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涯發展之內涵與相關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生涯發展之內涵與相關理論

本節從生涯的定義與內涵開始探討,再介紹生涯發展理論及生涯選擇理論。

壹、生涯之定義與內涵

「career」一詞可以翻作生計或生涯,根據《牛津辭典》的解釋為「一生的 發展與進步」(吳思達,2005)。關於生涯的定義有許多學者提出,Super(1980) 將生涯定義為一個人在一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組合和順序,如家庭主婦、學生、

公民、工人等,並由此表現出獨特的自我發展類型。Barley(1989)將生涯視為 一個職業,個人在工作場域中遇到的升遷、移動的過程和路徑。

國內學者林幸台(1987)指出生涯即是在人的一生當中,所有進行過的活動與 產生的經驗,包含從事的行業、職位及其他非工作的角色活動例如父母角色,多 種角色同時存在且並存。

貳、生涯發展理論

生涯發展的理論包含很多層面,例如:職業選擇的發展性、自我發展理論、

職業抱負與生涯規劃(吳芝儀,2000)。以下將介紹關於生涯發展相關的理論。

一、Ginzberg 等人的生涯發展理論

Ginzberg、Ginsburg、Axelrad 及 Herma 等人於 1951 年研究發現,職業選擇 是一個發展性過程。他們將此過程分為三階段:

(一)幻想期(出生至十一歲):對於所有職業工作的想像通常以角色扮演 的方式來進行,從遊戲中獲得該職業的初步認識。在這時期也可能模仿父母的職 業,在角色扮演來體驗職業工作。

(二)試驗期(十一至十七歲):進入青少年後,開始會對未來有更深一層 的想像,並會經歷四個階段:1.興趣期:開始以興趣為出發點探索;2.能力期:

除了興趣以外還會考量到自己的能力是否可達到該目標;3.價值期:會考量到該 職業是否能滿足自我價值的程度;4.轉換期:青少年會知曉接下來需要為自己的 職業選擇承擔責任。

(三)實際期(十七至成人初期):青少年對職業已經有更具體的認識,亦 可區分三階段:1.探索期:對職業有充分的了解,探索期將有興趣的職業範圍縮 小;2.具體期:已選擇特定職業,但也有變化的可能;3.特定期:已決定某一職 業,並開始接受訓練。

當初Ginzberg 等人研究認為,因人的一生無法倒退,因此 Ginzberg(1972) 非常強調早期職業選擇的重要性,十年後Ginzberg 又修正了他的觀點,強調當 我們實際到工作場域中獲得的經驗也會影響人對職業的選擇方向(吳芝儀,2000)。

由Ginzberg 等人的理論可發現,兒童從小時候就會開始自主想像體驗各種 工作,因此家長、教師可從遊戲中帶入各式各樣的職業角色,讓兒童對社會上的 職業有更多的想像;青少年進入試探期後,根據自我興趣、能力、價值去盡情嘗 試、覺察自己的潛能所在。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十一歲,正好在試驗階段,經由 家長、老師加以引導,定可讓學生對於自我價值與職業想像能更加具體連結。

二、Super 的生涯發展理論

Super 將 Ginzberg 等人的生涯發展理論做了整理,並於 1990 年修正為「生 涯彩虹理論」(朱湘吉,2011)。以下將分為生涯發展階段及生活彩虹圖兩部分 來探討。

(一)生涯發展階段

Super 將生涯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分述如下:

1.成長階段(出生至十四歲):這時期最重要的是自我概念的發展,經由家 庭或學校探索,興趣和能力亦逐漸重要。此階段的任務為培養對工作應有的態度。

2.探索階段(十五至二十四歲):在學校及青少年的生活場域中盡情探索,

找尋自己適合的職業;年齡漸長,可能已進入職場做訓練,並隨時提出修正、檢 討。這時期會鎖定目標,找尋心目中理想的工作。此階段的任務為鎖定自己的職 業偏好並努力嘗試。

3.建立階段(二十五至四十四歲):多數人在此階段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

穩定下來長期發展。此階段的任務為鞏固自己的職涯現況,學習與他人建立良好 關係。

4.維持階段(四十五至六十四歲):在職場上有一定的成就,試著努力去挑 戰該職業更高深的問題。此階段的任務為在職場上保持應有的地位與成就。

5.衰退階段(六十五歲以後):從工作中退休,發展新的生涯規劃。此階段 的任務為開始發展非職業的興趣與角色。

Super 認為生涯發展的核心是發展性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指的是個人 如何看待自己及所處的環境,是個人與社會間動力互動歷程的反映(吳芝儀,

2000)。

從Super 的生涯發展理論當中可以看出幾個特點:1.每個人因為性格、特質 的不同,選擇的職業也不盡相同;2.每個人的生涯發展過程中,若加以引導,可 以促進個人對於個人職涯的看法,對於自我概念的形成也可更加成熟;3.生涯組 型(career pattern)即我們對於工作的看法、職業階層等均受個人父母影響。

(二)生活彩虹圖(life-career rainbow)

Super 指出,人生是多重角色的組合,生活彩虹圖幫助多元的職業概念化,

它可以顯示各種角色的自我實現、角色衝突以及角色選擇的決定因素。朱湘吉

(2011)指出,Super 認為人生好比彩虹,他描繪出「生活彩虹圖」(life-career rainbow),圖形中由時間、廣度和深度所組成:時間代表一個人的年齡或生命 歷程為基礎,分為成長、探索、建立、維持和衰退;廣度代表著人一生當中所扮 演的角色;深度指的是在扮演某角色時投入的程度。在此圖形中表示出人的一生 會有好幾個變化,形成不同的「生活風格」(life style),成為了特別的「生活 空間」(life space)和「生活循環」(life cycle),整體組成的結構則為「生活 組型」(life pattern)。如圖 2-4 所示。

圖 2-4 生活彩虹圖。

資料來源: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40。

由Super 的生活彩虹圖中可發現,即便兩個人從事同樣行業,但不同的人由 於他的生命歷程、扮演角色及投入程度的不同,也會造就出不一樣的人生。今日 世界轉變快速,在不同時期、不同角色轉換間,我們都需要不斷的學習,才能避 免太早進入衰退期。

三、Schein 的生涯發展理論

Schein(1978)則將生涯發展分為九個不同時期,且詳細描述每時期的目標與 挑戰,分述如下:

(一)成長、幻想與探索(0~21 歲):發展有助於職業選擇的基礎,並從 生活當中找尋典範人物作為學習模範。在學校中應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從活動中 培養個人特質,發展動機與未來工作的企圖心。

(二)初進工作世界(16~25 歲):學習如何求職、進入工作的世界。調 整自己以使自己的需求符合工作的要求。

(三)基礎訓練(16~25 歲):盡快了解公司組織文化,適應工作的速度 與進度,學習如何與同事相處,克服在工作上遇到困難的恐懼。

(四)生涯早期的工作者(17~30 歲):從依賴別人到開始獨立完成工作,

在此階段可能會依據自己的興趣考量、組織文化,考慮是否要續留在原單位或轉 調至其他單位另謀他就。

(五)生涯中期的工作者(25~35 歲):這時期選擇一項專長並持續深造,

在某領域中努力達到卓越,也有可能要學著處理工作中的挫敗;也試著挑戰更高 難度的工作目標,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典範,成為別人的模範。

(六)生涯中期的危機(35~45 歲):開始評估自己未來的生活,考量工 作對於自己現在生活的重要性。

(七)生涯晚期擔任領導者與否(40 歲~退休):擔任領導者關心組織的 利益,運用自己的能力並整合別人的貢獻,將組織帶到高峰;未擔任領導者則保 持技術方面的才能,擴展多方的興趣。

(八)衰退與責任解除(40 歲~退休):評估事業生涯的歷程,準備將權 力轉移、責任的減弱,準備退休生活。

(九)退休:適應新的生活型態,運用經驗繼續幫助其他尚在工作的人員。

Schein 提到每個階段都有需要面對的課題及特定的任務,他更具體地舉例出 遇到的困難。如:在成長、幻想與探索時,我們經由心理測驗與諮詢中得到有關 生涯的訊息(黃惠惠,1989)。

四、Greenhaus 的生涯發展理論

Greenhaus(1986)也將生涯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分述如下:

(一)準備工作期(0~25 歲):發展工作選擇,完成學校教育;所需要的 任務為職業的教育訓練。

(二)進入組織期(18~25 歲):開始在公司謀職,進入職場;此階段的 重要訊息為將個人才能、價值與組織文化結合。

(三)生涯早期(25~40 歲):學習工作組織與規範,融入組織並追求夢 想;此階段的重要訊息增加競爭力,工作與非工作需平衡,開始思考生涯策略。

(四)生涯中期(40~55 歲):重新評估生涯的方向,保持工作生產力;

階段的重要訊息為組織未來計畫與需求,改善現在工作的可行性。

(五)生涯晚期(55 歲以後):維持自尊,準備退休;階段的重要訊息考 慮退休後的心態調整、生活型態,思考推修後所需的個人資源等。

五、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Erikson(1963)提出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認為人生是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歷程,

每個人在發展過程中透過自我認定、統整的發展,逐漸成為完整的人。將人的一 生劃分成八個階段,在每個階段都有相對應的階段任務與危機,當發展順利時表 危機解除,反之則會遇到焦慮或困難。Erikson 所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論如表 2-3:

表 2-3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與任務危機

階段 年齡 階段發展任務與危機 階段特徵

一 0~1 歲 信任 vs.懷疑 建立與他人、環境的信任感。

二 2~3 歲 自律 vs.羞恥 體驗自我控制的能力。

三 3~6 歲 主動 vs.罪咎 對環境充滿好奇,出現性意識。

四 6~11 歲 勤勉 vs.自卑 擴展對社會環境的理解,發展適宜的 角色認同,參與社會事務。

五 11~18 歲 自我認同 vs.困惑 與父母分離並成為一獨立個體,性別 角色認定的矛盾衝突開始增多,具有 自我認定感的人將發展出穩定的自 我概念。

六 成年期 親密 vs.疏離 與別人形成真誠的親密關係。

七 中年期 精力充沛 vs.停滯 超越自我,實際參與對下一代的照顧

七 中年期 精力充沛 vs.停滯 超越自我,實際參與對下一代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