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生涯發展理論之探討

生涯發展是連續且漸進的歷程,最遲開始於個人入學時,且延續至工作退休 後(林蔚芳,1990)。而生涯發展在學生上的意義,就個人來說,包括學習進步 情形、知識和技能的獲得、人際關係的建立、自我的成長與實現均是學生在生涯 發展上的內涵(張添洲,1997)。許多專家學者對於生涯發展與生涯發展階段的 看法不盡相同,因此衍生出各種不同的定義與理論。本章節將介紹生涯發展的意 義,以及探討跟本研究相關的生涯發展理論。

壹、生涯發展的意義

Super 於 1976 年指出生涯是一種連續不斷、循序漸進的終生發展歷程。它 統整了個體一生中所發展的各種職業和角色,且隨著個體的成長與學習,形成獨 特的生涯發展取向。除了職業外,還包括跟工作有關的角色,更包括副業、家庭、

社會與公民的角色(李詠秋,2001;蘇鈺婷,2002)。金樹人(1988)認為生涯 是人一生中連續不斷的過程,而人的一生中包括了個人在家庭、學校和社會所扮 演不同角色和職位的經驗,這些經驗塑造出個人獨特的生活方式,就稱生涯。

Ivancevich 在 1989 年則將生涯定義為個人與工作相關的經驗和活動結合的 態度和行為的順序(薛宗煌,1996)。林幸台(1992)將生涯定義為個人在人生

中所從事的工作與擔任的職務和角色,但也涉及其他非工作,非職業的活動。且 在 1997 年進一步指出生涯發展是一生中連續不斷的過程,經由此過程塑造出個 人獨特的生活型態與人生目標。羅文基、朱湘吉和陳如山(1991)則認為生涯應 具備有下列四種特質:(1)獨特性,即個人的生涯型態或許有些類似,但不可能完 全一致;(2)終生性,即生涯發展是個人終其一生的事業發展及生活型態的總和;

(3)發展性,及個人的生涯為一種動態發展的歷程,不斷蛻變成長;及(4)整合性,

故生涯應涵蓋整體發展的各層面。

綜合上述,生涯發展(career development)是指人從出生至死亡,持續不斷 且循序漸進的發展歷程。包含了個人ㄧ生中各種不同的生活角色、工作職務與生 活方式等經驗。並且隨著個體的學習與成長,以及在心智上的成熟變化,與個人、

環境和社會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進而形成獨特的生活方式與人生目標。

貳、生涯發展理論

生涯發展是終生不斷的,它是人從出生至死亡,一種循序漸進且連續的動 態歷程。生涯發展的理論眾多,各有其立論根據與強調的基礎。本研究之研究主 體為 16 歲之青少年,因此以下簡介四種青少年生涯發展理論,作為探究青少年 生涯發展的主要架構。

一、Ginzberg 的生涯發展理論(1951, 1972, 1984)

Ginzberg, Ginsburg, Axelrad 與 Herma 於 1951 年提出生涯發展階段,其中強 調個體的成長是一連續不斷的歷程,而在此歷程中隨時要做不同的生涯抉擇,社 會環境與個人的因素均會影響到個體職業選擇的過程。此外,在這個過程中,每 個步驟都與前面及後續的步驟有意義上的關聯,因此前一階段發展將會影響到下 一階段的進行(余鑑譯,引自李詠秋,2001)。

Ginzberg 等人依據實徵研究將個體生涯發展階段分為三階段,分別是十歲以 前的幻想期(fantasy)、十一至十七歲的試驗期(tentative),以及十七歲至成人的 實現期(realistic)。而青少年正處於試驗期,此時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 階段是興趣(interest)階段,個體能開始覺察到自己的興趣,對於喜好與厭惡有 更多不同的抉擇。其次是能力(capacity),個體逐漸體認到以及開始培養與職業 期望相關的個人能力。第三階段是價值(value)階段,個體開始瞭解到職業的價 值,以及兼顧個人及社會的需要,對於職業的型態有了更清楚的認知,並融合於 職業選擇上。最後個階段是轉換(transition),個體體認到職業選擇的決定,及伴 隨而來的相關責任。在此一階段,個體開始重視薪水、教育程度與工作條件。而 此階段的青少年也逐漸開始蒐集與統整職業相關的資料,並嘗試訂定自己未來的 就業方向與目標(林幸台等,2003;吳芝儀譯,1996)。

在試驗期階段有四大特徵:個人開始對特定領域感到興趣、能覺察個人的能 力狀況、能覺察個人的價值觀,並與個人能力統整及逐漸由生涯試探轉換到實際

選擇(黃德祥,1994)。而 Ginzberg 於 1972 年提出在青少年受教育的階段所做的 決定將有助於未來生涯的形塑,因此強調個體在生涯抉擇過程中早期選擇的重要 性(李詠秋,2001)。綜合上述,國中時期的學生,正處於 Ginzberg 生涯選擇過 程中試驗期的中後期,這時期的青少年能覺察到自己的能力與興趣,並對某些特 定的工作領域感到興趣,對職業也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且能統合自己的能力與價 值觀,以面臨職業選擇的階段。

二、Super 的生涯發展理論(1953, 1990)

Super 於 1953 年試圖擴展 Ginzberg, Ginsburg, Axelrad 和 Herma 的生涯發展階 段論,而將個體的職業生活分成五個連續階段。改理論屬於最具綜合性,常被用 來探索青少年生涯發展的主要架構(蔡美華,2002)。Super(1990)指出生涯發 展會因個人的成長和學習,進而形成每個人獨特的生涯發展取向。而該發展是連 續不斷且漸進的歷程,且在此歷程中每個發展階段都有其需完成的任務,若上一 個階段的任務未能達成,則會影響到下一個階段任務的進行。

Super 藉由各年齡階段的發展任務與職業發展配合,將生涯發展歷程分為五 個階段,包括出生至十四、十五歲的成長階段(growth)、十五至二十四歲的探索 階段(exploratory)、二十五至四十四歲的建立階段(establishment)、四十五至六 十四歲的維持階段(maintance)以及六十五歲以後的衰退階段(decline)。依照 Super 的論點,青少年橫跨部分的成長與探索階段,以下針對此兩階段分別說明

如下(李詠秋,2001;張添洲,1993;蔡美華,2002;Super, 1990):

(一) 成長階段

此階段透過家庭與學校中重要人物的觀察和認同作用,而開始發展出自我概 念。個體於本階段能進一步確定自己喜歡與不喜歡的活動,並且能評估自己的能 力。透過體認不同的經驗以及不斷的嘗試錯誤,可以瞭解其周遭環境,尤其是工 作世界,以作為試探選擇的依據。隨著年齡的增長及社會的期望,逐漸體認到興 趣、能力及工作需求的意義。 此階段的發展任務為形成與發展出自我形象、發 展對工作世界的正確態度與觀念,以及瞭解工作的真正意義。此外,成長階段可 再細分為幻想(零至十歲)、興趣(十一至十二歲)、能力(十三至十四歲)三個 時期。

(二) 探索時期

此階段,個體透過學校的學習活動、社團的休閒活動,或是打工經驗等機會,

對自己的能力與角色,進行多方面的探索,也包括個人內在世界的瞭解,以及外 在世界的試探。因此在職業選擇,以及尋求自己的方向目標時,會較有彈性。此 階段的發展任務為,自我與職業概念的形成、角色嘗試、學校中的職業探索。此 外,探索階段又可以劃分為:

1. 試探期(十五至十七歲):個體會考慮到個人的興趣、需求、能力與工作機會,

以作為暫時性的職業選擇,並透過課業、工作經驗以及討論作為初步性的試

探,主要的任務為職業偏好逐漸具體化。

2. 轉變期(十八至二十一歲):開始進入就業市場或是專業的訓練場所,並且更 加重視現實的考量,企圖從職業中實現自我概念,從一般性的職業選擇轉變 為特定職業目標的抉擇。主要任務是將試探期的初步結果加以聚焦,以進行 職業偏好的特殊化。

3. 建立期(二十二至二十四歲):個體開始正式選定為來的目標與職業。若在職 業工作上適應不良,則可能從試探期重新做初步的試探;若在工作的滿意度 高,則可以進一步確定職業發展的方向,以實現自我的職業喜好。

根據 Super 的理論,國、高中生生涯發展任務包含四大部分;(1)進一步發展 能力與特殊才能;(2)選擇就讀的學校或是就業的領域;(3)選擇學校課程;(4)發 展獨特性(林蔚芳,1990)。因此青少年會透過嘗試來探索個人的興趣與能力,

並逐漸增加對自我的檢視,最後訂定符合自己能力與社會需求的職業目標。

三、Tiedeman & O’Hara 的職業決定歷程(1963)

Tiedeman & O’Hara 於 1963 年認為生涯發展的歷程,實際上就是個人所做一 連串抉擇的總合。他們將生涯發展的過程分成預期及實踐兩個時期。其中預期階 段為個體需藉由豐富多樣的探索活動來瞭解自我興趣、能力、職業世界與社會需 求,並逐漸發展出ㄧ明確具體的生涯目標。而實踐時期則為行動時期,個體以自 我能力配合各種環境因素,並逐步建立個人與工作平衡統整的狀態(林蔚芳,

1990;蘇鈺婷,2002)。因此就國、高中生而言,在生涯發展的歷程中,亦經歷 此兩時期,先試探,而後才進入實踐階段。

四、Gottfredson 的職業抱負理論(1981)

Gottfredson 的職業抱負理論類似 Super 的發展性階段理論,主要在描述人們 如何被某種職業所吸引。並認為人們在找尋與自我概念相適配的職業,因此在職 業發展中的自我概念是選擇生涯的主要因素(吳芝儀譯,1996)。

Gottfredson 將職業抱負的概念分成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分別為:大小和力 量取向(三到五歲)、性別角色取向(六到八歲)、社會評價取向(九到十三歲)

以及內在獨特自我取向(十四歲以後)。而青少年正處於社會評價取向以及內在 獨特自我取向。在社會評價取向這個階段,社會階級與能力已成為決定行為抱負 的因素。而對於社會階級概念的發展,是受到自我覺察所影響,據以發展出對工 作水準的偏好。在這時期他們認為社經地位較高的職業,也有較高的智力,而擁 有較高智力的學生相對也會有較高的職業抱負,而有較高社會階級者,一般而言

以及內在獨特自我取向(十四歲以後)。而青少年正處於社會評價取向以及內在 獨特自我取向。在社會評價取向這個階段,社會階級與能力已成為決定行為抱負 的因素。而對於社會階級概念的發展,是受到自我覺察所影響,據以發展出對工 作水準的偏好。在這時期他們認為社經地位較高的職業,也有較高的智力,而擁 有較高智力的學生相對也會有較高的職業抱負,而有較高社會階級者,一般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