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高年級學童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小高年級學童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之行動研究"

Copied!
17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偉俊 博士

國小高年級學童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 之行動研究

研 究 生:余璨同 撰

中華民國 一○九年八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國小高年級學童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 之行動研究

研 究 生:余璨同 撰 指導教授:李偉俊 博士

中華民國 一 O 九年八月

(4)
(5)
(6)

致 謝

實在喜歡做課程、喜歡從研究中看見自我不足之處以滿足好奇心,開始進行 一連串開心且收穫頗多的行動研究歷程。

在此,想謝謝好多待我極好的貴人。

首先,感謝李偉俊老師,從一開始研討會投稿的細心陪伴、介紹美塔學,到 後來每次討論過程中都給予我鼓勵,勉勵我在去嘗試新事物並大步向前;感謝黃 琇屏老師溫暖的笑容,總能為我們的談話增加許多開心的笑聲;感謝饒見維老師 給予具體的建議,讓我對社會科學、行動研究了解的更為透徹。

謝謝參與課程活動的孩子們,你們和我一起瘋狂玩課程,過程中充滿歡笑與 淚水,有時候你們激烈的爭辯都讓我感受到你們對社會滿滿的正向能量;謝謝家 人總是做最佳榜樣,展現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支持我們做小孩的繼續深造;

謝謝朋友的支持,陪我一起討論課程,給予最中肯的建議;謝謝課程所的同學們,

永遠不會忘記一起去看日出的早晨;當然還有最可愛夥伴書漢,恭喜完成啦!

最後,想起余光中的台東一詩:「燈比台北是淡一點,星比台北卻亮得多;

人比西岸是稀一點,山比西岸卻密得多;港比西岸是小一點,海比西岸卻大得多;

無論地球怎麼轉,台東永遠在最前面。」能在抬頭就看見顆顆碎鑽星空、走出房 門對面就是蔚藍太平洋的浪漫台東唸書,是相當美好的回憶。

璨同 謹誌於 2020 年

(7)

國小高年級學童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 之行動研究

余璨同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摘要

生涯發展日益重要,世界變化快速,過去只注重學科成績的觀念 漸漸改變,取而代之的是「認識自己」,唯有知道自己的優點與專長,

再認識社會上不同的職業工作,掌握自己的長才與職業的適合度,才 能展現最佳的自己。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旨在探討以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對國小五年 級學生對未來生涯看法。以 Holland 的生涯選擇理論輔以 12 年國民 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核心素養為依據,配合美塔學的創造力、後設認 知、同時相對思考概念研擬三循環的行動研究課程方案,藉以瞭解學 生對未來生涯看法的情形、研究者在實施行動研究課程方案時遭遇之 問題與解決策略及研究者省思與成長。獲致結論如下:

一、多元化生涯發展課程教學,提升學生學習動機

二、專業職人現身說法掌握社會脈動,增進學生自我覺察,使不同特 長之學生獲得啟發

三、美塔學提供生涯發展課程具體的設計方向、明確的檢視課程角度 四、提供學生認識自我的空間,培養定義自我與勇敢表達的正向態度 五、透過對話討論,使研究者更了解學生生涯發展情況,教學相長

關鍵字: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生涯發展、行動研究、國民小學

(8)

An Action Research of Using Metalogy Career Development Curriculum for Fifth-Grade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 Tsan-Tong Yu

Abstract

Career development is getting more essential, world has been changing rapidl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s no longer the main concern; instead,

“knowing yourself” has gained its importance. Knowing one’s strength and expertise with knowledge of different jobs as well as careers is the only way to optimize one’s capability and match up to a certain career.

This thesis applies action research, aiming to see perspectives of fifth-graders on their future careers by implementing Metalogy Career Development Curriculum. A three-cycle course, based on Holland’s career choice theory supplemented by the essential literacy of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also with metalogy’s creativity,

metacognition, and Janusian thinking concepts, provides researchers

insights to understand students’ viewpoints on the future careers.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rse, problems, solutions, reflection and

development contribute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9)

1. Diversified career development curriculum enhances students' motivation of learning.

2. Professionals’ sharing of their insights into dynamic society encourages students’ self-exploration and inspir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potentials.

3. Metalogy provides practical directions for designing career development courses and specific angles to examine the courses.

4. Create a space for students to know themselves and cultivate positive attitude of self-definition and expression.

5. Dialogues and discussions enable research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students' perspectives of career development that benefits bo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sides.

Keywords: Metalogy, Career Development Curriculum, Career

Development, Action Research, Elementary School

(10)

目次

摘要...i

Abstract... ii

目次...iv

表目次...vi

圖目次...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美塔學理論...9

第二節 生涯發展之內涵與相關理論...22

第三節 美塔學理論應用之相關研究...32

第四節 生涯發展課程之相關研究...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43

第一節 行動研究法...43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44

第三節 行動研究循環與實施流程...46

第四節 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設計與實施...48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55

第六節 研究倫理...5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59

第一節 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之課程設計、實施歷程與省思檢討...59

第二節 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對學生之影響... 117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與成長...13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1

第一節 結論...141

第二節 建議...144

第三節 行動研究總省思...147

參考文獻...149

中文文獻...149

英文文獻...153

(11)

附錄...154

附錄一 攝錄影肖像權與作品學習單授權同意書...154

附錄二 教學觀察紀錄表...155

附錄三 興趣挖寶...156

附錄四 Holland 人格拼圖 霍蘭德職業島... 157

附錄五 性格心智圖...158

附錄六 行行出狀元 職業探索...159

附錄七 家人職業族譜...160

附錄八 學生訪問社工師信件...161

附錄九 學生訪問特效動畫師信件...162

附錄十 學生訪問音樂製作人信件...163

附錄十一 學生寫信草稿...164

附錄十二 超乎想像!工作大不同...165

(12)

表目次

表 2-1 創造力的概念、主張學者及其定義... 12

表 2-2 後設認知的學習理論... 16

表 2-3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與任務危機...27

表 2-4 生涯發展理論整理... 28

表 2-5 美塔學應用範圍之相關研究... 32

表 2-6 美塔學教育實務應用學位論文之相關研究... 34

表 2-7 國小學生生涯發展課程相關研究論文一覽表... 37

表 3-1 生涯發展課程實施大綱... 49

表 3-2 第一循環「我的未來不是夢—性格大探索」實施內容... 50

表 3-3 第二循環「職人訪問計畫—夢想中的職業」實施內容... 52

表 3-4 第三循環「尋找問題解方—世界大未來」實施內容... 53

表 3-5 質性資料代碼... 57

表 4-1 六大類型學生測驗結果... 72

表 4-2 超乎想像!工作大不同、職人訪問職業分類表...114

表 4-3 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對學生之創造力影響表... 121

表 4-4 霍蘭德島嶼心理測驗結果統計表... 124

表 4-5 選擇島嶼理由統計表... 125

表 4-6 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對學生之後設認知影響表... 132

表 4-7 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對學生之同時相對思考影響表... 137

(13)

圖目次

圖 1-1 核心素養的滾動圓輪意象... 2

圖 2-1 美塔學三大內涵...11

圖 2-2 太極圖... 19

圖 2-3 美塔學理論之應用範圍... 21

圖 2-4 生活彩虹圖。... 25

圖 2-5 Holland 生涯類型 職業興趣六角模式...30

圖 3-1 行動研究循環架構圖... 46

圖 3-2 行動研究流程圖... 47

圖 3-3 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三角檢證法... 56

圖 4-1 學生發想職業:DNA 工程學家...120

圖 4-2 學生發想職業:磁浮車研發人... 120

圖 4-3 學生發想職業:建築醫生... 120

圖 4-4 學生發想職業:氣氛製造者... 120

圖 4-5 學生發想職業:單人飛行器測試員... 120

圖 4-6 學生發想職業:數據偵探... 120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問題,第 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壹、研究背景

全球矚目的新銳歷史家Yuval Noah Harari 在其《21 世紀的 21 堂課》書中指 出,2050 年的就業市場將與現在截然不同,機器人將會改變所有工作型態(林 俊宏譯,2018)。2017 年,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發表

《未來工作:自動化、就業與生產力》報告,其報告指出,未來大約60%的職 業當中,至少三成的工作內容可被自動化,自動化程度最高的則是身體勞動工作,

有81%的工作將由機器人代勞(McKinsey&Company,2017)。

世界變化快速、無法預測,我們未來需要和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 慧)相互競爭,傳統記憶背誦、重複性瑣碎的工作將會被AI 取代。因此,現在 學生需要「認識自己的天賦」,培養「批判思考」、「創造力」、「問題解決」

與「關懷社會」這些AI 沒有辦法做到的能力,善用科技而不是被科技綁架,更 要「自主學習」,學著與「未知」相處。

在這個教育改革的大浪潮下,不同國家都開始發動大規模的教育改革與創新。

2019 年 6 月,未來親子平台邀請美國矽谷學校 Bullis Charter School(以下簡稱 為BCS)校長 Wanny Hersey 來台分享,她提到 BCS 的教學三大特色:個性化 學習與設定目標、強調成長型思惟和與世界接軌(張德齡,2019)。在全球化的浪 潮下,學校老師不只要教授知識型學科,必須教導學生認識自己的潛能,遇到困 難願意正向思考接受挑戰,並利用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解決世界上發生的 問題。

現在台灣邁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以下簡稱十二年國教),108 課綱已開

(15)

始正式實施,原本九年一貫的課本知識轉為生活技能、從學科能力轉為核心素養。

教育應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他人、社會和自 然的互動能力,應用所學去體驗生命意義,促進致力文化的永續發展 (教育部,

2014)。

十二年國教推動的核心素養包含三面九項,其內容如圖所示。素養一詞代表 著我們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反而要更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在「自主 行動」中,我們的教學裡,須慢慢培養學生自我精進、解決問題、規劃執行與創 新應變;在「溝通互動」中,學生要學會表達、運用科技獲得資訊素養與藝術與 美感涵養的能力;在「社會參與」中,要有公民意識、學會團隊合作與國際理解 的能力,這些能力都需融入生活情境當中,使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

圖 1-1 核心素養的滾動圓輪意象

資料來源:國家教育研究院。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3。

(16)

貳、研究動機

一、研究主題的確定

如果學生能在國小階段就開始融入生涯發展的課程,那麼就越能掌握開啟工 作世界之鑰(吳芝儀,2000)。十二年國教著重在「適性揚才」,過去只注重學 科成績、生涯發展單一的觀念漸漸改變,取而代之的是「認識自己」,唯有知道 自己的優點與專長,再認識社會上不同的職業工作,掌握自己的長才與職業的適 合度,才能展現最佳的自己。

研究者現於台中市幸福國小(化名)教書,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一些值得研 究的現象。研究者上學年度帶六年級,高年級學生在學習動機上比中低年級差,

詢問之下發現有些學生對於學科越來越難而想要放棄;也有學生認為學習跟生活 沒有關係、未來還太遠而不需努力。研究者問學生:「知道現在社會上有什麼職 業嗎?」學生回的答案不外乎是教師、醫生、警察、空服員等常見的職業。接著 提問:「有沒有想過未來你想從事什麼職業?」大部分學生回:「沒想過」,少 部分學生回答:「當電競選手。」更進一步詢問:「為什麼想當電競選手?」、

「當電競選手需具備什麼技能?」、「職業電競選手和平常在家打電動有什麼差 別?會遇到什麼困難?」學生無法清楚說出其職業工作內容,認為電競選手就是 很會打電動而已,產生認知錯誤。

從上述回應中,研究者發現三種現象:第一,學生不夠認識自己,對於自己 的潛能和能力認識不足,寒暑假也沒有多嘗試不同的體驗,不知道自己可以往哪 個方向發展,對於未來相當迷惘;第二,現在職業種類千百種,但學生對於社會 上的職業認知不多;第三,不夠認識世界,對於職業工作內容和實際認知有誤差。

於是研究者在六年級下學期,進行一場「職人寫信計畫」課程,26 位學生 從自我探索開始,接著每位學生選擇有興趣的職業,寫信訪問給26 位各行各業 職人。透過寫訪問信給不同職業的人,研究者看到學生的轉變:他們對這個廣大 的世界有更多認識,看到每個行業面對專業的態度,光鮮亮麗的背後需要付出多 少努力後,學生在課堂上開始更積極參與,同儕之間開始討論未來、積極思考現 在可以準備些什麼,並應用職人分享的信念成為人生的力量。這樣子的改變讓研

(17)

究者相當驚艷,因此想深入探討生涯發展與職涯課程之實施成效,此為本研究的 動機之一。

二、美塔學理論內涵與研究主題切身相關

美塔學構想係結合創造力理論與後設認知理論兩者所得出的複合式理論(李 偉俊,2008、2011),其主要內涵有三:創造力(Creativity)、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 與同時相對思考(Janusian thinking),意指當我們進行創造力思維時,我們必須像 是站在高塔上居高臨下的往下看,主動反思、考量到本身的行為是否美與善?是 否可為社會帶來美好等重要問題。

美塔學的發展從2006 開始至今,已有 30 餘篇相關實證性研究與論著,其中 包含美塔學構想源起、教育實習指導方案的習慣領域應用與分析、應用習慣領域 與美塔學解析阿里巴巴馬雲與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學校教育經營與實務、應用習 慣領域和美塔學雙理論的STEM 科普閱讀模式等。其中,美塔學理論最著名的 就是運用於幼兒教育的數感教育中,最終目標即為結合生活情境,將數學應用在 真實生活中,強調數學的實用性,提升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與自信心(李偉俊,2018)。

綜觀所述,美塔學理論正好是未來生涯發展教育所涵蓋的三大層面。教育不 斷改革的目的就是希望每位學習者都可藉由教育找到真正的自己,成為終身學習 者,在做自己有興趣的志業時同時又能為社會做出貢獻,達到「共好」的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就必須要不斷反思自己:這個工作還可以改進哪些部分?哪裡還有 我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這些也就是美塔學所說的創造力、後設認知及同時相對 思考之能力。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三、系統性的課程設計

研究者好奇,若是將此理論使用在國小階段的生涯發展課程,是否會引起學 生更高的學習興趣?研究若是用美塔學三大面向進行有脈絡的方式進行課程設 計,在教師教學設計上是否可以更有系統的呈現?學生學習、提問與反思情況為 何?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三。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旨在藉由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對國小學生未來之 影響,歸納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如下:

壹、研究目的

一、探討教師以美塔學三大內涵進行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設計、實施歷程與省思。

二、探討教師實施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生涯看法之助益。

三、了解教師進行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生之課程省思與成長情況。

貳、待答問題

依據上述目的,待答問題如下:

一、教師以美塔學三大內涵進行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設計、實施歷程與省思為 何?

二、教師實施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生之影響為何?

(一)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對學生之「創造力」影響為何?

(二)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對學生之「後設認知」影響為何?

(三)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對學生之「同時相對思考」影響為何?

三、教師進行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之課程省思與成長情況為 何?

(1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節分別對「美塔學」、「同時相對思考」、「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名詞 加以說明與界定,以利研究進行與討論。本研究重要名詞說明如下:

壹、美塔學

美塔學(Metalogy)係李偉俊所提出,將正向心理學、創造力教育理論與後 設認知理論統合而成之新興理論。美塔學包含三大內涵:創造力(creativity)、後 設認知(metacognition)和同時相對思考(janusian thinking)。美塔學的基本觀點 為,當進行活動或思考時,需同時考量「美」與「塔」兩大觀點:「美」強調人 在進行思考與活動時,需同時考量到「正向」和「美善」;之後再以「塔」的方 式跳脫原有的思考型態去深究每個行為背後可能產生的後果,就如同站在金字塔 的頂端,以創造性、後設性的方式思考問題(李偉俊,2013)。

本研究之生涯發展課程以美塔學三大內涵核心觀念為出發點,有系統的設計 適合國小五年級學生的生涯發展課程;學生於課程中不斷學習以創造力思維使自 我生活及社會更具意義、洞察自我想法的後設認知覺察力以及對所有事物練習以 同時相對思考方式進行反思,研究者並在行動研究過程中隨時檢驗課程對學生創 造力、後設認知及同時相對思考影響為何。

貳、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

生涯發展是一連續且階段性的動態歷程,同時每一發展階段皆有其不同的發 展任務(McDaniels & Gysbers, 1992;Super, 1976)。生涯發展課程係指帶領學 生做自我認識、生涯試探與職涯探索,形成對自我未來的想像,思考未來想要從 事什麼職業、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本研究之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分為三階段:人格與職涯興趣探索、職人訪問 與反思、問題解方與實踐。第一階段「人格與職涯興趣探索」著重在自我覺察,

從自身出發,看見自我的優缺點與特長,介紹生涯發展的重要與未來人生初探;

第二階段「職人訪問與反思」著重於深入了解職業內容、面臨困難、職業與自我

(20)

人格特質的適配性,藉由不同的專業職人實際分享深度討論社會上不同職業的樣 態與性格特質;第三階段「問題解方與實踐」,從職人的信件中討論、挖掘現今 社會存在的問題,深入探討並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分為研究範圍及研究限制,分別說明如下。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依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如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幸福國小五年三班,含男生18 人,女生 11 人,共 29 位學生。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跳脫學科範圍,利用綜合課融合各科目(國語、英文、數學、音樂、

體育等)的方式,透過研究者自編的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的實施為國小五年級學 生搭起自我性格探索與職業工作的橋樑,從生涯探索開始,研究學生在興趣與潛 能在哪一部分,接著在第二階段寫信訪問職人,第三階段將從職人的工作中找出 社會問題去尋找解方,進而實現自我。最後觀察研究者在此課程當中的省思與成 長。

貳、研究限制

基於人力、主客觀條件等因素,本研究可能有下列兩項限制:

一、研究方法限制

本研究採取採行動研究法,研究者即為教學者,且是研究學生之導師,故研 究結果可能因研究者的價值觀、人格特質、主觀意識而有不客觀情況產生。為避

(21)

免此現象發生,在研究歷程中,研究者將錄影、找諍友與同學年資深教師一同進 教室觀察,並同時輔以學習單、學生課後訪談、家長訪談、教師省思札記等隨時 修正教學。

此外,在進行生涯發展課程時,需注意課程是否符合美塔學理論所設計之活 動,同時也需要時刻注意學生當下之反應與回饋,由於班級學生無法進行隨機抽 樣分配,每位學生論述能力不一,也可能導致研究推論有所限制。

二、研究時間限制

本研究之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共三循環,歷時二十週,由於課程所需時間相 當長,扣除開學初需先穩定班級及學期末級務處理的時間,一學期中可進行行動 研究之時間僅剩三個月,較難看出學生的成長與改變。故研究者將本研究實施期 程橫跨上下兩學期,以利本研究更臻完整。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生未來職涯規劃的影 響。故本章針對研究主題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生涯發展之內涵與相關理論,第 二節為國小學生生涯發展課程之相關研究,第三節為美塔學理論,第四節為美塔 學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美塔學理論

此節針對美塔學之緣起與美塔學三大內涵進行整理與說明:

壹、美塔學之緣起

美塔學於2006 年李偉俊提出,是李偉俊在與其他教授合作創造力相關計畫 時所悟出的的一種創造力理論構想,爾後將此理論實際運用到教育實習教師身上 獲得教育部獎勵後,決定將此構想發展成為一理論(李偉俊,2011)。因其三大 理論內涵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公式(E=MC2)有異曲同工之妙,故又稱「教育 相對論」(李偉俊,2018)。

李偉俊長期在資優教育及創造力教育方面耕耘,發現大多數研究者對於創造 力多著重在如何使學生產生創造行為和表現,不是培養學生內在創意思考、自我 引導與成長的能力。面對多變的世界我們都需要創造力思考的能力,然而創思是 一個複雜且廣泛的心理歷程,需要自我監控、自我調節等策略,不能一直仰賴老 師的刺激與引導。因此李偉俊於2006 年提出了新的觀點:透過教育的過程中培 養學習者針對自我創思的心理歷程採取後設認知的方式,隨時反思自己的想法,

持續改善與精進自己的創思心理運作,也就是「後設認知取向的創造力」。因此 可將美塔學理論看成「統合後設認知與創造力」的理論構想。

由上述原因可知,後設認知在美塔學理論扮演相當重要的概念,而美塔學

「Metalogy」的命名,最起源於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的字根 meta。

Meta 在臺灣翻譯為「後設」,意指以超然或旁觀的立場來看事物,對事物 有更普遍性和更成熟的理解(邱上真,1989)。在維基百科查詢「meta」的結果,

meta-源於希臘語前置詞與前綴μετά,意思是「之後」、「之外」、「之上」、

(23)

「之間」。因此後設的意思便是「超越什麼的什麼」、「關於什麼的什麼」。例 如:若物理上的現象是目前科技無法解釋的稱為「形上學」,英文為 metaphysics,

意味物理學的「後設」學問;meta-analysis 意指整合分析、後設分析,將多個研 究結果「整合過後」的統計方法。從這些舉例皆可看到,meta 意味著更高深一 層的涵義。

因此,李偉俊將美塔學理論英譯為Metalogy,剛好結合其理論裡「後設認知」

的概念,也可將理論其「美」與「站在金字塔頂端思考」的兩大主軸結合於英文 名字中。Metalogy 雖然可以翻譯為「後設學」或「整合學」,但「美塔學」既結 合音譯與意譯,因此更可以精確地描述出理論之內涵。

關於美塔學詳細的字義,分述以下:

1.美塔學「美」之內涵

人們在進行思考與行動時,最重要的考量是「正向思維」、「樂觀思維」和

「美善思維」的觀點。李偉俊(2011)指出,良好美善的思考,將可有效促進社會 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推進,若是反其道而行,對萬物存有欺壓毀壞之心,將造成 惡的循環。

2.美塔學「塔」之內涵

個體在思考與行動時,如同站在金字塔頂端,同時進行創造力思考、後設認 知思考及同時相對思考(李偉俊,2011)。個體一旦運用了高層次的思考方式後 將可超越問題原本的限制,產生更大的空間,去討論、協調與擬定解方,面對問 題時能有更多不同的解決策略及選擇,在多樣化的選擇中找出最佳的方案,如此 一來進行決策時方可達到「雙贏」的結局。

將上述三項最後形成完整的美塔學三大內涵,如圖2-1 所示。

(24)

圖 2-1 美塔學三大內涵 資料來源:李偉俊(2018a:77)

貳、美塔學理論之三大內涵

以下就美塔學三大內涵創造力、後設認知及同時相對思考進行文獻探討。

一、創造力(creativity)

(一)創造力的定義

創造力是人類科技與文明得以不斷進步的動力,在歷史上可以看到創造力帶 給人類進步時常扮演重要的角色(楊坤原,2001)。

「Creativity」此一名詞有許多學者提出,Guilford(1950)認為創造力是指富有 創造力的人所具有的特性,也可以說是一種創造的行為(Creative Behavior),一個 人的心理生理狀態與他們的發散思維(divergent thinking)表現相關,而注意力 和動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Guilford 從思考的角度來看,於 1971 年提出創造力 的因素:敏覺力(sensitivity)、流暢性(fluency)、變通性(flexibility)、獨創 性(originality)和精進性(elaboration)等基本能力所組成。賈馥茗於 1976 年 提出,創造力即在探索的過程中,利用思考能力,經過流暢、變通、獨創等人格 特質,做出創新的行為。

饒見維(2005)對「創造思考」也有一番見解:當面臨新的挑戰、舊問題或 任務時,以彈性、變通的思考方式提出新的想法,就是在進行創思活動,我們也 可以把創思的結果稱為「創意」或「創作」。

Davis (1986) 認為創造力教學要達成以下七項目標:1.讓學生成為具有創造 態度的人。2.讓學生更了解創造力的定義。3.讓學生喜歡從事創造力的活動。4.

(25)

學生能應用創造性方法解決問題。5.加強學生創造方面的人格特質。6.協助學生 練習如何創造性的思考模式。7.不斷練習加強其創造思考的能力。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於2000 年綜合各學者的論述,歸納出創 造力的八大主張,如表2-1 所述:

表 2-1

創造力的概念、主張學者及其定義

資料來源:劉世南、郭誌光(2011)。

由上述各家學者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發現到創造力有許多不同方面的詮釋,

概念 學者 對於創造力的定義

1.創造力是創新未曾 有的事物。

Barron,1969 Sanderlin,1971

賦予某種新事物的能力。

是一種無中生有的能力。

2.擁有創新的生活方 式的能力。

Maslow,1959

Hallman,1963

創造求自我實現,自我實現的創造力表 現於生活中,做任何事具創信傾向。

創造與其說是一個人可能生產新事物,

不如說是一種生活方式。

3.創造力就是擁有解 決問題的能力。

Dewey,1910 Torrance,1962

創造為問題解決的心理歷程。

對問題形成新假設,修正或重新考驗該 假設,以解決問題。

4.創造力在思考力程 中有創造性的想法產 出,在思考結果表現 創造力。

Dewey,1910 Torrance,1969

運用創造思考以解決問題。

創造思考是一序列的過程,包含覺察問 題的缺陷、知識的鴻溝、要素的遺漏等,

進而發掘困難,尋求答案,形成假設、

再驗證假設,最後報告結果。

5.從分析的觀點提出 有關創造力的主張。

Guilford,1956 由敏覺力、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和 精進性等基本能力所組成。

6.創造是一種人格傾 向,具有創造傾向者 更能發揮其創造力的 效果。

Maslow,1959

Rookey,1977

自我實現的創造力直接從人格中產生,

做任何事都有創新的傾向。具有問題解 決或產出性特質。

創造行為表現的情感即為創造人格傾 向,包括冒險、挑戰、好奇心與想像力。

7.創造力是將可聯結 的要素加以聯合或結 合成新關係的能力。

Mednick,1962 Wiles,1985

創造者為特殊需要或有用目的,將可連 結的要素加以結合成新的關係之能力。

刻意將不同事物,連結成新的關係。

8.綜合論:創造是一 種綜合性、整體性的 活動,創造力是個人 整體的綜合表現。

Gowan,1972 郭有遹,1985

從認知、理性的到幻覺的、非理性的連 續體,應以整合的態度加以看待。

個體群體生生不息的轉變過程,以智、

情、意三者前所未有的表現。

(26)

但共通點都是「運用開放性的思維與行動,運用創意的發想,不同於以往的行為 改變我們的生活」。

(二)創造力的古典理論與當代理論

接下來研究者係根據李偉俊(2006)整理的創造力相關理論,進行文獻分析探 討,摘要如下:

1.古典創造力理論

(1)精神分析學派(Psychoanalysis)理論

精神分析學派者強調創作是一種潛意識能量的釋放,在每一次的歷程中都會 再本我與超我之間,藉著潛意識達到昇華或補償的境界。

(2)完形心理學派(Gestalt Psychology)理論

強調將舊有經驗重組解決問題,並用局部的推想整體的結局。有時候新舊經 驗連結的過程中會有頓悟產生。

(3)連結論(Association Theory)

連結論認為創造就是一種為獨特的目的將各種構想加以結合成為新的關係 的心理歷程。

(4)知覺概念理論(Perception-concept Theory)

主張知覺是神經系統中組織訊息的過程,創造的行為即產生新訊息的特徵,

例如利用視覺、聽覺察覺週遭事物的關係,是知覺與概念化的過程。

(5)人本心理學理論(Humanistic Theory)

認為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重視個體的潛能與人格特質,將創造力視為 一個人實現自我的現象。

(6)認知發展理論(Cognition-development Theory)

較偏重於創造思考歷程中的訊息處理歷程,認為創造力的形成和智力相同,

需要隨著智能的成熟和創造思考的培養發展而成。

(7)心理計量理論(Psychometric theory)

強調創造是一種心理作用的歷程,認為從心理測驗中可以辨別個人創造力的 高低,並強調擴散性思考與創造力的關係。

(27)

2.當代創造力理論

當代有許多學者對於創造力有不同想法,分述如下:

(1)Amabile 的脈絡觀點(A Context Perspective)

Amabile 認為「動機」與創造力是高度正相關的關係,若是人有強烈的內在 動機再加上外在動機將有助於創造力的發展。他認為創造力有三種內涵:領域技 能、創造性思考與運作技能、內在動機。當三種內涵交集越大,創造力就越高。

(2)Gardner 的互動觀點(An Interaction Perspective)

Gardner 以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為主要理論觀點,

提倡多元智能的創造力,認為每個人都擁有獨特的一套智力組合體系。Gardner

(1988)認為影響創造性有三大因素:個人、他人及工作三者互動的重要性,每 一個創造性的活動都是個體與他人、工作間獲得的事務而產生出來的。

(3)Sternberg 的投資觀點(An Investment Perspective)

Sternberg 在其《創造力投資理論》(Sternberg & Lubart, 1995)一書中指出,

創造就好像「買低賣高」的觀點,「買低」的意思是去找尋別人不要但卻有潛力 的創意或是主動追求未知的想法;「賣高」則是當此一想法獲得高度認同並可取 得利潤時就要賣出,並找尋下一個新的創新想法。

(4)Csikszentmihalyi 的系統觀點

Csikszentmihalyi(1996)提出創造力系統模式,認為創造力是受個人、領域、

學門三個因素交互影響互動所產生的。「個人」指在行業或組織機構而從事創造 的個體;「領域」指在進行創造時,所依據的該產業抽象的規則與符號系統;「學 門」係指一群能夠影響領域知識結構的人,係指具有「守門人」角色的學門或行 業之專家,決定了哪些創造或創作的產物可繼續留在領域當中(張雨霖、吳哲源、

陳學志,2013)。

(三)影響創造力的因素

楊坤原(2001)綜合各學者所述,將影響創造力的因素分為兩大類:內在因 素及外在因素,內、外在因素會交互作用影響人的創造力培養與表現,分述如下:

(28)

1.內在因素

(1)知識:先備知識的多寡,呈現在創造力的表現上。領域知識可以協助個人批 判、創新、思考,非正式的知識有時可促使人從不一樣的角度看事情。有相當程 度的先備知識後,可以在既有的架構中加入創造力思維使表現更上一層樓,使創 造力展現得更為活躍。

(2)思考風格:又稱為心智風格,Sternberg 和 Lubart(1991)將思考分為立法、司法 和行政三種類型。行政風格者喜好執行任務;司法型風格者傾向評鑑任務;立法 型風格者喜好沒有結構的任務,喜歡以自己的風格做事,立法型風格屬於最有效 的創意類型。

(3)人格特質:不同的人格特質的人創造力有明顯不同。創造力高的人通常擁有 求知慾高、願意冒險、自我獨立、勇敢、肯定自我、對未知持開放的態度等特質。

(郭有遹,1994)

(4)動機:動機是一切創造力的根源。內在動機可使一個人因為好奇心、求知的 慾望、為滿足自我興趣而努力向上,接受挑戰性工作會非常樂於嘗試,對於創造 力非常有幫助。

2.外在因素

(1)家庭方面:家庭的引導與教養方式對於學生創造力的展現也相當重要。同常 具有創造力的人家庭通常獨立且自由,不會限制太多,使學生在獨立自主的環境 上自由探索、積極從事各項活動。

(2)學校方面:教師的教學風格、課堂氣氛能影響學生的創造力展現。自由度高、

允許學生討論與發表的課堂,通常在這樣的教學課堂中較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3)社會方面:營造有利於創造力的文化、價值觀與環境將有助於創造力的展現。

綜合上述理論可發現,創造力在現代世界不可或缺,要不被機器人所取代,

腦袋必須時時擁有創新的思維。如果學校教師將創造力融入在各領域教學,將能 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對於各領域的創造力表現也會有相當大的幫助。

(29)

本研究在生涯發展課程裡融入了美塔學當中的創造力觀點,不僅教師學習單 裡有發散性思考提問以外,學生於訪問職人信件、解決社會問題時都是創造力的 訓練與展現,但在創造力發想的同時,我們又必須自我監控去思考這些創造力的 想法合不合宜,因此在以下即就美塔學的「後設認知」來進行探討。

二、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

關於後設認知的定義及學習理論分述如下:

(一)後設認知的定義

有許多學者提出後設認知的觀點,最早是由Flavell(1976)在《Metacognitive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提出後設認知的概念,係指「認知的認知」(cognition about cognition),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歷程、結果或任何有關事項的高層次思考 活動。國內學者多以「後設認知」稱之(張春興,1991)。

(二)後設認知的學習理論

很多學者提出後設認知的學習理論,以下以表格分述如下:

表 2-2

後設認知的學習理論 學者

(年份)

對後設認知之看法 涵蓋變項

Flavell (1976)

後設知識及後設經 驗;後設知識指個人對自 己的認知歷程、結果的知 識;後設經驗指個人對自 我認知歷程的主動監控、

調整與各個歷程的協調。

1.個人變項:又稱為學習變項,對於自 我和他人的內在與外在的認知。

2.工作變項:個體經由工作學習到不同 的資訊,影響到資訊的處理方式。

3.策略變項:個人學習的程序與策略。

Brown (1984)

後設認知是「知道的 了解」和「如何知道了解」。 個體對認知歷程的理解。

1.認知知識:對自己認知歷程的知識。

2.認知調整:對於活動進行監控、檢核 來預測結果。

(30)

學者

(年份)

對後設認知之看法 涵蓋變項

Paris (1988)

結合靜態的認知知識 與動態的認知監控結合,

知識需要被動態的監控。

1.認知的自我評估知識:

(1)陳述性知識:敘述工作相關知識。

(2)程序性知識:運用實際操作獲得解 決問題的知識。

(3)條件式知識:個體依客觀條件選擇 適當的陳述性、程序性知識,以完成 目標。

2.自我思考的經營:

(1)計畫:評估目標與選擇策略。

(2)評鑑:對自己或他人的情況做評估 (3)調整:經由監控認知,修正、引導 或改變策略。

Sternberg (1985)

智力三元論當中的後 設認知,兼具監控自我認 知與認知歷程。

1.確定需解決的問題

2.選擇較低層次的組成要素 3.可選擇一種或多種訊息表徵 4.選擇組成要素的策略

5.注意範圍與時間的分配 6.監控解題歷程

7.對外在回饋的感應 資料來源:整理自詹文宏(1993)。

綜合上述理論可發現,後設認知對每一個人的學習佔非常重要的角色,當學 會自我監控與隨時自我反思的能力,就能成為一個自律、對自我的學習負責的終 身學習者。

本研究在生涯發展課程裡融入了美塔學當中之後設認知觀點,包含「研究者」

及「學生」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研究者透過後設認知的思維模式,思考如何安

(31)

排符應學生未來職涯發展的生涯課程,透過動態的監控,將此課程提高層次,激 發研究者與學生的思考;第二部分為學生經過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後,對於自我 後設認知之影響。除了後設認知,我們還可以將思維模式再提高一層次,以下就 美塔學的「同時相對思考」來進行探討。

三、同時相對思考(janusian thinking)

同時相對思考目前尚未廣泛研究,因此本節文獻以提出者 Rothenberg、高 振耀的研究做為探討。

(一)同時相對思考(Janusian thinking)的定義

美國精神科醫Rothenberg,原本 Rothenberg 提出 oppositional thinking,但後 來他以羅馬門神Janus 來命名,在 1971 年首次使用「反向整合思考」Janusian thinking 此名詞。Janusian thinking 被定義為主動地同時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反 的概念、想法或意象(Rothenberg, 1971 & 1978)。Janus 為一個神祇,擁有許多 張臉孔,通常他的畫像或雕像會以兩個臉孔的形象出現,而這兩個臉孔會呈現相 反方向。

Rotherberg(1978)強調相反與相對及同時地(simultaneously)這個概念。

同時係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的概念會在同一時間共同存在,再交互作用時,有可 能彼此衝突,但也存在有效性,例如:有善就會有惡、有前就會有後、有優點就 會有缺點、有正向就會有負向;另外,兩件相反事物同時存在著矛盾、不合邏輯,

也能吸引人們的目光;有時候因兩個相反事物同時存在可讓人們產生認知平衡,

促使我們思考。

Koestler 將 Janus 作為著作的書名:A Summing Up,此書提及他的創造力研 究,在書中他提出雙層面連結(bisociation)的觀念,將思考分為僵化思考創意 思考,他認為最高層次的創造力就是將兩個思考連結起來;而Grothe 則提出衝 突事物的交互作用就可改變人的知覺模式,擴展了我們的思考(引自高振耀,

2011)。

(32)

除了在思考上擁有反向整合思考Janusian thinking 以外,Rothenberg (1990) 發現東方世界有許多反向整合思考的實例。如以圖2-2 示,太極圖中「陰」、「陽」

亦代表宇宙間兩個相反之力量,在此圓中流動與運行,交互作用後產生宇宙間的 變化,如日夜輪替及人世間所有關於道德的行為等(Rothenberg,1990)。

圖 2-2 太極圖

此外,東方生活當中有同時相對的思考,如:中醫的陰濕與燥熱;國畫中的 虛與實、明與暗、福與禍;道德經的柔與剛等,這種同時兩種力量交互作用的概 念,體現了Janusian thinking 的真諦。由此可知,同時相對思考是一體兩面的思 維模式,同時相對思考不僅只是「相對」,「同時」也是必須要考量到的面向,

是並存的概念(引自符傑程,2019)。

本研究在生涯發展課程裡融入了美塔學當中之同時相對思考觀點,包含「研 究者」及「學生」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研究者透過同時相對思考的思維模式,

思考如何設計課程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與未來社會,不斷運用反問方式,製造相 反事物的矛盾思維困境,刺激學生從中練習從不同角度思考;第二部分為學生經 過美塔學生涯發展課程後,期能提升同時相對思考之能力。

(二)同時相對思考(Janusian thinking)的相關研究

Rothenberg(1971)曾經訪談兩組作家,分成為高創造力組與低創造力組,

進行數個月的訪談後發現,創造力高的受試者比創造力低者更傾向於做出快速並 且相反的反應。

(33)

高振耀(2011)將 Janusian thinking 運用於「名言創作」,例如:「大都市 是美麗的也是醜陋的因為__________。」空格中無標準答案,但學生必須依據名 言的美麗與醜陋進行同時相對思考的創作。將此思考模式融入教學不但可以增進 學生的創造力,還可使他們了解萬物運轉的原理。

同時相對思考除學術論文上的研究外,生活中也可舉出相關例子。網路、手 機科技的出現帶給人們方便,每個人都可以無時無刻與遠在異地的人聯絡,但相 對的,人們開始被科技綁架,人與人溫暖的溝通漸漸減少,取代的是冷漠的社會;

寶特瓶、吸管、紙容器的發明帶給人們莫大的便利,不管在哪個地方都可輕易取 得;但相對的,這些一次性用品卻帶來大量垃圾量,犧牲海洋、地球與環境。

綜合上述三個理論,美塔學之三大內涵包含創造力、後設認知與同時相對思 考。從三方面的相關文獻來看,雖然看似獨立的概念,但實際上卻是相輔相成。

創造力融合許多面向,包含才能、態度、價值、動機、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方式等,

每提出一個創造的想法就必須要去思考自己怎麼產生這些想法、知道自己思考的 來由,有自我監控的後設認知時,就可在下一次的將此次經驗類推到下一次。與 此同時,同時相對思考則能將後設認知的思考模式更上一層樓,去思考每一個想 法的好與壞、美與醜、簡單與困難之處,使學生在做每一個決策時能更有同理心。

美塔學運用到的層面非常廣,除了在教育外,建築、美學、經濟、政治中也能看 出其相關理論,可在每件事情中看出細微的現象,是一門跨領域學說。圖2-3 為 美塔學理論之應用範圍。

(34)

圖 2-3 美塔學理論之應用範圍

資料來源:李偉俊(2008)。美塔學-教育實習指導方案規畫設計與應用研究。台北 縣:新文京,5。

參、小結

研究者經文獻探討後發現,美塔學中的「美」與「塔」與三大內涵創造力、

後設認知與同時相對思考相符合。在生活中不管進行什麼活動或決策時,從樂觀、

正向、美好的思維方式為基礎出發,在不同樣貌的情況下,「同時相對思考」即 可有助於我們同時考慮不同角度、正反兩方的想法或是他人觀點,避免有先入為 主、自私自利的想法產生。當如同金字塔下層兼顧穩固與平穩後,才能繼續以「塔」

的思維發展到「後設認知」。後設認知即為對自我認知的歷程有充分的瞭解,對 自我想法與行為的監控有足夠的認識。

養成以不同角度看待事情的習慣後,即可往「創造力」發展,進行創造力發 想。社會上的所有決策,大至國家政策、法律條文,小至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溝 通,當人們不再是以自我為中心,不以負面、邪惡的心去決定事情時,不管最後 做什麼決定能讓社會更多元、包容,加上創造力思維將使世界有更多不一樣的可 能,朝向更美好的發展。

本研究將美塔學的理念融入課程中,在每一堂課後,教師皆會反思課程設計 是否具有創造性的上課氛圍、有無具備挑戰性的反思問題設計,期許美塔學能激 發學生在生涯探索上能更主動反思,激發其未來的想像力。

美塔學 理論

美學 創作 教育學

建築學

政治學 經濟學

(35)

第二節 生涯發展之內涵與相關理論

本節從生涯的定義與內涵開始探討,再介紹生涯發展理論及生涯選擇理論。

壹、生涯之定義與內涵

「career」一詞可以翻作生計或生涯,根據《牛津辭典》的解釋為「一生的 發展與進步」(吳思達,2005)。關於生涯的定義有許多學者提出,Super(1980) 將生涯定義為一個人在一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組合和順序,如家庭主婦、學生、

公民、工人等,並由此表現出獨特的自我發展類型。Barley(1989)將生涯視為 一個職業,個人在工作場域中遇到的升遷、移動的過程和路徑。

國內學者林幸台(1987)指出生涯即是在人的一生當中,所有進行過的活動與 產生的經驗,包含從事的行業、職位及其他非工作的角色活動例如父母角色,多 種角色同時存在且並存。

貳、生涯發展理論

生涯發展的理論包含很多層面,例如:職業選擇的發展性、自我發展理論、

職業抱負與生涯規劃(吳芝儀,2000)。以下將介紹關於生涯發展相關的理論。

一、Ginzberg 等人的生涯發展理論

Ginzberg、Ginsburg、Axelrad 及 Herma 等人於 1951 年研究發現,職業選擇 是一個發展性過程。他們將此過程分為三階段:

(一)幻想期(出生至十一歲):對於所有職業工作的想像通常以角色扮演 的方式來進行,從遊戲中獲得該職業的初步認識。在這時期也可能模仿父母的職 業,在角色扮演來體驗職業工作。

(二)試驗期(十一至十七歲):進入青少年後,開始會對未來有更深一層 的想像,並會經歷四個階段:1.興趣期:開始以興趣為出發點探索;2.能力期:

除了興趣以外還會考量到自己的能力是否可達到該目標;3.價值期:會考量到該 職業是否能滿足自我價值的程度;4.轉換期:青少年會知曉接下來需要為自己的 職業選擇承擔責任。

(36)

(三)實際期(十七至成人初期):青少年對職業已經有更具體的認識,亦 可區分三階段:1.探索期:對職業有充分的了解,探索期將有興趣的職業範圍縮 小;2.具體期:已選擇特定職業,但也有變化的可能;3.特定期:已決定某一職 業,並開始接受訓練。

當初Ginzberg 等人研究認為,因人的一生無法倒退,因此 Ginzberg(1972) 非常強調早期職業選擇的重要性,十年後Ginzberg 又修正了他的觀點,強調當 我們實際到工作場域中獲得的經驗也會影響人對職業的選擇方向(吳芝儀,2000)。

由Ginzberg 等人的理論可發現,兒童從小時候就會開始自主想像體驗各種 工作,因此家長、教師可從遊戲中帶入各式各樣的職業角色,讓兒童對社會上的 職業有更多的想像;青少年進入試探期後,根據自我興趣、能力、價值去盡情嘗 試、覺察自己的潛能所在。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十一歲,正好在試驗階段,經由 家長、老師加以引導,定可讓學生對於自我價值與職業想像能更加具體連結。

二、Super 的生涯發展理論

Super 將 Ginzberg 等人的生涯發展理論做了整理,並於 1990 年修正為「生 涯彩虹理論」(朱湘吉,2011)。以下將分為生涯發展階段及生活彩虹圖兩部分 來探討。

(一)生涯發展階段

Super 將生涯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分述如下:

1.成長階段(出生至十四歲):這時期最重要的是自我概念的發展,經由家 庭或學校探索,興趣和能力亦逐漸重要。此階段的任務為培養對工作應有的態度。

2.探索階段(十五至二十四歲):在學校及青少年的生活場域中盡情探索,

找尋自己適合的職業;年齡漸長,可能已進入職場做訓練,並隨時提出修正、檢 討。這時期會鎖定目標,找尋心目中理想的工作。此階段的任務為鎖定自己的職 業偏好並努力嘗試。

(37)

3.建立階段(二十五至四十四歲):多數人在此階段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

穩定下來長期發展。此階段的任務為鞏固自己的職涯現況,學習與他人建立良好 關係。

4.維持階段(四十五至六十四歲):在職場上有一定的成就,試著努力去挑 戰該職業更高深的問題。此階段的任務為在職場上保持應有的地位與成就。

5.衰退階段(六十五歲以後):從工作中退休,發展新的生涯規劃。此階段 的任務為開始發展非職業的興趣與角色。

Super 認為生涯發展的核心是發展性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指的是個人 如何看待自己及所處的環境,是個人與社會間動力互動歷程的反映(吳芝儀,

2000)。

從Super 的生涯發展理論當中可以看出幾個特點:1.每個人因為性格、特質 的不同,選擇的職業也不盡相同;2.每個人的生涯發展過程中,若加以引導,可 以促進個人對於個人職涯的看法,對於自我概念的形成也可更加成熟;3.生涯組 型(career pattern)即我們對於工作的看法、職業階層等均受個人父母影響。

(二)生活彩虹圖(life-career rainbow)

Super 指出,人生是多重角色的組合,生活彩虹圖幫助多元的職業概念化,

它可以顯示各種角色的自我實現、角色衝突以及角色選擇的決定因素。朱湘吉

(2011)指出,Super 認為人生好比彩虹,他描繪出「生活彩虹圖」(life-career rainbow),圖形中由時間、廣度和深度所組成:時間代表一個人的年齡或生命 歷程為基礎,分為成長、探索、建立、維持和衰退;廣度代表著人一生當中所扮 演的角色;深度指的是在扮演某角色時投入的程度。在此圖形中表示出人的一生 會有好幾個變化,形成不同的「生活風格」(life style),成為了特別的「生活 空間」(life space)和「生活循環」(life cycle),整體組成的結構則為「生活 組型」(life pattern)。如圖 2-4 所示。

(38)

圖 2-4 生活彩虹圖。

資料來源: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40。

由Super 的生活彩虹圖中可發現,即便兩個人從事同樣行業,但不同的人由 於他的生命歷程、扮演角色及投入程度的不同,也會造就出不一樣的人生。今日 世界轉變快速,在不同時期、不同角色轉換間,我們都需要不斷的學習,才能避 免太早進入衰退期。

三、Schein 的生涯發展理論

Schein(1978)則將生涯發展分為九個不同時期,且詳細描述每時期的目標與 挑戰,分述如下:

(一)成長、幻想與探索(0~21 歲):發展有助於職業選擇的基礎,並從 生活當中找尋典範人物作為學習模範。在學校中應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從活動中 培養個人特質,發展動機與未來工作的企圖心。

(二)初進工作世界(16~25 歲):學習如何求職、進入工作的世界。調 整自己以使自己的需求符合工作的要求。

(三)基礎訓練(16~25 歲):盡快了解公司組織文化,適應工作的速度 與進度,學習如何與同事相處,克服在工作上遇到困難的恐懼。

(四)生涯早期的工作者(17~30 歲):從依賴別人到開始獨立完成工作,

在此階段可能會依據自己的興趣考量、組織文化,考慮是否要續留在原單位或轉 調至其他單位另謀他就。

(39)

(五)生涯中期的工作者(25~35 歲):這時期選擇一項專長並持續深造,

在某領域中努力達到卓越,也有可能要學著處理工作中的挫敗;也試著挑戰更高 難度的工作目標,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典範,成為別人的模範。

(六)生涯中期的危機(35~45 歲):開始評估自己未來的生活,考量工 作對於自己現在生活的重要性。

(七)生涯晚期擔任領導者與否(40 歲~退休):擔任領導者關心組織的 利益,運用自己的能力並整合別人的貢獻,將組織帶到高峰;未擔任領導者則保 持技術方面的才能,擴展多方的興趣。

(八)衰退與責任解除(40 歲~退休):評估事業生涯的歷程,準備將權 力轉移、責任的減弱,準備退休生活。

(九)退休:適應新的生活型態,運用經驗繼續幫助其他尚在工作的人員。

Schein 提到每個階段都有需要面對的課題及特定的任務,他更具體地舉例出 遇到的困難。如:在成長、幻想與探索時,我們經由心理測驗與諮詢中得到有關 生涯的訊息(黃惠惠,1989)。

四、Greenhaus 的生涯發展理論

Greenhaus(1986)也將生涯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分述如下:

(一)準備工作期(0~25 歲):發展工作選擇,完成學校教育;所需要的 任務為職業的教育訓練。

(二)進入組織期(18~25 歲):開始在公司謀職,進入職場;此階段的 重要訊息為將個人才能、價值與組織文化結合。

(三)生涯早期(25~40 歲):學習工作組織與規範,融入組織並追求夢 想;此階段的重要訊息增加競爭力,工作與非工作需平衡,開始思考生涯策略。

(四)生涯中期(40~55 歲):重新評估生涯的方向,保持工作生產力;

階段的重要訊息為組織未來計畫與需求,改善現在工作的可行性。

(五)生涯晚期(55 歲以後):維持自尊,準備退休;階段的重要訊息考 慮退休後的心態調整、生活型態,思考推修後所需的個人資源等。

(40)

五、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Erikson(1963)提出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認為人生是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歷程,

每個人在發展過程中透過自我認定、統整的發展,逐漸成為完整的人。將人的一 生劃分成八個階段,在每個階段都有相對應的階段任務與危機,當發展順利時表 危機解除,反之則會遇到焦慮或困難。Erikson 所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論如表 2-3:

表 2-3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與任務危機

階段 年齡 階段發展任務與危機 階段特徵

一 0~1 歲 信任 vs.懷疑 建立與他人、環境的信任感。

二 2~3 歲 自律 vs.羞恥 體驗自我控制的能力。

三 3~6 歲 主動 vs.罪咎 對環境充滿好奇,出現性意識。

四 6~11 歲 勤勉 vs.自卑 擴展對社會環境的理解,發展適宜的 角色認同,參與社會事務。

五 11~18 歲 自我認同 vs.困惑 與父母分離並成為一獨立個體,性別 角色認定的矛盾衝突開始增多,具有 自我認定感的人將發展出穩定的自 我概念。

六 成年期 親密 vs.疏離 與別人形成真誠的親密關係。

七 中年期 精力充沛 vs.停滯 超越自我,實際參與對下一代的照顧 與指導。

八 老年期 自我榮耀 vs.絕望 適應退休生活。

資料來源: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49。

從上述階段表格可得知,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在 6 歲~青春期這個 階段強調自我認同。張春興(1983)指出,「自我認同」是能力、信念的自我建 構,會隨著時間成長與改變,若是建構得好,能使個體認識自我的潛能與獨特性,

清楚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

(41)

研究者將上述理論中提到小學階段的生涯發展理論做綜合整理如表2-4:

表 2-4

生涯發展理論整理 生涯發展

理論

Ginzberg 等

Super Schein Greenhaus Erikson

國小學生 有關之時 期名稱

幻想期 成長期 成長、幻想與探索 準備工作

勉自卑

歲數 0~11 歲 0~14 歲 0~21 歲 0~25 歲 6~11 歲 面對課題 以遊戲幻想

未來工作

發展自我概

了解工作世界所需 能力

發展職業 自我形象

角色認同

發展任務 將現實工作 透過體驗來

表現

培養工作應 有的態度

發展個人興趣與能

職業訓練 擴展對社 會環境的

理解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生涯發展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哲學,從幼稚園至成人,運用生涯輔導觀念、

配合學生之生涯發展及教學課程,有計畫且連續的幫助學生探索自我、瞭解自我、

接受自我、生涯探索、價值澄清,進而培養其生涯規劃能力,為未來生涯做準備 (林秀蓮,2011;金樹人,1997)。

由上述許多理論發現,職業工作佔人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每一個人都會 面臨到興趣探索、工作抉擇,不同人提出的生涯發展理論都顯示出初期需要好好

「發展自我、了解世界工作概況」,因此,教師如何引導學生發現自我專長與潛 能的生涯發展教育,是學校教育不可或缺且極為重要之一環。

(42)

參、 John Holland 生涯類型理論

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特質,生涯的選擇將有所不同。將個人特質進行分類有 助於生涯探索的選擇。以下係根據Holland 生涯類型理論作文獻探討:

一、Holland 生涯類型之概念

人會被特定職業所吸引,係由於個人的自身需求和角色認定,因此我們可根 據對職業的印象,將人們和職業做分類(吳芝儀,2000)。Holland 認為個人的 職業選擇是人格的表現,而職業興趣是人格表現於學業、工作、嗜好、休閒活動 上的偏好。選擇相同職業的人就會有相似的人格特質,他們對於問題的反應方式 也會雷同,形成特有的人際環境(陳清平,1999)。個人特質、對自我想法與喜 好職業的一致性,就會形成「典型個人風格」(modal personal style)。

二、基本概念

Holland 主張人選擇的職業和人格特質、環境息息相關,大部分的人都可以 分類下列六種人格風格類型,這些類型可以做為職業選擇的參考,類型如下:

(一)實用型(realistic, R):實用型的人喜愛實際操作性質的職業或情境;

擁有機械和操作的能力,較缺乏人際關係方面的能力。具有順從、坦率、謙虛、

堅毅、實際、害羞、穩健等特徵。通常包含手工性的貿易、技術性與服務性的職 業。典型職業如:工程師、醫師、農、漁、林、技術人員等。

(二)探究型(investgative,I):探究型的人喜愛研究性質的情境;擁有科 學和數學方面的能力,但缺乏領導能力;重視科學價值。具有分析、謹慎、判斷、

好奇、獨立、精確、理性、好學、有自信等特徵。通常包含科學技術和科學研究 的職業。典型職業如:科學家、數學家、自然科學研究人員、工程師、研究助理 等。

(三)藝術型(artistic, A):藝術型的人富有表達能力、創造能力,擁有音 樂、表演、寫作等方面的能力;重視審美價值與美感經驗。具有想像、衝動、獨 立、直覺、理想化、情感豐富、不服權威等特徵。通常包含藝術、音樂與文學的 職業。典型職業如:音樂家、畫家、詩人、作家、舞蹈家、戲劇演員、導演等。

(四)社會型(social, S):社會型的人喜愛社會性質的職業情境;具有幫

(43)

助人、了解別人、教導別人的能力;重視社會規範與倫理價值。具有合作、友善、

慷慨、助人、仁慈、善解人意、富洞察力、理想主義等特徵。通常包含教育和社 會福利的職業。典型職業如:教師、輔導諮商人員、社工人員、護理人員等。

(五)企業型(enterprising, E):企業型的人具有語言溝通、說服、領導、

管理組織、善於社交方面的能力;重視政治和經濟上的成就。具有冒險、野心、

抱負、樂觀、自信、有衝勁、追求享樂、精力充沛、說服他人等特徵。通常包含 管理與銷售的職業。典型職業如:企業家、公關人員、政治人員、法官、律師、

媒體傳播人員、仲介人員等。

(六)事務型(conventional, C):事務型的人喜歡傳統性質的職業與情境;

具有文書處理作業和數字計算方面的能力;重視商業與經濟價值。具有順從、謹 慎、保守、謙遜、規律、堅毅、實際、重秩序等特徵。通常包含辦公室和行政雇 員的職業。典型職業如:會計師、出納、總務、銀行行員、行政助理等。

以上六種人格風格類型可以成為一個職業六角模式,如圖2-5 所示:

圖 2-5 Holland 生涯類型 職業興趣六角模式 資料來源:林幸台(1987)生計輔導理論與實施。臺北:五南。

(44)

三、理論基礎

真實世界中的工作很少純粹是某一型態,大部分工作同時綜合了不同人格類 型。將每個人的人格特質與工作世界做最適當的組合,有利於學生未來的職涯生 活。因此,適配性、差異性和一致性是運用Holland 類型於生涯探索時重要的三 個概念,分述如下:

(一)適配性(congruence)係指人格和環境符合程度,例如研究型的人越是喜 歡在研究型的環境上班。

(二)差異性(differentiation)係指類型間的相對重要程度。有些人可能只符合 單一類型,但也有人符合多項類型。

(三)一致性(consistency)係指類型彼此間的相似程度,在六角型中,相鄰的 兩個表示其相似程度越高,反之,距離越遠則相似程度越低。例如實用型,與其 相鄰的研究型和事務型在心理上的一致程度最高;與其隔鄰的藝術型和企業型之 一致程度為中等;而與其對角上的社會型之一致程度則最低(陳清平,1999)。

肆、小結

綜合以上所述,依據生涯發展論與生涯類型理論可發現,我們對於職業的喜 好選擇大多都有跡可循。若是從人格特質、興趣出發,帶領學生探索自我能力,

發展對於社會上工作的正確態度,將對個人、社會皆有正面的影響。不過值得一 提的是,現在許多學生對於未來生涯選擇上,常因大眾主流觀點、社會潮流、長 輩的期望來做選擇,對於社經地位較高、有名的職業通常會有很大的嚮往,對自 我是否真正適合並無深刻的了解過;有些國、高中生在選科系、大學生畢業找工 作時,時常相當迷惘,花了大部分時間在念書,並沒有時間好好探索自己。

本研究將根據學生11~12 歲時期的生長特性,加上 Holland 發展生涯類型 理論相關量表,協助學生探索個人特質,設計自我覺察、生涯規劃及未來職業選 擇、解決問題的課程,將分別訪問六大類人格風格不同的專業職人,學生發掘各 職業的專業、理解各行業的辛苦,從這些職人信件當中習得正向特質以面對未來 生活,最後再從信件中看出社會問題,練習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45)

第三節 美塔學理論應用之相關研究

本節就美塔學應用範圍與教育實務應用學位論文之相關研究陳述如下:

壹、美塔學應用範圍之相關研究

美塔學應用範圍廣泛,除了教育領域之外,未來可朝向跨領域,如建築學、

政治學、經濟學和美學創作等方面的應用研究(李偉俊,2008,2011b,2013b)。

美塔學提出者李偉俊在不同領域的美塔學相關研究中皆提出具有創意的觀點,整 理於表2-5:

表 2-5

美塔學應用範圍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份) 研究題目 研究方法 結果與發現

李偉俊 (2012)

臺東縣美塔魔 法學校應用習 慣領域思維之

分析研究

實施課程:低碳能 源、牛頓力學、法 拉第電學、奈米科 學、創造發明及領 導才能教室等。

1.資優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資 優化。

2.以科學魔法為手段,科學教育 為目的。

李偉俊 (2013)

關於人的習慣 領域研究的美 塔分析-以

JHD 為例

實證研究,將11 位名人進行個人 背景資料的統整 分析,進行良善正

向觀點及兼具創 造性和後設性觀 點之整合歸納分 析與統合比較。

1.經回溯分析名人的生命歷程,

與習慣領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相 符。

2.進行美塔美與善分析後,名人 大多數呈現出正向的人格特質,

諸如堅毅果決、不放棄、努力奮 發等,使他們擁有偉大的成就與 值得後人仿效的模範。

李偉俊 (2014)

從習慣領域與 美塔學理論解 析日本建築大 師安藤忠雄

文獻分析法

1.建築理念中符合習慣領域學說 中的光明心態和美塔學中「美」

的思維。

2.建築設計呼應部份習慣領域的 八大通性和八擴原理精神以及美 塔學「塔」的思維。

數據

圖 2-1 美塔學三大內涵 資料來源:李偉俊( 2018a:77) 貳、美塔學理論之三大內涵 以下就美塔學三大內涵創造力、後設認知及同時相對思考進行文獻探討。 一、創造力 (creativity) (一)創造力的定義 創造力是人類科技與文明得以不斷進步的動力,在歷史上可以看到創造力帶 給人類進步時常扮演重要的角色(楊坤原,2001)。 「 Creativity」此一名詞有許多學者提出,Guilford(1950)認為創造力是指富有 創造力的人所具有的特性,也可以說是一種創造的行為 (Creative Beh
圖 2-3 美塔學理論之應用範圍 資料來源:李偉俊 (2008)。美塔學-教育實習指導方案規畫設計與應用研究。台北 縣:新文京, 5。 參、小結 研究者經文獻探討後發現,美塔學中的「美」與「塔」與三大內涵創造力、 後設認知與同時相對思考相符合。在生活中不管進行什麼活動或決策時,從樂觀、 正向、美好的思維方式為基礎出發,在不同樣貌的情況下,「同時相對思考」即 可有助於我們同時考慮不同角度、正反兩方的想法或是他人觀點,避免有先入為 主、自私自利的想法產生。當如同金字塔下層兼顧穩固與平穩後,才能繼續以「塔」 的思
圖 2-4 生活彩虹圖。 資料來源:吳芝儀 (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40。 由 Super 的生活彩虹圖中可發現,即便兩個人從事同樣行業,但不同的人由 於他的生命歷程、扮演角色及投入程度的不同,也會造就出不一樣的人生。今日 世界轉變快速,在不同時期、不同角色轉換間,我們都需要不斷的學習,才能避 免太早進入衰退期。 三、 Schein 的生涯發展理論 Schein(1978)則將生涯發展分為九個不同時期,且詳細描述每時期的目標與 挑戰,分述如下: (一)成長、幻想與探索( 0~21 歲):發
圖 3-2 行動研究流程圖確認主題第一循環第二循環第三循環研究整理界定主題與研究方法文獻探討 確認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1.再計畫 修正第一循環課程的缺失並開始第二次規劃課程 2.行動實施課程 (2019.11-2020.01)4.修正持續蒐集資料證據,並思考課程須需要改調整的地方。3.反省 (1)專家教師、研究諍友與指導教授訪談給予回饋(2)撰寫省思札記、整理資料1.再計畫修正第一循環課程的缺失並開始第三次規劃課程2.行動實施課程(2020.02-2020.03)4.修正蒐集資料(訪談資料、學生回饋單、省思
+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民國 104 年開始,身障生考試歷史考科將依據 101 學年度實施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綱要」之「歷史課程綱要」(簡稱「101 課綱」)命題

(1)領有社會工作師、心理師證書或取得 GCDF(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全球職涯發展師證書、CDFI(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

(1)領有社會工作師、心理師證書或取得 GCDF(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全球職涯發展師證書、CDFI(Career Development

鑒於課程發展和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實踐一日千里,加上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多 年來透過不同途徑,蒐集各界對歷史課程及教學等方面的意見,課程發展議會於

 Goal: select actions to maximize future reward Big three: action, state,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The main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perkalemia ECG by studying the effects of potassium concentrations in blood on the

研究與發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係指進步的 科學知識或產品(與製程)之創新而言[23]。依據美國國家科學基 金會的報告,顯示在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