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在生涯發展上的重要性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

二、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在生涯發展上的重要性

因為自我效能是對完成相關特定作業或行為所持有的信心程度,是行為產生 與改變的關鍵,因此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重要性,即在於瞭解、預測生涯發展過 程中所產生的行為(Hackett & Betz, 1981)。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對生涯層面的 影響,主要呈現在三方面:

(一)生涯選擇(choice):

指針對生涯相關活動的選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會導致個體只選擇或避免某 些生涯主題,影響其他方向的發展。例如對自己數理相關的能力缺乏信心者,在 選擇科系與職業時,會刻意避開數理領域而選擇其他領域。

(二)生涯表現(Performance):

指選擇後的表現。個體若對某一領域具有較高自我效能,則在面對該領域 時,比較不會有焦慮感,也會較其他效能感低者表現佳。

(三)生涯持續性(persistence):

在面臨障礙或挫折時的持續性。高自我效能者,即使在發展過程中遇到阻礙,

也能夠堅持下去,努力克服(Diegelman & Subich, 2001; Lent et al., 2003;

Pinquart, Juang & Silbereisen, 2003)。

行為

圖 2-1 Bandura 的自我效能模式圖

(Betz, 1991,引自李詠秋,2002)

由上述內容可知,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對個體生涯發展的影響甚大,包含對未 來生涯相關事項的選擇,選擇後的表現,以及面臨困難時的持續性。高自我效能 者面對生涯選擇時,焦慮感較低,生涯表現較佳,在面對困難時較願意持續。此

自我 效能

選擇

表現

持續性

外,對於自己生涯選擇有信心者,即使面對困難,也較低效能者願意持續,堅持 到底。因此增加個體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將有助其在生涯選擇、生涯表現與生涯 持續性的改變。

有關生涯自我效能的研究,早期運用生涯自我效能來瞭解性別因素在傳統與 非傳統職業選擇上的差異;而近期的研究,則運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來檢核職業 選擇行為(Bandura, 2000)。而王玉珍(1998)認為,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是探討 生涯選擇的重要預測變項,同時也是影響生涯選擇的中介變項。故在本研究中,

乃透過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來瞭解研究生的未來職業選擇情形,探討是否自我效 能高者,有較清楚的職業選擇,且此職業選擇與目前就讀研究所科系的適配性也 較高。而由於本次研究是請受試者想像未來的職業選擇,因此對於選擇該職業之 後的生涯表現與生涯持續性之情形,將有待後續研究方能進一步追蹤瞭解,故在 本研究中不列入討論。

三、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評量工具

Taylor 和 Betz(1983)以 Crites(1961,1965)生涯成熟模式中關於生涯 決 定 的 五 個 重 要 因 素 為 標 準 , 編 製 了 「 生 涯 決 策 自 我 效 能 量 表 」(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Scale,簡稱 CDMSE)。此量表乃在測量個體對 自己能否在生涯發展過程中做出有效決定的信心程度,內容包括五個分量表:「正 確的自我評估」(accurate self-appraisal)、「職業資料之蒐集」(gathering occupational information)、「目標選擇」(goal selection)、「未來計畫之擬 定」(making plan for the future)、及「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分 數愈高代表自我效能愈高。

而 Gianakos(1996)使用 Taylor 與 Betz(1983)所編製的 CDMSE 來對兩組 不同平均年齡(M1 =20.05,M2 =35.38)的大學生進行施測,探討職業選擇模式 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關係,其內容與原量表相同,亦包括五個分量表:目標選

擇、職業資料收集、問題解決、計劃擬定與自我評估。

至於國內學者運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來進行研究的,有陳金定(1987)

及田秀蘭(2003)。陳金定(1987)參考Tayler和Betz(1983)編製的CDMSE量 表,施測於高中學生,經項目分析與因素分析結果,共得六個分量表,分別為:

生涯計劃、目標選擇、生涯資料的搜集、職業的自我評量、問題解決、能力與人 格的評量。田秀蘭(2003)針對國內高中生面對分組時做決定的自我效能來進行 研究,其根據Lent、Brown和Hackett(1994)的興趣模式為基礎,自編「生涯決 策自我效能評量表」,經項目分析與因素分析,共計有職業興趣、難度知覺、信 心程度、職業選擇、結果預期、職業性別刻板印象、生涯阻礙共七個分量表。然 而田秀蘭(2003)表示,此社會認知生涯理論研究結果與國外不符,可能原因為 此量表並不適用於國內高中生,故建議將來以大學生為對象做進一步驗證。

在參閱文獻之後,研究者認為大部分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問卷,均是依據 Taylor 和 Betz(1983)所使用之問卷,根據不同研究對象加以修訂改編而成,

因此在本研究中,也以 Taylor 和 Betz(1983)的原始問卷為基礎,因原量表的 研究對象是大學生,而本研究之對象是研究生,故在研究中乃對此量表進行修 訂,刪除或修改不符合研究目的之題目,例如:決定是否進入研究所以達成職業 目標、蒐集相關研究所的資料等題目,以成為本研究的研究工具之一。

四、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以下將分別呈現目前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有關之研究,包括生涯定向、性 別、就讀學院、年齡、以及工作經驗,再進一步說明這些研究結果對本研究的啟 發。

(一)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生涯定向

有關生涯定向方面的研究,有不少學者曾針對大學生做過一番探討,其研究

顯示,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能夠有效預測生涯未定向(career indecision)的現 象。大學生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生涯未定向情形有顯著負相關,即生涯決策自 我效能高者,生涯方向較確定(李詠秋,2002;厲瑞珍,2002;Betz & Voyten, 1997;Taylor & Betz, 1983; Taylor & Popma, 1990)。此外,許淑穗和張德榮

(1998)針對大學生所做的研究結果發現,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生涯定向存在顯 著正相關,並提出高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者較常思考自己未來的生涯選擇,且認為 自己能選擇的範圍較廣。

由上述研究結果發現,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生涯定向情形存在高度的正相 關,即自我效能愈高者,生涯愈趨於定向狀態。而未來職業選擇,即生涯定向的 其中一環,因此本研究欲以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高低,來探討研究生未來職業選 擇情形,以瞭解是否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較高者,其職業選擇適配情形也較高。

(二)性別

有關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性別方面的研究,其研究結果各異。有的研究結果 顯示,男女生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無顯著差異,如:Taylor和Popma(1990)以 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生涯抉擇、內外控能力與職業不確 定性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男女生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生涯抉擇中並無顯著差 異。Gianakos(1999)針對青春期晚期(15-18歲)及成人前期(18-25歲)受試者 所進行的研究發現,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不會受到性別的影響。Chung(2002)針 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不同性別者並未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中有顯著差異。而厲 瑞珍(2002)對南區大學應屆畢業生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男女生在生涯自 決策我效能總分上沒有差異;但在「自我評估」分量表上,女生的自我效能得分 顯著高於男生。

有的研究顯示,男生的生涯自我效能顯著高於女生。多位國內外學者以大學 生為研究對象,探討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對於生涯探索、生涯決定的影響,結果發 現男大學生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顯著高於女大學生(黃淑敏,1999;黎麗貞,

1997;Betz & Voyten, 1997; Creed & Bartrum, 2004; Mau, 2000)。陳淑琦

(1999)對理工科系的大學生進行研究,調查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職業選擇的相 關,結果顯示,男女學生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高低,會隨著不同職業類型而有差 異,男生在「實用型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研究型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企 業型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等三層面平均得分高於女生。而田秀蘭(2003)針對國 內高中生面對分組時做決定的自我效能來進行研究,輔以Holland類型論,研究 結果發現,女生對研究型的興趣表達高於男生,但在自我效能評定上卻仍低於男 生,且對研究型有興趣的高中女生,並不一定選擇研究型的職業。

而Peterson(1993)又有不一樣的研究結果。他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整合能力的關係,發現女性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顯著高於男 性。

由上述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其 研究結果各異,研究者認為,這除了是研究對象不同所造成的結果之外,各個研 究對於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切入的分量表向度也不同,有的從結果期待來探討

(Betz & Voyten, 1997),有的從職業類型來分類(陳淑琦,1999),因此本 研究將對性別變項再做探討,以瞭解在研究生中,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是否存在性 別差異。此外黎麗貞(1997)的研究顯示,男女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高低,也會 因為就讀學院不同而有差異,因此,研究者認為性別可能不是影響生涯決策自我 效能的唯一因素,或許性別與就讀學院交互影響著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因此在本 研究中,也將對此做一番研究。

(三)就讀學院

由於在性別上之研究結果不一,而由許多研究結果顯示,生涯決策自我效能 與其就讀學院亦有相關存在。如黎麗貞(1997)針對大學生進行的研究顯示,不 同學院的女大學生,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未達顯著差異;而文學院男生在「自我瞭 解與評估」與「未來計畫擬定」上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則比社會及科技學院的

男生高。

厲瑞珍(2002)的研究顯示,不同性別的男女大學生,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 無顯著差異,而在學院別部分,人文學院學生比社會及科技學院學生自我效能高。

郭玟嬨(2003)針對國內科技大學學生的研究顯示,除了「未來計畫擬定」

與「目標選擇與決定」無顯著差異外,工學院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在「正確的自 我概念」、「蒐集職業訊息」、「問題解決」三個分量表上顯著高於管理學院。

與「目標選擇與決定」無顯著差異外,工學院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在「正確的自 我概念」、「蒐集職業訊息」、「問題解決」三個分量表上顯著高於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