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目標管理

彼得杜拉克(Peter F.Drucker),在「管理實務」(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1954)一書中,提倡自我控制觀念與目標管理方法,改善專案化、層級化及個人 主義與本位主義的缺失,促進層級間、科組間、個人間的溝通與聯繫,使組織 成員皆有努力的方向。經由目標確立,以合作努力,在自我控制下,成功的達 成共同的目的。簡言之,目標管理的主旨,在促進組織的完整與統一,所以目 標管理亦可稱之「整合管理」(Management by Integration)。杜拉克提倡目標管 理理論,四十多年來,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企業機構經營型態的蛻變,諸多 管理學者,也競相以此為基礎深入研究,而逐漸發展成為提升現代管理的一種 主要管理技術。在規劃一個公司整體的未來,以達成公司既定目標之系統性程 序的總體規劃。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認為「任何一個組織都必須有一 套管理原則,作為該組織管理人士的行動指導,並且使得各單位的個別目標與 組織目標取得協調,進而促使組織的團結。」目標管理具體來說即是管理者以

ISO9001:2000 ISO14001:1996 OHSAS18001:1999 C 8. 量測、分析及改進

工作「目標」(Objective)來管理部屬,而非以工作「手續」(Drives)來管理部屬。

換言之,管理者在事前和部屬商定彼此都可接受的目標後,即充分授權給部屬,

讓部屬有足夠的自由選擇達成目標的方法或手段。並且,於事後,管理者再以 原先所定立的目標與部屬實際執行的結果做績效評估,並做調整,以確保目標 達成。

目標管理的特質與目的:目標管理是一種管理發展(managerial development) 用以改進經營方法,提高績效為目的,應用行為科學原理,於組織內自上下級 人員共同會商該下級人員負責任範圍,訂立該人員於一定時間內應完成之目 的,以及成果評價標準與優劣界限之尺度為手段,以達到啟發各級人員之潛力 為依歸。

目標管理系統有三個主要組成,分別是專屬的(Specific)、具挑戰性困難 的(Difficult)及具體的(Objective)目標,這樣的目標訂定不僅侷限於高階 經營者而且各接經理人及其所屬都必須共同參與。經理人亦必須時時監控並回饋 目標達成狀況,根據相關的目標管理研究顯示,實施目標管理系統可以有效提升 企業產能。

目標管理有別於傳統的管理思想,一般而言,目標管理的理論基礎以激勵理論 為其思想的根源。杜拉克後來亦認為,目標管理的架構是建立在馬思樂(Maslow) 的需求層次(hierarchy of needs)理論,赫茲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激勵保健 理論(Motivation-Hygiene Theory)及麥克葛瑞格(Donglus McGregor)的 Y 理論的 基礎上(王家通校訂, 1983)。

目標管理的理論基礎除了上述的三大理論,還有一個關鍵的要素,須加以注 意,那就是聯結樞紐的概念。賽蒙(Hebert A. Simon)在「行政行為」(Administrative Behavior)一書中,提出「目的之階層」(hierarchy of ends)的概念(Simon, 1954),

具體地說,所謂的「目的之階層」是指一個目的常是另一更高目的的手段,因 此,便形成了目標與手段之間的聯鎖(means-ends-chains),而目標管理正是以各 層目標相互聯鎖而形成的連接網,

(一)目標管理設定理論

管理的要旨在於建立並維持企業內部之適宜環境,促使個人於此環境中努 力工作,有效地達成企業經營目標(Knoontz, H. & O'Donnell, C, 1978)。換言之,

管理之終極目的,在於創造良好企業內部工作環境,並促使其成員工作有效率,

以達成企業既定之各項目標。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是一項管理制 度。要完成一項任務,必須有目標設定、認清目標,才不會迷失方向,還要有 實施程序來實現目標,獲致成果,所以目標管理也叫成果管理(Management by Results)(Conkly, 1965)目標管理制度就是經由目標設定,運用管理程序,透過員 工的參與(Participation)來完成目標。

(二)目標管理的優點 (1)就組織而言

1.促進組織的分權:目標管理強調員工的自我控制,目標設定不再是 高層人員的

專利,每一個員工都可獲得授權設定自己的目標,自己控制執行的 進度和方向,因此是一種高度分權的管理制度。

2.組織目標明確:由於每一個單位或個人都有具體清晰的目標,員工 能夠很清楚的了解自己的責任範圍和工作性質,並以之做為努力的 方向,因此組織可以將資源集中在目標的達成上面,個人亦可全心 全力努力達成個人目標。而明確的目標使績效評估標準易於建立,

有助於組織對目標的執行作業進行客觀的控制,並易於分辨個人或

單位之責任。

3.強化組織規劃能力:目標管理非常重視目標設定的過程,經由此 過程,組織中的每一個層級都必須就組織未來發展,目前的重要 計畫規劃為具體可行的目標。而各單位之間的協調分工和各階層 之間整合,都因為共同參與目標設定而獲得強化。

4.促進組織的溝通:目標管理貴在參與,從設定目標開始至定期檢 討都強調由上下級人員共同協商。在協商會議中,員工可充分發 言並提出自己的見解,而各單位和各層級之間亦可就資源分配、

目標數目、執行期限、評估方式交換意見。因此,組織的溝通管 道會因實施目標管理而更形順暢。

5.提高士氣:目標管理鼓勵所有人員對組織目標做承諾,而經由 參與和雙向溝通使每一個人都有受尊重的感覺,這種對組織目 標的認同感,使組織成員心有所依,對組織整體的提昇助益甚 大。

(2)就個人而言

1.激勵的動力:由於每一個員工所負責達成目標都很明確,所以可 以降低員工的不確定感和焦慮,使員工的工作動機得以增強。而 目標管理和獎勵制度的結合,可以激勵員工爭取較好的工作表 現。

2.啟發員工自動自發的精神:目標管理強調員工的自我控制,鼓勵 員工設定自己的目標及計劃,所以可培養員工自動自發的精神。

3.激發員工潛能:目標管理強調授權賦能,鼓勵員工發揮創造力。

在目標設定和執行過程當中,管理階層盡量不予干涉,員工必須

竭盡所能自力完成,使員工的潛能得以開發。

4.培養主管人才:目標管理鼓勵各級經理人為其績效承擔責任,

並提供其發展知識、技能和經驗的機會。由於各階層經理人獲 得最高管理當局的授權,享有相當程度的自治,可提供經理人 歷練的機會。

(三)對目標管理的批評

(1)整體理念方面

1.目標管理是一些集權組織假分權之名,行控制之實的管理工具。

而目標管理標榜數量化的決策策略與組織的高層決策特性格格 不入,因為高層決策通常要面對變動的環境,必須接受社會公 評。直覺洞視的能力比錙銖必較的計量能力還要重要(Poister &

Streib, 1995)。

2.目標管理制度並不適合變遷劇烈的環境。因為目標管理在設定目 標之後,必須產生一個能為大家所接受的工作說明書或目標體 系。這些書面規定都極為具體、固定。即便是可經由定期檢討來 調整目標,但往往緩不濟急,失去彈性因應環境變遷的先機。

3.倡導目標管理的高級主管經常一廂情願的認為部屬會因為自定 目標和達成目標而獲得滿足。殊不知人類的動機絕非想像中的單 純,當工作目標無法反映員工的利益和理念時,要員工積極投入 他們的工作,是相當困難的。由於大多數的組織傾向於官僚化和 集權化,其決策一向是由上面制定,目標管理強調由主管和部屬 共同制定目標的過程,對傳統管理觀是一大挑戰。

(2)目標設定方面

1.目標量化的問題:目標管理要求在設定目標時最好能夠將目標數 量化,但問題是過度重視量化目標,往往使員工執著於目標的數 量化,對一些難以量化的目標故意加以忽略。愈強調量化就愈容 易將一些細膩而無法量化的工作和價值給犧牲掉,這些細膩而不 能量化的價值,如關懷他人、工作士氣、公平待遇等都可能被棄 之不顧(Pringle & Longenecker, 1982)。

2.參與的問題:

很多組織在實施目標設定會議,表面上好像做到全員參與,但事 實上,卻有名無實。因為所謂目標,只是將組織的「施政計畫」

全盤移植。至於協商會議的目的則宣導大於協調,確認重於參 與。即使表面上確實做到「共同設定目標」,但上下級人員的地 位本身呈不對稱關係,當高階主管設定一個較困難的目標之後,

以下各層級的人員焉敢再主張將其調整修正為較為適當的目標 (Kenr, 1982)。由於員工之間的個別差異,並非所有的員工都樂 於參與。有些推行目標管理的組織為了製造參與的假象,反而採 取強迫手段,要求員工參與。另外有些組織高舉「參與管理」大 旗,然而目標早就由上而下設定完竣,在這種未由員工參與目標 設定,但又以目標完成度作為評估員工績效的標準,豈能令員工 心服。(Pringle & Longenecker, 1982)。

(3)訂定目標的問題 1.太強調短期的目標。

2.員工在訂定目標時因未獲具體之指引,常常未切合組織需 要,或相互矛盾。

的領域中「漫無目標」的追求他們的理想;目標管理對其而 言,反是一種限制。

(四)績效評估方面

根據執行目標的結果來進行考核,往往使員工形成莫名的壓力,如果管 理當局故意把目標訂得很難,易作假,員工在難以完成目標的狀況下,

為避免受到處罰或希望獲得獎勵,只好挺而走險,在執行進度上作假記 錄,於是目標管理制度變成形式主義,有名無實。一個失敗的目標管理 方案,非但會破壞上下級的關係,造成彼此之間的不信任,甚至會擴大 員工的工作不滿足感。最後並導致參與者對任何管理理論產生懷疑和輕 視,結果是對未來可能採行的新方案心生排斥(Pringle& Longenecker, 1982)。

(五)其他的批評

1.目標管理太強調個人的目標和績效,而忽略了整個團體的目標以及工

1.目標管理太強調個人的目標和績效,而忽略了整個團體的目標以及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