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直接聽思教學法的相關內容

壹、何謂直接聽思教學法

DLTA 即是 Directed Listening-Thinking Approach 之簡稱,也就是「直接聽思 教學法」。DLTA 的教學步驟是由 Stauffer(1981)所發展出來的,是以「主動聆 聽、預測、印證」為目的所設計之教學法,也是鑑賞性聆聽教學中最被廣為應用 之教學模式。其中「直接」(directed)即是指「直接教學」,由教師示範並指導學 生聆聽技巧,在聆聽(listening)後加以思考(thinking),DLTA 也經常被視為是 一種示範性的教學活動,藉此來發展學生的理解力和批判性的思考(Tierney &

Pearson,1986)。

在我們期望學生能夠理解口語訊息之前,為學生設立一個明確的聆聽目的是 很重要的(Bromley,1998)。ㄧ個具有意義且吸引人的目的將能使孩子更有想去聆 聽的動機,而且孩子們通常能有更好的理解。DLTA 能幫助孩子建立有意義的聆 聽目的,然後根據他們自己所設定的目的來監控自己的理解。

本研究中之「直接聽思教學法」若以上述 Tierney & Pearson 與 Bromley 之觀 點來看,聆聽前的準備(介紹聆聽主題或是相關背景資料)即是設定明確的聆聽 目的(瞭解聆聽主題之內容);學生聆聽後做預測、並檢視預測是否合理正確,

則能刺激學生作批判性的思考以達到理解的目的。

貳、DLTA 的教學流程

DLTA 是要幫助學生在聆聽之後,藉由聆聽到的內容來思考作預測,之後並 檢視自己做的預測是否合理、正確。Tompkins & Hoskisson(1995)將 DLTA 分

一、為聆聽作準備(Preparing to Listening)

教師提供與故事或作者相關的必要資訊,來引發學生對故事的興趣。在活動 開始之前,討論故事的標題或主題、展示相關圖片或是分享和故事相關物品來連 結先備知識,藉以發展新的經驗。例如要說一個關於狐狸的故事之前,先和學生 討論他們所認識的動物,或是分享去參觀動物園的經驗。然後展示故事的封面、

讀出故事的標題,並且利用關於故事的問題請學生來做預測,例如:「你認為這 是一個關於什麼的故事?」「這個故事裡發生了什麼事?」「看到這張圖片後,你 覺得故事中可能發生甚麼事?」。在必要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讀第一段或是第二 段給學生聆聽,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多關於故事的訊息來做預測。再利用簡短的討 論,提出問題如:「在這些不同的預測中,哪一個是你認為比較有可能發生的?」

「為什麼你會認為這是一個較好的想法?」來幫助學生釐清自己的預測。

二、大聲讀給學生聆聽(Reading Aloud to Students)

在第一步驟學生已經設定好聆聽的目的,也就是先前所做的預測,然後由教 師對學生朗讀接下來的故事,並且要求學生藉由回答問題來確認或否定他們先前 所做的預測,例如:「你現在在想什麼?」「你認為接下來將發生什麼事?」「假 如…那麼會…」「為什麼你覺得這是一個好的想法?」。然後教師持續朗讀故事,

並在故事的幾個關鍵處停下,來重覆此步驟,直到讀完故事。

三、回應學生所做的預測(Reflecting on Students’ Predictions)

學生們會談論故事、表達自己的感受,並且將親身經驗與所聆聽到的文學作 品做連結。在聆聽完教師朗讀的故事後,學生會思考然後做預測,還能提出理由 支持自己的預測。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你作了什麼預測?」「在這故事中,什 麼線索使你作出這個預測?」「在這故事中,什麼支持你的預測?」

Tompkins & Hoskisson(1995)更提到,DLTA 僅適用於學生聆聽不熟悉的 故事時,如此才能使學生更主動積極地融入故事中作預測。

Cox(2002)則是將 DLTA 之教學流程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聆聽前、中、

後及延伸活動,詳細說明如下:

一、聆聽前

1.介紹要朗讀給學生聽的這本書並提示故事主題。

2.鼓勵學生檢視書本封面和插圖。

3.將學生所聯想到的經驗和想法加以討論。

4.邀請學生對故事做回應,並且告訴學生在聆聽故事的過程中,可以隨時提 問或分享自己的想法。

二、聆聽中

1.提出問題如:「你認為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來鼓勵學生做預測。

2.在朗讀故事的過程中,要適時停頓讓學生有驗證預測的機會。

3.持續要求學生做預測,並請學生解釋作此預測背後的理由。

4.鼓勵學生對故事內容做開放性的回應。

三、聆聽後

1.談論關於本書的話題,像是:「你認為這本書怎麼樣呢?」

2.詢問較個別化的問題,如:「你喜歡這本書嗎?」「為什麼喜歡/不喜歡?」

「你最喜歡哪一個部份呢?」

四、延伸活動

1.聆聽相關主題的故事,或是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

2.鼓勵學生做更進一步的延伸活動,像是繪製圖畫、故事創作、藝術創作或 是將故事改編成戲劇等。

Cox(2002)並強調,DLTA 是在教導學生聆聽時一個重要的策略,能有助 於聆聽時的理解。

Bromley(1992)認為在 DLTA 中,預測可以幫助學生設定聆聽的目的,讓 他們更有聆聽的動機,也有助於聆聽後的理解。教師可以協助學生設定有意義的 聆聽目的,然後依據所設定的聆聽目的幫助學生監控理解。她將 DLTA 的教學流 程區分成聆聽前、中、後三個部份,分述如下:

一、聆聽前活動

以做預測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設定聆聽目的。在開始聆聽前,先介紹書名、看 看故事封面(或前幾頁)或插圖,然後提出問題如:「你認為這是關於什麼的故 事?」「為什麼?」讓學生思考並加以討論,在討論時儘可能讓每一位學生都能 真正參與討論,分享自己的看法。不論學生提出甚麼看法,教師都不加以評論。

二、聆聽時

開始大聲讀給學生聆聽,確定每一位學生都能看到書本上的插圖。教師要適 時停頓讓學生思考、做預測,並且讓學生有機會去驗證或修正自己的預測,可以 提出問題如:「誰的預測是對的?」「誰的預測最接近事實?」「你如何證明自己 的預測是對的?」來幫助學生思考,然後說明自己的想法。以上步驟在此階段反 覆進行的直到聽完整個故事。

三、聆聽後

在聆聽後加強、補充重要字彙和主要概念以擴展學生聆聽理解,並視學生需 要進行延伸活動。

歸納以上學者們的作法,可以將 DLTA 之教學流程整合成三個部份:

首先,在開始聆聽前,教師必須提供學生相關訊息來為聆聽作準備,不但可 以喚醒舊經驗,更能激發學生聆聽興趣,甚至創造新的經驗,然後引導學生根據 故事標題做預測,來設定聆聽目的。

接下來教師開始朗讀故事給學生聆聽,在學生聆聽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停 頓讓學生驗證或修正先前所做的預測,並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及思考過程,

再根據預測的結果做新的預測,之後再聆聽故事下文來驗證或修正預測,反覆進 行至聆聽完故事為止。

聆聽結束後,鼓勵學生談論故事、表達自己的感受,並可進行延伸活動如繪 製心理圖像、延伸閱讀、戲劇表演等,以增進學生對於故事的感知和美感的養成。

参、DLTA 的相關研究

根據研究者在教育資料庫(Educational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以下簡 稱 E.R.I.C)搜尋有關 DLTA 的研究,仔細研讀之後,引發研究者靈感及思考,因 此將 E.R.I.C.中相關的文獻與研究,整理成表 2-3-1,茲列於下:

表 2-3-1 DLTA 相關研究整合表 研究者 年份 研究題目 研究

對象 研究內容摘要 資料類型

Strickland, &

Morrow 1989

閱讀故事

(Guides)

Padak, &

Others 1990

探究成人

Relihan 1990

教學典範

Cooter 1991

運用說故

Gammage,

&Others 1993

增進學生

Shearer, &

Homan 1994

結合閱讀

Headley, &

Dunston 2000

以教師選

由研究者整理之表 2-3-1 中可以分項歸納如下:

一、以研究類型來看,與 DLTA 相關之文獻資料類型,多為引導教師如何將 DLTA 運用於教學活動中之教學指引,或是 DLTA 可運用在哪些教學層面上,幾乎 不見有 DLTA 之實證研究。

二、以研究對象來看,從學齡前、國小階段、大學生甚至成人皆涵蓋在其中,顯 示出 DLTA 於教學活動中適用範圍廣泛。

三、以教材內容來看, DLTA 多於閱讀課程中進行,配合故事教學,增進學生學 習興趣與聆聽理解。

四、以教學策略來看,在進行 DLTA 活動時,由教師對學生放聲朗讀故事,保持 中立並鼓勵學生做討論及分享故事經驗。

綜合以上研究發現, DLTA 之教學模式,必須透過教師示範、學生練習的直 接教學方式來進行,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聆聽成效,而教師也可利用此一教學歷 程,診斷出學生的學習困難,進而改進教學方法與技巧。在實施方式上,採用合 作式的學習與個別化的學習方式皆可行,而實施對象上,適用之年齡層亦相當廣 泛。

因此,本研究研擬行動教學方案,運用質性研究方法,深入教學情境中,探 討 DLTA 的實施歷程與實施成效,期能作為日後教學上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