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取向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透過深入訪談與觀察,作為資料蒐集與研究的工具,藉 以瞭解研究主體的世界,探求研究主體生涯發展所呈現的面貌、所持有的生涯自 我效能,以及影響生涯發展的因素脈絡。

質性研究的目的不在驗證或推論,而是在探究經驗世界之意義。研究者在研 究過程中,必須融入被研究者的世界中,深入體會被研究者的感受與經驗,並從 被研究者的立場與觀點來詮釋意義;同時,質性研究對於研究結果強調藉由各種 資料蒐集方式,以收集相關資料,並對結果做深入的詮釋(潘淑滿,2003)。 在眾多的研究方法中,為什麼採用質性研究呢?以下為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 方法的理由(周新富,2007;蔡采薇,1999;潘淑滿,2003):

壹、研究者本身為研究工具

研究者本身就是最主要的研究工具。資料蒐集的過程不會有事先設計好的問

卷,而是研究者親臨現場,以自然情境為直接資料來源且親身感受其中現象,深 入觀察與傾聽研究主體做的事情和說的話,且進一步的互動,進而會獲得比較接 近研究主體私密的與更真實的資料。

貳、蒐集多樣化的描述性資料

研究者以現場的觀察與訪談後的田野日誌、研究主體與重要他人的訪談實錄 為主要的資料來源。通過對這些有意義資料的描述,詳細具體的對所研究的問題 提出解釋和判斷,讓讀者能對研究主體經驗世界的內容和過程有清晰與完整的認 識,最後將所蒐集到的資料取出核心概念。

參、注重情境脈絡

如果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對問題的理解或對行為的詮釋,抽離脈絡情境,那 麼可能會對事實產生扭曲。因此質性研究重視情境脈絡,會將事件與行為放在發 生的情境或脈絡中,企圖對事件與行為的背景做完整與清楚的瞭解,以發現事件 對當事人的意義。

肆、研究程序的彈性

質性研究強調過程具有彈性與臨場性,往往研究問題在隨著進入研究現場

後才漸漸界定成形,並逐漸透過澄清與判斷相關的研究意義,進行有系統、有組 織的整理,呈現有意義的圖像。且質性研究不是ㄧ循序漸進的過程,而是發現問 題、資料蒐集、分析等步驟同時循環與反覆的進行。因而基於彈性與臨場性原則,

質性研究符合探求各種可能影響因素的存在。

伍、意義的詮釋

研究者所關心的是行為與事件對研究主體的意義,並藉由研究主體的眼睛看 這個世界。因此研究者在整個過程必須不斷的反省思考,「所蒐集到的資料是真 實的嗎?」「這個現象出現的背景是什麼?」「這些資料對研究主體有什麼意 義?」,所蒐集到的資料及研究結果,必須站在研究主體的立場與觀點來詮釋,

才能明瞭其動機,否則將無法體認到事件對研究主體的意義。

陸、多元性

為了瞭解研究主體的立場與觀點,避免將主觀的或不適當的的解釋加諸於研 究主體,所以質性研究多採開放或非結構方式進行,這種過程也使結果更為多元 化。

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與研究主體長期接觸,深入觀察並傾聽他說話,以期獲 得其更真實與更私密的資料。透過田野日誌與訪談實錄的描述,對問題提出解釋

與判斷,以及將其生涯發展畫出脈絡圖,企圖對研究主體的生涯發展做通盤的瞭 解。以期讓讀者對所發生的內容和過程,有ㄧ個清晰和完整的認識。並且透過生 涯發展脈絡圖,以發現某事件對研究主體的意義,以及呈現生涯發展的面貌。而 生涯發展為ㄧ獨特且長時間的歷程,因此往往在進入訪談現場,才會有許多問題 慢慢的界定成形,因此透過質性研究,可以從訪談的過程中,將不斷呈現的問題,

作ㄧ有系統的理解與分析,以探求各種可能影響的因素存在。質性研究是透過被 研究者的眼睛看世界,而個人經驗感受是個別且獨特的,所以必須透過研究主體 的眼睛才能真正看到其生涯發展與生涯自我效能的實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