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相關研究

Saturday Morning Cartoons and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Social Reality.

內容分析 星期六早

Durham

&

Brownlow

(1997)

Sex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ldren’s Cartoons.

內容分析 四部卡通

Middleton

&

Vanterpool

(1999)

TV Cartoon:

Do Children Think They Are Real?

研究者

研究者

研究者

研究者

研究者

研究者

根據表 2-4-1 的,以下茲就與本研究相關研究之「研究方法」與「研究結果」

等二方面分別歸納如下:

壹、研究方法方面

一、 質性研究

過去國內媒體性別意識型態之相關研究,大多數是採內容分析的方法,分 析綜藝節目、連續劇、流行音樂錄影帶、廣告、卡通等不同類型之節目中的性 別意識型態,包括 Durham & Brownlow(1997)、Swan(1995)、賴國洲(1995)、

劉宗輝(1998)、陳友芳(1999)、王耀瑄(2004)、曾莉婷(2001)、李稚存(2004)、 陳佩君(2005)、林歆婕(2011)、蔡依珍(2010)等。

而吳知賢(1997)、林秀芬(2000)、蔡佳倩(2008)、蔡珮臻(2008)等人 的研究除了針對卡通、廣告等不同節目作內容分析,歸納出媒體所呈現的性別 意識型態之外,並採取了訪談的方法,探究兒童閱聽人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 態之詮釋及解讀。

Middleton & Vanterpool(1999)、吳心欣(1999)、王敏如(2000)、林依品

(2009)是採取個別訪談、深度訪談、焦點團體訪談等方式,探究兒童閱聽人 對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之解讀。

二、 量化研究

採用問卷調查法的相關研究有洪惠貞(2011)調查國小高年級學生收看電 視戲劇節目習慣與性別刻板角色認知。陳君雅(2008)研究國小學生對電視卡

通圖像中性別概念之看法。陳淑姻(2002)則是調查國中女學生閱讀羅曼史小 說之認知真實與其兩性態度。

貳、研究結果方面

一、 文本呈現的性別意識型態

綜藝節目如:林淑貞(2001)認為女藝人的暴露穿著,使得女性的身體被 物化,成為製造節目效果的工具,而開黃腔、對女性身材及容貌的貶抑或嘲弄,

易使性別角色產生扭曲。曾莉婷(2001)的分析結果顯示無線晚間綜藝節目再 現出的內容不僅深化了性別間權力的不平等狀態,亦複製了父權體制的兩性關 係。綜藝節目類型有四,包括「兩性平等型」節目、「刻板印象型」節目、「性 騷擾型」節目與「父權意識型」節目,其中,在此研究期間以「兩性平等型」

及「性騷擾型」節目較多。

連續劇如:陳佩君(2005)分析公視文學連續劇,發現傳統女性總被塑造 為弱者形象,但男性同為僵化父權體制下之受害者,不論傳統或反傳統之男女 性都逃脫不了社會中父權意識型態之控制。而林歆婕(2011)以台灣本土自製 的三部偶像劇《王子變青蛙》(2005)、《命中注定我愛你》(2008)、《敗犬女王》

(2009)進行文本解構。《王子變青蛙》及《命中注定我愛你》所呈現的男女關 係、形象塑造、以及情節內容的進行等,皆顯示出女性被設定在弱勢的位置,

以及女性身體不能自主被客體化的現象,而女性也在父權意識型態的操縱下,

將這類父權期待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實。繼而在這樣的基礎之下,《敗犬女王》一 劇的出現,雖然其所展演的情節仍然逃不開父權意識形態,卻出現了女性主體 得以反抗的空隙存在,透過旅行作為翻轉父權、建構女性自我生命意義的方式

以及開放式的結局,顯示出女性主體在其中其實是具有翻轉性,能夠翻轉父權 結構對女性的壓制,挑戰了既定的父權結構,給了女性主體對抗父權文化、改 變父權價值觀的空間。

流行音樂錄影帶如:陳友芳(1999)分析台灣國語流行音樂錄影帶,發現 女性角色強調外表的美麗、性感,將女性表徵為性物,淪為客體,受到男性主 體控制。人際互動呈現男主動/女被動的行為模式,女性形象特質多溫柔、犧 牲、等待、忠貞。情感表達方面,男性操控著女性的情感,女性的價值是由男 性所決定,失去了男性(愛情),便失去了女性人生的一切。這種將男性塑造成 主控者,而女性成為被控者亦是父權社會所模塑的性別意識型態表徵。

廣告則有劉宗輝(1998)探討國內電視廣告是否突破性別刻板印象,結果 是電視廣告女主角的年齡通常較男主角年輕、多以家庭角色出現、職業角色的 比例偏低、多出現在家中、傾向於代言家庭用品,尤以清潔用品與化妝品為最 多、擔任收尾旁白的比例很小。蔡珮臻(2008)分析十四支電視廣告文本敘述 發現,電視廣告呈現五種論述模式:(一)廣告的敘事結構及銷售手法,取決於 商品代言人的性別,而非消費商品的閱聽人;(二)廣告文本中清楚的刻劃出女 性、男性差異的界線,傳遞的是成人化的兒童形象;(三)廣告內容呈現的男性 是主動的、有活力的,而女性是從屬的、安靜的;(四)廣告的情節都視男性為 家庭的中心及重心,女性及小孩是圍繞在男性身旁;(五)廣告裡的完美家庭形 象是人類生命歷程的重要目標之一。

線上遊戲則有蔡依珍(2010)結合類型分析與符號學分析兩種研究方法,

針對 2009 年至 2010 年間備受爭議的 19 支線上遊戲電視廣告進行分析,探討廣 告如何呈現性別角色、女性身體與男子氣概。研究發現,線上遊戲電視廣告並 不如賽博女性主義所預期,得以藉由科技實現性別平等、賦予女性權力,即使

女性透過「變身」獲取力量,仍受到父系霸權與資本主義的影響,以「性感尤 物」之姿在廣告中呈現;而線上遊戲電視廣告中的男性,雖然打破傳統霸權型 男子氣概的窠臼,以宅男形象出現,但戲謔的呈現方式,卻突顯這些都只是戲 劇效果罷了。線上遊戲電視廣告所呈現的性別角色包括:在身體呈現上女性身 體是貫串線上遊戲廣告重要的一環,是裸露、切割與被馴化的;男性身體則是 無關緊要的配角,甚至是缺席的。在性格特質上,女性是性感的;男性是宅化 的。在聲音表現上,女聲是魅惑的;男聲是全知的。

兒童喜愛收看的卡通的研究也有許多,如 Middleton and Vanterpool(1999)

的研究主要在訪問學童對暴力情節真實性的認知情形,及家長對卡通暴力情節 的看法,研究過程中發現學童喜愛的卡通中男性角色通常表現出較多攻擊的行 為。而 Durham and Brownlow(1997)及 Swan(1995)的研究則以內容分析為 主,研究發現兒童觀賞的卡通節目中男女角色的描述普遍帶有性別刻板印象。

在國內研究中,李稚存(2004)分析主流動畫影片中女性角色,發現卡通 女性角色容易呈現大眾眼裡既定的印象,以取得觀眾的認同,使得刻板印象被 強化,如迪士尼卡通中的女主角總是需要男士的救援,女性虛弱、陰柔、無助 的形象一再重現,並把主流價值中畏懼女性擁有的有主見、有雄心、有能力等 特質分派給反派的巫婆。女性專業人物在動畫出現的機率非常少,且女性的感 性大量的和非科學類事物如巫術連結。近來卡通女性角色地位提高,雖然仍強 調女性氣質,但是其他類型的女性角色、職業、身分漸趨多元。

王耀瑄(2004)發現宮崎駿卡通顛覆過去動畫中所呈現的性別刻板印象、

角色比例、及物化女性以取悅男性的手法,描繪了各種不同面貌的女性,有的 溫柔婉約、有的潑辣粗魯、有的多才多藝、有的堅韌刻苦,這些女性角色各自 為自己價值和目標不斷努力,給予女性相當大的正面肯定。

賴國洲(1995)分析日本卡通《蠟筆小新》,發現當中大量出現以男性為主,

貶低婦女地位的情節,內容含括對女性外貌與能力關係的迷思,並不停出現挑 逗的言語、身體踫觸與裸露男性性器官等大量性騷擾的情節,隱含男性在權力 地位上佔有優勢的意識型態。

蔡佳倩(2008)針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喜歡的卡通節目進行內容分析,發現 學童所喜歡的電視卡通節目中,普遍含有性別刻板印象、性別階層及性別互動 迷思三類性別意識型態之情節。

以上研究顯示,媒體常慣性地強化傳統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其所呈現的性 別特質與性別互動模式,常是性別不平等,包括女性照顧者角色的再現、主動 的男性角色與被動的女性角色之形塑、消費與女性的連結、女性身體物化與販 賣、對女性身體的性暗示、性別歧視、單一且刻板的性別價值、男性權威與陽 剛、男性追求事業與社會權力的形象等,甚至出現性暴力情節這類扭曲的價值 觀。

二、 閱聽人對媒體性別訊息的解讀情形

王敏如(2000)發現兒童會主動根據本身的先前知識與既有的生活經驗來 評估劇中呈現的性別刻板印象,並進一步根據對真實社會現況的觀察對文本反 映出的社會價值觀或意識型態進行詮釋,而非全然接受連續劇文本所傳遞的性 別刻板印象。

林秀芬(2000)分析 20 支電視廣告中的性別刻板印象,再以質化的焦點團 體法蒐集八位國小四、六年級學童對廣告中性別刻板印象的解讀,並比較不同 年級與不同性別兒童解讀情形之異同,發現兒童對於電視廣告中的性別刻板印

象多呈現接受的現象,且四年級學童對廣告中女性特質的刻板印象比六年級更 明顯,研究顯示雖然兒童對於電視中的訊息是主動的解讀者,但情形不宜樂觀 看之。

蔡佳倩(2008)針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喜歡的卡通節目進行內容分析,再根 據內容分析結果與學童進行訪談,深入探討中年級學童對性別意識型態的詮釋 觀點。學童對文本中性別意識型態的解讀觀點,因受個人既有之性別刻板印象、

個人生活經驗、性別平等認知、個人喜好及劇情結構因素影響,產生不同的解 讀立場。學童雖然會受到文本訊息灌輸,認同當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但也會有 對抗文本意識型態,批判文本內容的表現,顯示學童在詮釋文本訊息時不是被 動閱聽人,有成為主動閱聽人的可能。

個人生活經驗、性別平等認知、個人喜好及劇情結構因素影響,產生不同的解 讀立場。學童雖然會受到文本訊息灌輸,認同當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但也會有 對抗文本意識型態,批判文本內容的表現,顯示學童在詮釋文本訊息時不是被 動閱聽人,有成為主動閱聽人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