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涯發展歷程中真實自我的發現與實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生涯發展歷程中真實自我的發現與實踐"

Copied!
33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金樹人 博士. 生涯發展歷程中真實自我的發現與實踐. 研究生:高民凱 撰. 中華民國一百年十二月.

(2) 誌謝詞 在即將畢業之際,心中卻有種不真實的感覺。當年決定報考博士班的那個場 景依然清晰,而現在就這樣快走到暫時的句點,心中有許多感觸,一時之間還來 不及沉澱,或許等到離開這個角色一個距離後,感覺才會變得真實。然而,能將 學位完成,這一路上有許多人的幫助是真實的,也讓我銘記在心。 論文得以完成真的很感謝我的指導老師—金樹人教授。在這個師徒關係中允 許我用自己的步調和方式進行研究,這對我而言是很重要的。老師總是給我很大 的空間去發揮,也給我很多的信心和鼓勵。在老師門下跟老師學習,我最欣賞的 就是老師溫藹的文人風範,除了學識涵養之外,待人處世的風格,也都是令我敬 佩的。口試委員林幸台教授、林美珠教授、田秀蘭教授、彭慧玲教授從計畫口試 一直到論文口試中提供的方向和建議,都讓整個研究更臻完善和周延,在此表達 我由衷的感謝。 這本論文的靈魂是四位研究參與者賦予的。若沒有他們生命故事的分享和敘 說,這本論文將不會有溫度,也不會讓我有動力去完成它。我對他們是充滿感激 的,同時,這些訪談經驗也帶給我的生命許多啟發。或許這些相遇真的是冥冥中 的安排,我很珍惜。 帶領我走向學術領域的林清文教授在我不同學習階段中總是給我許多鼓勵和 實質上的幫助,我不會忘記這位良師的啟蒙。博士班期間修習的每一門課都讓我 獲益良多,跟著系上師長學習真的如沐春風。至於博士班同學和所有在博士班有 交集過的夥伴們,彼此總是互相勉勵和打氣,這種連結是這趟旅程中重要的元素, 有你們為伴真好,增添了笑容和色彩。也希望金幸福旅行團能長長久久,大家都 能追求自己生命中的真幸福。 在這個漫長的旅途中,我所有親愛的家人和朋友們總是給我支持、陪伴和協 助,讓我感到窩心和溫暖,是我向前走的一大動力。從我的青春歲月走向目前已 不再覺得自己是青春的日子裡,歲月總會留下些什麼。除了裝載更多的學識和能 i.

(3) 力之外,看到更多人生的風景是一大收穫。更重要的是,我試著找尋自己內心深 處的本質我,然後想要如其所是地經歷屬於我自己的人生。 謝謝你們在我的生命中出現,也感謝上天!. ii.

(4) 中文摘要 本研究的主旨是透過在生涯中追求真實自我的人,從他們的生涯開展故事瞭 解其與真實自我接觸的經驗,實踐真實自我的方式與歷程,以及對此實踐歷程所 建構的意義。資料來源是四位研究參與者之敘說,以敘事取向研究方法中的「整 體—內容」和「整體—形式」模式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一、與真實自我接觸的經驗分成三部分。 「接觸的開端」包括:內在呼喚,驅 動熱情;從小嚮往,直覺喜愛;創造想像的世界。 「接觸過程中」包括:玩樂創造, 歷久趣味;情感深刻,融為一體;敏銳易感,感覺流暢;專注當下,忘我出神; 思考單純,自我對話;關係和諧,契合本性;共鳴連結,樂趣加倍。 「接觸後」的 經驗則包括:內心踏實,深度滿足;安心安頓,禪定平靜;如回家般,接納自在; 單純快樂,樂此不疲;舒緩受苦,心靈自由;感受生命,坦然面對;自我價值, 提升肯定;心靈富足,精神飽滿;自我成就感,人生進入另一階段。 二、實踐真實自我的方式,分成「在生涯轉折處」及「整個生涯中」兩部分。 前者包括:特質發揮,帶來力量;享受嘗試,不設目標;志同道合,相互激盪; 角色楷模,啟發反思;嘗試行動,促發改變;掌握創造,生涯機會;他人引導, 自我學習。後者包括:抗拒主流,回歸本質;降低經濟安全,增加選擇自由;位 移之後,多元觀照;經營生活,全心投入。實踐真實自我的歷程整體而言是屬於 「前進-後退-前進」的「喜劇-羅曼史」敘說形式。分為七個階段:從小接觸渴望; 非所愛的學習,但自發尋找出口;非所愛的工作,但本質我的能量流動;關鍵事 件的促發;留白以追求嚮往;勇於轉換的嘗試;不斷走向本質我。 三、對實踐真實自我歷程所建構的意義包括:藉由充滿勇氣的行動,使人生 不會留下遺憾;跟著感覺走,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回應冥冥中力量的召喚,接納 上天的安排;與他人及其他生命體,建立起深刻的連結;建構自身的主體性,如 其所是地生活;一趟豐富精彩,令自己感動的旅程;享受嚮往的生活,踏實地活 在當下;從小的渴望如今成為對社會群體的貢獻;解開對人生的疑惑,建構生命 iii.

(5) 的意義。 文末針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真實自我、生涯轉換、自性化、靈性. iv.

(6) The Discovery and Realization of Authentic Self in Career Development Process Ming-Kai Kao. Abstract The study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experience of contacting authentic self, the way and process of authentic self realiz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this process through the individuals who searched for authentic self in their career. The collected data from four subjects’ narratives were analyzed via holistic-content and holistic-form modes of the narrative approach. The resul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experience of contacting authentic self, the way and process of authentic self realiz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authentic self realization process. The experience of contacting authentic self is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as the Beginning of Contacting, In-Between Contacting, and After Contacting. The Beginning of Contacting includes the inner calling summoning up the enthusiasm, experiencing longing and instinct affection and creating imagination world. The In-Between Contacting includes feeling the persistent enjoyment, affection craving and integrating with one’s self, sensitivity and sensibility, being concentrated on the moment and being ecstatic, purely thinking and entering into a dialogue with one’s self and harmony with one’s nature, meeting the friends alike bringing about more enjoyment. The After Contacting includes satisfaction and fulfilment; peace and silence, as being home and feeling at ease, pure happiness and being delightful, being free from suffering and setting the spirit free, experiencing the life and accepting it, self worth elevation and affirmation, gaining spiritual wealth and being full of energy, enhancing self-completion and entering a new stage of life. The way of authentic self realization is divided into Career Transition and Through v.

(7) the Whole Career Process. The former includes taking advantage of one’s traits and generating strength, enjoying trials and not setting goals, interacting with the people sharing the same ideals, being inspired by role models, taking actions leading to changes, creating and grasping career opportunities, following others’ guidance and learning by one’s self. The latter includes acting against the mainstream and returning to Self, reducing material needs and increasing the freedom of choice, after the displacement, viewing the life in various ways, managing the life overwhelmingly. The process of authentic self realization is a narrative form of comedy-romance which is in a forward-backward-forward direction. This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seven steps—initiating the aspiration since the childhood, entering into the disliked study area but spontaneously seeking for outlets, not working for a dream job but the energy of Self flowing continuously, a defining event initiating aspiration, trying to make changes and keeping walking into Self. The meaning of authentic self realization process includes by taking actions not to make regrets, following the feeling and the life shall find its way out, responding to the calling from a Higher Power and accepting its arrangement, making a strong connection with others and with other lives, constructing self’s subjective and being one’s self, having a colourful and sentimental journey, leading a dreaming life and ceasing the day, the dream built in the childhood turning into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ety, dispelling the life doubts and constructing the meaning of life. Finally, discuss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and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ers were provided.. KEY WORDS: authentic self, career transition, individuation, spirituality. vi.

(8) 目次 誌謝詞………………………………………………………………………………….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v 目次……………………………………………………………………………..……vii 表次……………………………………………………………………………...……ix 圖次……………………………………………………………………………...……x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6.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生涯中的靈性議題………………………………………..…………9. 第二節. 真實自我的本質……………………………………………...…….19. 第三節. 生涯開展中與真實自我接觸的經驗和實踐方式與歷程…………26. 第四節. 生涯開展中真實自我實踐歷程之意義建構……………………....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35. 第一節. 研究取向……………………………………………………..….….35.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40. 第三節. 研究者……………………………………………..………….…….43. 第四節. 研究工具……………………………………………..……….…….47. 第五節. 研究實施程序………………………………………………..….….48.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52. 第七節. 研究資料檢核…………………………..……………….………… 55. 第八節. 研究倫理……………………………………..………………….….57 vii.

(9) 第四章. 研究結果……………………………………..……………………….….59. 第一節. 研究參與者甲在生涯歷程中對真實自我的發現與實踐……...….59.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乙在生涯歷程中對真實自我的發現與實踐……..…..88.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丙在生涯歷程中對真實自我的發現與實踐………..124. 第四節. 研究參與者丁在生涯歷程中對真實自我的發現與實踐…….….156.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189. 第一節. 與真實自我接觸的經驗………………………….……….....……189. 第二節. 實踐真實自我的方式與歷程……………………………….....….206. 第三節. 對實踐真實自我歷程所建構的意義……………………….....….22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239. 第一節. 研究結論………………………………………..…………………239. 第二節. 研究者的省思…………………………………..…………………242. 第三節. 研究限制………………………………………….…..……...……245. 第四節. 建議…………………………………………...……………...……246. 參考文獻………………………………………………...……………..……...……253 中文部分…………………………..………………………….……….…...…253 西文部分…………………………………..…………………………...…..…254 附錄……………………………………………………...……………..……...……261 附錄一 「真實自我」的自我敘說…….…………………………...………...261 附錄二. 訪談大綱………………………………………….…….……..…….269. 附錄三. 第二階段訪談說明書………………….…………….…..………….270. 附錄四. 參與研究同意書………..…………………………………..……….271. 附錄五. 研究檢核函……..……..…………………………………………….272. 附錄六. 生涯傳記分析中「與真實自我接觸經驗」的文本摘錄……….....273. 附錄七. 生涯傳記分析中「與真實自我接觸經驗」的內容分類架構…..…296. 附錄八. 逐字稿謄寫原則及保密同意書…………….……...……………….322 viii.

(10) 表次 表 3-1. 研究參與者之基本資料………………………………………………......42. 表 3-2. 生涯傳記分析中人物的基本資料……………………………………......43. ix.

(11) x.

(12) 圖次 圖 2-1. 靈性取向者在工作中尋求的目的之內涵圖………….…………….……15. 圖 3-1. 研究流程圖………….…………………………….………………...…….49. 圖 4-1. 參與者甲在生涯中實踐真實自我的歷程圖…….………………...….….81. 圖 4-2. 參與者乙在生涯中實踐真實自我的歷程圖…….…………………..….117. 圖 4-3. 參與者丙在生涯中實踐真實自我的歷程圖…….…………………..….151. 圖 4-4. 參與者丁在生涯中實踐真實自我的歷程圖…….…………………..….182. 圖 5-1. 「與真實自我接觸的經驗」概念圖…………….………………….…...205. 圖 5-2. 四位研究參與者實踐真實自我的歷程………….…….…………….….218. xi.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在說明何以進行本研究的動機、研究目的和探討的問題,以及相關 名詞的解釋和本研究的重要性。整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是研究動機,第二節是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三節是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一、 研究者在生涯開展的歷程中對於「真實自我」的思考與關注 研究者進入博士班至今,對於個體在生涯開展中如何展現真實的自我有越發 強烈的關注。除了源自於和大學生的生涯輔導工作中,感受到生涯發展與真實自 我的關連和真實自我在生涯發展的重要性之外,自身的生涯開展經驗,更讓研究 者不斷體會到真實自我的議題在這過程中浮現且與之交織。以下就從研究者的生 涯經驗和思考做為探究的起點。 我的大學主修就是輔導,畢業之後經過一年教育實習繼續攻讀碩士學位,仍 然在這個領域中,拿到學位後工作沒幾年又繼續積極考取博士班。在他人眼中可 能會認為這是個具進取性的生涯抉擇和正向的生涯結果。在我父母的心目中可能 也是這樣的想法,且引以為榮。在一般社會價值而言,這樣的生涯路徑似乎是成 功的,向上發展的,是在建立期當中為自己的生涯做努力。但是,卻在我進入博 士班一個學期之後隱約感受到一絲絲的不安。 那個不安要告訴我什麼,隨著進入博士班的時間越長,似乎越難不去面對它, 漸漸發現原來我很少真正地面對真實的自己。到底進入博士班進修有多少是順著 社會價值在走,有多少是內心以為的家人對我的期待,為了符應那期待而做的決 定和努力。更重要的是,到底有多少是自己真正想這麼做,內心的聲音到底是什 麼。其實當中反應的是我困惑於希望怎樣開展自己的生涯,如何過這人生的數十 1.

(14) 寒暑?但不知道是因為不願意面對那真實的自我,還是我真的不知道其樣貌為 何,對它總是感到模模糊糊的,讓我充滿了好奇並投以更多的關注。它似乎有力 量想冒出頭,卻又同時有其他的力量在阻擋著它。 在這段博士生的學習之旅中,因著上述這些經驗和體會讓我特別想去探究「真 實自我」這個議題。在我面對生涯困頓和迷惑時,有時會想重讀侯文詠(2002) 類似自傳的書籍,當中的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產生許多的思考,他說「一個人 生命能達到最了不起的成就,無非就是發現自己,並且勇敢地成為自己。」這段 話在我不同的時刻浮現發想,感觸良多,所謂的「發現自己,成為自己」到底是 怎樣的一個歷程呢?為什麼這是人能達到「最了不起」的成就,而且需要「勇敢」 呢?難道成為自己是那麼困難的一件事? 因此,每當在生活中或是書本的閱讀中發現有人是朝向自己真實的渴望在開 展生涯時,心中有一種很強烈的感動與羨慕,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們那樣過其人 生。同時也很好奇究竟他們何以能「發現自己」並且「成為自己」 ,那是怎樣的與 自身相遇的經驗和開展生涯的過程,而且,何以有如此強大的力量引領他們朝向 真實自我。 基於上述的自身經驗,研究者開始聚焦在「真實自我」的探究。其實在早期 存在主義就已關注人類存在的真實性(authenticity)之議題,Kierkegaard 和 Sartre 都認為就較寬廣的意義而言,生涯是提供個人表達其真實性的途徑(引自 Maglio, Butterfield, & Borgen, 2005) 。榮格在提出「自性化(individuation)」的概念時則更 具體地提到,所謂自性化即是個體試圖將自我中的面具部分加以移除,進而發現 「真實的自我」,並界定自己的人生以及和所有生命體的關係(Guindon & Hanna, 2002) 。而這個真實自我是一個分離又不可分割的一體或整體,和我們最深處、最 後、不可比較的獨特處相結合,因此,這個「自性化」的過程即是轉變為「走向 自己」或者「實現自己」 ,然而,自性化並不是讓自己和世界隔絕,而是收集整個 世界成為他自己,是讓自己的核心獨特處與更廣大的力量之間產生連結(Jung, 2.

(15) 1961/1997)。 所以,在生涯開展的歷程中個體若能依循著內心不可分割、獨特的真實自我 而前進,將是回應內心深處對自我的呼喚,使生涯的開展成為自我的延伸,而非 外加於自我身上,是與自身的相遇和結合的歷程,同時,也是和其他生命體以及 超越的力量之間產生一種連結感。因此從這個角度來思考生涯是本研究最核心的 關注。 二、 靈性取向的生涯發展與輔導值得加以探究 在過去學習生涯發展與輔導領域的經驗中,研究者常常感覺到個體似乎是被 切割的,分割成能力、興趣、價值觀、人格特質……等,缺乏一個整體性,並且 和自己的生命有距離感,好像生涯歸生涯,而生命歸生命,兩者的交集並不明顯。 因此,在學習過程中總覺得它似乎不太能回答研究者自身生涯的疑惑,以及無法 貼近自身的經驗和感受。正如 Bloch(2004)所言,過去的生涯理論往往只是協助 人們了解個體的「部分」 ,但是,這樣是無法走向「整體」的,一個人可以從整體 走向部分,但是卻無法相反。因此,從一個較整體的、整合的視角來看待生涯, 對個體的生涯發展會有較大的幫助。 而生涯輔導領域中近年來提出的靈性取向(Spiritual Perspective)正是以較整 體的觀點來看待生涯(Bloch & Richmond, 1997; Brewer, 2001; Miller-Tiedeman, 1997),不只是將焦點放在「工作」, 而是人生所有的面向,不只是個人「部分」 的切割,而是回到每個人「核心的靈性」去思考生涯。雖然生涯和靈性的關連看 似新的概念,但是,Fox(2003)認為從 vocation 這個字源起於基督教義中的 calling (召喚、天命),就知道其實生涯和靈性的關係是密切的,只是被人所忽略而已。 正因為對 vocation 這個字的核心要義而言,每個人的生涯都是冥冥之中一種 超越的力量對此個體的召喚,一種天命。因此,個體如何在生涯開展的歷程中和 自身的靈性相遇,不斷走向內在的真實自我,並且回應外在冥冥之中對個體的召 喚、天命,將它加以實踐,是生涯發展的重要精神。Rayburn(1997)也從神學的 3.

(16) 觀點談到天命和生涯之間的關係,認為每個人在人生中都有一特定位置,是由神 所注定,而人們回應該召喚以達到神性的目的,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回應它,如果 他們遠離了擁有的特殊天賦、技能或遠離了對他人的關注,而主要動機是經濟、 地位、影響力或其他自我利益,那麼,他就遠離了召喚。 由此看來,個體的生涯開展如果要和自身靈性交織一起,那麼就得向內探求 真實自我的樣貌,發現它並加以實踐,而這整個過程可能正是對冥冥中超越力量 所給予的天命之回應。早在 1930 年代,榮格就已提出靈性對人生是至關重要的, 他觀察到有些人對自己的人生有種無意義感和空虛感,但是,有些人卻正好相反, 對生命有一種熱衷感(sense of absorbedness)。他認為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經驗是源 於個體對靈魂追尋(in search of a soul)的差別(引自 Savickas, 1997),對生命有 熱衷感的人正是貼近自身的靈性來開展生命,而對生命充滿無意義感的人卻遠離 了自己的靈魂。 因此,Savickas(1997)認為靈性可以被視為是激發的力量(activating force)或 基本原則,它能協助將生命給予有機體。而心靈(Spirit)這個字的起源意謂著將 空氣吹進(blow)和呼吸(breathe)這些意涵的詞彙,一個 spirited 的人感到充滿 能量、熱誠和勇氣。 綜上所述,探討生涯開展歷程中個體如何發現並實踐真實自我,亦即如何走 向核心、不可分割的自我,同時回應冥冥之中超越力量賦與個體的天命,以開展 自身獨特的生涯,是相當重要的議題。靈性取向的生涯發展與輔導正提供一個很 好的起點值得加以探討。 三、 探討「真實自我的發現和實踐」 ,藉此填補生涯的靈性取向中實質經驗內容的 空缺 雖然近年來有較多生涯的靈性取向之探究和論述(Ashar & Lane-Maher, 2004; Ashmos & Duchon, 2000; Hansen, 2001; Lips-Wiersma, 2002a; Lips-Wiersma, 2002b; Savickas, 1997),「靈性」、「靈魂」、「真實自我」和「天命、召喚」等這些概念仍 4.

(17) 是模糊的,並不容易掌握。另一方面,有幾個相關的模式被提出來,試圖將它的 內涵加以概念化。例如:Miller-Tiedeman(1997)提出「人生生涯歷程理論(Lifecareer Process Theory)」 ,將個體視為一整體系統,在一個更大系統以及所處環境中互動。 當個體能發現自我組織系統的經驗時,就自然地進入人生的流動中。Brewer(2001) 則提出「天命的靈魂安住派典(Vocational Souljourn Paradigm; VSP)」 ,認為個體不 斷地發現意義(meaning)、本然自我(being)和人生行動(doing)三者的內在歷 程,以及在外在工作世界中透過四個可能的路徑(工作、職業、生涯和天命) ,將 這些發現加以表達。然而,當一個人走向內在真實自我的路,試著貼近自己的靈 魂,並回應外在冥冥中的召喚時,究竟是怎樣的經驗、狀態,其實踐的方式、歷 程為何,以及對這實踐歷程的意義又是如何加以建構的。我們仍然無法從上述這 些模式的論述中得到問題的答案,瞭解其實質經驗內容,也因此產生了在生涯實 務上應用不易的困境。 這些問題和生涯發展與輔導息息相關。在文獻的探索中發現,除了一個相關 的概念累積了較多研究成果之外,其餘的都在過去研究中很少加以探究,這個相 關的概念即是 Mihaly Csikszentmihalyi(1990)所提出的「心流(flow)」。所謂心 流,是對一種心智狀態(state of mind)的描述,身處在其中時,人們的意識是和 諧的,純然為了該經驗本身的緣故,而追求任何正在做的事情,是忘我的、出神 的、愉悅且專注的,此時的狀態是主客二元不在,個體與該經驗或活動融合為一。 Csikszentmihalyi(1999)指出,幸福快樂感(happiness)是依賴個體是否有能力從 他所進行活動中得到心流經驗而定。Bloch(1997)認為當個體感受到對於某個經 驗或活動的「熱衷感」,和內在真實自我接觸時,是一種接近於心流的狀態。 由此看來,我們能夠從心流這個相關的概念和研究中對於「與真實自我接觸 時的經驗」有初步的認識。但是,它不是全貌,應該還有更豐富的內涵需要加以 探究。至於其他兩個重要的問題,包括「實踐真實自我的方式與歷程」以及「對 此歷程所建構的意義」,也需要更進一步地探究。 5.

(18) 總而言之,若能具體地從一群追求真實自我的人之生涯故事中,了解與真實 自我接觸的經驗,實踐的方式與歷程以及對此歷程所建構的意義,將使我們對於 在生涯開展歷程中,真實自我的發現和實踐有深刻的體會和啟發。另一方面,就 生涯輔導與諮商實務工作者而言,研究結果將有助於從更整體的角度協助個體面 對生涯的開展,發現靈魂深處的呼喚並加以實踐。因此,本研究的結果將能補足 靈性取向生涯輔導的實質經驗內容,對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有相當的助益和價 值,值得加以探究。.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為了增加對生涯的靈性取向之瞭解,以榮格的自性化概念來理解靈性的核心 內涵—真實自我,藉此填補該取向的實質經驗內容之空缺和增加實際應用的可能 性,本研究主旨在於透過一群在生涯中追求真實自我的人,從他們的生涯開展故 事瞭解其與真實自我接觸的經驗,實踐真實自我的方式與歷程,以及對此歷程所 建構的意義。 基於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 研究參與者在生涯轉換過程中與其真實自我接觸的經驗為何? 二、 研究參與者在生涯轉換過程中,實踐真實自我的方式與歷程為何? 三、 經歷了真實自我的發現與實踐之歷程,研究參與者對此歷程建構的意義為 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中的重要名詞釋義如下: 6.

(19) 一、 生涯: 本研究所指之生涯是參考 Super(1976)的定義,亦即「是生活裡各種事態的 連續演進方向,統合人一生中依序發展的各種職業和生活的角色,由個人對工作 的獻身而流露出獨特的自我發展型式(p.4)」 (引自金樹人,1997) 。在本研究中, 由於靈性取向的生涯強調「整體性」 ,因此,所指稱的生涯是包括了個體生活中所 有角色的活動和經驗,它具有時間上的連續性,以及開展樣貌的獨特性。 二、 自性化: Jung(1961/1997)認為「實現自我」或「走向自我」即是「自性化 (individuation)」,也就是變成一個單一、同質的個體,和個體最深處、最後、不 可比較的獨特處相結合。然而,這個過程並不是讓自己與世界隔絕,而是收集整 個世界成為他自己。在本研究中即是「實踐真實自我的歷程」。 三、 真實自我 依據榮格(1961/1997)對上述自性化的定義,本研究中所指的真實自我 (authentic self) ,即是個體回歸到最核心、最獨特的面貌,並以此來界定自己,同 時,以此面貌與更廣大的力量產生連結與融合。榮格又稱之為「二號人格 (personality No.2)」或者「本質我 (Self)」 。在研究訪談中透過「從小對它很有熱 情、很渴望、很嚮往,並且是自己夢想的活動或事物」來探究、定義研究參與者 的真實自我。. 7.

(20) 8.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瞭解生涯開展歷程中個體與真實自我接觸的經驗,實踐的方式與 歷程以及對此歷程建構的意義。本章就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獻和研究加以探討。整 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是生涯中的靈性議題,第二節是真實自我的本質,第三節 是與真實自我接觸的經驗和實踐真實自我的方式與歷程,第四節是真實自我實踐 歷程之意義建構。. 第一節 生涯中的靈性議題. 近年來人類對靈性有漸增的關注,反映著我們想對它有更多的瞭解和需要的 滿足,而生涯領域也同樣出現對它更多的重視。本研究意圖透過三個研究問題的 探求,以補足靈性取向生涯的實質經驗內容之空缺。本節先對生涯中的靈性議題 加以探究,了解目前對此主題的立論和思考,包括靈性的意涵、生涯中靈性探索 的需要、生涯中的靈性內涵、靈性和生涯發展的關係及其應用。 一、靈性的意涵 靈性不像財富、社會地位等概念較容易被定義、量化和理解。靈性的思考往 往讓人有種神秘的感覺,甚至認為無法將靈性和宗教分開來談,好像談論靈性就 是在談宗教,其實並不然。Bloch(2005)提出對靈性的定義如下:個人對於和他 人、事物以及超越個人的某物之間相互連結的追求(p.196) 。這個定義包含了「超 越」、「連結」的重要概念。Constantine、Miville、Warren、Gainor 與 Lewis-Coles (2006)認為靈性是個人對生命神聖本質的相信,並且透過對於善以及與他人、 事物之間相互連結的追求,以顯現對此神聖本質的相信,和生命意義、人生目的 很有關連,並且強調人生各部分的整合(p.228) 。研究者則認為靈性是個體對冥冥 之中存在著一種力量的相信,並且自身的真實自我和該力量之間存在著一種連結 9.

(22) 感。正如 Dalton(2001)指出靈性除了是人類追求與他人連結的本能之外,也是 個人向內尋找自身最熟悉、最自在自我的歷程。包含向外與他者的「連結」以及 向內追求「真實自我」兩個概念,並且這兩個歷程是交互發生的。這個想法更接 近研究者對於靈性的定義,因為同時強調了向內尋找真實自我的歷程。 其他學者對靈性的說法,涉及靈性對個體發揮的功能或相關的概念。例如: Savickas(1997)從心靈(spirit)這個字的源頭是將空氣吹進(blow) 、呼 吸 (breathe) , 因此認為靈性可以被視為激發的力量(activating force)或基本原則,能將生命給 予有機體。雖然無法從這個說法清楚地定義何謂靈性,但仍有助於把靈性的意涵 更加釐清。 至於靈性和宗教的差異,宗教信仰亦相信有超越力量的存在並渴求與之連 結,兩者仍是不同的。Duffy 和 Blustein(2005)認為宗教常被視為一個社會現象, 而靈性則被視為在一個特定脈絡中的個體之特性,以個我的祈禱以及和超越個人 的力量之間的關係來考量。研究者認為宗教和靈性的外顯差異在於是透過組織和 服務的社會活動,還是個人內在的心理活動。就「超越」和「連結」這兩個靈性 的定義而言,若宗教信仰是著眼於個人的心理活動,仍可算是個體靈性的特性。 總而言之,靈性雖不易定義,但若以「超越」和「連結」的核心概念來說明, 則可以較完整地掌握。因此,本研究中所指的「靈性」即是「相信超越個人的力 量在冥冥中存在著,並且自身的真實自我和超越個人的力量之間存在一種連結 感。同時,追求生命中的善與神聖本質,尋找人生中的意義、目的和整合」 。由此 觀之,靈性是從人生全景出發,牽涉到生命意義和目的,也是讓人產生動能的要 素,就像呼吸之於人,是個體存在很重要的特性。本研究的重要性即在於從這靈 性的概念來探究生涯,讓生涯的發展貼近人生核心的要素。 二、生涯中靈性探索的需要 從前段對靈性意涵的探討可以得知靈性對人生是重要的,而生涯又是個體生 活中所有角色的活動和經驗,在生涯發展中對靈性的探索有其必要。然而,傳統 10.

(23) 的生涯發展與輔導理論卻較少從靈性的角度思考和論述,缺少從整體的觀點來看 待生涯。若從 vocation 這個字的起源、工作與靈性的關係,以及目前人類生存的 脈絡和思維來看,生涯和靈性息息相關,是故,在生涯開展中對靈性探索有相當 的需要性。 從字的起源可以了解其核心精神, vocation 這個字源起於基督教義中的 calling (召喚、天命) ,生涯和靈性的關係是相當密切的(fox, 2003) 。召喚是冥冥之中超 越的力量賦予每個個體來到這世間的任務,每個人在生涯開展歷程中得不斷向內 走向真實自我的實踐,以回應這個召喚。Savickas(1997)視工作活動為人類發展 的一個脈絡,這樣的發展建構出對意義和自我完整的靈性追尋,過程中讓人們成 為他們想成為的人。之後,Ashmos 與 Duchon(2000)也持相同看法並,認為工 作是尋求機會表達個人靈性的許多層面,這樣的旅程是靈性認同的歷程。由此看 來,生涯開展的意義是奠基在個體「實踐真實自我」、「成為他想成為的人」之精 神上,生涯若與靈性分離,則失去其核心精神。 Hansen(2001)則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兩者的關係,認為目前生存的脈絡下, 全球化、去傳統化和社會反思三個重要趨勢影響著人們的思維,使得越來越多的 人尋求靈性和整體性,挑戰過去認為線性、科學和理性是唯一的世界觀。因此, 更需要整合取向來思考生涯,以回應個體在生涯中增加的靈性需求。而 Ashar 與 Lane-Maher(2004)則從經營派典的轉移談論在生涯中探討靈性的需要,指出為 了追求工作者的承諾、責任和創意,組織必須培養人類的靈性和關係面向。Gockel (2004)亦認為目前生涯的趨勢越來越強調工作中的靈性滿足,因此建議生涯諮 商師可藉由探索案主的靈性作為一項資源,用更創意、直覺的方式協助案主發現 新的生涯選擇和方向,以面對漸增複雜的工作世界。後續,Duffy(2006)同樣呼 籲生涯諮商師應將靈性的概念應用在與案主的工作中,才不致於忽略個體生活中 的重要部分。 不論從目前的生存脈絡和思維、新的經營派典或是工作的意義和自我的關 11.

(24) 係,以及 vocation 這個字的起源來看,都可以發現在個體生涯的開展中,對靈性 的探索是極其需要的。讓生涯貼近個人內在真實自我的實踐而開展,不會造成生 涯與自我的疏離,而能產生更強大的生涯動機。因此,本研究著眼於生涯中靈性 探索的需要性而產生的動機,期望能透過本研究使生涯和靈性融合的內涵更為具 體化,讓個體在生涯開展時有所啟發。 三、生涯中的靈性內涵 生涯發展中對靈性探索是重要的,接續的思考是,生涯中的靈性內涵為何? 前面已提到靈性的定義是個體對冥冥之中存在著一種力量的相信,並且個體的真 實自我和該力量之間存在著連結感。當靈性這個概念放在生涯中加以應用時,內 涵應包括哪些部分?研究者在相關文獻的探討中發現,近十多年來有較多關於生 涯中靈性內涵的論述和研究(Ashar & Lane-Maher, 2004; Ashmos & Duchon, 2000; Bloch & Richmond, 1997; Brewer, 2001; Lips-Wiersma, 2002a; Miller-Tiedeman, 1997),思考切入點不盡相同,有三個內涵是較共通且核心的,包括:真實自我、 與生命體的連結,以及平衡。 「真實自我」在生涯中的靈性內涵,是指在生涯開展歷程中發現自己並成為 自己,亦即個體回歸到最核心、最獨特的面貌,並以此來界定自己,是 Jung 自性 化的核心要義。因此,生涯成為自己的延伸,在生涯的開展中看得到自己獨特的 樣貌。正如 Lips-Wiersma(2002a)研究發現,人們在工作中尋求的目的就包括, 發展自己、成為自己並表達自己。Ashar 與 Lane-Maher(2004)亦指出人們希望 能依據內在自我的標準而完成有價值的事。而「本然自我(being)」也是 Brewer (2001)提出靈性取向生涯模式中三個核心要素之一。認為它記錄著命定的遺傳 和累積的內在特質以及成為的過程。並且,開展的天命可被視為在生涯選擇過程 裡,透過生命意義、本然自我和人生行動三者的心理轉換之驅動中靈魂的安住。 由此看來,生涯開展歷程猶如真實自我的尋找之旅,兩者交織前進。研究者認為 「真實自我」是生涯中最為重要、核心的靈性內涵,其他兩個重要內涵亦是奠基 12.

(25) 於真實自我,由此而開展。 「與生命體的連結」之內涵,在 Bloch(2005)對靈性的定義中可窺見其精神。 因為靈性本身即強調個體與他人、他物、冥冥之中的力量之間的連結。因此,在 生涯的靈性內涵中,與生命體的連結亦是重要精神,亦即透過生涯的開展能和他 人、社群、社會以及超越個人的力量產生連結感,至於連結的內涵則包括貢獻、 服務或者一體感。Bloch 與 Richmond(1997)提出靈性和生涯連結之內涵中,包 括個體對社群的連結和一體感,連結的對象從自身的心靈、生涯、同伴、文化到 宇宙社群。Ashar 與 Lane-Maher(2004)亦歸納出對同儕和對社會的貢獻感,是 個體從靈性看待生涯的重要內涵。Lips-Wiersma(2002a)提出「服務他人」和「與 他人和諧連結的關係」是個體在工作中追求的重要目的,這種連結的關係內涵包 括與他人分享自身深層價值並感受彼此之間的相互隸屬。 研究者認為,生涯屬於個體自身的開展,然而從靈性觀點來看待生涯,不能 侷限在自我的思考,而應擴大到與其他生命體之關連。透過生涯的開展不僅是真 實自我的追尋和實踐,亦同時藉此與其他生命體產生連結感。 第三個生涯中的靈性內涵是「平衡(equilibrium)」 。靈性本身即強調人生各部 分的整合,以及個體自身對完整性、整體性(wholeness)的追求。因此,思考生 涯中的靈性內涵時,對「平衡」的強調是需要的。正如 Lips-Wiersma(2002a)發 現個體在工作中追求的目的包括「發展並成為自己」、「表達自己」、「與他人的連 結」以及「服務他人」四項。然而,個體若太過專注於四項目的中的其中一項, 將會導致失衡。所以,生涯中的靈性不只是透過四個目的之實踐,還需要透過維 持平衡才能得到靈性的滿足。Ashar 與 Lane-Maher(2004)及 Bloch 與 Richmond (1997)都強調角色之間的平衡,例如工作和家庭之間的平衡,個體自身之間的 平衡。另外,Miller-Tiedeman(1997)和 Brewer(2001)分別提出的靈性取向生 涯模式中都談到系統內的平衡。前者視自我是一個組織系統,經歷許多變動產生 不平衡,藉由成長來重新回到平衡;後者則認為「本然自我、生命意義和人生行 13.

(26) 動」三者之間的平衡,才能產生交互作用和生涯的能量。 由此可見, 「平衡」是重要的生涯中之靈性內涵。研究者認為個體唯有在平衡 的狀態中才能找到生涯的重心。然而,平衡並非是穩定不變的,而是在生涯開展 歷程中,不斷地在失衡與平衡的動態裡,尋求靈性需求的滿足。 上述是研究者將相關的論述和研究中,有關生涯的靈性內涵歸納後的思考。 在這些研究中以 Lips-Wiersma 的研究結果最貼近於這三項內涵,茲將其結果說明 如下(2002a),如圖 2-1 所示。 Lips-Wiersma 邀請十六位以靈性為導向的不同職業工作者參與這項研究,其 年齡界於四十至五十歲。請他們寫下自己的生涯故事,包括生涯抉擇、生涯轉換, 轉換的原因,以及如何經歷這些工作。研究結果歸納出他們在工作中尋求的目的 包括以下四項:第一, 「發展並成為自己」 :透過維持整合、個人成長和自我知識, 產生和其工作有關的有意識之選擇。第二,「服務他人」:透過對工作、組織中的 他人有所貢獻,以及認同該工作產生的價值來達成此服務他人的目的。第三, 「與 他人和諧、連結的關係」 :亦即和他人分享自身深層的價值,以及感受到彼此之間 的交互依賴和相互隸屬。第四,「表達自己」:透過直接創造事物或間接型塑環境 來感受到在工作中的創意,以及成就自身認為有價值的標準。 這四項在工作中尋求的目的,Lips-Wiersma 用兩軸加以說明: 「自我導向-他人 導向」 ,以及「本然自我(being)-人生行動(doing)」 。同時強調「平衡」的概念, 亦即個體能否因為太過專注於四項目的中的其中一項,使其他三項目的無法獲得 滿足,或者兩軸各自之間的偏重,而導致「失衡」 。因此,靈性不只是透過四個目 的之實踐,還需要透過維持平衡才能得到滿足。Lips-Wiersma 認為其中最核心的部 分是「靈性的一致、連貫性(spiritual coherence)」 ,它代表一種信念,使個人投入 於有意義的人生中。. 14.

(27) 本然自我(BEING). 個人成長 自我知識 維持整合. 分享價值 隸屬感. 他人 導 向 (. 自我導向 (. 發展自己 成為自己. 與他人連結. ) OTHER ORIENTATION. ) SELF ORIENTATION. 表達自己. 服務他人. 創造 成就 影響. 創造不同. 人生行動(DOING). 圖 2-1. 靈性取向者在工作中尋求的目的之內涵圖. 翻譯自“Analysing the Career Concerns of Spiritually Oriented People: Lessons for Contemporary Organizations,”by M. Lips-Wiersma, 2002,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7, 385-397.. 研究者認為 Lips-Wiersma(2002a)的研究結果較完整地表達了生涯的靈性內 涵。以「靈性的一致、連貫性」為靈性能量的核心,展現於外則包括四個重要的 內涵:發展並成為自我、表達自我、與他人連結、服務他人。其中「自我導向」 這一軸的焦點是個體走向自性化的歷程,在此歷程中接觸和實踐真實自我,和自 15.

(28) 己最深處、最後、不可比較的獨特處相結合。正如 Guindon 與 Hanna(2002)認為 自性化本身就是一種冒險的過程,試圖將自我中的面具部分加以移除,進而發現 真實的自我。至於「他人導向」這一軸的焦點則是強調個體與他人以各種不同形 式產生連結,亦是靈性定義中的重要內涵。同時,此研究結果強調自我導向/他人 導向以及本然自我/人生行動這兩軸各自之間的平衡,也反映了靈性的內涵中對人 生的整合與均衡之強調。 基於上述對於生涯中靈性內涵的探究,當個體邁向真實自我時,究竟其實質 經驗內容為何?本研究擬從最重要的核心內涵,即「真實自我」的角度出發,探 究真實自我的發現與實踐之經驗和歷程,期能呈現靈性取向的生涯之實質經驗內 容。 四、靈性與生涯發展 既然在生涯發展中對靈性探索是需要的,接著轉而思考的是,靈性和生涯發 展的關係,靈性需求得到較多滿足的個體在生涯發展上有何不同。如果從上述生 涯中的靈性內涵推論,對靈性的覺察較高,是否會使個體走向內在真實自我,在 生涯發展過程中依循著內心的直覺前進,而非外在的主流論述。因此,靈性的覺 察對個體的生涯決定或將有較大的信心和從中創造意義的可能。 Duffy 與 Blustein(2005)進行一項實徵研究,發現靈性和許多生涯適應的變 項之間有正向關係存在。具體而言,靈性的覺察是生涯決定時自我效能的顯著性 預測指標,對自己的生涯抉擇有較高的信心,並且更開放地探索生涯選擇。Savickas (1997)也提到當個體從他們現在的樣子(where they are)走向他們想成為的樣子 (where they want to be)時,將努力於使自己變得更完整。一旦個體朝向自我完整 (self-completion)前進,就增加了生涯適應的能力。陳美淑(2006)以大專院校 基督教團契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靈性與其生涯抉擇之關係。研究結果發現靈性 取向越高的學生,越傾向於生涯確定狀態。生命的意義和目的、自我成長以及與 天地萬物的一體感,對其生涯確定狀態具有聯合的預測力。後續,Duffy 與 Dik 16.

(29) (2009)回顧了相關的研究結果,發現靈性和個體在生涯發展中正向的結果確實 存在著正相關,包括生涯抉擇的自我效能感、生涯成熟和工作滿意度等。並且, 對許多靈性取向的個體而言,靈性的信念在其生涯抉擇歷程中扮演相當關鍵的角 色。 另一方面,相關的文獻發現靈性亦提供個體在生涯發展時的情緒支持功能 (Constantine et al., 2006)。研究者認為靈性帶給個體生涯發展上的正向結果,可 以從依附關係的角度加以理解。亦即個體因為和冥冥中超越的力量之間產生依附 的連結關係,因而使個體在生涯發展上更具信心,有更大的勇氣去嘗試和探索, 並在依附關係提供的安全堡壘上,有穩定情緒的功能。這也呼應了生涯的靈性內 涵中「與生命體連結」的精神。 另外,有些學者是從一群樂在工作或所謂擁有幸福的個體來進行研究 (Henderson, 2000; 蕭景方,2005) ,意圖瞭解這群人在生涯發展上的特性。結果 發現在依循自身興趣、能力和享受的事情上,他們表現出一種固執的承諾和投入 (dogged commitment) ,而生涯的發展傾向於一個正向蜿蜒的路徑。並且,不論是 遵循一個意外或設定的生涯路徑,這群人都待在他們感興趣並使他們快樂的路徑 上,不曾偏離生命主題。此外,這群人亦表現出一些共同的內在特質,包括:正 向自我覺知、自我決定、充滿能量、性格的優勢、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對世界抱持 著好奇、熱情和樂觀的態度。研究者認為,這一群樂在工作的人是在生涯發展的 過程滿足了靈性需求的人。他們總是依循著自身追求真實自我的過程來開展其生 涯,而表現在生涯上的就是他們自身的核心。因此,有強烈的生涯動機和能量, 以及隨之而來的承諾與行動。 上述這些研究也增加了研究者對於一群熱愛工作、滿意工作的人之好奇。但 是,研究者的好奇在於他們「真實自我」的主題上,亦即,他們與真實自我接觸 的經驗,以及實現真實自我的方式和歷程以及對此歷程所建構的意義。前述研究 的焦點在於表現於外的生涯,而本研究的焦點則是回到內在的真實自我。 17.

(30) 個體在生涯發展的過程中若能增加靈性的覺察和靈性需求的滿足,將向內走 向真實自我,同時向外開展貼近自身真實樣貌的生涯,兩者是交織前進的。因此, 生涯實務工作者在協助案主探索生涯或面對生涯議題時,應增加靈性的概念來增 進案主靈性的覺察,並從人生全景的角度來探索,如此會產生較為強大的生涯動 機和對生涯的承諾與投入。 目前,已有些學者談到這方面的應用。例如:Dudeck(2004)認為應和案主 討論其人生意義和目的感,並提供機會探索靈性關懷,使案主能以更整體的方式 趨近生涯的發展和生涯抉擇,而這樣的發展和抉擇將和內在自我的一致性較高。 Bloch(2004)亦認為協助案主形成一種個人的整體感是對生涯發展有所助益,而 這種整體感是具有時間性的,它貫穿過去、現在到未來。同樣的,Savickas(1997) 也從「生命主題」的概念提出靈性在生涯諮商中的應用。認為應協助案主將生命 主題在工作中表達出來,使工作成為其自我發展的脈絡。後續,Bloch(2005)提 出具體的方式將靈性的概念應用到生涯諮商中。認為用敘說的方式協助案主思考 自己是誰,自己是如何連結並置身於整個大的圖像中,並覺察對連結的需要。 由此看來,學者對於如何將靈性應用到生涯上有不同的思考切入點,但是都 重視個人的整體性,以及從較廣大的人生全景探索生涯。研究者認為 Bloch(2005) 的方式最為具體可行且接近於靈性的意涵。因為,用敘說的方式能協助個體形成 自身故事的整體性並且從中找到故事的意義以及對自我的認同與完整感。同時, Bloch 所提的方式中不只強調真實自我,也看到自身如何與其他生命體之連結的重 要性,較為完整地呼應了靈性的意涵。本研究則更進一步地探討這些經驗的實質 內涵,如此更能增加生涯實務工作者將靈性的概念應用到生涯發展與輔導中的可 行性。. 18.

(31) 第二節 真實自我的本質. 前一節的探討與歸納中提到,生涯中的靈性內涵主要有三項: 「真實自我」 、 「與 生命體的連結」以及「平衡」。其中,「真實自我」更是其他兩者的基礎,也是研 究者最關注的焦點,因此,本節將對真實自我的本質這個主題進行探討。然而, 在生涯開展歷程中對天命的回應,將提供個體實現真實自我的機會(Brewer, 2001; Jung, 1954) 。職此之故,將從「天命」這個背景的探討開始,再從這個背景下談本 研究的核心概念—「真實自我」。 一、有關天命的探討 靈性是相信冥冥之中有超越個人的力量存在,並且個體的真實自我與該力量 之間有連結感。冥冥中的力量讓每個人存在於世間都有一個任務,這個任務以生 涯的觀點來說就是個體的工作。亦即,冥冥中的力量讓個體透過這個被賦予的工 作和其他生命體,包括這冥冥中的力量之間產生連結。因此,vocation 這個字的起 源是從拉丁字而來,原本的意思即是召喚(a call)。Rayburn(1997)認為每個人 在人生中都有一個特定位置,是由神所注定,而人們要做的就是回應該召喚以達 到神性的目的。Rayburn 的說法是從神學上來談,但廣義而言即是冥冥之中超越個 人的力量,是故,稱之為天命,也就是對個人的召喚。Elangovan、Pinder 與 McLean (2010)整合之前有關天命的文獻,發現有三個重要的內涵:行動導向、對個人 使命的清晰感、利社會的意圖。基於上述三項內涵而形成如下對天命的定義:「追 求利社會意圖的行動方針,體現在個體自己想要做、認為應該做、實際去做的意 識之聚合(p.430)」。另一方面,Jung(1954)則是從自性化的觀點來看待天命, 視天命是一個非理性的因素,注定一個人從人群中,從陳腐的道路中解放自己。 而真實的人格總是一個天命,任何一個有天命的人都能聽到內在的聲音:他被召 喚。本研究是以榮格的觀點來看待天命和個體在其天命中展現的真實自我。 在靈性取向的生涯模式中,也有相關於天命的探討,並且視之為該模式的核 19.

(32) 心精神。例如 Brewer(2001)提出「天命的靈魂安住派典(VSP)」,即認為天命 (Vocation)是個體更全然地被召喚進入自身,這是一個靈性的歷程。亦即當個體 被召喚進入自身之後,經驗到的是靈魂的安住和停留(sojourn) ,是一種安心與貼 近自身的感受,讓自己的靈魂能安心地停留其間。此時,個體外在的天命走進個 體內在的靈魂,因此,兩者融合連結為一。Bloch 與 Richmond(1997)亦認為召 喚就像是傾聽自己的歌,不只傾聽而已,還要將它大聲且清楚地唱出來。從這些 論述中可以瞭解,冥冥中的力量賦予了個體天命,並以召喚的方式意圖進入個體 的內在自身,一旦個體感受到並與它融合連結時,會與真實自我貼近。 從神學的觀點來看,召喚往往和服務他人有關,每個真實的召喚都是要服從 神(Rayburn, 1997)。不論是服務他人或服從神,核心精神就是透過召喚的實踐與 他人產生連結感,這個連結感包括貢獻和相互隸屬。因此,廣義來說,天命賦予 每個個體的看似以服務他人為目的,實則也滿足了個體深層的靈性需求。正如 Duffy 與 Dik(2009)回顧有關天命的文獻中發現,視工作為天命的個體比起其他 工作者有較高的幸福感,包括工作領域和其他生活領域皆然。這種較高的幸福感 可能和其靈性需求的滿足是相關連的。 然而,這些召喚要從一個冥冥中外在於個體的聲音,傳達到個體內在的自我, 並不容易被個體所感受得到。因此,要如何能傾聽到自身的召喚,是個體重要的 人生課題。Elangovan、Pinder 與 McLean(2010)指出個體在以下四個條件中較有 可能覺察自身的天命,包括想在人生中發現意義的強烈慾望、對自己內心的專注、 願意實驗新的路徑、漸增對自我的瞭解。Brewer(2001)即認為這些召喚往往不 是在巨響中出現,而是像在口哨中出現,是在模糊中促使人去注意它。並且是間 接地在日常生活中的同時性事件中現身,在經驗的邊緣中、在離開舞台中心的感 受、在掙扎中、渴望中、直覺中、靈感中以及沈默中被個體發現。由此可見,個 體要能傾聽到自身的天命,冥冥中超越個人的力量對自身的召喚,得更開放自身 的經驗。並且不是以理性思考的方式能發現它,因為它是一種經驗和感受。 20.

(33) 當我們對天命有更多的瞭解後,回到本研究關心的主題來思考,亦即生涯和 靈性的關係。若從生涯的觀點來理解天命,每個人的生涯就像是冥冥中的力量要 我們透過工作為獨特的真實自我發聲,但是並不一定僅限於能獲得報酬的工作。 正如 Brewer(2001)所言,所有人類都有一個朝向天命的可能性。而這些召喚是 朝向整體性,成為更全然的自我,並且吸引著靈魂,是透過有報酬或沒有報酬的 工作將一個人拉向每天的事件中。而當靈魂變得更為實現時,對工作的召喚提供 個體開展深層真實自我的機會,使個體能以更完全的自我在世界上生活。 綜上所述,生涯和天命的關係其核心精神還是回到每個人的真實自我。天命 是冥冥中的力量對個體的召喚,唯有不斷向內走向真實的自我,傾聽那內在的呼 喚,才能試著瞭解這超越個人的力量賦予自己的天命,要如何透過生涯和他人以 及其他生命體產生連結。因此,用 Jung 的概念來理解,亦即唯有個體變得更自性 化,召喚才會變得強烈且被自身所感受和發現,也才有機會實踐真實自我,同時, 回應那外在的天命。而本研究即意圖透過一群在生涯中追求真實自我的人瞭解他 們與真實自我接觸時的經驗,以及實踐真實自我的方式與歷程以回應自身的天命。 二、有關真實自我的探討 「真實自我」的概念從不同的觀點來談有不同的意涵。例如 Rogers 的個人中 心治療學派(person-centered therapy)也強調「成為真實的自我(becoming the self that one truly is)(p.165)」,並且認為人有實現自我的本質(Corey, 2005)。但是, 用法和榮格的有所不同。前者是指找到某種自我認同感,是出於自我(ego)變得 越來越持續、穩定,於是對自己有更多的認識。榮格的觀點是強調個體有自覺地 探索、進入自己與另一種心靈內容的關係,稱之為「本質我(Self)」 。同樣會發展 出更持續、穩定的自我認同感,但是比較不會以自我為中心,並且有較多對人性 的善意。自我不是要實現自己,而是要幫助「本質我」的實現(von Franz, 1990/2011) 。 本研究是以 Jung 的觀點來加以探討。因為將 Jung 談的真實自我應用在生涯開 展歷程中,最接近研究者的想法和自身經驗的體會。因此,以下對「真實自我」 21.

(34) 的探討將從 Jung 的觀點出發,包括真實自我的意涵、真實自我何以被壓抑以及如 何在生活中探索並實踐真實自我。 Jung(1961/1997)的分析心理學理論中很核心的概念即是「自性化 (individuation)」。他認為「實現自我」或「走向自我」即是「自性化」的過程, 也就是變成一個單一、同質的個體,和個體最深處、最後、不可比較的獨特處相 結合。但是,這個過程並不是讓自己與世界隔絕,而是收集整個世界成為他自己。 因此,所謂真實自我即是個體回歸到最核心、最獨特的面貌,並以此來界定自己, 同時,以此面貌與更廣大的力量產生連結與融合。職此之故,榮格所提的「真實 自我」(即本質我),不是自我,而是包括不朽的內在人格,是人的意識與潛意識 的整體,是個體終極的內在奧秘。並且人與真實自我的關係絕對不是自我中心, 因為人若沒有找到真實自我,就無法真的與他人建立適當的關係(von Franz, 1990/2011)。 von Franz(1964/1999)認為榮格觀點中的「真實自我」是引起人格不斷擴張 和成熟的調解中心。但是,心靈這個較廣闊、較接近整體的向度,最初僅是一種 先天的可能性。它可能是奄奄一息,也可能是在一個人的生涯中得到比較完整的 發展。至於發展到什麼程度,則要看自我(ego)是否願意傾聽「真實自我(Self)」 的訊息,使個體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透過自我照亮整個心靈系統,讓真實自我 變成有意識,因而可以被認識。這個真實自我的實現,就是自性化歷程的目的。 然而,自性化歷程的主體經驗還表達了一種感覺,即某些超越個人的力量正以創 造性的方式介入其中。由此可見,實踐真實真自我不只是向內回歸自我的本質, 還包括與冥冥中的力量之間產生一種連結。這個力量在每個人身上都賦予了各自 的獨特性,即是每個個體的真實自我。 既然真實自我是個體最深處、獨特處的自己,何以會被壓抑,使得個體終其 一生的重要任務即是走向自我並實現自我。Marcus 與 Hall 等幾位學者分別從 Jung 的概念加以說明。Marcus(1995/2000)認為當處在孩提時代,這些個體最獨特、 22.

(35) 最深處、不可分割的自我尚未被父母、社會及好批判的自我給壓抑之前,其實人 往往和自己的靈魂是諧調一致的,但是,漸漸被外在的力量和論述給壓抑。Hall (1983/2006)也提到相同的歷程,個體的某些活動或衝動被認為是不好的而遭到 拒絕。但是,這些被家庭或社會所排斥的傾向並不是就這樣消失,而是隱藏在潛 意識中,形成 Jung 理論中的「陰影」。 這些壓抑真實自我的力量不一定能清楚地被自身所覺察,並且這個被壓抑的 歷程是隱微的,往往無法藉由意識的理性作用能當下辨識出或感受到。因為這些 歷程其實在個體很小的時候就不斷發生,而個體為了得到其他的需要,例如父母 的關愛和讚賞、避免負面評價或是獲得同儕的認同以及不會被認為自己很特殊 的,因而犧牲了自身那內心深處獨特的、和自己不可分割的真實自我。在潛意識 的歷程中將它壓抑下來,進入潛意識裡,試圖不讓自己感受到那最深層的自我, 使自己不會處在兩種需要的衝突中。 接著,研究者的思考轉向個體如何能有機會讓這些被壓抑的真實自我,意即 Jung 概念中的「陰影」 ,能被自身感受到並整合進入自身,走向自性化歷程。Marcus (1995/2000)認為這個歷程的發生可能始於某項危機,或者也可能是緩慢的甦醒 過程。但是,這些被自身壓抑的部分其實一直都有力量想冒出來,只是,個體總 是害怕改變,設法忽視靈魂的召喚。Moore(1993/1995)亦持相同看法,認為人 類有一種靈魂的力量,而它的根源往往來自於出乎意料的地方。例如面對失敗、 沮喪等經驗的缺口和漏洞中出現,當個體忍住空虛之感,不要過早填補洞口的誘 惑,靈魂的力量就會傾洩而出。如果用造假的活動填滿所有的空隙,靈魂就沒有 展現自身的空間。 von Franz(1964/1999)亦認為自性化歷程通常是以人格受到傷害,以及隨之 而來的痛苦作為開端,自我會感受到其意願或是慾望受到阻礙。但唯有當自我捨 去了預期目標,而進入到更深刻、更根本的存在層次時,這種心靈核心創造性的 積極向度才能體現出來。自我必須要能仔細聆聽,不預設任何的目標及企圖,並 23.

(36) 且要能獻身於那股內在的成長動力。放棄功利的意識,讓位給潛意識心靈的要求, 才能騰出一條促進內在真實自我實踐,人格擴張與發展的道路。為了使自性化歷 程得以實踐,必須有意識地降服於潛意識的力量,而不是去思考我們該做什麼, 正確的思想是什麼,或者常會發生的是什麼。而是只要傾聽,以便知道內在的整 體,真實自我在當下的特定情境中會希望自己做些什麼事。那些主導的暗示或衝 動並非來自於自我,而是來自於心靈的整體—真實自我。直接面對正在逼近的黑 暗,弄明白它的神秘目的究竟是什麼,它想從你的身上得到什麼。 國內學者劉淑慧(2005)具體地指出,人人都有回歸真實自我的潛在真自由, 也有回歸自我的意志。每個人都應該學習如何回歸真實自我,不要背離從自身生 命經驗中而來的自我認同和生活方式,試著拒絕社會文化與組織的威脅利誘。 從以上相關文獻的探討可以得知,個體若能增加靈性的覺察,順著潛意識心 靈的力量,才有可能瞭解冥冥中的超越力量賦予在每個人身上的真實自我樣貌。 不再只是依循習慣的思考或社會主流論述這些外在的聲音,而忽略了那些內心微 弱的召喚。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焦慮、擔憂甚至害怕,因為不知道內心的真實自我 一旦現身會是如何的樣貌,以及是否會被重要他人和社會接納。但是,唯有願意 放慢腳步,放掉功利的思考邏輯和對正確答案的追求,不預期會有什麼特定的結 果,而是傾聽靈魂深處的呼喚,才有機會走向自性化的過程。 從個體和其他生命體的關係來看,實現真實自我並非遠離他人,反而是與他 人和一切存有產生更多的連結,收集整個世界成為自己。幾位學者談到這樣的觀 點,認為自性化的過程是以內在、個人的種種考量為始,關於地球、服務社會的 種種考量為終。注意自己與一切存有產生連結,而這個歷程是自我界限的消融, 好讓自己與更崇高的整體與「萬物之間的相互連結」融合為一(Marcus,1995/2000; Moore,1993/1995) 。Hall(1983/2006)則從集體潛意識的觀點看自性化的歷程,認 為一旦個體將陰影同化之後,將形成更強大的自我認同,能更清楚地感受到與他 者建立關係的需要。不只和其他人建立關係,而且要和集體意識世界中超乎個人 24.

(37) 的文化以及客體心靈中超乎個人的原型內容發生連結。劉淑慧(2005)亦認為人 之所以感到被拋擲於世的孤獨感,是因為沒有跟真我連結,以至於不但沒有辦法 感受到自己與宇宙整體相互連結的紮實沈穩,反而被渺小自我在人世間的無知無 力所困頓,因而認為人在其生存脈絡中追求真我的歷程是生涯發展的本質。 從以上有關真實自我本質的探討可以整理出靈性、真實自我、自性化以及 being 這些相關名詞的概念和相互關係。在「靈性」的定義中包含著幾個重要的內涵: 超越個人的力量、真實自我、連結感以及人生意義與整合的追求。因此,「靈性」 和「真實自我」的關係就在於個人的真實自我與超越個人的力量之間產生連結感, 若個體沒有走向真實自我則難以產生此種連結而滿足靈性的需求,因此,真實自 我是靈性的重要內涵。 「自性化」即是上述「走向真實自我」的歷程,在此歷程中個體走向自身獨 特的樣貌,也就是榮格(1961/1997)所說「個人內在的上帝形像」 ,藉此,個體與 超越個人的力量產生了連結。至於「being」則是本然自我,是個人在接觸真實自 我時會經驗到的一種「活出自我的樣子」(Brewer, 2001),是個體走向自性化的歷 程中才可能經驗到的一種狀態。 而回到生涯與真實自我的關係思考,個體正是透過生涯的開展表現出真實自 我的樣貌,走向自性化的實踐之路。一旦個體變得更為自性化,將會不斷走向真 實自我,並且向外回應冥冥之中的力量賦予自身獨特的天命。在生涯的開展中看 到真實自我的樣貌,也藉由生涯與他人、超越個人的力量之間產生連結感,滿足 個人靈性的需要。因此,本研究意圖從「真實自我」的概念出發,探究個體在生 涯開展中與真實自我的接觸,實踐方式和歷程以及意義的建構,瞭解生涯的開展 和實踐真實自我之路,兩者是如何交織前進。. 25.

(38) 第三節 生涯開展中與真實自我接觸的經驗和實踐方式與歷程. 前面兩節是對生涯中的靈性議題和真實自我的綜合探討,而本節則是具體地 針對本研究中關切的兩個問題進行文獻探討。整節分為兩個部分,包括生涯開展 歷程中與真實自我接觸的經驗,以及真實自我實踐的方式和歷程。 一、生涯開展中與真實自我接觸的經驗 本研究中對於真實自我的定義是「個體回歸到最核心、最獨特的面貌,並以 此來界定自己,同時,以此面貌與更廣大的力量產生連結與融合。」從 Jung 的概 念出發,可以發現這個過程是向內和自身核心、獨特、不可比較的部分結合,並 且,向外和世界廣大的力量相結合。研究者認為「向內的過程」即是本研究中與 真實自我的接觸,亦即,和自身最核心、最深處、最獨特的部分相遇並結合的經 驗與過程。 一旦個體與自身最深處、最獨特且不可比較的部分相遇並結合,產生的經驗 為何,在既有的文獻中並沒有太多著墨,除了一個相關的經驗「心流」 。Bloch(1997) 認為當個體回應了某種工作的召喚,能產生意義的深度以及專注熱衷感,這種熱 衷感則和心流的特徵很像。心流這個字最早是由 Csikszentmihalyi(1977)所定義 ,意 為當人們完全地投入於行動時,感受到的整體的感覺(holistic sensation)。後續 Csikszentmihalyi(1999)對它更進一步闡釋,認為它是一個特定的經驗,是相當全神 貫注且享受的,變成了 autotelic,亦即它值得做是因為它本身的緣故,即使可能沒 有它本身之外的結果。而創意活動、音樂、運動、比賽、宗教儀式等都是這些經 驗典型的來源。何以能夠完全地投入、全神貫注且享受其中,研究者認為是因為 該經驗與自身內心深處核心、獨特的部分相結合的緣故。 Csikszentmihalyi(1999)後續對心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心流的特徵 包括以下三項:第一,出神狀態(ecstatic) ,亦即,不知什麼緣故和每日生活的例 行事務分離開來,進入另一個不同的現實的感覺。第二,覺得自己好像幾乎是不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fact, one way of getting from Fourier series to the Fourier transform is to consider nonperiodic phenomena (and thus just about any general function) as a limiting case of

Root the MRCT b T at its centroid r. There are at most two subtrees which contain more than n/3 nodes. Let a and b be the lowest vertices with at least n/3 descendants. For such

A function f is said to be continuous on an interval if it is continuous at each interior point of the interval and one-sidedly continuous at whatever endpoints the interval

1 As an aside, I don’t know if this is the best way of motivating the definition of the Fourier transform, but I don’t know a better way and most sources you’re likely to check

Let f being a Morse function on a smooth compact manifold M (In his paper, the result can be generalized to non-compact cases in certain ways, but we assume the compactness

2.1.1 The pre-primary educator must have specialised knowledge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 development before they can be responsive to the needs of children, set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