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美塔學理論

此節針對美塔學之緣起與美塔學三大內涵進行整理與說明:

壹、美塔學之緣起

美塔學於2006 年李偉俊提出,是李偉俊在與其他教授合作創造力相關計畫 時所悟出的的一種創造力理論構想,爾後將此理論實際運用到教育實習教師身上 獲得教育部獎勵後,決定將此構想發展成為一理論(李偉俊,2011)。因其三大 理論內涵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公式(E=MC2)有異曲同工之妙,故又稱「教育 相對論」(李偉俊,2018)。

李偉俊長期在資優教育及創造力教育方面耕耘,發現大多數研究者對於創造 力多著重在如何使學生產生創造行為和表現,不是培養學生內在創意思考、自我 引導與成長的能力。面對多變的世界我們都需要創造力思考的能力,然而創思是 一個複雜且廣泛的心理歷程,需要自我監控、自我調節等策略,不能一直仰賴老 師的刺激與引導。因此李偉俊於2006 年提出了新的觀點:透過教育的過程中培 養學習者針對自我創思的心理歷程採取後設認知的方式,隨時反思自己的想法,

持續改善與精進自己的創思心理運作,也就是「後設認知取向的創造力」。因此 可將美塔學理論看成「統合後設認知與創造力」的理論構想。

由上述原因可知,後設認知在美塔學理論扮演相當重要的概念,而美塔學

「Metalogy」的命名,最起源於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的字根 meta。

Meta 在臺灣翻譯為「後設」,意指以超然或旁觀的立場來看事物,對事物 有更普遍性和更成熟的理解(邱上真,1989)。在維基百科查詢「meta」的結果,

meta-源於希臘語前置詞與前綴μετά,意思是「之後」、「之外」、「之上」、

「之間」。因此後設的意思便是「超越什麼的什麼」、「關於什麼的什麼」。例 如:若物理上的現象是目前科技無法解釋的稱為「形上學」,英文為 metaphysics,

意味物理學的「後設」學問;meta-analysis 意指整合分析、後設分析,將多個研 究結果「整合過後」的統計方法。從這些舉例皆可看到,meta 意味著更高深一 層的涵義。

因此,李偉俊將美塔學理論英譯為Metalogy,剛好結合其理論裡「後設認知」

的概念,也可將理論其「美」與「站在金字塔頂端思考」的兩大主軸結合於英文 名字中。Metalogy 雖然可以翻譯為「後設學」或「整合學」,但「美塔學」既結 合音譯與意譯,因此更可以精確地描述出理論之內涵。

關於美塔學詳細的字義,分述以下:

1.美塔學「美」之內涵

人們在進行思考與行動時,最重要的考量是「正向思維」、「樂觀思維」和

「美善思維」的觀點。李偉俊(2011)指出,良好美善的思考,將可有效促進社會 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推進,若是反其道而行,對萬物存有欺壓毀壞之心,將造成 惡的循環。

2.美塔學「塔」之內涵

個體在思考與行動時,如同站在金字塔頂端,同時進行創造力思考、後設認 知思考及同時相對思考(李偉俊,2011)。個體一旦運用了高層次的思考方式後 將可超越問題原本的限制,產生更大的空間,去討論、協調與擬定解方,面對問 題時能有更多不同的解決策略及選擇,在多樣化的選擇中找出最佳的方案,如此 一來進行決策時方可達到「雙贏」的結局。

將上述三項最後形成完整的美塔學三大內涵,如圖2-1 所示。

圖 2-1 美塔學三大內涵 資料來源:李偉俊(2018a:77)

貳、美塔學理論之三大內涵

以下就美塔學三大內涵創造力、後設認知及同時相對思考進行文獻探討。

一、創造力(creativity)

(一)創造力的定義

創造力是人類科技與文明得以不斷進步的動力,在歷史上可以看到創造力帶 給人類進步時常扮演重要的角色(楊坤原,2001)。

「Creativity」此一名詞有許多學者提出,Guilford(1950)認為創造力是指富有 創造力的人所具有的特性,也可以說是一種創造的行為(Creative Behavior),一個 人的心理生理狀態與他們的發散思維(divergent thinking)表現相關,而注意力 和動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Guilford 從思考的角度來看,於 1971 年提出創造力 的因素:敏覺力(sensitivity)、流暢性(fluency)、變通性(flexibility)、獨創 性(originality)和精進性(elaboration)等基本能力所組成。賈馥茗於 1976 年 提出,創造力即在探索的過程中,利用思考能力,經過流暢、變通、獨創等人格 特質,做出創新的行為。

饒見維(2005)對「創造思考」也有一番見解:當面臨新的挑戰、舊問題或 任務時,以彈性、變通的思考方式提出新的想法,就是在進行創思活動,我們也 可以把創思的結果稱為「創意」或「創作」。

Davis (1986) 認為創造力教學要達成以下七項目標:1.讓學生成為具有創造 態度的人。2.讓學生更了解創造力的定義。3.讓學生喜歡從事創造力的活動。4.

學生能應用創造性方法解決問題。5.加強學生創造方面的人格特質。6.協助學生

資料來源:劉世南、郭誌光(2011)。

由上述各家學者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發現到創造力有許多不同方面的詮釋,

概念 學者 對於創造力的定義

1.創造力是創新未曾 有的事物。

Barron,1969 Sanderlin,1971

賦予某種新事物的能力。

是一種無中生有的能力。

2.擁有創新的生活方 式的能力。

Maslow,1959

Hallman,1963

創造求自我實現,自我實現的創造力表

Dewey,1910 Torrance,1962

創造為問題解決的心理歷程。

Dewey,1910 Torrance,1969

運用創造思考以解決問題。

Guilford,1956 由敏覺力、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和 精進性等基本能力所組成。

6.創造是一種人格傾 向,具有創造傾向者 更能發揮其創造力的 效果。

Maslow,1959

Rookey,1977

自我實現的創造力直接從人格中產生,

Mednick,1962 Wiles,1985

創造者為特殊需要或有用目的,將可連

Gowan,1972 郭有遹,1985

從認知、理性的到幻覺的、非理性的連 續體,應以整合的態度加以看待。

個體群體生生不息的轉變過程,以智、

情、意三者前所未有的表現。

但共通點都是「運用開放性的思維與行動,運用創意的發想,不同於以往的行為 改變我們的生活」。

(二)創造力的古典理論與當代理論

接下來研究者係根據李偉俊(2006)整理的創造力相關理論,進行文獻分析探 討,摘要如下:

1.古典創造力理論

(1)精神分析學派(Psychoanalysis)理論

精神分析學派者強調創作是一種潛意識能量的釋放,在每一次的歷程中都會 再本我與超我之間,藉著潛意識達到昇華或補償的境界。

(2)完形心理學派(Gestalt Psychology)理論

強調將舊有經驗重組解決問題,並用局部的推想整體的結局。有時候新舊經 驗連結的過程中會有頓悟產生。

(3)連結論(Association Theory)

連結論認為創造就是一種為獨特的目的將各種構想加以結合成為新的關係 的心理歷程。

(4)知覺概念理論(Perception-concept Theory)

主張知覺是神經系統中組織訊息的過程,創造的行為即產生新訊息的特徵,

例如利用視覺、聽覺察覺週遭事物的關係,是知覺與概念化的過程。

(5)人本心理學理論(Humanistic Theory)

認為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重視個體的潛能與人格特質,將創造力視為 一個人實現自我的現象。

(6)認知發展理論(Cognition-development Theory)

較偏重於創造思考歷程中的訊息處理歷程,認為創造力的形成和智力相同,

需要隨著智能的成熟和創造思考的培養發展而成。

(7)心理計量理論(Psychometric theory)

強調創造是一種心理作用的歷程,認為從心理測驗中可以辨別個人創造力的 高低,並強調擴散性思考與創造力的關係。

2.當代創造力理論

當代有許多學者對於創造力有不同想法,分述如下:

(1)Amabile 的脈絡觀點(A Context Perspective)

Amabile 認為「動機」與創造力是高度正相關的關係,若是人有強烈的內在 動機再加上外在動機將有助於創造力的發展。他認為創造力有三種內涵:領域技 能、創造性思考與運作技能、內在動機。當三種內涵交集越大,創造力就越高。

(2)Gardner 的互動觀點(An Interaction Perspective)

Gardner 以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為主要理論觀點,

提倡多元智能的創造力,認為每個人都擁有獨特的一套智力組合體系。Gardner

(1988)認為影響創造性有三大因素:個人、他人及工作三者互動的重要性,每 一個創造性的活動都是個體與他人、工作間獲得的事務而產生出來的。

(3)Sternberg 的投資觀點(An Investment Perspective)

Sternberg 在其《創造力投資理論》(Sternberg & Lubart, 1995)一書中指出,

創造就好像「買低賣高」的觀點,「買低」的意思是去找尋別人不要但卻有潛力 的創意或是主動追求未知的想法;「賣高」則是當此一想法獲得高度認同並可取 得利潤時就要賣出,並找尋下一個新的創新想法。

(4)Csikszentmihalyi 的系統觀點

Csikszentmihalyi(1996)提出創造力系統模式,認為創造力是受個人、領域、

學門三個因素交互影響互動所產生的。「個人」指在行業或組織機構而從事創造 的個體;「領域」指在進行創造時,所依據的該產業抽象的規則與符號系統;「學 門」係指一群能夠影響領域知識結構的人,係指具有「守門人」角色的學門或行 業之專家,決定了哪些創造或創作的產物可繼續留在領域當中(張雨霖、吳哲源、

陳學志,2013)。

(三)影響創造力的因素

楊坤原(2001)綜合各學者所述,將影響創造力的因素分為兩大類:內在因 素及外在因素,內、外在因素會交互作用影響人的創造力培養與表現,分述如下:

1.內在因素

(1)知識:先備知識的多寡,呈現在創造力的表現上。領域知識可以協助個人批 判、創新、思考,非正式的知識有時可促使人從不一樣的角度看事情。有相當程 度的先備知識後,可以在既有的架構中加入創造力思維使表現更上一層樓,使創 造力展現得更為活躍。

(2)思考風格:又稱為心智風格,Sternberg 和 Lubart(1991)將思考分為立法、司法 和行政三種類型。行政風格者喜好執行任務;司法型風格者傾向評鑑任務;立法 型風格者喜好沒有結構的任務,喜歡以自己的風格做事,立法型風格屬於最有效 的創意類型。

(3)人格特質:不同的人格特質的人創造力有明顯不同。創造力高的人通常擁有 求知慾高、願意冒險、自我獨立、勇敢、肯定自我、對未知持開放的態度等特質。

(郭有遹,1994)

(4)動機:動機是一切創造力的根源。內在動機可使一個人因為好奇心、求知的

(4)動機:動機是一切創造力的根源。內在動機可使一個人因為好奇心、求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