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本研究主要探討非典型社工所學生的社工職涯與學習之路,研究者分別和八 名受訪者進行深度訪談,運用 Miller-Tiedeman 與 Tiedeman 之生涯決定論、Levinson 等人之四季週期轉換論貫串理論視角,依著探索期、具體期、抉擇期、沉澱期、

入門期、重整期、統整期,最後則是非典型社工所學生對後進、社工所的建議。

首先,受訪者從最初在本科的渾沌、對現況不滿,思緒混亂回溯起過去的生 命經驗,運用做志願服務、參與服務性社團、想起學長姐分享的社會工作系、工 作機會來探索社會工作,這些是他們與社會工作的初步接觸,踏進了探索期。探 索期乃是非典型社工所學生蒐集社工相關訊息的重要管道,影響後續對社工的印 象及想像。

具體期走在探索期提供的訊息,綜觀非典型社工所學生對社工的印象是熱 心、愛心、崇高、專業且有意義的助人工作,在那間接耳聞接得知了社工工作機 會:職缺多、不怕失業、升遷有限、男性有優勢及勞動條件,工作內容輕鬆繁雜 不一、薪資高低不一、工作氣氛比行政好之認識。

到了抉擇期,非典型社工所學生會做出所謂「正確的選擇」,他們探索社會 工作的原因與 Goodman、Schlossberg、Anderson(2011)提及的生涯轉換分為生活改 變和隱藏改變類同,隱藏改變有來自價值信念的引導、排除法(職業、科系、建 議),生活改變有生活中遇見社工典範或引路人、工作機會、搬遷。藉由這些生 涯轉換因素,運用三條途徑:踏上社工學習之路、實際擔任社工、直接就讀社工 所,來走向社工所,部分受訪者在生涯轉換中伴隨著社工師考試經驗。

沉澱期則由抉擇期的「點」延伸到「線」,受訪者開始思考走上三條途徑的

有受訪者提出本身沒有社工經驗,年齡又較大,會擔憂未來就業,此與 Levinson 等人四季週期轉換論之巔峰成年期有較大的重疊,所立基的階段應是在社會爭取

展方向及服務領域、有的仍持續使用著排除法或是沒有想法的面對未來;一位則 是想做助人工作但不侷限社工。在此四季週期轉換論之三十轉換期、巔峰成年期 之受訪者因社工勞動條件,有更深的生涯轉換壓迫,將往較好的勞動條件流動、

有的試想運用考試增進條件,相較於二十多歲前半段,進入成年世界之受訪者,

則以較開放的態度,像是不在意勞動條件、建立人脈取得工作機會、先累積社工 經驗之想法從事社工工作。

非典型社工所學生以其個人轉換經驗從第一學歷出走、出發,進入社工所,

並在其中獲得專業培育,開始進行對未來社工職業不斷轉換的個人價值觀、角 色、信念,和修正對外在環境的假設及觀念轉變的過程,對後進的建議有三點:

第一、需彈性調節自己的想法:必須確認未來是否真的要從事社工,並要找出自 己的優點、自我定義,常常正向思維看待所有事物,還要轉化對社工的期待與實 質落差;第二、需找到較強的情緒支持;第三、要多方嘗試了解社會工作。

對社工所的建議有:首先,提供情緒支持:如,師長應主動關懷學生、學長 姐方面,應建立學長姐制度,提供可發問又安全的互動平台 ,學長姐可以適時分 享社工經驗,助於提早確認未來是否從事社工。另外也包含,要塑造班級氛圍,

成為彼此的幫助、社工所老師派系模糊,有助於提升系所氣氛;再者,系所行政 事務建議,課程安排方面:應開設社工學分專班,或研究所學分可以加以抵免之、

課堂時間做好調配,避免與社工學分衝堂、放寬修學分之限制、課程應融合學術 及實務內容;實習制度方面:應說明實習與工作之間的落差、實習課應變為選修;

次之,社工制度:社工學分應與實務有連結。

最後,非典型社工所學生希望學校老師應走出來,了解社工真正的待遇與困 境,也期待系所應重視非典型社工所學生的需要。

圖 6 非典型社工所學生之生涯轉換之路徑與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