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根據本研究之發現與結論,可得知臺南市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 態之判讀能力大致良好;此外,調查結果也顯示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不同媒體 使用行為的學生在對媒體呈現的性別意識之判讀能力有顯著差異,因此家庭教 育的介入、媒體識讀教育的實施對學生思辯能力的培養亦格外重要。綜上所述,

本節將針對教育相關機構及人員、家庭教育及未來研究等分別提出建議,以供 各相關人員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壹、對教育相關機構及人員之建議

一、 建立適合國中學生之性別教育與媒體識讀課程

國中學生使用媒體的時數很高、並從媒體獲得大量資訊,顯示出媒體識 讀教育的重要性。要改變部分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對學生所造成的負面影 響,需要透過性別教育與媒體識讀教育的介入。課程中,教師應先帶領同學 思考媒體訊息的製造、生產,接著是對媒體的性別訊息的解讀、對性別意識 型態的指認,最後能有批判媒體的行動與提出改變的建議。

首先,教師應帶領同學認識媒體,思考媒體的功能,進而檢視媒體在產 生資訊、承載資訊的過程,如何有意或無意地加入不同的價值觀與意識型態,

並以實際的素材帶領學生發現媒體是如何透過語言、文字、聲音與影像的拼 湊及剪輯,影響我們對這些素材的觀感。透過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媒體的潛 在訊息往往影響閱聽人很深,且媒體所呈現的片段不必然為真實世界,而是 經過價值篩選、包裝與組合的。

其次,對媒體中的性別訊息進行批判,針對單一且刻板的性別價值、陽 剛男性角色與陰柔女性角色的形塑、女性照顧者角色的再現、男性追求事業 與社會權力的形象、消費與女性的連結、女性身體物化、性暗示、性別歧視、

對性傾向的騷擾與暴力等媒體內容,分析、解讀與討論,最後能加以批判。

對學生而言,課堂上的媒體識讀教育只是一種入門引導,關鍵還在於個 人的自我修煉與內化。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家庭和學校限制學生對媒體的使 用並不是治本的方法,教育應做的,是培養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 經驗和學習風格,來選擇媒體、使用媒體,且不再被動接受媒體所傳遞的訊 息去認識社會、調整自己的思想與行動,而是能發揮主觀能動性,清楚媒體 的操作,培養批判能力,形塑自己獨立的價值觀。這才是我們進行媒體識讀 與性別教育的目的。

二、 師資培育及教師研習應加強教師媒體識讀相關知能

教師對學生而言,除了扮演知識的傳遞者、生活的輔導者的角色,透過 教學歷程、班級經營、校內各式活動、校外教學等過程,教師的一言一行、

價值觀更是在無形中深深影響著學生,因此教師不能忽略自己對於性別議題 的敏覺度。每一位教師應先檢視自身是不是在成長、受教育、文化的薰陶等 社會化的歷程中已不自覺得接受了一套既存於社會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對 此,應時時加以檢討與省思。除此之外,教師更應積極的著手增進自己的性 別平等觀念,透過閱讀相關文章與著作、參加教師研習活動,或是加入學習 型組織,以增進自身對於性別相關議題的知識。

在媒體識讀與性別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教師不能只是做為語意認知的陳 述性知識的傳授者,而忽略了與學生的對話,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媒體的理解

及批判能力,使其較能夠思考媒體訊息背後的意涵。此外,教師不能活在象 牙塔中,而對媒體中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社會的重大案件全然不了解,教師 應要適時的運用這些議題在課程活動、班級經營中,和學生一起探討其中可 能隱含的刻板印象甚至是偏見、歧視,並鼓勵學生對此發表意見並學會評論,

以增進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批判思考的能力,也讓學生能夠將平 日習慣於日常生活中的活動,能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價值觀體系背後的 概念,將平日認為理所當然的訊息重新脈絡化,探索表面意義背後的道理。

最後,教師還需要將「後設識讀(meta-literacy)」的能力融入課程中,也就是 說,教育工作者除了教導學生批判媒體,更重要的是要教導學生回過頭來反 思他們為何做出這樣的批判(Donna Witek & Teresa Grettano,2012)。

貳、對家庭教育之建議

一、 家庭也應推動媒體識讀教育

本研究調查結果發現,家庭的社經地位是影響子女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 型態之判讀能力的重要因素,且與家人討論媒體內容之情形,會影響到子女 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讀。家長是孩子手機、平板電腦等3C 產品的 主要提供者,因此孩子在使用上尋求父母的協助的情況會比尋求老師的協助 的情況更常發生,因此,家長應該監督、監測孩子媒體的使用情況,而不是 將問題留給孩子,讓他從自己所犯的錯誤中或是從他的朋友來學習。歐美國 家的媒體識讀中心也是表示希望父母能在家中灌輸給孩子媒體識讀教育

(Lian Huay Lim & Yin-Leng Theng,2012)。因此未來在推動媒體識讀教育的 方向,不應只集中於學校,家庭的教育更為重要。

二、 家長應培養孩子在「使用媒體時間」、「使用媒體動機」、「選 擇媒體內容」之正確價值觀

家長應對於子女的媒體使用行為予以適當的關心,以減少不當的媒體內 容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首先,學生使用媒體時數過長為一大隱憂,家長應避 免讓孩子沉迷於電視或是網路成癮,因此,家長應從子女小時候就培養其從 事多元、有益身心的休閒活動,使子女認知到假日除了在家觀看電視之外,

仍有許多有趣的活動可供選擇,並培養子女正確的價值觀,應將媒體視為「獲 取資訊」、「瞭解別人對事情的看法」的工具,而不是「打發時間」的最佳良 伴。

另外,家長應培養子女自我選擇與自我拒絕媒體之能力。學生偏愛收看 連續劇、綜藝節目,但其中呈現之性別刻板印象、性別歧視等訊息,需要父 母從旁幫助他們拆解媒體呈現之內容,覺察它的謬誤或片面性。家長適時導 入並培養子女選擇具正面教育意義、符合自己價值觀、適合子女年齡觀看而 又非暴力的節目,像是「新聞」、「談話性節目」等媒體內容,亦或是能激起 對歷史、科學或課餘愛好產生興趣的節目,改變子女之收視行為,相信無論 是在價值觀建立、知識之積累等方面上均能啟發學生之思考能力,從而具備 自我選擇與自我拒絕媒體誘惑之能力。

參、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 研究對象方面

由於時間、能力與經費所限,本研究僅以臺南市之國民中學學生為研究

對象,並未包含其他縣市之學生,所以在研究推論上,難免有所其限制,未 來之研究對象若能進一步增加其他縣市之樣本,則研究結果當更具推論性。

另外,本研究有關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讀係由國中學生的觀點來知 覺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因此,研究對象僅限於國中學生,未來的研究若 能加入大專、高中、國小學生,亦可相互參照驗證,必能瞭解不同學習階段 之學生其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讀上之差異,將使研究內容更為豐 富。

二、 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為自編之「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 問卷」。雖以文獻分析作為建構問卷之基礎,且經專家審查、項目分析、因素 分析及信、效度考驗,已建立一定程度之信、效度。但根據文獻探討資料顯 示,媒體呈現的性別意識型態所含括之內涵非常多元且多變,未來研究可依 社會潮流之變遷與研究本身實際需求來增減、調整問卷內容,以期對研究更 為客觀與周延。

三、 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係以「問卷調查法」探究國民中學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 判讀之情形,問卷對象為一百學年度之臺南市國中學生,雖在問卷說明欄已 清楚闡明,本研究純屬研究性質及絕對保密原則,但在填答的過程中,受試 者可能因作答反應心向之偏差、個人防衛、施測人員之講解及其他周遭環境 等因素,未能真實的呈現實際感受。因此,建議未來研究除了量化的問卷調 查外,可另外配合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個案研究等方法,兼顧質、量研究

方法,期能以更為多元的角度來探討及詮釋研究主題之意義。

四、 研究內容與變項方面

本研究將焦點放在電視、網際網路兩類媒體所呈現的性別意識型態上,

建議未來研究可將範圍聚焦在目前學生最常接觸之媒體內容如:社群網站、

流行音樂所呈現之內容作為研究。此外,本研究之研究架構與變項設計,係 研究者參考相關文獻資料輿論文研究歸納而得,研究架構及變項設計是否周 延一直是研究者關切的問題,尤其是否還有其他重要變項或中間變項,諸如 教師之教學方式、人格特質、家長教育參與等因素存在,尚有待進一步的研 究釐清。因此,建議未來的研究可以考慮將此些變項納入,使研究結果更具 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姵雯(2001)。影響臺北市青少年學生電視識讀能力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王敏如(2000)。閱聽人與電視劇互動情形之探索:以兒童詮釋連續劇性別刻板 印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王雅各(1999)。同志平權運動。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性別 與文化、再現(頁 227-258)。台北市:心理。

王耀瑄(2004)。宮崎駿動畫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王燦槐(2003)。性別角色與個人適應。取自

http://webclass.ncu.edu.tw/~wang024/chap4/ch4-3.htm

方德隆(2002)。校園夫子性別意識型態的重塑。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

方德隆(2002)。校園夫子性別意識型態的重塑。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