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生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暨生涯阻礙對未來職業選擇適配性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研究生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暨生涯阻礙對未來職業選擇適配性之研究"

Copied!
1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 立 交 通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研究生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暨生涯阻礙 對未來職業選擇適配性之研究. 指導教授:方紫薇博士 研 究 生:任蕙玲.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四 年 六 月.

(2) 研究生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暨生涯阻礙對未來職 業選擇適配性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瞭解研究生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生涯阻礙之情形,及其 對於未來職業選擇適配性的相關。 本研究以「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與「生涯阻礙量表」為測量工具,採分 層叢集抽樣,分別抽取 15 所大學院校之 618 名研究生為研究樣本,進行施測, 並以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單變項變異數分析、以及 Pearson 積差相關等統計方 法進行分析,以考驗假設,其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不同性別與不同學院別的研究生,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目標決定」、 「自我評估」、及「自我瞭解」分量表上有顯著交互作用。 二、不同性別的研究生,在生涯阻礙之「科系選擇」、 「資訊探索」 、以及「性 別阻礙」分量表上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學院別的研究生,在生涯阻礙之「方向選擇」 、 「科系選擇」 、 「意志 薄弱」、「資訊探索」、及「阻礙總分」分量表上有顯著差異。 四、年齡及工作經驗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有顯著正相關。 五、年齡及工作經驗與生涯阻礙有顯著負相關。 六、研究生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生涯阻礙有顯著負相關。 七、研究生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目標選擇」、生涯阻礙多數分量表、與 未來職業選擇適配性有顯著相關。. i.

(3) 根據以上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進一步的討論,並提供生涯輔導應用上之建 議及未來之研究方向。. 關鍵字: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生涯阻礙、未來職業選擇適配性. ii.

(4) A Study on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Career Barriers and Career Choices Congruence of Graduate Student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s on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career barriers, and career choices congruence of graduate students. By using the purpose sampling, there are 618 graduate students sampled from 15 universities in Taiwan. The measure instruments include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Scale」 and 「Career Barriers Inventory」. Obtain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two-way MANONA, One-way MANONA,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included:. 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interaction of gender and college in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in career barriers..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colleges in career barriers.. 4..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mong age, working experiences,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The older the age and the more the working experiences, the higher the score on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mong age, working experiences, and career barriers. The older the age and the more the working experiences, the lower the score on career barriers.. 6..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career decision-making iii.

(5)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barriers. The higher the score on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7.. the lower the score on career barrier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mong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career barriers, and career choices congruence. The higher the score on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the lower the score on career barriers, and the higher the score on career choices congruence..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implications for career counseling and further researches were provided.. Keywords: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Career Barriers, Career Choices Congruence. iv.

(6) 誌. 謝. 一份割捨不下的依戀,讓我放棄豐厚的誘因與承諾,選擇繼續留在新竹。曾 經,這樣的選擇備受質疑,包含我自己在內,然而在關起一道門的瞬間,我卻打 開了另一扇窗,來到了與原先規劃完全不同的世界中,在此成長、茁壯…… 這本論文的完成,首先要感謝的,是一直陪伴在我身旁,讓我將論文從無中 生有的紫薇老師,您的認真,讓我常對自己得過且過的心態汗顏,謝謝您總是不 厭其煩的教導我、幫我修改字句,連在病床上都不忘對我的關照,也謝謝您帶領 我在諮商專業中成長;其次要感謝兩位辛苦的口委:香如老師和鶯珠老師,謝謝 您們細心指導我論文該修正的地方,在口試中,也讓我重新找回當初想寫此本論 文的初衷;謝謝珊如老師,教導我測驗的編製、幫我寫問卷的英文授權書、在統 計方法上指導我,更謝謝您在方老師出車禍時,義務指導了我幾個月,讓我在研 究的路上不孤單;謝謝宏宇學長,認真地幫我把整本論文看過一遍,提醒我應該 修正的地方;謝謝穎沺學長,常提供我許多寶貴的意見;謝謝小惠,總是在我身 邊關心我、陪伴我;謝謝淵任,總會提醒我應該要正向思考;謝謝素蘋,在統計 上提供我非常多的協助;謝謝琇櫻,常常稍來鼓勵與問候的訊息;謝謝建妤,在 我寫作文獻時提供很多幫助;謝謝同門的怡君和慧文,因為你們的提醒,讓我在 論文寫作上,多了幾分注意,也有繼續走下去的力氣;也要謝謝我的家人,沒有 你們的支持,我的論文將無法順利完成。在交大教育所的三年,因為有這麼多人 的陪伴,讓我的生活增色不少,也讓我帶著滿滿的回憶與收穫離開。 最後,當然也要謝謝當初鼓勵我、支持我考研究所,並陪伴我在圖書館苦讀 的你,讓我往後開啟了全然不同的人生旅途。有你在身邊的八百多個日子裡,我 過得非常快樂、充實,我倆共同許下的承諾,也是往後支持我面對艱苦研究生涯 的支柱,雖然因為種種因素使我們幾乎失聯,但還是很想大聲的告訴你:. 我‧畢‧業‧了~~.

(7)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名詞釋義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8.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 ····························. 8. 第一節. 第一節. 一、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理論. ·························. 二、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在生涯發展上的重要性. ·········. 9. ···················. 11. 四、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 12. 五、 小結. 16. 三、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評量工具. 第二節. ·········································. 生涯阻礙. ····································. 一、 生涯阻礙之緣起. ·······························. 18 18. 二、 生涯阻礙的評量工具. ···························. 20. 三、 生涯阻礙的相關研究. ···························. 22. ·········································. 25.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生涯阻礙與未來職業選擇之相關. 27. 四、 小結 第三節. 一、 類型論. 第三章. 8. ·······································. 27. 二、 職業選擇與類型論 ·····························. 32. 三、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生涯阻礙與職業選擇之相關研究. 33. 四、 小結. ·········································. 35. ········································. 37.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 ····································. I. 37.

(8) 第二節. 研究工具. ····································. 一、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 41. ························. 41. ································. 46. ····································. 56.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57. 第五節. 實施程序. 58.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二、 生涯阻礙量表 第三節. 第四章. 研究架構.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 ······························. 60. ··································. 61. 不同量表之基本描述統計. ······················. 一、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基本描述統計 二、生涯阻礙之基本描述統計. ··············. 61. ······················. 62. 三、未來職業選擇適配性之基本描述統計 第二節. 61. ············. 62. 不同背景變項的研究生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各分量表 上的差異及相關 ······························. 64. 一、不同性別與不同學院別的研究生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 各分量表分數上的差異 ························ 二、年齡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各分量表分數上的相關. ···. 三、工作經驗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各分量表分數上的相關 第三節. 64 71 71. 不同背景變項的研究生在生涯阻礙各分量表上的差異 及相關. ······································. 73. 一、不同性別與不同學院別的研究生在生涯阻礙各分量表 分數上的差異 ································. 73. 二、不同性別的研究生在生涯阻礙各分量表上的差異 ···. 73. 三、不同學院的研究生在生涯阻礙各分量表上的差異 ···. 75. 四、年齡與生涯阻礙各分量表分數上的相關 ···········. 79. II.

(9) 五、工作經驗與生涯阻礙各分量表分數上的相關 ······ 第四節. 80. 研究生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生涯阻礙與未來職業選 擇適配性的相關. ······························. 一、研究生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生涯阻礙的相關. ····. 82 82. 二、研究生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生涯阻礙與未來職業選 擇適配性的相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4. ······································. 85. 第一節. 結論. ········································. 85. 第二節. 建議. ········································. 88.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 92. 參考文獻 ················································. 94. 附錄 ···················································· 附錄一.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問卷授權書 ··············. 102. 附錄二. 生涯發展阻隔因素量表問卷授權書 ··············. 103. 附錄三. 生涯阻礙因素量表問卷授權書. ··················. 104. 附錄四. 預試問卷. ····································. 105. 附錄五. 正式問卷. ····································. 110. III.

(10) 表. 目. 錄. 表 2-1. Holland 類型論之人格類型與職業環境類型. ············. 29. 表 3-1. 不同背景變項之基本描述統計摘要表. ·················. 37. 表 3-2.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 43. 表 3-3.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 44. 表 3-4. 生涯阻礙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 48. 表 3-5. 生涯阻礙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 50. 表 4-1.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描述統計摘要表. 表 4-2. 生涯阻礙描述統計摘要表. 表 4-3. 未來職業選擇適配性描述統計摘要表. ··················. 63. 表 4-4. 性別與學院別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各分量表上的差異摘要表. 64. 表 4-5. 性別與學院別之單純主要效果摘要表. 65. 表 4-6. 不同性別與學院別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分數上之平均數及標 準差. ····················. 61. ····························. 62. ·················. ············································· ·······. 66. 表 4-7. 年齡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各分量表的相關摘要表. 表 4-8. 工作經驗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各分量表上的相關摘要表. ·. 72. 表 4-9. 不同性別的研究生在生涯阻礙各分量表上的差異摘要表. ·. 74. ·······. 75. ·········. 79. 表 4-10 不同學院的研究生在生涯阻礙各分量表上的差異 表 4-11 年齡與生涯阻礙各分量表分數上的相關摘要表. 表 4-12 工作經驗與生涯阻礙各分量表分數上的相關摘要表. ·····. 71. 80. 表 4-13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生涯阻礙與未來職業選擇適配性相關摘 要表. ·············································. IV. 83.

(11) 圖. 目. 圖 2-1. Bandura 的自我效能模式圖. 圖 2-2. Holland 生涯類型圖. 圖 3-1. 錄 ·························. 10. ·······························. 28. 研究架構. ·········································. 56. 圖 3-2. 研究流程. ·········································. 59. 圖 4-1. 學院別在目標決定分量表分數上之交互作用圖. ·········. 67. 圖 4-2. 學院別在自我評估分量表分數上之交互作用圖. ·········. 68. 圖 4-3. 性別在目標決定分量表分數上之交互作用圖. ···········. 68. 圖 4-4. 性別在自我評估分量表分數上之交互作用圖. ···········. 69. 圖 4-5. 性別別在自我瞭解分量表分數上之交互作用圖. 圖 5-1. Bandura 的學習自我效能模式圖. V. ·········. 70. ······················ 89.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從生涯相關理論出發,探討在今日社會中,研究生進 入研究所後,所知覺到不同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生涯阻礙情形,及此兩者對未 來職業選擇適配性所造成的影響。本章將分別對研究動機與目的及名詞釋義進行 說明。.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近年來生涯規劃的觀念逐漸受到重視,生涯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議題, 在教育、心理、輔導、社會工作,甚至是企業管理的領域中,有關生涯的研究甚 豐(王玉珍,1998;田秀蘭,2003;吳榮章,2002;駱銘彥,2000;Betz & Hackett, 1983; Swanson & Tokar, 1991a, 1991b)。而生涯輔導重視的是個體終生的發 展,其理想境界是期望個體在未來能達到依自己的興趣、能力、價值觀及性格等 因素,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而不受到年齡、性別、種族及他人等因素的影響 (楊淑珍,1998)。 從Super的生涯發展觀點來看,他將人的一生分為成長(growth)、探索 (exploration) 、建立(establishment) 、維持(maintenance) 、與衰退(decline) 五個階段,每個階段有其特定的生涯發展任務。而大學生正值「探索」的階段, 此時期的主要生涯發展任務,即在進行生涯探索,以增進對自己與對職場的瞭 解,以此決定未來生涯發展的目標(楊淑珍,1998)。Herr和Cramer(1984)指 出,大學生正處於生涯發展的關鍵階段,必須面臨許多關乎未來發展的重大抉 擇,如繼續深造、找尋職業、思考人生價值、步入婚姻等問題。而美國在針對全 國大學生生涯發展需求的調查結果顯示,發現每年仍有數十萬的大學生懷抱對職 業的不確定感入學,他們十分需要學校在職業與教育決策方面給予教導與協助 (Luzzo, 1995) 。此外,在國內的大專院校中,學生對輔導的需求,也以生涯輔 導為最(田秀蘭,1998b,2000;金樹人、林清山、田秀蘭,1989;洪立,2003)。 -1-.

(13) 有研究指出,大學生在校期間仍無法確定未來職業的方向,在做職業抉擇時仍有 阻力存在(金樹人、林清山、田秀蘭,1989;袁志晃,2002;Betz & Hackett, 1981; Taylor & Betz, 1983)。 金樹人、林清山與田秀蘭(1989)的研究顯示,一般的大學生生涯觀念尚屬 合理,生涯決策情形,主要以處於探索性未定向的學生居多,且多數學生認為原 就讀科系並非當初理想。此研究結果與研究者個人之諮商實習經驗吻合,研究者 在實習中接觸到許多大學生,他們認為目前就讀科系與當初預期有落差存在,在 求學過程中勉強自己就讀沒興趣的科系是相當痛苦的,因而影響到在學成績以及 降低其未來朝此方向繼續發展的可能性,於是期望在研究所能轉換跑道,以找到 適合自己之生涯發展方向。既然大學生已經知覺到自己對於就讀科系的不滿意, 當其有再次機會為自己的生涯定向時,是否真能如預期的順利選擇適合自己未來 的發展方向?因此本研究乃針對研究生來進行研究,以瞭解在各所獨自招生的情 況下,學生有重新選擇的機會時,是否能夠選擇出一個自己較滿意的研究所科系 就讀? 此外,現階段的教育制度,使得九十三學年度大學聯考的錄取率高達 87%, 大專院校從 125 所成長至 167 所,學士生增加五十五萬多人,成長率達 192.88% (1111 人力銀行,2004),因此相較於前,大學學位的取得似乎成為必然。馬 信行(1997)曾提到,教育程度愈高,職業機會的取得機率也愈高。許多在求職 或工作歷程中,遭遇挫折、不順遂以及所學與工作不相稱的人,極可能因此繼續 求取更高的學位。在現今經濟不景氣,失業率飆漲的社會中,大家致力於充實自 己的能力,許多人為了提升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因而選擇進入研究所深造,以 取得優勢,故研究生之人數愈來愈多。根據張錦弘和孟祥傑(2004)的統計顯示, 國內研究所由 87 學年度全國共 841 個研究所,到 92 學年度,研究所已增加為 2215 個,其中碩士生增加最多,由四萬多人增為十二萬人,尤其是研究型大學, 研究生與大學生的比率已近一比一。然而檢視過去的研究,有關大學生生涯發展 情形之相關研究甚豐,但以研究所學生為對象之研究明顯較少,僅王靜宜(1993) -2-.

(14) 針對護理研究所學生之背景變項、進入研究所前的服務資歷、過去修習護理的動 機、決定修習護理的時機、重要影響人、對護理教師之評價、臨床實習之感受、 護理與理想工作價值觀、女性角色觀點以及人格類型等因素,來瞭解影響生涯選 擇的相關因素。吳榮章(2002)以企業管理的角度,探討研究所畢業生之職業選 擇決策,其研究認為研究生會以經紀人的角度,避免過高風險,追求最大效益來 做職業選擇。上述兩篇研究,一篇是針對護理研究所學生所做之研究,一篇乃從 企業管理角度,看待研究生的職業選擇,然而近年研究生人數的成長迅速,因此 針對所有研究生做調查以瞭解研究生之職業選擇是必要的,故本研究乃著手探討 一般大學中,研究生的職業選擇適配情形為何。 由於研究者在生涯發展的過程中,面臨了幾次轉換跑道的經驗,從自然組轉 到社會組,從中文系轉到教育所,再踏入了諮商領域,在這些轉折的過程中,遭 逢了許多阻礙,感受到強烈的焦慮與不安,特別是進到研究所之後,不斷在思考 就讀系所與未來職業選擇適配的問題,而這主要肇因於研究者大學就讀中文系 時,一直覺得自己對於中文領域缺乏自我效能,對於相關問題的處理感到十分焦 慮,因此對於選擇與中文有關的職業缺乏信心、對未來方向選擇充滿了阻礙,乃 轉而進入研究所的殿堂,期望能找出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在檢視過去與生涯相關的研究發現,林幸台(1987)指出,當個體對自我的 瞭解與肯定度愈高,就愈能做出適當的生涯抉擇,獲致成功的生涯發展。李詠秋 (2002)指出,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是導致生涯未定向的主要原因,此外,若要找 到適合自己的生涯發展方向,做出適當的生涯抉擇,就必須對自我有所瞭解,知 道自己有哪些需要加強、注意或改善的地方,而個體透過對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 瞭解,就是認識自己的一個方式之一。而研究顯示,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生涯定 向情形存在高度的相關,即自我效能愈高者,生涯愈趨於定向狀態(王玉珍, 1998;李詠秋,2002;厲瑞珍,2002)。且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對個體生涯發展的 影響有其重要性存在,其影響包含對未來生涯相關事項的選擇,選擇後的表現, 以及面臨困難時的持續性。高自我效能者面對生涯選擇時,焦慮感較低,生涯表 -3-.

(15) 現較佳,且即使面對困難,也較低效能者願意持續(王玉珍,1998;李詠秋,2002) 。 而田秀蘭(1998,2000)提到,生涯輔導過程裡,除了認識自我、認識工作 環境以及相關技巧的學習外,生涯阻礙常常是被忽略的一環,且生涯阻礙因素常 是造成生涯發展不順的主要關鍵,而對於生涯阻礙因素的探討,有助於瞭解一般 女性在生涯發展過程中無法成為事業高成就者的原因。此外,根據多項研究證 實,在做生涯探索的過程中若遭逢過多阻礙,將使其不能獲得較佳的生涯決策, 進而影響其生涯發展(李詠秋,2002;Swanson & Tokar, 1991a)。同時生涯阻 礙與個體生涯定向與否,存在高度相關,個體若存在一些生涯阻礙因素,會因此 產生生涯未定向的狀態,阻礙高者,生涯較缺乏定向狀態(陳麗如,1994),是 故瞭解生涯阻礙,有助於解釋職業選擇過程與未定向原因(洪立,2003;袁志晃, 2002; Swanson & Tokar, 1991b)。由此可以瞭解,在生涯的發展過程中,生涯 決策自我效能與生涯阻礙,是對生涯定向過程中的重要變項(王玉珍,1998)。 而研究者認為未來職業選擇即為生涯定向的其中一環,乃決定以生涯決策自我效 能、生涯阻礙與未來職業選擇適配性為本研究之研究變項,探討生涯決策自我效 能、生涯阻礙對研究生未來職業選擇適配性之影響。 綜合上述,瞭解到近年來在大專院校中,有關生涯輔導的需求,是學生最關 切的議題(田秀蘭,1998b,2000;金樹人、林清山、田秀蘭,1989;洪立,2003)。 且無論在教育、心理、輔導等領域,甚至是企業管理領域,生涯發展議題同樣受 到重視(吳榮章,2002;駱銘彥,2000;Betz & Hackett, 1983; Swanson & Tokar, 1991a, 1991b)。而從研究者生涯輔導的經驗與過去研究中也發現,大學生對於 自己的就讀科系不滿意的現象的確存在(金樹人、林清山、田秀蘭,1989),在 做職業抉擇時是有阻力存在的(袁志晃,2002; Taylor & Betz, 1983),況且在 今日社會中,大學錄取率飆漲,為了在工作職場上能提昇自己競爭力,進入研究 所的人數也大幅增加,而過去的研究多是針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其研究結果無 法類推於研究生身上,因此以研究生為研究對象,勢必成為重要且必然的研究。 結合研究者個人生涯發展經驗中所遭遇的挫折,因而引發研究者對於研究生就讀 -4-.

(16) 系所與未來職業選擇適配性,及對於相關問題處理的信心程度與所遭逢挫折相當 關注。為了瞭解研究生就讀研究所科系與未來職業選擇適配性的相關影響因素有 哪些,而展開文獻之蒐集。根據文獻顯示,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生涯阻礙,是生 涯定向過程中的重要影響因素(田秀蘭,2000;李詠秋,2002)。 是故本研究乃以研究生為研究對象,探討研究生在自己重新選擇就讀研究所 科系之後,對於生涯相關問題處理能力的信心程度、知覺到的阻礙、職業選擇的 確認,是否有改善,而多位學者的研究也發現,除了年齡變項之外,其他如性別、 就讀學院、工作經驗等,也會影響個體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生涯阻礙的高低(郭 玟嬨,2003;厲瑞珍,2002;黎麗貞,1997;Gianakos, 1996; Luzzo, 1995; Swanson & Tokar, 1991b),因此本研究期望藉由對不同背景變項的研究生進行探討,以 瞭解其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生涯阻礙上的差異情形,並進一步瞭解生涯決策自 我效能、生涯阻礙與未來職業選擇適配性的相關情形。 綜合上述,本研究之目的在: 一、瞭解不同背景之研究生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差異。 二、瞭解不同背景之研究生在生涯阻礙之差異。 三、探討研究生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生涯阻礙,與未來職業選擇適配性的相關。. -5-.

(17) 第二節. 名詞釋義. 一、研究生 本研究所指的研究生,乃是指目前就讀於台灣各公私立大學碩士班與博士班 的研究生。樣本分別來自全國各大學的理學院、工學院、文學院、社會學院、管 理學院及藝術等六個學院的碩、博士研究生。. 二、工作經驗 本研究所指的工作經驗,乃是指受試者工作的年資。而本研究又將工作經驗 分為四類,包括: (1)正式工作經驗,指進入職場正式工作之所有工作年資; (2) 與系所相關之正式工作經驗,指進入職場工作且與目前就讀系所相關之正式工作 年資; (3)兼差或工讀工作經驗,指兼差或工讀之所有年資; (4)與系所相關之 兼差或工讀經驗,指與就讀系所相關之兼差或工讀之所有年資。. 三、生涯決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係指個體在面對生涯相關議題時,對自己能否在生涯發展 過程中做出有效決定的信心程度。當個體對生涯相關問題處理的能力具有高度信 心時,愈能克服生涯阻礙,獲致成功。本研究所謂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係指受 試者在研究者所修訂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上的分數,其內容包含五個分 量表,分別為:「目標決定」、「蒐集職業資訊」、「自我評估」、「目標選擇」、「自 我瞭解」。分數愈高者,代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愈高。. 四、生涯阻礙(career barriers): 生涯阻礙係指在生涯發展的過程中,個體所遭遇的衝突與挫折。此種阻礙會 影響個體的生涯發展與抉擇。本研究所謂的生涯阻礙,係指受試者在研究者所修 -6-.

(18) 訂的「生涯阻礙量表」上的分數,其內容包含八個分量表,分別為: 「方向選擇」、 「科系選擇」 、 「婚姻與家庭」 、 「猶豫行動」 、 「意志薄弱」 、 「資訊探索」 、 「學習困 擾」、「性別阻礙」。分數愈高者,代表生涯阻礙愈高。. 五、未來職業選擇適配性: 適配性係指個體就讀研究所科系類型與畢業後想從事職業類型之間的一致 情形。而在本研究中,就讀研究所科系類型是請受試者具體填寫其目前就讀系 所,研究者再依據 Holland 類型論為基礎,將受試者所填系所做分類,共分為實 用、研究、藝術、社會、企業、及傳統六型。而職業類型乃是請受試者具體填寫 畢業後第一個想從事的職業,研究者再依據 Holland 類型論為基礎,並參考行政 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0)所編製的中華民國職業分類典,將受試者所選 擇的職業做分類,共分為實用、研究、藝術、社會、企業、及傳統六型。最後觀 察就讀研究所科系類型與未來職業選擇類型之間的一致程度,依此判定研究生的 職業選擇適配性之高低。 本研究將適配情形分為四個程度:若就讀研究所科系類型與未來職業選擇類 型完全相同,則給予四分;若兩個類型不同而在類型論六角形中相鄰的位置,則 給予三分;若兩個類型在六角形中為相隔位置,則給予兩分;若兩者為相對位置, 則給予一分(Holland, 1985),分數愈高,代表適配性愈高。. -7-.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分別探討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生涯阻礙之緣起、理論、重要性、評量 工具與相關研究,以及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生涯阻礙與未來職業選擇適配性之相 關,以此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 第一節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 本節旨在探討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理論,以瞭解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緣起、 意義,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在生涯發展上的重要性,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評量工具 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相關研究。以下將分述之:. 一、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理論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的概念,最 早是起源於 Ban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Bandura 相信個體人格的養成,來自當事 人的經驗學習。他把環境、個體對環境的認知以及個體行為三者,視為互動的體 系(triadic reciprocal interaction system),所以自我效能是個隨時都在改 變的自我信念體系,它的改變會依當時狀況而定,包括任務本身的性質、當事人 接觸的人或環境、以及相同任務的成功經驗(Sharf, 1997) 。在此一體系中,每 個因素都會影響到其他兩因素,而其中,個體認知因素的核心即為自我效能,對 個體行為的結果具有關鍵性的決定作用(李詠秋,2002)。 Bandura 認為個體本身在從事某項工作或行為表現所具有的能力,及根據過 去經驗,對於該工作與行為可能做到的程度之主觀評價,即稱之為自我效能(李 詠秋,2002;Bandura, 1997, 2000; Sharf, 1997)。也就是個體會根據自己以 往的經驗,對某一特定工作或事務,經過多次的成敗歷練後,確認自己在處理該 項工作是否能夠帶來預期成果的信心評估,此一評估過程將會與個體能力與否有 極高的正相關(吳瑞香,2001;Bandura, 1997, 2000)。 -8-.

(20) 而生涯自我效能此一概念,首次出現在 Hackett 和 Betz(1981)對於女性 生涯發展的研究中,其將 Bandura 的自我效能之概念引至個體的生涯決定上,認 為生涯自我效能意指個體在生涯發展過程中,對自己能成功完成一項任務的看 法、信念及期望,研究發現,生涯自我效能深深影響了女性的職業選擇。Hackett、 Lent 和 Greenhaus(1991)認為自我效能是一種個體對問題處理能力的信心程 度,而這種信心程度用於生涯規劃上,可促使個體盡可能發揮其天賦潛能,並追 求其較感興趣的職業。且 Lent、Brown、Nota 和 Sores(2003)同樣提出自我效 能比個人興趣、價值、才能等,更能有效預測生涯選擇行為。因此生涯自我效能 是職業興趣與職業選擇的有效預測變項(Hackett et al., 1991)。 Sharf(1997)提到,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涵蓋了生涯和學業上的興趣、選擇 及表現、自我效能、結果期待、目標選擇等認知性的概念。而較低的生涯決策自 我效能,會妨礙職業探索行為和生涯決策技巧,且低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也和職業 選擇過程的焦慮有相關(Bandura, 2000) 。故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係指個體對自 己能否在生涯發展過程中做出有效決定的信心程度,並深深影響職業選擇的結果 (Bandura, 2000)。Bandura(2000)認為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和生涯自我效能有 高度的相關。而Peterson和delMas(1998)認為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相對於廣義的 生涯自我效能,更能說明個體的職業選擇行為。且Gianakos(1999)的研究發現,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相較於生涯自我效能與自尊,對於職業選擇是更全面性的預測 因子,因此在本研究中,乃採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作為研究變項。. 二、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在生涯發展上的重要性 因為自我效能是對完成相關特定作業或行為所持有的信心程度,是行為產生 與改變的關鍵,因此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重要性,即在於瞭解、預測生涯發展過 程中所產生的行為(Hackett & Betz, 1981)。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對生涯層面的 影響,主要呈現在三方面:. -9-.

(21) (一)生涯選擇(choice): 指針對生涯相關活動的選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會導致個體只選擇或避免某 些生涯主題,影響其他方向的發展。例如對自己數理相關的能力缺乏信心者,在 選擇科系與職業時,會刻意避開數理領域而選擇其他領域。. (二)生涯表現(Performance): 指選擇後的表現。個體若對某一領域具有較高自我效能,則在面對該領域 時,比較不會有焦慮感,也會較其他效能感低者表現佳。. (三)生涯持續性(persistence) : 在面臨障礙或挫折時的持續性。高自我效能者,即使在發展過程中遇到阻礙, 也能夠堅持下去,努力克服(Diegelman & Subich, 2001; Lent et al., 2003; Pinquart, Juang & Silbereisen, 2003)。. 行為 選擇. 自我 效能. 表現. 持續性. 圖 2-1. Bandura 的自我效能模式圖. (Betz, 1991,引自李詠秋,2002). 由上述內容可知,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對個體生涯發展的影響甚大,包含對未 來生涯相關事項的選擇,選擇後的表現,以及面臨困難時的持續性。高自我效能 者面對生涯選擇時,焦慮感較低,生涯表現較佳,在面對困難時較願意持續。此 - 10 -.

(22) 外,對於自己生涯選擇有信心者,即使面對困難,也較低效能者願意持續,堅持 到底。因此增加個體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將有助其在生涯選擇、生涯表現與生涯 持續性的改變。 有關生涯自我效能的研究,早期運用生涯自我效能來瞭解性別因素在傳統與 非傳統職業選擇上的差異;而近期的研究,則運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來檢核職業 選擇行為(Bandura, 2000) 。而王玉珍(1998)認為,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是探討 生涯選擇的重要預測變項,同時也是影響生涯選擇的中介變項。故在本研究中, 乃透過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來瞭解研究生的未來職業選擇情形,探討是否自我效 能高者,有較清楚的職業選擇,且此職業選擇與目前就讀研究所科系的適配性也 較高。而由於本次研究是請受試者想像未來的職業選擇,因此對於選擇該職業之 後的生涯表現與生涯持續性之情形,將有待後續研究方能進一步追蹤瞭解,故在 本研究中不列入討論。. 三、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評量工具 Taylor 和 Betz(1983)以 Crites(1961,1965)生涯成熟模式中關於生涯 決 定 的 五 個 重 要 因 素 為 標 準 , 編 製 了 「 生 涯 決 策 自 我 效 能 量 表 」(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Scale,簡稱 CDMSE)。此量表乃在測量個體對 自己能否在生涯發展過程中做出有效決定的信心程度,內容包括五個分量表: 「正 確的自我評估」(accurate self-appraisal)、「職業資料之蒐集」(gathering occupational information)、「目標選擇」(goal selection)、「未來計畫之擬 定」(making plan for the future)、及「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分 數愈高代表自我效能愈高。 而 Gianakos(1996)使用 Taylor 與 Betz(1983)所編製的 CDMSE 來對兩組 不同平均年齡(M1 =20.05,M2 =35.38)的大學生進行施測,探討職業選擇模式 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關係,其內容與原量表相同,亦包括五個分量表:目標選. - 11 -.

(23) 擇、職業資料收集、問題解決、計劃擬定與自我評估。 至於國內學者運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來進行研究的,有陳金定(1987) 及田秀蘭(2003)。陳金定(1987)參考Tayler和Betz(1983)編製的CDMSE量 表,施測於高中學生,經項目分析與因素分析結果,共得六個分量表,分別為: 生涯計劃、目標選擇、生涯資料的搜集、職業的自我評量、問題解決、能力與人 格的評量。田秀蘭(2003)針對國內高中生面對分組時做決定的自我效能來進行 研究,其根據Lent、Brown和Hackett(1994)的興趣模式為基礎,自編「生涯決 策自我效能評量表」,經項目分析與因素分析,共計有職業興趣、難度知覺、信 心程度、職業選擇、結果預期、職業性別刻板印象、生涯阻礙共七個分量表。然 而田秀蘭(2003)表示,此社會認知生涯理論研究結果與國外不符,可能原因為 此量表並不適用於國內高中生,故建議將來以大學生為對象做進一步驗證。 在參閱文獻之後,研究者認為大部分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問卷,均是依據 Taylor 和 Betz(1983)所使用之問卷,根據不同研究對象加以修訂改編而成, 因此在本研究中,也以 Taylor 和 Betz(1983)的原始問卷為基礎,因原量表的 研究對象是大學生,而本研究之對象是研究生,故在研究中乃對此量表進行修 訂,刪除或修改不符合研究目的之題目,例如:決定是否進入研究所以達成職業 目標、蒐集相關研究所的資料等題目,以成為本研究的研究工具之一。. 四、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以下將分別呈現目前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有關之研究,包括生涯定向、性 別、就讀學院、年齡、以及工作經驗,再進一步說明這些研究結果對本研究的啟 發。. (一)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生涯定向 有關生涯定向方面的研究,有不少學者曾針對大學生做過一番探討,其研究. - 12 -.

(24) 顯示,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能夠有效預測生涯未定向(career indecision)的現 象。大學生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生涯未定向情形有顯著負相關,即生涯決策自 我效能高者,生涯方向較確定(李詠秋,2002;厲瑞珍,2002;Betz & Voyten, 1997;Taylor & Betz, 1983; Taylor & Popma, 1990)。此外,許淑穗和張德榮 (1998)針對大學生所做的研究結果發現,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生涯定向存在顯 著正相關,並提出高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者較常思考自己未來的生涯選擇,且認為 自己能選擇的範圍較廣。 由上述研究結果發現,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生涯定向情形存在高度的正相 關,即自我效能愈高者,生涯愈趨於定向狀態。而未來職業選擇,即生涯定向的 其中一環,因此本研究欲以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高低,來探討研究生未來職業選 擇情形,以瞭解是否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較高者,其職業選擇適配情形也較高。. (二)性別 有關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性別方面的研究,其研究結果各異。有的研究結果 顯示,男女生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無顯著差異,如:Taylor和Popma(1990)以 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生涯抉擇、內外控能力與職業不確 定性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男女生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生涯抉擇中並無顯著差 異。Gianakos(1999)針對青春期晚期(15-18歲)及成人前期(18-25歲)受試者 所進行的研究發現,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不會受到性別的影響。Chung(2002)針 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不同性別者並未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中有顯著差異。而厲 瑞珍(2002)對南區大學應屆畢業生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男女生在生涯自 決策我效能總分上沒有差異;但在「自我評估」分量表上,女生的自我效能得分 顯著高於男生。 有的研究顯示,男生的生涯自我效能顯著高於女生。多位國內外學者以大學 生為研究對象,探討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對於生涯探索、生涯決定的影響,結果發 現男大學生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顯著高於女大學生(黃淑敏,1999;黎麗貞, - 13 -.

(25) 1997;Betz & Voyten, 1997; Creed & Bartrum, 2004; Mau, 2000)。陳淑琦 (1999)對理工科系的大學生進行研究,調查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職業選擇的相 關,結果顯示,男女學生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高低,會隨著不同職業類型而有差 異,男生在「實用型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研究型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企 業型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等三層面平均得分高於女生。而田秀蘭(2003)針對國 內高中生面對分組時做決定的自我效能來進行研究,輔以Holland類型論,研究 結果發現,女生對研究型的興趣表達高於男生,但在自我效能評定上卻仍低於男 生,且對研究型有興趣的高中女生,並不一定選擇研究型的職業。 而Peterson(1993)又有不一樣的研究結果。他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整合能力的關係,發現女性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顯著高於男 性。 由上述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其 研究結果各異,研究者認為,這除了是研究對象不同所造成的結果之外,各個研 究對於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切入的分量表向度也不同,有的從結果期待來探討 (Betz & Voyten, 1997),有的從職業類型來分類(陳淑琦,1999),因此本 研究將對性別變項再做探討,以瞭解在研究生中,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是否存在性 別差異。此外黎麗貞(1997)的研究顯示,男女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高低,也會 因為就讀學院不同而有差異,因此,研究者認為性別可能不是影響生涯決策自我 效能的唯一因素,或許性別與就讀學院交互影響著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因此在本 研究中,也將對此做一番研究。. (三)就讀學院 由於在性別上之研究結果不一,而由許多研究結果顯示,生涯決策自我效能 與其就讀學院亦有相關存在。如黎麗貞(1997)針對大學生進行的研究顯示,不 同學院的女大學生,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未達顯著差異;而文學院男生在「自我瞭 解與評估」與「未來計畫擬定」上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則比社會及科技學院的 - 14 -.

(26) 男生高。 厲瑞珍(2002)的研究顯示,不同性別的男女大學生,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 無顯著差異,而在學院別部分,人文學院學生比社會及科技學院學生自我效能高。 郭玟嬨(2003)針對國內科技大學學生的研究顯示,除了「未來計畫擬定」 與「目標選擇與決定」無顯著差異外,工學院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在「正確的自 我概念」、「蒐集職業訊息」、「問題解決」三個分量表上顯著高於管理學院。 由上述研究結果發現,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受到不同學院別差異的影響。其中 文學院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甚至高於科技學院的學生,這與研究者個人經驗有差 異,根據研究者個人經驗顯示,目前台灣就業市場多為科技導向,而上述研究結 果卻顯示人文學院學生之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高於科技學學生,研究者對此結果十 分質疑,因此在本研究中,乃針對學院別此一變項,探討研究生生涯決策自我效 能是否隨不同學院而有差異存在,其差異又存在自我效能的哪些層面上?此外, 性別與就讀學院,是否交互影響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高低,也將一併列入探討。. (四)年齡 根據過去針對大學生所做的研究指出,隨著年齡的增加,自我效能也會提 升,因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源自於生活經驗的整合,而生活經驗會隨著年齡增長而 提升,故年齡的增加,有助於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形成,年齡愈高、經驗愈豐富 者,生涯成熟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程度愈高,且此現象並未因為族群或性別的不 同而有差異(李詠秋,2002;Luzzo, 1995; Gianakos, 1996)。 Gianakos(1999)針對青春期晚期(15-18 歲)及成人前期(18-25 歲)受試 者所進行的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加,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也會隨之提升。而李 旻樺(2002)的研究發現,不同年級的高中學生,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上達到顯 著差異,表示高中生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會因為年級不同而有差異,而進一步 從事後比較發現,高三學生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顯著高於高二學生。 由上述研究結果發現,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會隨著不同年齡與年級的增加而提 - 15 -.

(27) 高。在研究生方面,由於年級的差異較小,特別是碩士班研究生,大部分系所兩 年即可畢業,然而在這群研究生中,許多人已先入職場就職,之後再返校進修, 因此其年齡及經驗之變異比年級大,比較能清楚看到其對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影 響。因此本研究乃以年齡為變項,探討研究生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是否隨年齡增加 而提高。. (五)工作經驗 根據國內外的研究顯示,具有工作經驗的大學生,其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顯著 高於沒有工作經驗者(厲瑞珍,2002;Gianakos, 1996; Peterson, 1993)。此 外,黎麗貞(1997)針對大學生的研究顯示,有工讀經驗與無工作經驗在生涯決 策自我效能上無顯著差異。而張紹勳(1998)的研究也顯示,只有六個月以下工 作經驗的技職院校資管科學生,比工作經驗在六個月以上者,其生涯決策自我效 能較為薄弱。 綜上所述,國內外的研究均指出有工作經驗者,其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比無工 作經驗者高,且若工作經驗愈長,其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也會愈高。而研究者又將 工作經驗分為正式工作經驗、與就讀系所相關的正式工作經驗、兼差或工讀工作 經驗、及與就讀系所相關的兼差或工讀經驗,因為或許有人是在工作之後,才發 現這不是自己想要的,因此在研究所階段轉換跑道;而有人是因為接觸與目前就 讀系所相關的工作後,才發現自己適合往此方向繼續發展,因而進入研究所深 造。是故本研究乃針對工作經驗此一變項加以細分,以探討研究生生涯決策自我 效能是否與工作經驗長短,或與目前就讀研究所科系類似的工作或工讀經驗有相 關,亦即工作時間愈長,其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是否也會愈高。. 五、小結 綜合國內外有關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指出,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是生涯定. - 16 -.

(28) 向的一個重要預測變項,兩者存在正向的相關,自我效能低者,生涯未定向的情 形顯著存在。且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相較於生涯自我效能,更能說明職業選擇行 為,因此乃以此變項探討其與研究生未來職業選擇之相關。而過去有關生涯決策 自我效能的研究對象多為高中生與大學生,然而在今日社會中,研究生也是不容 忽視的一群,故在本研究中,乃針對研究生來做探討,以瞭解研究生的生涯決策 自我效能情形。從過去文獻中發現,在性別、學院別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相關 研究中,各有不同的研究結果,而研究者認為性別可能與學院別存在交互作用, 因此將對此進行考驗。在年齡上,過去研究顯示,年齡愈高,生涯決策自我效能 也較高,而成長到研究生之年齡,其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是否仍會隨年齡而增加, 亦是研究者想瞭解的。至於工作經驗,研究顯示有工作經驗者,自我效能會較高, 且工作時間愈久,自我效能也會愈高,但過去之研究並未針對是否有與就讀系所 相關之工作經驗,或兼差、工讀經驗加以探討。而由於研究對象的不同,因此對 此一變項進行重新的調查是必要的,故在本次以研究生為對象的研究中,將針對 受試者的性別和學院別的交互作用、年齡、工作經驗,來探討研究生所知覺到的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情形,以瞭解這些變項在各分量表中是否存在差異或相關?. - 17 -.

(29) 第二節. 生涯阻礙. 在本節中,將分別探討生涯阻礙之緣起,生涯阻礙因素,生涯阻礙在生涯發 展上的重要性,生涯阻礙的評量工具,與生涯阻礙的相關研究。以下將分述之:. 一、生涯阻礙緣起 最早提出生涯阻礙(career barriers)一詞者為 Crites(1969) ,意指在 生涯發展過程中,個體所遭遇到的內在衝突與外在挫折,前者如自我概念及成就 動機,後者如性別或年齡歧視(傅琇悅,2001;Creed & Bartrum, 2004)。 生涯阻礙受到重視,起因於女性在就業市場的比例逐漸增加,然而女性在生 涯發展上,往往需兼顧家庭與事業,使得潛能未能充分發揮,在生涯發展的過程 中遭受的阻礙較男性複雜(田秀蘭,1998b)。Matthews 和 Tiedeman(1964)研 究女性對職業、婚姻態度與其生活方式的關係,發現一般女性因種種阻礙因素的 存在,能力無法充分發揮,往往成為事業上的低成就者。Betz 和 Fitzgerald (1987)在解釋女性成就與能力間的差距時,也認為生涯阻礙是個重要的因素(引 自陳麗如,1994) 。直到 Swanson 和 Tokar(1991b)認為過去的研究缺乏系統化 全面評量,忽略性別差異所造成的阻礙因素,且內、外在因素的二分法也無法代 表全部的生涯阻礙因素,乃做出系統性的生涯阻礙研究,而不再只是針對單一特 定族群來討論生涯阻礙情形。其研究整理出一般大學生存在 18 種生涯發展阻隔 因素,包括對未來的不確定、種族歧視、婚姻因素、角色衝突等。. (一)生涯阻礙因素 在探討生涯阻礙的因素過程中,各家學者的分類略有不同。Crites(1969)、 O'Leary(1974) 、Farmer(1976)將生涯阻礙分為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來探討。 內在因素包括: (1)人格特質; (2)自我概念; (3)自我效能; (4)生涯態度; - 18 -.

(30) (5)性別角色與多重角色衝突; (6)生涯相關資訊。而外在因素包括:(1)性 別、種族、年齡歧視;(2)刻板印象;(3)職業條件限制;(4)他人影響;(5) 學用不符; (6)過去阻礙的延續; (7)缺乏生涯相關課程的輔導(引自洪立,2003; Creed & Bartrum, 2004)。 而 Sobol(1963)、Nieva 和 Gutek(1981) 、Swanson 和 Tokar(1991a)則 分為三類來探討生涯阻礙因素。Sobol(1963)提出影響女性決定外出工作的三 大因素,分別為家庭方面的因素、個體教育背景及工作經驗、個體態度及經濟狀 況(引自 Swanson & Tokar, 1991 a)。Nieva 和 Gutek(1981)也提出三類的影 響因素,包括個體特質、心理態度與情境因素。個體特質包括種族、年齡及教育 程度;心理態度包括個體對工作的態度、對身兼職業婦女與母親的態度;情境因 素包括來自丈夫、來自子女、是否因工作遷居、以及先前的工作經驗(引自 Swanson & Tokar, 1991 a)。而 Swanson 和 Tokar(1991a)則分為社會或人際因素、態 度方面的因素、及個體背景與環境互動的因素。社會或人際因素包括來自原生家 庭的影響、自己未來的婚姻狀況與子女數;態度方面以個體內在的興趣及自我觀 念為主;至於個體背景與環境互動因素包括性別、年齡、種族、教育訓練背景等。 London(1997)認為阻礙源自於個體、環境、以及個體和環境的交互作用, 因此生涯阻礙包括失落(失業或缺乏支持系統)、生理和精神上的有害因子(年 齡、慢性疾病)、改變(新工作、雇主、工作地點)、衝突(角色間)、增加工 作要求(不公平待遇)、不得志(工作與能力不符)、缺乏回饋、與悲觀態度。 而 Lent 等人(2002)則認為生涯阻礙包括:經濟、能力不足、問題解決力不佳、 憂鬱、時間管理問題、與負向社會/家庭影響。 由上述文獻可發現,無論是按內、外在阻礙來分類,亦或是將生涯阻礙做三 類的分法,生涯阻礙不外乎來自個體,包括年齡、性別、種族、教育背景等;來 自家庭,包括婚姻狀況、子女數、與經濟狀況等;來自個體態度,包括興趣與自 我觀念;以及來自外在環境,包括生涯相關訊息的獲得及職業條件限制等因素。. - 19 -.

(31) (二)生涯阻礙在生涯發展上的重要性 生涯阻礙在生涯發展的過程中扮演重要、實際但卻常被忽略的角色,生涯阻 礙因素常是造成生涯發展不順的主要關鍵(田秀蘭,2000)。生涯阻礙的概念, 早期受到對女性生涯發展課題的重視而產生。對於生涯阻礙因素的探討,有助瞭 解一般女性在生涯發展過程中無法成為事業高成就者的原因(李詠秋,2002)。 Matthews 與 Tiedeman(1964)認為女性會比男性更關心性別差異所造成的生涯 阻礙,女性的能力未獲得充分發揮,以致於女性常成為低成就者。 此外,根據研究證實,在做生涯探索的過程中若遭逢過多阻礙,將使其不能 獲得較佳的生涯決策,進而影響其生涯發展(李詠秋,2002)。生涯阻礙與生涯 發展、生涯決策及生涯自我效能存在顯著的負相關,若個體對自己的能力瞭解充 分,有足夠的信心,將會提升個體自我效能,降低生涯的阻礙,有助生涯的決策 與發展(田秀蘭,2000;李詠秋,2002;洪立,2003;陳麗如,1994)。 Holland、Gottfredson 和 Power(1980)指出,外在環境或個體心理上的阻 礙因素,將影響個體做生涯決策的品質。個體若對自己生活目標、興趣和才能有 清楚意向,則在做決策時較不會遭遇困難(引自陳麗如,1994)。 Swanson 與 Tokar(1991a)認為處理個體的生涯發展阻礙因素,可以避免阻 礙個體未來的生涯發展,因此發展一個生涯阻礙的評量工具是必要的。且瞭解生 涯阻礙,有助於解釋職業選擇過程與未定向原因(Swanson & Tokar, 1991b)。 由此可知,生涯阻礙是造成生涯發展未定向的主要關鍵,也是瞭解女性無法 成為事業高成就者的原因,因此對於生涯阻礙因素的瞭解,有助瞭解生涯未定向 的原因。. 二、生涯阻礙的評量工具 目前有關生涯阻礙的評量工具眾多,各研究依據不同研究對象與需求加以修 訂,發展出適合的研究工具,以下將分述之:. - 20 -.

(32) Swanson 和 Tokar(1991b)以 558 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編製生涯阻礙因素 量表(Career Barriers Inventory,簡稱 CBI),內容包括 18 個分量表: (1) 性別歧視; (2)缺乏信心; (3)多重角色衝突; (4)子女干擾; (5)年齡和種族 歧視; (6)性別角色衝突; (7)不適當的經驗或訓練; (8)不被重要他人支持; (9)對未來不確定; (10)未決策或資訊不夠; (11)對生涯不滿意; (12)需要 重新安置;(13)不知道如何找工作;(14)就業市場過於飽和;(15)不確定結 婚生子的計畫; (16)缺乏伴侶的支持; (17)不被鼓勵進入非傳統的學習領域; (18)身體狀況不佳。 Swanson、Daniels 與 Tokar(1996)認為原量表向度過多,因此將其修訂為 十三個分量表: (1)性別歧視; (2)信心不足; (3)多重角色衝突; (4)子女與 工作要求衝突; (5)種族歧視; (6)準備不足; (7)他人不贊同; (8)抉擇困難; (9)工作不滿; (10)選擇非傳統職業的困擾; (11)健康問題; (12)職業市場 限制;(13)工作適應困難(引自楊淑珍,1998)。 而國內,陳麗如(1994)以台灣學生為研究樣本,發展本土的「生涯發展阻 隔因素量表」 。其內容包括: (1)意志薄弱; (2)科系選擇; (3)猶豫行動; (4) 特質表現; (5)方向選擇; (6)資訊探索; (7)學習狀況; (8)學習困擾,共八 個因素。但田秀蘭(1998)卻認為陳麗如只探討了就學階段所遭遇的生涯阻礙, 因此乃進一步探討學生在畢業後,對職業、婚姻或家庭可能知覺到的阻礙,編製 出一套「生涯阻礙因素量表」,內容包括:(1)自我認識;(2)性別上的差別待 遇; (3)家庭責任; (4)學校科系; (5)他人支持; (6)對女性的態度; (7)多 重角色壓力; (8)不鼓勵選擇非傳統職業; (9)對工作不滿; (10)競爭條件; (11) 不可控制之個體條件;(12)婚姻及子女問題,共十二個因素。 此外田秀蘭(2000)針對生涯阻礙因素與職業選擇適配性所做的研究顯示, 女性的年齡、學業成績、生涯阻礙、女性化特質能有效預測職業選擇適配性,而 男生則無法有效預測。研究者認為造成男女間有差異的現象,可能是問卷內容所 致,在問卷中提到女性化特質,致使男性呈現不顯著狀態,因此研究者認為此份 - 21 -.

(33) 問卷需經過修訂。而田秀蘭(1998)也提到陳麗如(1994)的「生涯發展阻隔因 素量表」只探討了就學階段所遭遇的生涯阻礙,對於職業、婚姻或家庭可能知覺 的阻礙未加以探討,而因為許多研究生正考慮結婚議題或已步入婚姻階段,婚姻 與家庭阻礙應列入探討,以瞭解此變項是否對研究生的生涯造成阻礙。此外, Swanson 和 Tokar(1991b)的研究也顯示,不同性別所知覺到的生涯阻礙是有差 異的,因此本研究乃選取陳麗如(1994)針對本國文化所發展出的「生涯發展阻 隔因素量表」為主,輔以田秀蘭(1998)所編製的「生涯阻礙因素量表」中有關 婚姻、家庭與性別因素之題目,加以修訂,編製出「生涯阻礙量表」 ,作為本研 究之研究工具。. 三、生涯阻礙的相關研究 以下將分別呈現目前與生涯阻礙有關之研究,包括生涯定向、性別、就讀學 院、年齡、以及工作經驗,再進一步說明這些研究結果對本研究所提供的啟發。. (一)生涯阻礙與生涯定向 根據多項研究證實,生涯阻礙與個體生涯發展有高度負相關,即在做生涯探 索的過程中若遭逢過多阻礙,將使其不能獲得較佳的生涯決策,阻礙愈高者,愈 容易有生涯未定向的情況產生(田秀蘭,2000;李詠秋,2002;陳麗如,1994; Swanson & Tokar, 1991b)。 Osipow、Carney 和 Barak(1976)的研究指出,造成個體生涯未定向的原因 有四: (1)對決策缺少應有的概念與信心; (2)知覺外在阻礙因素; (3)選擇衝 突的存在;(4)個人衝突的存在(引自洪立,2003)。 袁志晃(2002)針對台灣大三學生所做的研究顯示,大學生的生涯發展阻礙 與個人生涯定向與否具有相當密切的負向關連,且大學生的生涯發展阻礙,主要 來自「猶豫行動」、「方向選擇」、「科系選擇」、「資訊探索」等四方面。. - 22 -.

(34) Creed 和 Bartrum(2004)根據高三學生的研究發現,生涯阻礙會影響生涯目 標的達成,阻礙高的人,會限制職業目標的發展。 綜合上述,生涯阻礙與個體生涯定向與否,存在高度負相關,阻礙高者其生 涯較缺乏定向,而研究者認為未來職業選擇即為生涯定向的其中一環,是故在本 研究中,乃以生涯阻礙為本研究之研究變項,以此瞭解生涯阻礙與未來職業選擇 適配性的相關。. (二)性別 生涯阻礙,起源於女性主義抬頭,在過去社會中,女性的確遭受到許多壓抑, 使得在生涯發展過程中遭遇到的阻礙較男性為高。因此 Betz 和 Fitzgerald (1987)、王玉珍(1998)、許鶯珠(2001) 、傅琇悅(2001)等均展開一系列針 對女性生涯發展所做的研究,其研究結果發現,女性在選擇非傳統職業時,阻礙 是顯著較高的。Russell 和 Rush(1987)針對女性從事管理行業所知覺的阻礙因 素做調查,共歸納出六點: (1)管理特質的適當性; (2)家庭社會因素的顧慮; (3)來自工作環境與組織中的阻礙; (4)教育背景或工作經驗方面的限制; (5) 女性的顧慮;(6)未來部屬的抗拒(引自傅琇悅,2001;楊淑珍,1998)。然而 今日社會講求男女平等,因此由單一性別來探討生涯阻礙議題,顯得較缺乏系統 與全面性(Swanson & Tokar, 1991b)。況且由文獻發現,男女遭逢的生涯阻礙 的確有差異存在(田秀蘭,1998a;Swanson & Tokar, 1991b),因此同時探討 兩性的生涯阻礙是必要的,且能兼顧兩性之生涯發展,也才能針對不同性別發展 出適合的輔導方針。 在性別部分的研究顯示,男女生所知覺到的生涯阻礙是有差異存在的。 Swanson 和 Tokar(1991b)的研究結果顯示,男性與女性知覺到的生涯阻礙因素 不一致,女性在性別歧視、子女干擾與年齡和種族歧視此三項所知覺到的阻礙較 男性高;男性則對性別角色衝突、不確定結婚生子的計畫與身體狀況不佳三者所 知覺到的阻礙較女性高。Mau(2000)對美國和台灣兩組大學生所進行的研究發 - 23 -.

數據

表 2-1  Holland 類型論的人格類型與職業環境類型  類型  典 型 個 人 風 格  典型職業  實  際  型  (R)  此類型的人具有順從、坦率、謙虛、自然、堅毅、實際、有理、害羞、穩健、節儉等特徵。其行為表現為: 1
表 3-5  生涯阻礙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因素  題目  方向選擇 科系選擇 婚姻與家庭 猶豫行動 意志薄弱 資訊探索 學習困擾 性別困擾  23.我很積極的去探索與自己  未來發展有關的方向。  .795 
  15.我常接觸與自己未來發展  方向有關的資訊。  .734  25.我知道自己真正想發展的  方向是什麼。  .683  26.我對自己的未來已經做好  規劃。  .663  27.我知道用什麼方法達到我  所期待發展的目標。  .628  31.我已經決
表 4-6  不同性別與學院別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分數上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目標決定 自我評估 自我瞭解 N  M  SD  N  M  SD  N  M  SD  男生  理學院  85  3.06  .48  89  3.02 .48  89  2.88  .55  工學院  108  3.02  .45  111  3.03 .48  111  2.88  .55  文學院  22  3.21  .45  25  3.22 .38  25  3.15  .46  社會學院  20  2.95  .41
表 4-8  工作經驗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各分量表分數上的相關摘要表  目標  決定  蒐集職 業資訊  自我 評估  目標 選擇  自我 瞭解  效能 總分  正式工作經驗  .24 ** .20 ** .20 ** .21 ** .21 ** .25 ** 與系所相關之正 式工作經驗  .27 ** .21 ** .21 ** .22 ** .21 ** .29 ** 兼差或工讀經驗  .15 ** .13 ** .13 ** .10 * .05  .14 ** 與系所相關之兼 差或工讀經驗  .21 *
+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3.16 Career-oriented studies provide courses alongside other school subjects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the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They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for their future under the three-year junior and three-year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more frontline teachers and educators realise the importance of career and life

- To provide career and life planning education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to develop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mselves in the context of whole-person development.

2   OLE,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the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consists of five areas, i.e. Moral and Civic Education, Community Service, Career-related Experiences,

1 The five components of OLE are: Aesthetic Development, Physical Development, Moral and Civic Education, Community Services, and Career-related Experiences.. learning

(2011).Linking learning to the 21st Century:Preparing all students for college, career, and civic participation.Boulder, CO: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Center.

(1)領有社會工作師、心理師證書或取得 GCDF(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 tator)全球職涯發展師證書、CDFI(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

(1)領有社會工作師、心理師證書或取得 GCDF(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全球職涯發展師證書、CDFI(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