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生涯自我效能之探討

生涯自我效能是源自於 Bandura 在 1977 年自我效能的理論架構,而自我效 能被預期能影響個體生涯決定過程中的態度與行為(楊錦登,2007)。Hackett 等 人在 1981 年將 Bandura 的自我效能理論的概念運用至個體的生涯行為上,其認 為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在認知上的態度,這種態度能使個體盡可能發揮其天賦與潛 能,並勇於追求感興趣的職業與目標,因此將自我效能理論運用於生涯發展領 域,進而發展出「生涯自我效能理論」(郭蓓蓉,2008;楊錦登,2007;蔡慧玲,

2006)。本節探討生涯自我效能理論,其中進一步論及生涯自我效能的意涵、生 涯自我效能的重要性、以及影響生涯自我效能的因素,最後探討生涯自我效能相 關研究。

壹、自我效能理論

Bandura 於 1977 年於社會學習理論中提到交互決定論的概念。根據社會學 習理論的觀點,他認為個體的行為同時受到內在力量的驅使和外在環境的影響,

因此強調個人的表現是受到個人對環境的認知、行為和環境決定因素三者間持續 不斷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在交互作用的過程中,個體所認知的自我效能對 行為結果有決定性的影響。(黃雪瑛,2003;彭滋萍,2009;蔡慧玲,2006)。

Bandura 認為個人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對某一特定工作或事物,經過多次 成敗的歷練後,確認對自己處理該項工作具有高度的效能(張春興,2007)。而 所謂自我效能就是指個人在從事某項工作或表現某種行為時所具備的能力,並對 於該工作或行為能做到的程度所持有的一種主觀性的評價,亦指個人對於自己是 否能獲致成功的信念與信心程度(李詠秋,2001)。

Bandura 強調自我效能對於個體行為產生改變具有關鍵性的決定作用。個體 對自我效能所持的信念,將會決定其是否能面對問題與克服困難時的挫折容忍 度。因此當個體所具有的自我效能愈高,對於能完成某項工作的信心程度就愈 高,這將會促使他們盡力發揮個人潛能,並以正向積極的態度來面對與解決所遭 遇的困境,並且高自我效能者會增加個人行為的頻率,進而獲得成功的機會較 大。反之,當個體所持的自我效能較低時,會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解決問題,

並受到自驗預言的影響,造成成就動機低落與自信心降低,進而產生恐懼和焦慮 的情緒及出現逃避的行為,而避免相關的表現機會,將缺乏成功的可能,使得失 敗的機率提昇(李詠秋,2001;蔡慧玲,2006;Lent & Hackett, 1987)。由此可知,

自我效能與個體本身的信心程度有關,高自我效能者,在面對某一項工作或任務 時,會較有動機與信心,對自己也會有較高的價值感:反之,低自我效能者,在 完成某一項工作時會較沒有自信,且也會覺得自己較無價值感。

隨後 Bandura 在 1986 年進一步指出,自我效能愈高者,其生涯選擇的範圍

就會越廣,而所表現出的興趣程度也愈高,因此自我效能對興趣的預測力比對能 力的預測更高(黃雪瑛,2003)。故可見自我效能對生涯的重要性,更促使了生 涯自我效能這個概念的形成。

貳、生涯自我效能理論 ㄧ、生涯自我效能的意涵

Lent 和 Hackett(1987)指出生涯自我效能是「個體對於從事與生涯選擇和 生涯適應相關行為的效能之判斷」,亦即個人對自己生涯能力的自我評估。Betz

(1992)則指出只要跟個體本身生涯相關的自我與環境的覺察能力就是生涯自我 效能。

在國內的有關文獻中,陳金定在 1987 年指出「生涯自我效能」係指個人評 估自己在面對生涯相關的議題時,所需的能力之信心程度。也就是指對生涯議題 中所需應對的能力具有高度信心時,越可能排除與解決在生涯發展過程中所面臨 到的阻礙,以獲致成功經驗(楊錦登,2007)。謝宏惠(1990)認為「生涯自我 效能」係指個體在面對生涯決策問題,如學業或職業選擇時,對於自己本身是否 能成功表現的預期和信心程度,即個人對於生涯能力的自我評估,以及在生涯發 展過程中自己能否成功完成一項任務的看法、信念及期望。當個人對於自我在生 涯能力的評估越高,則對於自己能成功完成一項任務的看法、信念及期望就越

高。許淑穗、張德榮(1999)指出「生涯自我效能」是個人面對自己生涯能力的 自我評估,也就是指個人在自評面對生涯相關議題,像是從事不同工作之教育與 訓練的信心程度。黃瑛琪等人(2006)認為「生涯自我效能」是生涯定向中重要 的變項,它支持著個人的生涯選擇與發展,且能有效的預期個人生涯選擇的情 況,並做出生涯相關的行動計畫;同時生涯自我效能與職業興趣選擇也有顯著相 關,顯示出興趣的高低與個人對生涯相關能力的知覺有關。

由此可知,在生涯發展的過程中,生涯自我效能代表個體在面對生涯相關議 題時對於自我所持能力的信心程度。生涯自我效能將會影響個體在生涯選擇的範 圍與面對問題的態度。因此生涯自我效能在個體的生涯發展上具有影響力,也是 了解個體生涯發展的重要關鍵。

二、生涯自我效能的重要性

生涯自我效能對個體的生涯選擇與生涯發展有重要的影響,也是預測生涯行 為的重要指標之一。高生涯自我效能者,當他們面對生涯問題時,會以正向積極 的態度來解決與面對所遭遇的困境,且生涯選擇的範圍較不會受到限制,也較能 表現出真正的興趣。相對的,低生涯自我效能者,即使對某些領域的工作很有興 趣,仍會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勝任,較缺乏信心,因此在生涯發上,較易產生不 確定或感到猶豫,並難以堅持下去,進而窄化生涯選擇的範圍。在面對生涯困難

時,也易產生恐懼感,甚至傾向選擇逃避 (郭蓓蓉,2008;楊錦登,2007)。因 此生涯自我效能有助於對個體生涯行為的了解,特別是在面對生涯選擇時所持的 信心程度。Hackett 和 Betz 在 1981 年即指出,個體若缺乏生涯自我效能,將不 容易產生令人滿意且有效的生涯選擇、計畫與成就,同時在面臨生涯困境或遭遇 到負面經驗時,亦很難堅持下去(李詠秋,2001)。由此可知,生涯自我效能代 表個體對自己生涯能力的自我評估,而生涯能力的評估將會影響到他後續的行為 表現、面對問題與困難的態度與容忍度、生涯選擇的範圍以及面臨生涯抉擇的信 心程度,因此生涯自我效能是了解與預測個體生涯發展與生涯行為的重要指標。

三、生涯自我效能形成的來源

Bandura 認為自我效能是個體對於自己在某項工作上表現良好與否的信心 程度,而自我效能的建立與改變,主要源自於個人成就表現、學習經驗、語言的 說服和情緒的激發。同樣的生涯自我效能亦會受到此四種訊息來源的影響,分述 如下(李詠秋,2001;孫志麟,1991;楊錦登,2007;Betz, 1992):

(ㄧ) 成就表現(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

成功的經驗會提高個人的自我效能以及對自我能力的預期,而重覆的失敗經 驗則會降低這種預期。當個人因反覆成功的經驗而建立穩固的自我效能時,則其 能克服偶爾的失敗經驗,並找出失敗的原因與解決和改進的方法,以增強繼續努

力的動機與努力達成目標。而在生涯發展的成就表現是指個人在發展歷程中的發 展狀況、生涯成就等。若個體在某一生涯階段的發展良好,將可以提高個體的生 涯自我效能,反之,若生涯發展狀況不佳或面臨挫折與失敗,且無法克服及適應 時,這些失敗的經驗將會使個體的生涯自我效能降低。因此,若要提升個體的生 涯自我效能,可以增加其獲得成功的生涯成就表現。而這些成功經驗是來自於個 體的直接經驗及親身體會,因此成就表現可說是提升生涯自我效能最有效的方 式。

(二) 替代或觀察學習(vicarious or observational learning):

對個人而言,有意義的學習楷模也能增進其生涯自我效能的形成,因此有時 生涯自我效能也會源自於替代性經驗的學習。個體透過對他人生涯發展情形的觀 察,或是根據他人面對生涯困境時的解決方法,作為解決自己面臨生涯問題時的 參考,進而形成生涯自我效能的來源。若楷模會讓個人感到有相似感,則更會產 生激勵的作用。在觀察學習的過程中,能將他人成功克服困境的經驗當作參考,

而個體則會說服自己「別人做得到,那我也有機會克服阻礙」。透過模仿學習,

產生見賢思齊的思維,以激勵自己完成任務,這時便會促使個人提高自己的生涯 自我效能,對於未來生涯更具信心。

(三) 口語說服或鼓勵(verbal persuasion or encouragement):

語言的說服通常是用來改變個體行為的方法之一,因為這種方法既簡單又方

便。就像是自我應驗或比馬龍效應,說服性的口語暗示,能使個體相信自己可以 成功的克服生涯阻礙與面對生涯困境。而透過重要他人所給予言語上的正面回 饋、肯定或鼓勵,可以成功的說服個體,使他們面對生涯相關議題可以更努力的 找出其他解決方式,以達到目標,進而提高生涯自我效能。但是,這種方法所引 發的生涯自我效能預期往往相當微弱而短暫,一旦面臨艱難的威脅或是長期的失 敗經驗時,又會迅速消失,主要的原因是它無法提供可靠的經驗基礎,以至於不 容易長期維持,所以對於生涯自我效能的影響較小。

便。就像是自我應驗或比馬龍效應,說服性的口語暗示,能使個體相信自己可以 成功的克服生涯阻礙與面對生涯困境。而透過重要他人所給予言語上的正面回 饋、肯定或鼓勵,可以成功的說服個體,使他們面對生涯相關議題可以更努力的 找出其他解決方式,以達到目標,進而提高生涯自我效能。但是,這種方法所引 發的生涯自我效能預期往往相當微弱而短暫,一旦面臨艱難的威脅或是長期的失 敗經驗時,又會迅速消失,主要的原因是它無法提供可靠的經驗基礎,以至於不 容易長期維持,所以對於生涯自我效能的影響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