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生涯轉換

社工勞動市場是這群人的冀望,每個抉擇都對後續人生有深遠的影響。為探 討非典型社工所學生藉由進入社工所做生涯轉換之歷程,本節先定義生涯及生涯 轉換的意義,再整理「生涯轉換」之理論,以便運用相關理論視角,了解他們的 生涯轉換經驗。

一、生涯(Career)與生涯轉換(Career transition)

金樹人(2011)描繪生涯「如影隨形」又「視而不見」,它與人們的發展經驗 緊密相連,想摸清楚它的模樣,卻又覺得模糊不清,學術上對「生涯」的定義分 歧,對個人未來發展來說,均有跨越「空間」與「時間」的意涵。生涯也是一種 生活型態、一連串參與工作及休閒活動的集合,已不全然限於個人的職業或工作 (McDaniel,1978;引自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10)。不爭的事實 是,全球化效應推擠生涯的空間廣度及時間流速,人們對生涯的選擇不再是個人 喜好,而是夾雜更多、更複雜的社會結構因素。

然而,周談輝(2006)提出生涯是一連串的角色發展,又可分為兩個層面︰生 涯狹義定義指在勞動市場中,個人為生計而工作,運用天賦及能力得到終身職業 來達到工作滿足;廣義定義則包括生活角色及職業角色,較全方位、多元化及整 體性的生涯。研究者認為,人們生涯的核心在於職業,職業選擇則鑲嵌在勞動市 場的工作環境與條件,職業角色對生活角色具有影響性,所以才畫出廣義的生涯 定義,但它不至於大到和生命相當。

Fouad 與 Bynner(2008)則提及,生涯是一個連續性的選擇,並不是在生命中 做得其中一個選擇而已。在這個概念之下,不一樣的選擇帶出更深層的「轉換」。

Super(1980)表示,生涯轉換發生在每個生涯階段,他們都發自對於現狀的不滿,

不論是自願或是非自願的選擇離開原本的生涯。Rhodes 與 Doeing(1983)亦認同,

生涯轉變是因為對目前工作或生涯不滿意的說法。

國外學者對生涯轉換的看法有,Schlossberg(1984)的生涯轉換帶有危機改變和 轉折的意思,個體為了因應非預期和預期事件帶來的社會及個人價值觀改變,而 引發個體之關係及行為必須改變來達成一致。O’Neil 與 Fishman(1992)認為生涯 轉換本來就是生命的一部分,面臨轉換時,有的人逃避,有的則改變行為和價值 觀獲得調適而建立起新的生涯。Hobson 與 Welbourne(1998;Golan,1981)把生涯 轉換看成事件、生活經驗、生活狀態改變的過程,其中亦包括個人關係、角色、

信念、工作及一些假定的改變。然而,Goodman、Schlossberg 與 Anderson(2011) 則將生涯轉換分為生活改變和隱藏改變兩種,生活改變即為:學校畢業、就業、

Levinson 等人(1986)表示,「發展」是序列、時間流、開展流動的生命,它 穿梭在歲月之中;生命則是具有個別性的立足在社會、組織或任何一個開放系 統。當然的,生命發展交織在穩定與變動、持續與斷續、循序漸進與停滯、回歸 及混亂流動間。所以發展絕對不能只專注在單一片刻或生命的某個章節,更不能 只針對一個人進行長期間的研究。

然而,生涯轉換與生涯發展週期有關,四季週期轉換理論猶如自然界的法 則、有節奏及步調的擺動,不只是生涯,人的生心理一樣適用。因為人都經歷孩 提成長、探索生命,成年期則開始發展職業成就及自己的生活模式,漸而維持狀

態並邁入巔峰,走入老年期會面臨退休自處、被照顧、孤獨等衰退(洪鳳儀,2000)。

Levinson 等人在 1978 年曾訪談 40 位 35 至 45 歲成年人,邀請其以「事後回 溯」的方式分享 18 歲後的生涯發展,並提出生命週期理論。研究結果是把生涯 切割成四個階段,以四季作比喻,主要在說明成年期之生命處境對個體的影響,

和個體對年齡的反應。這四季包括︰春代表「童年、青年期」(0 至 20 歲)、夏代 表「成年期」(17 至 45 歲)、秋代表「中年期」(40 至 65 歲)、冬代表「晚成年期」

(60 歲以後),有如耕耘、播種、收割、收藏之意。其中,內涵泛指的階段(era),

長度大約 6 到 10 年,都有一些重要性或代表性的發展任務,來維持並建立不同 的生活模式,分別有:

1.青少年時期(Adolescent life structure)介於 0 至 17 歲,個體的發展任務是變得 逐漸成熟,從依賴轉為獨立、有責任感之成人。

2.早成年轉換期(Early adult transition)介於 17 至 22 歲,個體跳脫青少年時期,

開始發展自我,較顯著的特徵是經濟獨立、實際離開或心靈與原生家庭拉出距 離,並建構自我的世界,更完善規劃自己生命的目標。

3.三十轉換期(Age 30 transition)介於 28 至 33 歲,二十多歲前半段,約莫 22 至 28 歲間,有進入成年世界之稱,個體對成年有較清晰的概念;然而,二十多 歲後半段,鑒於生命探索有接近尾聲之感,個體對時間感到急迫,更認真面對人 生各個議題。順利完成發展任務的人,在家庭、事業、社交會達到兼顧;但也有 一些人,面臨「三十危機」,在多方壓力之下,產生自我懷疑。

4.巔峰成年期 Culminating life structure for early adulthood)介於 33 至 40 歲,又 可稱為「安身立命期」,此階段又分為兩個次階段,個體會在前半段時在社會爭 取一定的立足之地,後半段則會期待在事業上有更傑出的表現。至於,40 歲後 有中年轉換期(Mid-life transition)等,個體開始思考生涯轉換對自己的意義,並反 扣個人的價值觀、定義這生中渴望的生活型態為何?

生涯轉換如同四季般流轉,男性與女性都必須經歷這樣的歷程,裡面的變數 與性別、階層、種族、文化、歷史、特別的危機有關。每個階段有著穩定期(settle down)和轉換期(transitional period),轉換期是種揮別舊階段,邁向新階段的過程,

也是個體因應外在世界改變,重新評估生活、重新作抉擇並開啟新生活模式。

本研究運用四季週期轉換理論的視角,將受訪者的生涯發展看作四季變化,

和一日光陰,更可以看作是一個動態過程。受訪者由非典型社工所學生進入社工 所的生涯轉換歷程,正值摸索及發展事業的階段,年齡層預計落在 20 多歲後半 段,至巔峰成年期前半段,約 25 至 35 歲之間。依循這個理論可看見一定的規則 和脈絡,然而個體與社會環境、人際互動交互相流,外在環境與成年期的生涯發 展又有很大的關係。

(二)Miller-Tiedeman 與 Tiedeman 之生涯決定論

生涯決定(career decision-making)泛指個體融合在環境之下,權衡每個行為帶 出的結果及可能性,來進行抉擇的(H, Heitzmann & Rayman,2006)。生涯轉換與 生涯決定有一定的關連性,學者金樹人(2011)指出生涯轉換必須歷經做決定及處 理衝突,Tiedeman 和 O’Hara(1963;引自郭珍虹,2007)認為生涯發展中,囊括 著一次次的生涯決定,若能了解個體的生涯決定,亦能了解生涯轉換歷程,故提 出了下列的生涯決定歷程:

1.抉擇前期:預期階段

(1)探索期:個體的情緒在此階段最為混亂,對未來茫茫然、毫無頭緒,個體面對 生涯抉擇的壓力,嘗試逐一檢視自我狀態。

(2)具體期:個體不再像探索期時的情緒那般混亂,思緒開始逐漸平靜下來,並有 著暫時性決定,此決定可能再次改變,並非最後的決定。

(3)抉擇期:個體做了認定的正確選擇,做出決定。

(4)沉澱期:個體的經驗情緒開始產生患得患失的感受,一開始認定的正確選擇,

其缺點及優點會變得更加顯著,二者拉扯之下,二度掙扎的情緒若一再僵持,個 體就可能回歸原點,重新做選擇。

2.選擇後期:調適階段

(1)入門期:個體做完選擇,正式進入新的生涯,此時新舊經驗交錯,舊思維及生 活習慣影響著個體的行為模式,在新環境中則面臨要時常調整。

(2)重整期:個體原本的行為模式被重整一番,被新的事物取代,而產生新想法及 生活習慣。

(3)統整期:個體對環境適應已漸漸穩定,具有統整能力,朝向信心及成熟之狀態。

Tiedeman 與 Tiedeman(1990)表示抉擇前期:預期階段的四個次階段會依個人 特質而不同,所以順序並非固定,能了解個體做決定的歷程。另外,Tiedeman 更認為生涯決定並非在抉擇前期:預期階段完成,個體必須在選擇後期:調適階 段具體實踐才有辦法促成統整(金樹人,2011)。由此可見,Tiedeman 與 Tiedeman 主述生涯決定是種連續的過程,本研究正是刻畫非典型社工所學生進入社工所的 各個生涯決定,拼湊出生涯轉換的各個轉折點。

綜合以上,不論四季週期轉換論、生涯決定論,都帶有連續性及起伏性。四 季週期轉換論是有時序的,是種春夏秋冬、興盛衰敗的流動。臺灣教育體制下,

應屆大學畢業生大約 22 歲,本研究設定探討非典型社工所學生之年齡層為早成 年轉換期之後至巔峰成年前期,運用生涯決定論的視角,窺探他們因著工作環境 及勞動條件壓力推擠,生涯轉換輾轉進入社工所之歷程,其中做生涯決定的邏輯 及方式,以作為教育單位對非典型社工所學生的生涯輔導指南。

圖 1 本研究之理論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