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產業區位理論之相關研究

在文檔中 碩 士 論 文 中 華 大 學 (頁 30-3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2 產業區位理論之相關研究

以往在空間、時限制之下,人類為了達到特定目的行為,使交易成本能 夠最小化,必須在特定地點進行面對面的溝通,當都市環境逐漸形成,都市 儼然成為人口、企業、資訊、交易行為集中的場所。工業區位探討的是工廠 應設置於何處,方可達到有效、充分以及經濟的原則來利用現有的土地資源。

由於科技的進步、企業組織的改變以及全球化競爭優勢之轉變,直接影 響產業組織在空間上的行為。產業為都市區域發展的主要經濟基礎,當一個 地區隨著產業經營之發達,使得就業人口增加,進而造成鄰近地區都市化程 度提高,因此探討產業區位選擇之相關研究相繼提出,茲將各理論分述如下:

2.2.1 規範性產業區位理論

德國學者韋伯(Alfred Weber)以成本最少化(Cost Minimization)的假 定分析,指出企業會選擇總成本最小的地方設廠,並提出變動成本分析之基 礎,認為運輸成本、廉價勞動力、以及由聚集經濟為三項影響工業區位選擇 的主要因素,尤其是運輸成本,因此運輸工具之創新有助於降低摩擦成本,

同時將人類活動匯集於同一區域中【2】,而聚集經濟就如同胡佛(Hoover)學 者所提出的經濟活動之區位,強調從聚集中取得外部經濟強化之優勢【49】。

另 外 , 韋 伯 將 產 業 分 為 原 料 導 向 (Material-Oriented ) 以 及 市 場 導 向

(Market-Oriented)兩大分類,因此產生了產業設廠時選址之偏好,英國著 名的鋼鐵城、煤都皆是此時區位選擇理論下的最好驗證。

由於韋伯之理論假設運輸費率固定並忽略了制度性因素,如政府政策對 區位的影響,所以無法有效解釋產業實際運作之情況。但即使如此,韋伯對 於早期的規範性產業區位理論仍具有極大的影響,後來有許多學者以此概念 為基礎而加以擴充。

佩蘭得(T. Palander)則考慮時間因素對於工業區位之影響,將工廠區位 理論區分為兩個基本問題,其一為工廠區位之問題,即在固定位置、原料成 本,以及固定市場位置之下,探討生產區位應如何選擇,而此亦為韋伯所探 討問題之延伸。其次為市場區域之問題,即在固定生產地區、運輸費率、競 爭條件以及工廠成本條件之下,探討價格如何影響生產者銷售貨物之地區範

其特別考慮費率變動對應總成本線之影響,發現於變動貨運費率之下最小運 輸成本點,較低機會如韋伯所述位於區位三角形之中。而在現實社會中所採 用變動貨運率條件下,將使最佳工廠區位於市場或是在原料產地之可能性大 幅增加【8】。

以下就各學者之所提出之區位理論彙整,如表2.4 所示。

表2.4 區位理論彙整表

研究學者 理論說明 論點特色

Alfred Weber (1909)

提出運輸成本、廉價勞動力以及聚集 經濟三項為影響工業區位選擇的主要 因素,運輸工具之創新有助於降低摩 擦成本。

奠定早期規範性產業區位 理論之基礎,但假設運輸費 率固定,而未考慮產業市場 之需求以及制度性因素。

Lösch

(1954)

認為最低成本的點並不一定等於收益 最大的點,而後者正是產業所追求 的,他認為每一個生產點都有某種程 度空間獨佔(Spatial Monopoly)的效 果,在其中廠商可以使自己達到最適 境界。

第一位引進需求作為主要 空間變數者,但假定投入在 空間上的分布並無差異,忽 視供給因素,僅單純視「最 佳區位」為市場需求函數的 結果。

Walter Isard

(1956)

以運輸、勞工、動力等生產因素討論 工廠區位的均衡,建立一般化理論。

首位將遊戲理論(Game Theory)引入 處理古典區位之問題。

嘗試將產業區位理論與主 流經濟方法結合。

Moses (1958)

以變動的生產函數,說明如何變動生 產規模與生產要素的數量組合,以決 定最佳的廠商區位,並指出若生產函 數第一階為非齊次方程式,則隨產出 量的多寡而有不同的區位解。

以「邊際替代率」之新觀點 闡述滿足廠商最佳區位之 條件。

Greenhut (1974)

結合「最低成本理論」與「區位相互 依存理論」,其理論以總利潤最大來整 合最低成本與區位相互依存的問題以 決定最佳之區位。

以「總利論最大化」為其理 論最大之立足點。

2.2.2 行為研究理論

行為研究理論最早是由Simon 和 March 所共同提出之著作,此理論是由 管理理論所延伸發展出來,利潤之空間邊際概念使得產業區位理論承認次佳

(Suboptimal)行為存在的可能性,經由許多針對產業區位決策實證之研究 可發現,廠商受限於相關區位因素之影響,如資訊、自身條件能力等等,進 而改變其廠址選擇之決策行為【1】。

行為研究理論強調廠商對於地區發展受限於知識及能力,只能找到滿意 解而非最佳解的設廠區位,個人行為考量之重要性時常超越普通傳統產業區 位之因素,Simon 學者透過實際觀察結果發現,不論經濟家是否為最佳理論 者,其實際表現行為皆為追求滿足者,亦即實際決策者無法考慮所有因素,

只能採取使其滿意之行動。Simon 將這種行為定義為受限理性(Bound Rationality)。

Pred 與 Allen【57】則認為人們具備智識及所能獲得之情報均有限,每一 個區位決策均基於各種不同程度情報及能力條件下的結果,假如情報愈充 足,應用情報之能力愈高,所選擇的區位滿足最適解之機率就會愈大;反之,

假如情報愈不足,應用情報之能力愈低,所選擇的區位滿足最適解之機率就 愈小。Pred 則將前述概念與行為矩陣(Behavior Matrix)兩者結合起來,並 將其應用於不同新興工廠區位的決策上,Pred 行為矩陣受到大幅重視原因有 以下三項:

一、強調由個人及組織所作決策與理論上的經濟學家常有大幅之差異;

二、引入可能性和不確定性之觀念;

三、強調產業區位決策模式之動態概念重要性。

2.2.3 都市經濟理論

在都市經濟發展理論上,吸引產業進駐都市之經濟力主要分為比較優 勢、規模經濟與聚集經濟三項。其中,比較優勢意指基於機會成本之比較所 呈現出的生產優勢,亦指對於生產特定財貨而言,兩地區區位所呈現機會成 本差異。而規模經濟,就經濟學上之意義來說,生產規模經濟指的是以較大 規模來進行生產,將具備較大之成本優勢,能降低每單位之生產成本;就空

為將以小規模之方式在最接近消費者之區域進行生產活動;而在聚集經濟

(Agglomerative Economies)項目中,定義為無論廠商是否進行生產或者提 供商務服務,廠商得以經由選擇靠近與顧客彼此間之設廠位置,以降低生產 成本【55】,它與規模經濟較明顯之差異,在於聚集經濟主體指特定都市區域 於空間上的優勢,而規模經濟主體則是指具備特定條件之單一廠商。而聚集 經濟形成主要來自於以下兩項原因:

一、區域化(Localization Economies)

指特定產業集中於同一區域進行生產活動,因為聚集之行為造成個 別廠商在成本支出上的減少,以經濟學而言,廠商之單位生產成本會隨 著區域內該產業之產品產量增加而減少。

二、都市化(Urbanization Economies)

指廠商因為身處都市範圍中,受到其它社會、經濟部門帶來的外部 性,如道路、公共設施等相關建設,造成生產成本之降低,以經濟學而 言,廠商之單位生產成本會隨著都市範圍增加而降低。

2.2.4 小結

綜合上述理論可以看出,產業區位理論提供廠商在選擇設廠位置時的分 析準則,而行為研究理論則是指出個人行為亦為廠商設廠主要影響要素,都 市經濟理論則提供分析都市經濟特色之基準,這些皆可作為下一部分中,整 合提出高科技產業區位發展策略之依據。

在文檔中 碩 士 論 文 中 華 大 學 (頁 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