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本研究旨在依據社會認知生涯輔導理論觀點,編製一具有信效度及全國性常 模之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希望藉由本研究之結果作為學校及相關輔導人員 在實施生涯輔導課程時的工具,以了解高中職學生之生涯自我效能,並可依據測 量結果作為進行生涯輔導時的參考。本章將分別依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問 題與假設、名詞釋義及研究範圍與限制等五節逐一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一、教育環境轉變,升學方式改變

教育改革在台灣如火如荼地進行十年有餘,其中對於莘莘學子影響最為深切 的,莫過於升學方式的轉變。自民國九十學年度開始全面實施國中基本學力測驗 以降,國中生面臨升學的方式不再只有過往「一試定終身」的殘酷選擇,新的升 學方式帶來全新的經驗。然而,王雅蘭(2003)研究發現自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實 施以來,面臨到越來越多的教育團體及家長團體,甚至是教學現場中的教師質疑 的聲浪。

此外在大學招生管道暢通及廣設大學的教育政策下,台灣地區自八十三年起 大學招生管道增加推甄入學,八十七年增闢申請入學管道,九十一年起將原來的 大學聯招考試改為目前的指定科目考試。大學教育漸漸改變以往菁英式的教育而 邁向大眾化的一般教育,人民接受高等教育逐漸成為一種權利而非少數學術菁英 份子的特權。在大學的設置方面,目前台灣地區已設有 163 所大專院校,九十五 學年度大學校院錄取率達90.93%(教育部,2007)。招生管道暢通,學生要進入高 等教育的殿堂不再是件難事,然而進入大學之前無法對於未來的生涯有足夠的認 知、探索以做出適當的決定。鄧志平(1995)的研究結果指出,有將近半數(47.3%)

的高中生尚不能確定未來要就讀的大學科系,在如此高比例不確定的情況之下,

卻只有少數會選擇轉系或重考,大多數學生仍然就讀原來的科系。畢業之後仍得 面臨高學歷未必等於高就業率的窘況,在未來渾沌不明的情況下青少年對於自己 在面臨人生各種生涯挑戰時擁有多少的信心是令人值得深省。

二、社會環境(大我)及個體身心發展(小我)的轉變

除了升學方式的改變,台灣學子所要面臨的還有整體社會經濟的轉變,近年 來由於社會整體性的經濟環境不佳,越來越多的家庭必須為了五斗米終日辛苦打 拼,因此在面臨升學及就業的抉擇時,有不少學生必定會在人生的重要抉擇路口 徘徊許久而不知所措。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son)將個體發展分為八個階 段,其中特別重視的是青少年期,此時期的個體發展關鍵在於自我統合,若能發 展順利,個體便能有明確的自我觀念,對於未來追尋的方向也呈現正面肯定的態 度;相反地,若未能發展順利,則可能面臨對於生活缺乏追尋的目標,對維來也 較容易感到徬徨。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青少年階段的學生正處於身心快速 變化的階段,對於自己本身及週遭一切多半是在摸索及不確定的情況之下,因此,

此時若面臨需要做決定的情況,若沒有足夠的自我瞭解及認同,往往會令其不知 所措。

三、生涯輔導之重要性

面對如此多元的升學方式、瞬息多變的社會環境以及個人身心發展的轉變,

如何做好自己生涯的選擇是當務之急,而生涯輔導在青少年階段扮演著相當重要 的角色。

張麗鳳(2005)建議高中生的生涯輔導應列入必修之課程架構,以利學校輔 導教師能夠有一個專屬的課堂時間落實生涯規劃課程。但目前高中生涯輔導未能 落實的原因,張麗鳳(2005)認為主要在於高中課程安排主要以升學學科為主,

在課程教學緊湊的情況下未能有時間提供學生完整的自我試探及生涯輔導課程。

教育部在九十五學年度開始實施的「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其中將「生涯 規劃」課程列入選修課程,從生涯輔導的角度而言,教師更能有一個完整的時段 教導及陪伴學生探索對於未來的認識與培養其自信心,對於將來面臨升學或就業 時所做的決定更可見其效果。

四、現場教學經驗省思

研究者身在教育界服務,多年來面對即將畢業的學生,在鳳凰花盛開的季節,

心中雖欣喜能陪學生一同走過人生中青澀的歲月,卻總會有股淡淡的憂慮,掛心 身處後山的學子是否能在未來擁有足夠的競爭力與他人一較長短、並駕齊驅。多 年來,研究者總會在課堂上詢問即將畢業的學生對於畢業後的規劃與選擇,當學 生們天真的臉龐出現茫然的神情時,他們對於未來的人生似乎沒有太多的憧憬,

而在幾經細問之後,多數可愛的學生告訴研究者:去釘板模呀!去爬電線桿擦油 漆!研究者心中卻僅能一再的思索者這樣的問題:難道這就是多年始終如一的答 案嗎?

五、人生叉路口的抉擇

從升學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國中生或高中生,「決定」都是其生涯發展中相當 重要的一項課題,其中高中生所面臨的課題更為複雜,包括選組、是否繼續升學、

升學入學方式、以及進入大學前所選擇的科系。多數的生涯理論指出生涯發展是 一個連續的過程,而青少年階段所要完成的生涯發展任務主要集中於生涯探索行 為的發展與建立上(黃瑛琪、連廷嘉、鄭承昌,2006)。在目前我國大學採取多元 入學的方式之下,高中生往往需要多方面的進行有關升學的一切準備,但是在面 對如此多元的升學路徑時,卻常常遭遇到自我及外在環境認識不足的困境(莊珮 真,2003),因此當面臨需要做出生涯決定時,並非多數的學生都能有自信的完成 這樣的任務。

民初學者吳稚暉曾言道「人在走路時,轉彎最重要」,金樹人(1996)提到「生

涯的轉彎處,通常是人生的重要轉折處,需要生涯抉擇」。影響個體抉擇的因素相 當複雜,對於國高中階段的學子,正面臨人生中需要有所抉擇的時刻,他們必須 面對可能影響後半生的重要決定,例如這個階段的學生必須決定要繼續升學或是 選擇就業,在選定某一途徑之後,依然得面臨各階段不同的再次抉擇,因此需要 具備何種生涯決定的能力、而其能力是否又足以使其做出正確的選擇,都不斷地 考驗著青少年。莊珮真(2003)曾指出高中生在面對多元入學方案的決策歷程中,

所遭遇的困難主要為對自我與外在環境的認識不足,其研究結果並且建議學校輔 導室能提供個人生涯與多元入學等相關資訊,以協助學生可以順利做出對於多元 入學之決策。

六、國內外生涯自我效能研究

田秀蘭(1999)指出只要青少年的自我效能能夠維持在一定的強度,未來的 發展並不會因為一時的升學失利而黯淡無光。目前國內關於生涯自我效能的研究 近年來日漸增多,陳金定(1986)指出具高度自我效能者,對事務較無恐懼感且 能降低對自我的貶抑,同時可以透過對於成功的預期來影響個人處理事務能力的 努力程度;邱卉綺(2004)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高中生在生涯決定困難與生涯自 我效能及焦慮憂鬱情緒上的差異情形,研究結果顯示高中生整體之生涯決定困 難、生涯自我效能,會受年級、性別、就讀類組、等背景變項影響而有差異。由 此可知,青少年的自我效能高低會影響他們在學業上的自我期望及解決問題的信 心,甚者對於日後選擇升學科系或就業都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

在國外研究方面,Betz 和 Voyten(1997)以 350 名大學生為對象探討自我效 能對於生涯探索與生涯決定的影響,結果發現自我效能信念的確可以有效預測生 涯未定向的情形,而自我效能信念程度較高的受試者其生涯定向程度也較高。Betz 和Hackett(1981)的研究發現自我效能低的學習者在職業的選擇上會出現逃避或 不確定的情形,換句話說他們的自信心比一般人低,對於自己的未來是沒有信心

的。

七、小結

根據文獻整理結果得知,國內有關生涯自我效能的研究自陳金定(1986)以 降,有關生涯自我效能的研究漸受重視(吳怡君,1999;李詠秋,2001;陳淑琦,

1998;黃雪瑛,2002;黎麗貞,1996;邱卉綺,2004),研究者發現在調查工具的 使用上仍以編修或引用陳金定(1986)的生計決策自我效能預期量表為主,可見 該份測量工具有其代表性;然而因年代久遠以及社會變遷之故,其中如升學制度 的改革,現今的大學入學方式已採多元入學方式,此份測量工具中所建立之題目 恐已無法完全適用於現今之社會;再者,為求測驗工具之本土化,建立全國性常 模,研究者希望能夠編製一份適合國內青少年使用之生涯自我效能量表以作為高 中職生涯輔導課程進行之輔助工具。因此本研究希冀從了解青少年的生涯發展出 發,佐以本土性之青少年生涯發展相關研究,編製一套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

並且在量表編製完成之後提供研究結果予學校或相關教育單位,以作為規劃學生 在生涯教育課程及方案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