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四節 研究過程與教學設計

本研究乃是根據行動研究採「反省、檢討、修正之循環」的過程,來擬定研 究階段。本研究大致分為試探性研究階段與正式研究階段。在每一研究階段當 中,又涵蓋許多研究工作。自97 學年度第二學期開始,研究者開始正式研究之 行動方案,共進行五次的聆聽教學活動。以下就各個研究階段及教學方案設計進 行說明。

壹、研究過程

一、界定研究方向與初擬研究問題

此一階段為整個行動研究的前提與基礎。研究者在尋找研究方向時,即是以 實際教學之需求(如:學生在課堂中之聆聽成效不佳、研究者想指導學生運用聆 聽技巧)以及個人興趣為考量,蒐集並閱讀文獻資料,來充實聆聽的相關知識,

嘗試釐清適當的問題範圍,讓研究問題逐漸聚焦,初步決定以「學生」和「教學

」兩方面做探討。

二、閱讀相關文獻

在界定研究方向的同時,研究者多方閱讀與研究主題有關的理論及資料,以 求對研究問題的本質有更確切的了解。文獻探討必須持續進行,並配合進行研究 工作,因此,研究者從開始進行試探性研究之前,到進入正式研究後,相關文獻 的尋找與探討是持續不斷的,因為文獻資料的內容對於資料蒐集、分析與檢核等 研究工作,都具有重要之參考價值。也就是說,在研究完成時,也就是研究者完 成廣泛文獻探討的時候。

三、擬定行動研究方案

研究者透過相關文獻的閱讀及思考,初步擬定本研究之行動方案,其內容包 含:教學行動方案的設計、研究對象與現場的選取、研究時間、研究工具等等。

四、進行試探性研究

在蒐集整理相關文獻、擬定研究方案後,研究者在正式研究之前,選擇所任 教之ㄧ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試探性研究,為期一個半月,教學著重於聆 聽技巧之學習與運用,並蒐集學習單、訪談紀錄、觀察紀錄等資料,加以分析檢 討,以作為下一階段修正研究之參考,且為正式研究的前導性研究。有關試探性 研究之相關細節,請參閱附錄一~三之內容。

五、調整修正行動方案與研究焦點

研究者雖然在進行試探性研究前已規劃好教學方案,然而,每一個想法常隨 著該次行動而變更,促使研究者自我省思、回顧並檢討,在必要時對行動方案加 以調整修正,再進入下一個循環。

六、確認研究問題

研究者從探尋研究方向至試探性研究結束之過程中,針對研究問題反覆加以 反省、思考(見附錄三)。藉由檢視試探性研究之過程,澄清本研究所想要解決 的問題,以及採取的策略與行動,並進一步研擬新的方案。

七、正式實施行動方案

本研究的正式實施、探究時間為 97 學年度第二學期,雖然正式研究與試探

間,仍可能會發生許多無法預料之事件與結果,研究者將接受、評估這些非預期 的事件與結果,並整合於未來的行動循環中。

八、資料蒐集

資料的蒐集也是一項持續進行的工作,包含記載研究相關事件及省思的教師 研究日誌等。進行正式研究時,研究者除了以錄影、錄音方式完整紀錄整個教學 過程外,也輔以觀察的方式記錄學生學習情形。此外,研究者也多次以非正式的 方式進行訪談,以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與內心想法。

九、資料分析與詮釋

在研究過程中,資料蒐集與分析交互進行,因此,研究者在蒐集資料的同時,

亦隨時將資料進行分類與管理,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研究者將盡量於進行下一 次教學前將錄影與錄音內容轉譯成逐字稿,以進行資料的初步分析,並自我檢 討、省思,作為下一階段蒐集資料的依據。

十、撰寫研究結果

研究者根據資料的分析與歸類,進行最後的整理,持續撰寫論文報告。若發 現有資料不足或者值得追究之處,會再約訪相關研究對象。若對於研究細節有所 疑惑,則請教指導教授及研究學者,讓報告內容朝多面向的角度及觀點來說明與 解釋。本研究希望能夠清楚的呈現研究過程及結果的實際情況,以供參考。

貳、教學設計

一、課程內容規劃

(一)聆聽教材文體之選擇:研究者最初的想法是採用國語課本中之故事體 課文來作為聆聽教材,但考量課文內容學生可能事先看過,於是另外 尋找故事體作品。由於研究者服務的學校平時就在推廣閱讀活動,且 兒童故事最受到低年級學生的喜愛,其中又以「生活故事」最符合學 童生活經驗與認知理解,因此決定以故事體作品中之「兒童生活故事」

作為聆聽教學活動之教材。

(二)聆聽教材呈現方式:研究者事先將聆聽教材製作成簡報格式

(powerpoint),再利用投影機投影於大型布幕上,以便於學生觀賞,

並作為學生視覺上之輔助。在製作的過程中,研究者更運用影像處理 軟體將文字部分刪除,只呈現出插圖的部份,讓學生在聆聽教學過程 中不會受到故事中文字的干擾。

(三)決定聆聽主題:在正式研究的五次聆聽教學與練習中,聆聽故事的選 擇,研究者考量學生之語文程度並與其他幾位在低年級任教經驗豐富 的同事討論後,決定聆聽的故事為「好想要一個娃娃」、「不要再笑了,

裘裘!」、「謝謝你,熊醫生」、「短耳兔」、「超人氣微笑」(詳見附錄六)。 (四)教學節數:本聆聽教學研究共進行五次聆聽教學練習,總計五節課(表

3-5-1)。

(五)教學時間:本研究之教學練習施行期間自 98 年 5 月中旬至 98 年 6 月 底止,歷時一個半月。在時間規劃方面,研究者排除學校之重要行事 與活動後,各個教學示範練習間隔相當,教學時間利用每週二之彈性 時間。

二、教學流程設計

本研究中直接聽想教學法之實施流程,在綜合 Tompkins & Hoskisson

(1995)、Cox(2002)及 Bromley(1992)等學者的作法後,研究者再配合教學 實務上的情況與需求,略作調整與修正而成。因此,本研究之教學流程如圖3-4-1,

共分成五個步驟,說明如下:

直接聽思教學與練習

一、聆聽前之準備 二、依據故事主題做預測 三、大聲讀給學生聆聽,引導學生做預測 四、聆聽後做驗證和討論 五、進行聆聽後之延伸活動

圖3-4-1 正式研究教學流程圖

(一)步驟一:聆聽前之準備

在每次聆聽教學前,研究者會將本次教學主題相關之書籍或資料事先佈置在 學習角供學生參考、閱讀,並利用晨間活動時間介紹、說明,讓學生對於故事主 題有初步之認識與了解。

(二)步驟二:依據故事主題做預測

每次聆聽教學開始時,除了先展示故事封面和標題之外,亦將故事一開始的 人物、情境及故事背景說明清楚,讓學生提出回應,討論結束後,才引導學生依 據故事主題做第一次的預測。

(三)步驟三:大聲讀給學生聆聽,引導學生做預測

學生做完第一次預測之後,研究者就開始朗讀故事給學生聆聽,在聆聽故事 的過程中,研究者都及時回應學生提出的疑問或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想法與意 見,並適時分別於幾個段落做停頓。而在每一次的停頓處,研究者會先請學生依 據已經聽到的故事內容,想想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也就是根據故事前文做下 一個預測,並配合學習單「想想看」部分,將自己的預測圈選出來。

(四)步驟四:聆聽後做驗證和討論

待學生作完預測之後,研究者再繼續朗讀故事的下一個段落給學生聆聽,請 學生檢視之前所做的預測並驗證自己的預測是否正確,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看 法。之後,研究者會再朗讀下一段故事給學生聆聽,並請學生依據聽到的故事內 容做新的預測,再加以驗證或修正,如此重覆步驟三和步驟四直到故事結束。

(五)步驟五:聆聽後之延伸活動

在聆聽完整個故事之後,讓學生依據聆聽到的故事內容繪製心理圖像,也就 是請學生將故事中最吸引人的情節、或是讓人印象最深刻的片段畫下來(配合學 習單「畫畫看」部分),可以增進並強化學生對故事的感知與美感的養成,甚或 可加以想像,將原來的故事作改編或衍生出新的故事來。

在研究者所規劃的五次聆聽教學活動中都是從步驟二開始進行(步驟一在聆 聽教學前即進行),在聆聽故事及做預測的過程中,步驟三和步驟四則是反覆進 行直到故事結束,在聆聽完故事之後才進行步驟五。在本研究中,此一教學流程 共進行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