生的課程架構,以協助其生涯之發展之目的,研究者希望能發 展一簡潔且有信效度之生涯自我效能量表,提供生涯輔導相關人員或學校輔導教 師應用於生涯輔導中,讓受試學生明確地瞭解自身的生涯自我效能情形,並且可 提供測驗結果供學校輔導教師或相關人員作為生涯輔導課程之參考。

第三節 生涯決定理論及相關研究

生涯自我效能會影響個體面臨生涯選擇時所做的決定,兩者之間關係密不可 分,本節主要討論有關生涯決定理論的內涵及相關之研究。

壹、Krumboltz 生涯決定社會學習理論

Krumboltz 運用社會學習理論在生涯輔導的領域裡,討論影響個人做出決定的 因素。他認為影響個人生涯發展歷程的因素相當複雜,主要有四大類(李茂興譯, 1997;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1997;陳金定,1986):

一、遺傳與特殊能力:

指個人與生俱來的特點,並非經由學習而來,包含 性別、種族、智力、外貌、特殊才能等。有些疾病有其生理上的體質或遺傳因素,

有些個體天生具備某些特殊才能如音樂、繪畫等,這些因素除了可能對職業的選 擇有正面的影響之外,也可能是阻礙的因素。

二、環境及重要事件:

教育或職業的選擇有些是依個人計畫而行,然而有

(37)

更多是個人無法掌握的特殊情況。例如天災、社會經濟變化、政府政策等,這些 無法掌握的情況都會對個人的學習或決定造成重大影響。

三、學習經驗:

Krumboltz 認為個體對於某些職業的偏惡或偏好是受到自 己過去學習經驗所累積的結果,就學中的青少年每天接受不同的訊息,所得到的 經驗可能是美好的,也有可能是令人沮喪的。這樣的學習經驗包含直接學習而得 的經驗及聯結性的學習經驗。直接學習而得的經驗的關鍵在於個體對於行為後果 的認識與解讀,例如個人參加考試得到佳績,那麼他(她)會願意在該科的學習上更 努力。連結性的經驗則例如對某一職業的偏好,乃因其他刺激連結而形成對此職 業的偏好或厭惡,例如兒童時期對於看醫生的不好經驗致使個體對於該職業有偏 惡的印象,此類的學習經驗不僅可以透過文字、語言,也可以經由閱讀、觀察或 和他人接觸的經驗中獲得。

四、任務取向的技能:

遺傳、環境及學習經驗三項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 個人會以獨特的技巧、價值、認知歷程及情緒來處理問題。這些技能不斷變化,

進而影響到個人的職業決定,而後果也會反過來修改原來的技能。

Krumboltz 在 1977 年修訂了原有的職業決策模式(DECIDES),新的模式有七 個步驟:一、界定問題。二、擬定行動計畫。三、澄清價值。四、找出可能的選 擇。五、評價各種可能的結果。六、刪除。七、開始行動。上述模式提供了個體 在面臨生涯決定時有一明確的指引,此外Krumboltz 發展一套測量工具「生涯信念 量表」協助個體評估生涯信念以釐清這些信念是否對生涯決定的過程造成影響。

貳、Gelatt 積極不確定論

Gelatt 於 1989 年提出了積極的不確定(positive uncertainty)論點,兩相對立 的辭藻所引發的概念令人印象深刻。金樹人(1997)提到所謂積極的不確定,是 以樂觀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做決定時各種不可避免的不確定情況,例如資訊的不確 定、認知的不確定、甚或是成功機率的不確定。

(38)

事實上 Gelatt 在提出積極不確定論之前也曾經是個理性決策的擁護者,但受 到當代物理學的影響,認為沒有一件事情是絕對客觀的。因此 Galett 認為在新的 科學思維出現之後,生涯輔導者也應該如科學家般運用不同觀點來看待生涯輔導 而有所調整,積極不確定論遂成為Galett 在生涯諮商的新論點(高先瑩,2004)。

嚴格地說,積極不確定論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Gelatt 對做決定的新定義:「做決 定是一種將訊息調整再調整,融入決定或行動內的歷程」(金樹人,1997:334)。

依此其職業決定模式包含有五個重要步驟如下:一、當事人經驗到做決定的必要 性:例如高中生需面臨升大學選擇科系的決定。二、收集相關資料,以了解選擇 後的可能結果。三、分析所收集的資料,並且預測所有選擇性可能面臨的後果。

四、價值體系在此歷程中的重要性。五、評估並做出決定。此決定可能是最終的 決定,也可能只是暫時性的決定(林幸台等人,1997)。

對於生涯的不確定性是個體在生涯發展中多會遭遇的課題,Galett 提出此一 觀點並非要否定傳統的理性決策模式,而是希望以彈性、直覺等非傳統的方式來 面對生涯的不確定性,當然,在面臨生涯不確定性時可能帶給個體負面的情緒感 受即是生涯輔導人員需積極看待而妥善處理的。

參、生涯決定相關研究

個體面臨生涯中重要決定時,會受到不同因素影響而有所差異,研究者整理 文獻後分別就不同階段青少年、性別、就讀科別等因素探討生涯決定相關研究如 下:

一、不同階段青少年生涯決定:

洪素蕙(2002)以自編問卷蒐集 925 份有效問卷探討國中學生因應高中高職多元 入學方案的生涯決策歷程,研究結果發現影響國中生最後決定的主要因素為個人 的興趣及能力;李慧貞(2004)以準實驗研究法探討國三學生接受生涯發展決策課程 的影響,結果發現實驗組學生對於接受此類課程抱持肯定態度。而以高中職學生

(39)

為研究對象之研究,如李淑媛(1994)針對中部地區高一學生所做調查發現,高一學 生的生涯決定狀態偏向「已定向」的狀態;黃瑛琪(1997)則以實踐研究設計針對高 一生涯不確定型學生進行生涯探索團體,研究結果顯示生涯探索團體對於此類學 生在生涯決策的自我效能預期程度增進的影響有顯著的效果;莊佩真(2003)以問卷 調查高雄地區公立高中高三學生,發現高中生在面臨多元入學的決策歷程中會遭 遇自我與外在環境認識不族的困難,其研究建議學校輔導室提供個人生涯及多元 入學等相關資訊,以協助學生面對多元入學時的決策歷程;蔡慧玲(2006)研究身心 障礙的大學生,發現身心障礙的大學生自我了解的程度對其生涯決策有預測力。

二、性別與生涯決定:

陳玫玟(1993)探討台北市高職補校學生生涯決定程度與生涯輔導需求之研 究,研究結果發現學生的生涯決定程度因性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張仁家(1993)探 討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工業類科學生生涯決策相關行為之研究發現,不同性別的學 生其生涯決策行為是有顯著差異的;蔡慧玲(2006)的研究則顯示,身心障礙的大學 生其生涯決定不因性別而有差異。

三、就讀科別與生涯決定:

張仁家(1993)以全國高職工業類科的學生為對象,研究結果發現工業類科的學 生生涯決定行為有偏低的傾向;高毓玲(2001)以軍校高中生為對象,發現軍校高中 生的生涯決定程度屬於中等程度;蕭鈞育(2002)調查中部地區音樂資優班的國中 生,研究結果發現近半數的國中音樂資優生在生涯決定程度上屬於未定向;趙華 鈴(2004)則以高職建教班的男生為對象,實驗研究結果發現,生涯發展方案可促進 輪調式建教班男生生涯探索,並可引發增加其生涯決定之雙趨衝突。

除了上述有關生涯決定中不同背景因素的探討之外,國內有關生涯決定的相 關研究甚多,研究者將相關研究結果整理如表2-2 所示:

數據

表 4-4-1  不同性別之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各分量表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男生  女生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自我評價  17.5485 3.43450 17.2703 3.56284  蒐集資料  17.5744 3.35229 18.3811 3.24227  選擇目標  17.9983 3.74049 17.7810 3.67107  做出計畫  18.7805 3.38107 19.2287 3.33295  解決問題  18.5540 3.41893 18.7175 3.362
表 4-4-3 不同學制之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各分量表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高中  高職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自我評價  17.7135 3.33754 17.1299 3.62442  蒐集資料  18.1925 3.08893 17.7456 3.51869  選擇目標  18.0993 3.70329 17.6998 3.70396  做出計畫  19.2305 3.27266 18.7717 3.43675  解決問題  18.9888 3.15223 18.2945 3.5735
表 4-4-5 不同學校所在地區之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各分量表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北區  中區  南區  東區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自我評價  17.8291 3.42980 17.2870 3.59243 17.0903 3.45385 17.0769 3.44820  蒐集資料  18.4106 3.22712 17.7847 3.59868 17.5952 3.08763 17.8158 3.19879  選擇目標  18.3740 3.62
表 4-4-7 不同出生序之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各分量表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長子/長女  次子女  老么  獨生子女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自我評價  17.3353 3.42995 17.6441 3.63338 17.2154 3.39653 17.8772 3.84555  蒐集資料  17.9498 3.19952 18.3036 3.35541 17.6038 3.45392 18.0690 3.50369  選擇目標  17.8394 3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能適當選用 儀器測量並 確認該零組 件的規格及

• If this active figure can’t auto-play, please click right button, then click play.. NEXT

能容忍我的無神 論,能容忍我在國內和國外自由發表我的無神論的思想,從沒有人因此用石頭

( )如圖為自民國 79 年到 88 年臺灣地區每人每年平均用紙量(kg)折線圖,請問哪一年間,每

品德培育、知 識增潤及體藝 培訓 5個培育 範疇編制,以 檢視學生自我 效能感及全校 生涯規劃教育

 學校選用「對學校的態度」量表,以了解學生對 學校的觀感及學生朋輩之間的關係,探討學生的 發展及成長需要。學校再於 下學年

(2) 被動式 RFID Tag(Passive):被動式 RFID Tag 不含電池,其能量是 感應自 RFID Reader 所發射過來的 RF 無線電波能量,當 RFID

本研究考量 Wal-mart 於 2005 年方嘗試要求百大供應商需應用 RFID 技術 於商品上(最終消費商品且非全面應用此技術,另 Wal-m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