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章主要在說明何以進行本研究的動機、研究目的和探討的問題,以及相關 名詞的解釋和本研究的重要性。整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是研究動機,第二節是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三節是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一、 研究者在生涯開展的歷程中對於「真實自我」的思考與關注

研究者進入博士班至今,對於個體在生涯開展中如何展現真實的自我有越發 強烈的關注。除了源自於和大學生的生涯輔導工作中,感受到生涯發展與真實自 我的關連和真實自我在生涯發展的重要性之外,自身的生涯開展經驗,更讓研究 者不斷體會到真實自我的議題在這過程中浮現且與之交織。以下就從研究者的生 涯經驗和思考做為探究的起點。

我的大學主修就是輔導,畢業之後經過一年教育實習繼續攻讀碩士學位,仍 然在這個領域中,拿到學位後工作沒幾年又繼續積極考取博士班。在他人眼中可 能會認為這是個具進取性的生涯抉擇和正向的生涯結果。在我父母的心目中可能 也是這樣的想法,且引以為榮。在一般社會價值而言,這樣的生涯路徑似乎是成 功的,向上發展的,是在建立期當中為自己的生涯做努力。但是,卻在我進入博 士班一個學期之後隱約感受到一絲絲的不安。

那個不安要告訴我什麼,隨著進入博士班的時間越長,似乎越難不去面對它,

漸漸發現原來我很少真正地面對真實的自己。到底進入博士班進修有多少是順著 社會價值在走,有多少是內心以為的家人對我的期待,為了符應那期待而做的決 定和努力。更重要的是,到底有多少是自己真正想這麼做,內心的聲音到底是什 麼。其實當中反應的是我困惑於希望怎樣開展自己的生涯,如何過這人生的數十

寒暑?但不知道是因為不願意面對那真實的自我,還是我真的不知道其樣貌為 何,對它總是感到模模糊糊的,讓我充滿了好奇並投以更多的關注。它似乎有力 量想冒出頭,卻又同時有其他的力量在阻擋著它。

在這段博士生的學習之旅中,因著上述這些經驗和體會讓我特別想去探究「真 實自我」這個議題。在我面對生涯困頓和迷惑時,有時會想重讀侯文詠(2002)

類似自傳的書籍,當中的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產生許多的思考,他說「一個人 生命能達到最了不起的成就,無非就是發現自己,並且勇敢地成為自己。」這段 話在我不同的時刻浮現發想,感觸良多,所謂的「發現自己,成為自己」到底是 怎樣的一個歷程呢?為什麼這是人能達到「最了不起」的成就,而且需要「勇敢」

呢?難道成為自己是那麼困難的一件事?

因此,每當在生活中或是書本的閱讀中發現有人是朝向自己真實的渴望在開 展生涯時,心中有一種很強烈的感動與羨慕,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們那樣過其人 生。同時也很好奇究竟他們何以能「發現自己」並且「成為自己」,那是怎樣的與 自身相遇的經驗和開展生涯的過程,而且,何以有如此強大的力量引領他們朝向 真實自我。

基於上述的自身經驗,研究者開始聚焦在「真實自我」的探究。其實在早期 存在主義就已關注人類存在的真實性(authenticity)之議題,Kierkegaard 和 Sartre 都認為就較寬廣的意義而言,生涯是提供個人表達其真實性的途徑(引自 Maglio, Butterfield, & Borgen, 2005)。榮格在提出「自性化(individuation)」的概念時則更 具體地提到,所謂自性化即是個體試圖將自我中的面具部分加以移除,進而發現

「真實的自我」,並界定自己的人生以及和所有生命體的關係(Guindon & Hanna, 2002)。而這個真實自我是一個分離又不可分割的一體或整體,和我們最深處、最 後、不可比較的獨特處相結合,因此,這個「自性化」的過程即是轉變為「走向 自己」或者「實現自己」,然而,自性化並不是讓自己和世界隔絕,而是收集整個 世界成為他自己,是讓自己的核心獨特處與更廣大的力量之間產生連結(Jung,

1961/1997)。

所以,在生涯開展的歷程中個體若能依循著內心不可分割、獨特的真實自我 而前進,將是回應內心深處對自我的呼喚,使生涯的開展成為自我的延伸,而非 外加於自我身上,是與自身的相遇和結合的歷程,同時,也是和其他生命體以及 超越的力量之間產生一種連結感。因此從這個角度來思考生涯是本研究最核心的 關注。

二、 靈性取向的生涯發展與輔導值得加以探究

在過去學習生涯發展與輔導領域的經驗中,研究者常常感覺到個體似乎是被 切割的,分割成能力、興趣、價值觀、人格特質……等,缺乏一個整體性,並且 和自己的生命有距離感,好像生涯歸生涯,而生命歸生命,兩者的交集並不明顯。

因此,在學習過程中總覺得它似乎不太能回答研究者自身生涯的疑惑,以及無法 貼近自身的經驗和感受。正如 Bloch(2004)所言,過去的生涯理論往往只是協助 人們了解個體的「部分」,但是,這樣是無法走向「整體」的,一個人可以從整體 走向部分,但是卻無法相反。因此,從一個較整體的、整合的視角來看待生涯,

對個體的生涯發展會有較大的幫助。

而生涯輔導領域中近年來提出的靈性取向(Spiritual Perspective)正是以較整 體的觀點來看待生涯(Bloch & Richmond, 1997; Brewer, 2001; Miller-Tiedeman, 1997),不只是將焦點放在「工作」, 而是人生所有的面向,不只是個人「部分」

的切割,而是回到每個人「核心的靈性」去思考生涯。雖然生涯和靈性的關連看 似新的概念,但是,Fox(2003)認為從 vocation 這個字源起於基督教義中的 calling

(召喚、天命),就知道其實生涯和靈性的關係是密切的,只是被人所忽略而已。

正因為對 vocation 這個字的核心要義而言,每個人的生涯都是冥冥之中一種 超越的力量對此個體的召喚,一種天命。因此,個體如何在生涯開展的歷程中和 自身的靈性相遇,不斷走向內在的真實自我,並且回應外在冥冥之中對個體的召 喚、天命,將它加以實踐,是生涯發展的重要精神。Rayburn(1997)也從神學的

觀點談到天命和生涯之間的關係,認為每個人在人生中都有一特定位置,是由神 所注定,而人們回應該召喚以達到神性的目的,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回應它,如果 他們遠離了擁有的特殊天賦、技能或遠離了對他人的關注,而主要動機是經濟、

地位、影響力或其他自我利益,那麼,他就遠離了召喚。

由此看來,個體的生涯開展如果要和自身靈性交織一起,那麼就得向內探求 真實自我的樣貌,發現它並加以實踐,而這整個過程可能正是對冥冥中超越力量 所給予的天命之回應。早在 1930 年代,榮格就已提出靈性對人生是至關重要的,

他觀察到有些人對自己的人生有種無意義感和空虛感,但是,有些人卻正好相反,

對生命有一種熱衷感(sense of absorbedness)。他認為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經驗是源 於個體對靈魂追尋(in search of a soul)的差別(引自 Savickas, 1997),對生命有 熱衷感的人正是貼近自身的靈性來開展生命,而對生命充滿無意義感的人卻遠離 了自己的靈魂。

因此,Savickas(1997)認為靈性可以被視為是激發的力量(activating force)或 基本原則,它能協助將生命給予有機體。而心靈(Spirit)這個字的起源意謂著將 空氣吹進(blow)和呼吸(breathe)這些意涵的詞彙,一個 spirited 的人感到充滿 能量、熱誠和勇氣。

綜上所述,探討生涯開展歷程中個體如何發現並實踐真實自我,亦即如何走 向核心、不可分割的自我,同時回應冥冥之中超越力量賦與個體的天命,以開展 自身獨特的生涯,是相當重要的議題。靈性取向的生涯發展與輔導正提供一個很 好的起點值得加以探討。

三、 探討「真實自我的發現和實踐」,藉此填補生涯的靈性取向中實質經驗內容的 空缺

雖然近年來有較多生涯的靈性取向之探究和論述(Ashar & Lane-Maher, 2004;

Ashmos & Duchon, 2000; Hansen, 2001; Lips-Wiersma, 2002a; Lips-Wiersma, 2002b;

Savickas, 1997),「靈性」、「靈魂」、「真實自我」和「天命、召喚」等這些概念仍

是模糊的,並不容易掌握。另一方面,有幾個相關的模式被提出來,試圖將它的 內涵加以概念化。例如:Miller-Tiedeman(1997)提出「人生生涯歷程理論(Lifecareer Process Theory)」,將個體視為一整體系統,在一個更大系統以及所處環境中互動。

當個體能發現自我組織系統的經驗時,就自然地進入人生的流動中。Brewer(2001)

則提出「天命的靈魂安住派典(Vocational Souljourn Paradigm; VSP)」,認為個體不 斷地發現意義(meaning)、本然自我(being)和人生行動(doing)三者的內在歷 程,以及在外在工作世界中透過四個可能的路徑(工作、職業、生涯和天命),將 這些發現加以表達。然而,當一個人走向內在真實自我的路,試著貼近自己的靈 魂,並回應外在冥冥中的召喚時,究竟是怎樣的經驗、狀態,其實踐的方式、歷 程為何,以及對這實踐歷程的意義又是如何加以建構的。我們仍然無法從上述這 些模式的論述中得到問題的答案,瞭解其實質經驗內容,也因此產生了在生涯實 務上應用不易的困境。

這些問題和生涯發展與輔導息息相關。在文獻的探索中發現,除了一個相關 的概念累積了較多研究成果之外,其餘的都在過去研究中很少加以探究,這個相 關的概念即是 Mihaly Csikszentmihalyi(1990)所提出的「心流(flow)」。所謂心 流,是對一種心智狀態(state of mind)的描述,身處在其中時,人們的意識是和 諧的,純然為了該經驗本身的緣故,而追求任何正在做的事情,是忘我的、出神

這些問題和生涯發展與輔導息息相關。在文獻的探索中發現,除了一個相關 的概念累積了較多研究成果之外,其餘的都在過去研究中很少加以探究,這個相 關的概念即是 Mihaly Csikszentmihalyi(1990)所提出的「心流(flow)」。所謂心 流,是對一種心智狀態(state of mind)的描述,身處在其中時,人們的意識是和 諧的,純然為了該經驗本身的緣故,而追求任何正在做的事情,是忘我的、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