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績效管理系統

一、績效管理的定義

「績效」一詞廣為企業與個人所使用,上層管理者要求績效,員工要求績 效回饋;對於個人與組織,這些是基本訴求;依馬斯洛理論(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這個假設似乎是合理的。在其「公平的績效標準理論( A Theory of Equitable Performance Standards ) 」 研 究 中 把 企 業 之 績 效 標 準 與 績 效 滿 意

(Performance satisfaction)作一可評估分析之連結;在這個具有關聯性的假設 前 提 下 , 企 業 能 找 到 可 測 得 的 績 效 效 能 ( Measured levels of performance effectiveness)來和各個績效滿意度分類項目來作對應;如果上述的工作能達 成,那麼此時之績效標準就可以當作績效之測量與評估兩者之間的介面,而此 介面對於企業管理,尤其是人力資源管理特別具有穩定平衡作用(Kane &

Freeman,1997)。

二、績效管理系統概論

傳統的績效管理系統通常主要是指管理員工的績效,績效的評估與管理是 企業主管與人力資源部門的本分工作之一,績效管理系統通常會出現下列的難 題:

表 2-1 績效管理系統之難題

資料來源 Base on J.A. Sigel,86” Your Appraisal Process?” HR Magazine, October 2000, PP.

199-202

一般企業組織的績效評估模式,主要由五大部分所組成:

圖 2-1 績效評估模式圖

資料來源:Raymond A. NOE ,2003,p.355

問題 解決方式

減低團隊工作的意願 制定協同工作的標準及評估方式

主觀評估的準則及方式不一致 提供主管訓練或尋找計有的固定評估模式 過分注重短期目標 建立長短期目標評估方式

組織策略

員工特質(技能) 員工行為 目標結果

環境限制 (企業文化等)

三、績效管理系統的主要目的

績效管理系統的主要目的有三:

(一) 策略目的:首先且最重要的是績效管理系統必須將員工的活動及企業 的目標相結合,一般企業所使用的方式仍是由 Top-Down 將企業的目 標延伸擴展至員工的行為及目標並建立回饋系統。

(二) 管理目的:企業可以依據績效評估的結果來影響員工的薪資、、晉陞、

留任、資遣等。但通常主管將此過程視為必要的罪惡(Necessary evil)。

通常這樣的過程會引起管理者及員工間的關係緊張。

(三) 發展的目的:對於未達標準的員工,績效管理系統會試著改善員工績 效,但同樣地對於績效良好的員工,也可以根據其表現加以設定及規 劃參與企業更高階事務。

四、績效量測的準則

雖然每個人可能適用不同的績效管理系統,但一般認為績效的量測應具備 五大準則:

(一) 策略的一致性:績效管理系統的範圍主要應誘導出與企業有相同策 略、目的及文化的員工指標。

(二) 效度(Validit y):績效量測的內容包括員工工作績效、能力等不應只 偏重單一方面指標。

(三) 信度(Reliability):績效量測的結果應避免一般誤差(Random Error)。

(四) 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績效量測的內容應被被評估者所認同。

(五) 專屬性(Specificity):績效量測應給被評估者一個完整且明確的指引,

五、績效管理系統的模式

主要的績效管理模式有三:

(一) 比較模式( The Comparative Approach):所謂的比較模式是指同一級 的員工之間來相互作比較,而比較的方法有:排名(Ranking)、強制 分佈(Forced Distribution)及配對比較(Paired Comparison)。

(二) 特性模式(The Attribute Approach):特性模式的績效評估重點在於 員工的個別技能,而且這些技能是有助於公司營運的,其主要的評估 方式有 Graphic Rating Scales、Mixed-Standard Scales 等。

(三) 行為模式(The Behavior Approach):行為模式的績效管理系統主要 定義員工是否於工作中有效展現組織所期望的行為,其實型的方式有 Critical Incidents、 Behaviorally Anchored Rating Scales、 Behavioral Observation Scales 及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odification。

(四) 結果模式(The Result Approach):績效管理的結果模式主要注重員 工或部門可以量化的指標結果,結果模式可以避免人危的主觀意識,

是以對企業組隻有效貢獻的實質結果作為員工績效的主要內容,而結 果模式中最廣被應用的則屬「目標管理(MBO -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目標管理的原始觀念來自於美國的 Booz, Allen &

Hamilton 會計公司,在目標管理的系統裏,高階經營者首先制定企業 的年度策略目標,這些目標接著被傳遞到下一層經理人,下一接經理 人必須承接高階策略目標並訂定本身的年度目標,且這些自展的目標 必須以支援高階策略目標的達成為主要內容。這樣由高些開始層層往 下展開的目標制定過程就是所謂的目標管理流程。

六、績效管理評估的層級

對績效衡量之層級觀點。Mcnair 等人(1990)則提出所謂的「績效金字塔」,

將績效衡量的層級分為企業觀點、事業經營單位、經營作業系統、部門及工作 小組。績效金字塔的最上層是企業策略觀點,定義企業的使命和展望,讓企業 管理階層能瞭解企業的使命、目標、任務以及達成的策略;第二層則為事業經 營單位,每一個事業經營單位的績效,則透過行銷及財務兩方面顯示出來;第 三層為經營作業系統,強調顧客的滿意度、增加系統作業的彈性以及改善系統 的生產力;最底層則為各部門或工作中心,重視品質、交期、流程時間和降低 成本等特定作業衡量項目。

七、績效評估指標的制定原則

Ernst & Young(1995)認為訂定一個新的企業遠景後,應使策略目標和績效 指標連接,在發展策略性績效衡量系統時應自我評估是否符合下列之四項要 求,又稱 4M 原則:

(一) 有意義(Meaningful):績效衡量系統須能洞悉目前組織的健全、穩 定及可行性,並提供管理者決策制定時必要資訊。

(二) 可衡量(Measurable):衡量指標必須是可量化。

(三) 管理性(Manageable):在人力操作或程式上,不須投入高額的成本去衡 量結果,並可合理地管理所需資料以計算這些衡量指標。

(四) 衡量成本(Material):這些衡量的組成份子足以涵蓋組織整體,且衡量 結果可以提供改進的機會。

八、個人績效評估的原則

Grandy(1991)指出績效評估要始自企業願景、目標及策略,並能提供企業中

以及執行戰略層級主管之關鍵成功因素與行動計畫。遠景、目標、策略及行動計 畫,經共同思考與充分溝通後,由中高階管理階層傳遞溝通至基層,以使全公司 員工有相同的共識。此時不僅可同步評估企業策略有效執行的程度,決定是否達 成預定的目標,也可提供資訊以找出需要改正行動的地方。績效評估的程序是由 上而下來溝通策略與目標開始,而回饋的過程正可以持續評估作業程序是否與策 略及目標一致,結果是否達成策略及目標。

九、常見的績效管理系統的缺點

研究顯示人類對於過程資訊的掌控是非常受限的,由於資訊掌控的受限於是 一班人通常採取嘗試錯誤的方法或極為簡單的執行機制來做成決策,不論是任何 方面當然也包括員工的績效管理,這樣的過程通常會產生主觀性的判斷而導致評 估者錯誤,因此績效評估也可能被人所曲解甚至誤用。我們必須了解並避免這樣 的誤用,一般常見的績效評估缺點包括:

(一) Similar to Me:研究顯示企業主管再進行員工績效評估時,對於與本身 較類似的員工通常會有轉移作用而獲得較佳的績效評估。

(二) Contrast:因不同部門或同儕而倒置員工績效評估的標準不同。

(三) Halo & Horns:因員工特定單一點表現的好壞而以偏概全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