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者

年齡 生涯轉換後 至今的時間

轉換前後的 生涯領域

傳記名稱

侯文詠(A) 男 45-50 約 15 年 醫學—文學 我的天才夢

詹慧君(B) 女 35-40 約 8 年 商業—休閒 兩個女生的紫色夢想 幾 米(C) 男 40-45 約 15 年 廣告—繪本 幾米故事的開始 郭子乾(D) 男 40-45 約 23 年 輪機—演藝 解悶救人生

第三節 研究者

本節將說明有關研究者的部分,包括研究者的個人專業背景、對研究主題的 先前理解、研究者扮演的角色,以及有關協同研究者的部分。茲分述如下。

一、 研究者

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即是研究工具(Patton, 1990/1995),質性研究中的敘 事研究法更是強調研究者和研究參與者之間的互為主體性和共構的歷程。因此,

研究者本身的觀點、對問題的先前理解和立場,都會影響整個研究的進行。

Clandinin 與 Connelly(2000/2003)認為研究者都是帶著個人的歷史和個人觀點、

態度與對研究的思考方式進行敘事探究,所以,研究者必須重新建構個人的探究 史的敘事,並警覺於此敘事和正在進行的敘事研究之間可能產生的關係。基於上 述的思考,以下將說明研究者個人的專業背景,對研究主題的先前理解,以及在 研究中扮演的角色。

(一) 個人專業背景

研究者從大學、碩士班到博士班階段的主修皆為諮商心理學與輔導。碩士班 畢業之後擔任國中輔導老師並在大專院校從事輔導與諮商工作。進入博士班之

後,除了努力修習專業課程之外,也擔任多所大學輔導中心及中小學諮商中心的 兼任諮商心理師,同時接受諮商專業督導。整體而言研究者可以說是接受了完整 的諮商心理學訓練,對於研究訪談中需具備的技巧和態度(如傾聽、同理心、澄 清、摘要、探問、真誠等)有足夠的認識和能力。

在「生涯發展與輔導」的專業訓練部分,研究者從大學階段就開始接觸生涯 輔導的理論及實務,包括帶領生涯探索團體和設計生涯發展的教案等。碩士班階 段修習「生涯輔導研究」,繼續深入瞭解傳統與新興的生涯輔導理論和實施技術。

並從每個生涯理論的視框出發,省思和撰寫自己的生涯發展故事,增加對生涯的 敏銳度和形成自己的觀點。畢業後的實務工作除了輔導活動課程中的生涯主題之 教學外,更在大學輔導的實務工作中,實施和生涯相關的測驗及解釋、帶領生涯 成長團體和工作坊、進行個別的生涯諮商。進入博士班求學階段,基於自身的興 趣和好奇,繼續選修「生涯諮商研究」。期望能更有效的協助案主面對生涯發展上 的困境,同時檢視自身對於生涯的個人觀點,瞭解自己是如何看待生涯。在過程 中發現自身對於靈性取向的生涯有強烈的興趣,於是,開始廣泛閱讀相關文獻並 從自己的生涯來思考。後續,研究者更從多人的生涯傳記中,體會生涯開展的歷 程和真實自我的實踐之間的相互交織,對此議題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在「研究方法」的專業訓練方面,研究者在大學階段曾修習「行為科學研究 法」,碩士班修習「輔導研究法」和「質的研究法」。開始對質性研究的哲學觀和 主要的取向有基本的認識和學習,並且實際進行一項研究,學習如何思考、訪談、

分析和撰寫報告。博士班階段則修習「高等質性研究與資料分析」,學習質性研究 中的重要研究取向和資料分析方法。並且,曾參與兩個國科會研究,增進質性研 究的設計、思考、訪談的進行和資料分析的能力。

上述的專業訓練和學習經驗,使研究者得以對個體在生涯開展歷程中實踐真 實自我的問題有所啟發和體悟,並且具備了相關的諮商心理學、生涯發展與諮商 以及研究方法的能力,以進行本研究。

(二) 對研究主題的先前理解

研究者對研究主題的先前理解來自於自身的生涯和生命經驗、閱讀他人的生 涯傳記,以及生涯實務工作中的體會。在著手此研究主題時,研究者就自身生命 經驗進行省思,整理自己在「真實自我」議題上的體會、想法和感受。依照時間 順序從小寫到現在,如附錄一所示。在這自我敘說的過程中,漸漸瞭解自己對「真 實自我」這個主題有強烈的興趣和好奇的原因。因為看到自己的成長經驗中似乎 和真實自我是疏離的,然而內心卻是渴望隨著真實自我的樣貌開展生命,且這種 渴望日益強烈。

在自我敘說的過程中感受到一種不確定感,不曉得內心真正的呼喚會出現什 麼聲音,的確需要勇氣讓它現身,面對那未知的焦慮。雖然依循社會、文化論述 或他人期待來決定人生是被動的,且失去真實自我的展現,但同時也少了承擔決 定的責任和面對真實自我的不確定感和焦慮。或許這是阻礙真實自我現身和實踐 的一部分原因。自我敘說使研究者得以更能體會生涯與真實自我之間的關連,實 踐真實自我的困難、阻礙和掙扎,實現真實自我的內在渴望和動力,以及與真實 自我接觸的經驗。這些體會讓研究者得以更能貼近研究參與者的經驗,並對真實 自我有更深刻的認識。期望透過對一群追求真實自我的人之探究,讓自己有更大 的勇氣展現真實自我,同時,瞭解這群人是如何實踐的,以作為發展的指引。

茲將研究者對此主題的先前理解整理如下:

1.

生涯的開展不應脫離自身的生命

思考個體的生涯時,應從生命整體的觀點視之,亦即在生命中的生涯開展,

兩者是融合的。因此,靈性取向的生涯觀點最接近研究者的想法,強調生命各部 分的整合和均衡,生命意義的建構。否則,個體對自身的生涯容易失去熱情和產 生疏離感,甚至是無意義感。

2.

在生涯中實踐真實自我會增加對生涯的滿意度

生涯的開展若和真實自我的實踐交織而行,則會使個體對生涯的滿意度提

高。因為生涯將成為個體自我的延伸,個體的一部分,而不是為了別人的期待或 其他目的而開展,是將自身最真實且核心的樣貌展現在生涯中。

3.

社會文化的某些力量阻礙個體在生涯中實踐其真實自我

讓自身的生涯成為真實自我的延伸是個體的動機,然而這個動機不一定能被 個體意識到,或者即使意識到也不一定能加以實踐。阻礙的力量可能有一部分來 自於社會文化的力量,使個體依循社會主流論述中「正確的」、「有價值的」生涯 路徑,而非依循自身內心的渴望。

4.

在生涯中發現並實踐真實自我是不斷開展的歷程

在生涯中實踐真實自我並非一蹴可幾,而是漸漸趨近的過程,累積實踐的能 量,擺脫阻礙力量的束縛。沒有所謂的終點,而是一種選擇後的實踐,因此,是 一個開展的(unfolding)過程,而非到達的狀態。研究對象是走在這條實踐道路上 的個體,並且仍持續進行和開展著,而不是他們已達到某種狀態。

(三) 研究者的角色

1.

訪談者

研究者在本研究中同時擔任訪談者,依據設計的訪談大綱,進入訪談現場,

和研究參與者進行訪談。期望藉由研究者自行實施訪談,對研究問題有更好的掌 握,同時,也符合敘事研究取向的精神,亦即研究者和研究參與者之間的互為主 體與共同建構。研究者帶著對研究問題的先前理解和參與者互動,以共構出更豐 富和深刻的生涯故事與意義,對研究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

2.

資料分析者

研究者在本研究中的另一個角色為資料分析者,亦即在訪談過後,對訪談的 逐字稿進行分析,以形成對每位研究參與者的整體印象,並且回答三個研究問題。

3.

報告撰寫者

研究者在本研究中的第三個角色即研究報告的撰寫者。將研究的歷程和研究 結果以及對結果的討論和思考,依敘事研究的取向和精神加以呈現。

二、 協同研究者

為了避免研究者同時擔任訪談者和資料分析者帶來的可信性問題,因此,邀 請一位生涯為其專長領域的諮商心理學博士,擔任本研究協同分析者的角色。研 究者和協同研究者就第一位研究參與者的訪談稿自行深入閱讀,各自形成初步的 整體印象,接著,彼此相互討論此印象,達成共識。最後由研究者完成三個研究 問題的分析,再請協同研究者閱讀,檢核是否和其對該參與者的理解有不同,加 以討論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