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涯開展中與真實自我接觸的經驗和實踐方式與歷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生涯開展中與真實自我接觸的經驗和實踐方式與歷程

前面兩節是對生涯中的靈性議題和真實自我的綜合探討,而本節則是具體地 針對本研究中關切的兩個問題進行文獻探討。整節分為兩個部分,包括生涯開展 歷程中與真實自我接觸的經驗,以及真實自我實踐的方式和歷程。

一、生涯開展中與真實自我接觸的經驗

本研究中對於真實自我的定義是「個體回歸到最核心、最獨特的面貌,並以 此來界定自己,同時,以此面貌與更廣大的力量產生連結與融合。」從 Jung 的概 念出發,可以發現這個過程是向內和自身核心、獨特、不可比較的部分結合,並 且,向外和世界廣大的力量相結合。研究者認為「向內的過程」即是本研究中與 真實自我的接觸,亦即,和自身最核心、最深處、最獨特的部分相遇並結合的經 驗與過程。

一旦個體與自身最深處、最獨特且不可比較的部分相遇並結合,產生的經驗 為何,在既有的文獻中並沒有太多著墨,除了一個相關的經驗「心流」。Bloch(1997)

認為當個體回應了某種工作的召喚,能產生意義的深度以及專注熱衷感,這種熱 衷感則和心流的特徵很像。心流這個字最早是由 Csikszentmihalyi(1977)所定義 ,意 為當人們完全地投入於行動時,感受到的整體的感覺(holistic sensation)。後續 Csikszentmihalyi(1999)對它更進一步闡釋,認為它是一個特定的經驗,是相當全神 貫注且享受的,變成了 autotelic,亦即它值得做是因為它本身的緣故,即使可能沒 有它本身之外的結果。而創意活動、音樂、運動、比賽、宗教儀式等都是這些經 驗典型的來源。何以能夠完全地投入、全神貫注且享受其中,研究者認為是因為 該經驗與自身內心深處核心、獨特的部分相結合的緣故。

Csikszentmihalyi(1999)後續對心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心流的特徵 包括以下三項:第一,出神狀態(ecstatic),亦即,不知什麼緣故和每日生活的例 行事務分離開來,進入另一個不同的現實的感覺。第二,覺得自己好像幾乎是不

存在的,亦即,由於對某個活動太過投入,以致於沒有多餘的專注力能監控和該 活動無關的線索。第三,經驗中感受到的自發,在過程中沒有過去、未來,就只 是延展的當下,其中創造了意義、拆解了意義、重建了意義。後續,亦有其他學 者提出對心流的定義,例如:Demerouti(2006)認為心流的核心成分有三項,第 一個成分是樂趣;第二個核心特徵是人們完全專注且浸淫在所做的事情當中,此 時的時間主觀經驗是扭曲的,並且忘了周遭其他事;第三個特徵則是人們從事正 在進行的活動,即使代價很大,只為了做那件事本身,亦即他們是因該經驗本身 而產生動機(intrinsically motivated)。

將這兩位學者提出的定義加以歸納,研究者認為,心流的特徵是個體對於某 個經驗非常專注且投入,以致於出神,忘了自身以及周遭其他事物,而這個經驗 對個體而言是有樂趣的,因此投入這個經驗是自發的。心流經驗的特徵和既有的 少數文獻中對於個體與真實自我接觸的經驗之描述有多少的相似性,是本研究意 圖更進一步探究的焦點。

對於個體和真實自我接觸經驗的探究,在文獻中並不多見。正如 Brewer(2001)

認為它們通常不是直接而是間接地在日常生活中出現,是處在經驗的邊緣中、直 覺中、靈感中現身。所以,在文獻中往往是對於走向靈性覺察與滿足靈性需求的 這群人加以形容,認為他們是充滿能量、熱誠和勇氣,反之,處在另一端的人則 是缺乏鬥志、氣餒和神情沮喪(Savickas, 1997)。這是從整體的、概括的方式對這 兩群個體的區別描述。

在僅有的文獻中,可以看到對於與真實自我接觸經驗的片斷描述。例如這是 一種渴望的滿足和實現,可以恢復能量,有充足感,耗竭發生的機會也較低(Brewer, 2001; Rayburn, 1997)。另一個經驗則是個體全然地被吸引,全神貫注於該經驗之 中(Bloch & Richmond, 1997; Savickas, 1997),而這個描述也回應了 occupation 這 個字原意有「被攫住和占有」的意思(Moore, 1993/1995)。其他還包括有相對自 在的感受(Henderson, 2000)以及非自我意識的狀態,或者自我界限的消融並與更

崇高的整體融合為一(Marcus, 1995/2000 ; Moore, 1993/1995)。從以上的描述可以 得知,與真實自我接觸的經驗並不完全等同於心流,雖然其中有些對它的描述和 心流的特徵相同,例如全神貫注、忘我感,但是,與真實自我接觸的經驗應大於 心流所涵蓋的。

總而言之,在既有的文獻中對於與真實自我接觸的經驗之探究是不足的,因 此,本研究期能對這個經驗有更深入的探討。文獻中有關心流和相關的經驗描述 的確是個起點,然而從正式研究之前所進行的生涯傳記分析結果發現,與真實自 我接觸的經驗,亦即 Jung 所謂自性化過程中向內走向獨特、核心、不可比較的部 分,仍有更豐富的內涵值得更進一步加以瞭解,這是本研究的目的之一。

二、生涯開展中真實自我的實踐方式和歷程

生涯開展歷程中與真實自我接觸的經驗是屬於「內容」,而真實自我的實踐則 是屬於「過程」,將這兩個部分予以探究,合在一起的結果就是個體在生涯開展歷 程中與自身的相遇之圖像,同時,也是回應冥冥中的力量賦予個體的天命並與之 產生連結。然而,在既有的文獻中,對於真實自我的實踐歷程之探究並不多,因 此,研究者對此感到好奇,想瞭解個體是如何走向這個歷程,是如何開展的。Ashmos 與 Duchon(2000)認為在這過程中個體試著尋找機會表達個人靈性的許多層面,

因此這樣的內在歷程是「靈性認同」的歷程。研究者認為「靈性認同」是這個實 踐歷程的核心,亦即,個體在走向真實自我的過程是尋找自身靈性認同的過程,

不只是認同還有認同後的實踐,而認同的即是個體內在最後、核心、不可比較且 獨特的部分,並在實踐中將它融合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生涯是個體在人生中所有角色的活動和經驗,而工作者的角色是其中一個,

因此,真實自我的實踐歷程和生涯開展的關係並不限於工作這個範疇,但是,如 果工作本身即是個體真實自我的延伸,則對工作的感受將是相當正向且滿意的,

因為它成了自我發展的脈絡。Brewer(2001)提出的「天命的靈魂安住派典」正 是從這個思考出發,將工作有關的路徑依投入能量的層次分為四個軌道,包括:

工作(job)、職業(occupation)、生涯(career)和天命(Vocation)。他認為個體 在某一個軌道獲得酬勞並不會限制從事其他的軌道,如果收入是聚焦在工作或職 業,一部分的靈魂可能會透過尋找在工作外的貢獻來補償,或許是在天命的軌道 中。另一個可能的情形是,天命吸收大部分的能量,那麼工作和非工作之間的界 限將不見,內在的能量和外在環境的愉快關係是可穿透的,產生一種和世界連結 的感受。所以,Brewer 認為個體可藉由接納和尊敬對內在自我的覺察,使自己更 熟悉內在的現實,促使自己去專注、肯定和釋放自己,朝向整體性。

從這個派典的觀點來看,所謂真實自我的實踐是尋找靈魂的出口,而出口可 以是表現在不同的軌道上,不必然是在有酬勞的工作上,反而是與自身內在靈魂 接觸更多之後,決定轉換工作,使工作和非工作的界限穿透性提高。

上述是從「概念」來理解生涯中實踐真實自我的路徑,另外,有些研究則是 從生涯中追求真實自我的人,瞭解他們實踐的歷程或是就此歷程中的「特色」加 以分析。例如 Kinjerski 和 Skrypnek(2008)從 13 位年齡界於 26 至 81 歲有正向工 作經驗的研究參與者中試圖探究走向「在工作中的靈性(spirit at work)」之路徑。

所謂「工作中的靈性」在該研究中是指透過工作發現意義、在工作中的真實性

(authenticity)、幸福的感受、相信自身的工作能產生貢獻、連結他人和超越個人 的某物之覺察、完美和超越性的感受。研究結果發現有四種路徑:第一種是「一 直都在那裡的路徑(the path of always there)」。這類經驗的參與者從開始工作就一 直經驗到這種感受,不曾中斷,並且隨著年紀增長而加深。第二種是「漸漸聚合 的路徑(the path of coming together)」。這類經驗的參與者經驗到在工作中的靈性 是隨著時間而漸漸發展的,唯有當他們的能力、經驗和熱情聚合在一起時才會經 驗到,並且往往是在中年階段才開始經驗到,並且隨著人生經驗和年紀而漸漸增 加。此種類別也是研究中最多參與者所經驗的路徑。第三種是「變化事件的路徑

(the path of transformative events)」。這類經驗的參與者是在面對並且回應人生中 的危機事件或靈性覺醒事件後才開始經驗到工作中的靈性。這些變化事件是他們

在工作中能否經驗到靈性的轉捩點。第四種是「脈絡敏感的路徑(the contextually sensitive path)」。這類經驗和前述三種是相當不同的,他們在走向工作中的靈性之 路徑是受到其工作的環境所影響,因此,在工作中的靈性經驗是來來去去的。此 外,研究發現不論是何種路徑通往工作中的靈性,參與者總是隨著時間而加深靈 性經驗,並且,大部分的參與者指出在此路徑中有關鍵性時刻(defining moments)

的發生,對其世界觀或是生涯抉擇產生重要的影響。

Henderson(2000)則是從研究發現樂在工作中的人,在依循自身興趣、能力 和享受的事情上表現出一種固執的承諾和投入,因此,他們的生涯傾向於依循一 個正向蜿蜒的路徑,待在他們的興趣並使他們快樂的路徑上,而不是已選定並停

Henderson(2000)則是從研究發現樂在工作中的人,在依循自身興趣、能力 和享受的事情上表現出一種固執的承諾和投入,因此,他們的生涯傾向於依循一 個正向蜿蜒的路徑,待在他們的興趣並使他們快樂的路徑上,而不是已選定並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