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南市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南市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之研究"

Copied!
2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教學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錦雀 博士. 臺南市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之 研究. 研究生: 許可茵 撰 中華民國一〇一年六月.

(2) 2.

(3) 謝誌 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首要感謝指導教授王錦雀老師在論文撰寫期間,給予 我多方的指正與建議。王錦雀老師豐富的學術涵養、對於學生無限的包容,在繁 忙中仍能不厭其煩的詳加指導,此份對學生的關愛與堅持是我在基層教育工作中 的學習典範。 感謝口試委員林安邦老師與張樹倫老師對論文內容與研究方式的指正,並惠 賜諸多寶貴意見,使本論文更加妥適完善,讓我對於學術研究有更深刻的體會。 在此由衷的感謝,並致上最高的敬意。 感謝所上諸位教授,沈六老師、林佳範老師、曾永清老師、黃美筠老師、溫 明忠老師、董秀蘭老師、劉秀嫚老師及鄧毓浩老師於修課期間的指導與啟發。 感謝與我共度三個殘酷卻美好的暑假的所有研究所同學,特別是最認真的生 活導師兼統計小老師亭勻、最佳室友曉真、意華、珈誼,以及萬事通怡涓,有妳 們的陪伴與督促,我才得以順利通過這三個暑假的考驗。 感謝永康國中的同事,家欣、儀甄、昭富、謙楣、佩珮,論文撰寫期間,有 你們的經驗傳授及鼓勵,為我的研究生活注入許多活力與動力。 最後要感謝我最愛的家人,爸爸、媽媽、姊姊、寶貝布丁,給我最大的支持 與照顧,讓我能無後顧之憂、專心的做研究。感謝你們,有你們真好!. 許可茵 謹誌於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學碩士班 中華民國 101 年 6 月.

(4) 臺南市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之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南市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情形,以瞭 解學生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級、社經地位)與媒體使用行為變項(使用媒 體時數、使用媒體動機、常接觸的媒體內容、家人陪同閱聽情形、和他人討論 媒體內容情形)等因素,對其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的影響。本研 究採問卷調查法,計回收有效問卷 916 份。所得資料經以描述性統計、t 考驗、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等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 臺南市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整體判讀能力良好。 二、 臺南市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歧視」層面之判讀能力甚佳;對媒 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層面之判讀能力有待加強。 三、 女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讀能力較男生佳。 四、 二年級和三年級學生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較一年級學 生高。 五、 高家庭社經地位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讀能力較低社經地 位學生高。 六、 學生使用媒體時數愈長,其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讀能力愈差。 七、 使用媒體動機為「滿足個人好奇心」、「獲取新資訊」及「瞭解別人對 事情的看法」之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部分層面之判讀能力較 佳。 八、 常接觸媒體內容不同之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讀能力有顯 著差異。 九、 家人陪同閱聽情形不同的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有顯 著差異。 十、 和他人一同討論媒體內容有助於國中學生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 的判讀。 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研究者對教育相關機構及人員、家庭教育及未來 研究等分別提出建議,以供各相關人員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關鍵字:性別意識型態、媒體識讀. I.

(5) II.

(6) A Study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Gender Ideology in the Media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nan City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gender ideology in the media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nan City. In addition,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differences in interpretation capabilities of the gender ideology in the media due to the variables of the students' background and media behavior.. This study used a questionnaire for data collection. By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a total of 966 students were sampled and valid questionnaires amounted to 916 copies. Then,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through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in SPSS Statistics 20.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overall interpretation capacity of the gender ideology in the media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nan City was good. 2. The interpretation capability of “sex discrimination” in the media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nan City is very good, and the interpretation capability of “gender stereotypes” in the media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3. On the whole, girls had better interpretation capacity of the gender ideology in the media than boys. 4. The 8th and 9th grade students had better interpretation capacity of the gender ideology in the media than the 7th graders. 5. The students of high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had better interpretation capacity of the gender ideology in the media than the students of low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6. The longer the students use the media, the worse the interpretation capability of the gender ideology in the media. 7. Students who used the media on the motivation to satisfy personal curiosity, to acquire new information and to understand other people's opinions had better interpretation capabilities of some aspects of gender ideology in the media. 8. Students had access to different media contents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II.

(7) interpretation of the gender ideology in the media. 9. Family members accompanied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media of different situation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ideology in the media interpretation capabilities. 10. Students who discuss the media content with others will improve their interpretation capability of the gender ideology in the media.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offerd for authorities of educationl administration, family education and future practice and research.. Keywords: gender ideology, media literacy. IV.

(8) 目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Ⅲ 目次 ............................................................... V 表次 ............................................................. VII 圖次 .............................................................. X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3 第一節. 性別意識型態的意涵與再製 .............................. 13. 第二節. 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探討 ............................ 33. 第三節. 性別與媒體識讀 ........................................ 46. 第四節. 相關研究 .............................................. 5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69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 6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7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75.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90.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9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97 第一節. 臺南市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之現況分析 97.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之差. 異分析 ....................................................... 109 第三節. 不同媒體使用行為變項之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 能力之差異分析 ............................................... 119 V.

(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57 第一節. 結論 ................................................. 15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65. 參考文獻 ......................................................... 171 中文部分 ..................................................... 171 英文部分 ..................................................... 180 附錄一 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問卷初稿專家效度評定卷...185 附錄二 臺南市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預試問卷...........197 附錄三 臺南市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問卷...............203. VI.

(10) 表次 表 2-3-1 媒體識讀融入性別教育檢核指標一覽表........................ 51 表 2-4-1 本研究之相關研究論文整理.................................. 55 表 3-2-1 抽樣程序說明.............................................. 73 表 3-2-2 隨機抽樣臺南市國中之結果分配表............................ 73 表 3-2-3 正式問卷有效樣本統計表.................................... 74 表 3-3-1 職業分類表................................................ 76 表 3-3-2 家庭社經地位等級計算表.................................... 77 表 3-3-3「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預試問卷」雙向細目表.. 79 表 3-3-4 專家(內容)效度專家學者名單.............................. 82 表 3-3-5「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 85 表 3-3-6「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問卷」因素分析摘要表.. 87 表 3-3-7「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問卷」信度分析表...... 89 表 3-4-1 研究時程規劃進度.......................................... 93 表 4-1-1 研究樣本的背景變項之描述性統計量摘要表.................... 98 表 4-1-2 學生使用媒體時間情形...................................... 99 表 4-1-3 學生使用媒體之動機....................................... 100 表 4-1-4 學生最常接觸的媒體內容....................................101 表 4-1-5 家人陪同閱聽情形..........................................102 表 4-1-6 學生和他人討論媒體內容情形................................103 表 4-1-7「臺南市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問卷」整體及各層面之 得分分配情形.............................................106 表 4-2-1 不同性別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整體及各層面之 t 檢定表...................................................109 表 4-2-2 不同年級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之描述性統計摘 要表.....................................................111. VII.

(11) 表 4-2-3 不同年級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之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112 表 4-2-4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之描述 性統計摘要表.............................................114 表 4-2-5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之變異 數分析摘要表.............................................115 表 4-3-1 學生媒體使用時數與其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之相關檢定 表.......................................................119 表 4-3-2「可以看到喜歡的偶像明星」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 之 t 檢定摘要表...........................................121 表 4-3-3「和家人或朋友共享使用的樂趣」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 力」之 t 檢定摘要表.......................................122 表 4-3-4「娛樂目的」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之 t 檢定摘要 表.......................................................123 表 4-3-5「滿足個人好奇心」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之 t 檢定 摘要表...................................................124 表 4-3-6「獲取新資訊」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之 t 檢定摘要 表.......................................................125 表 4-3-7「打發時間」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之 t 檢定摘要 表.......................................................126 表 4-3-8「瞭解別人對事情的看法」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之 t 檢定摘要表..............................................127 表 4-3-9「可以和同學討論其中的內容」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 之 t 檢定摘要表............................................128 表 4-3-10「其他」動機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之 t 檢定摘要 表.......................................................129 表 4-3-11 不同使用媒體動機之學生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之 t 檢定摘要表..............................................129. VIII.

(12) 表 4-3-12「連續劇」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之 t 檢定摘要 表.......................................................131 表 4-3-13「電影」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之 t 檢定摘要 表.......................................................132 表 4-3-14「綜藝節目」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之 t 檢定摘要 表.......................................................133 表 4-3-15「社群網站」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之 t 檢定摘要 表.......................................................134 表 4-3-16「電子書」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之 t 檢定摘要 表.......................................................135 表 4-3-17「新聞」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之 t 檢定摘要 表.......................................................136 表 4-3-18「流行音樂」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之 t 檢定摘要 表.......................................................137 表 4-3-19「卡通、動漫」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之 t 檢定摘 要表.....................................................138 表 4-3-20「線上遊戲」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之 t 檢定摘要 表.......................................................139 表 4-3-21「政論節目」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之 t 檢定摘要 表.......................................................141 表 4-3-22「談話性節目」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之 t 檢定摘 要表.....................................................142 表 4-3-23「其他」媒體內容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之 t 檢定 摘要表...................................................143 表 4-3-24 最常接觸媒體內容不同之學生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 之 t 檢定摘要表...........................................143 表 4-3-25 家人陪同閱聽情形不同之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 之描述性統計摘要表.......................................144. IX.

(13) 表 4-3-26 家人陪同閱聽情形不同之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 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45 表 4-3-27「從來不和別人討論媒體內容」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 力」之 t 檢定摘要表.......................................147 表 4-3-28「會和兄弟姊妹一起討論媒體內容」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 讀能力」之 t 檢定摘要表...................................149 表 4-3-29「會和父母一起討論媒體內容」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 力」之 t 檢定摘要表.......................................150 表 4-3-30「會和同學、朋友一起討論媒體內容」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 判讀能力」之 t 檢定摘要表.................................151 表 4-3-31 和他人討論媒體情形為「其他」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 力」之 t 檢定摘要表.......................................153 表 4-3-32 和他人討論媒體內容情形不同之學生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 讀能力」之 t 檢定摘要表...................................153. X.

(14) 圖次 圖 2-1-1 馬克斯上層結構與下層結構之間的關係圖......................28 圖 3-1-1 研究架構..................................................70 圖 3-4-1 研究實施步驟圖............................................92. XI.

(15) XII.

(16)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媒體對社會大眾之影響力無遠弗屆,尤其對於最常使用電視、網路媒介之 青少年而言更是如此。然而,媒體呈現的內容卻有可能對青少年產生負面的影 響。當前社會中,性別刻板印象仍普遍存在,而媒體在扮演傳達性別訊息之角 色亦顯重要。閱聽大眾每日大量接觸的媒體訊息中,舉凡電視、電影、廣播、 報紙、雜誌、網路等,包含各類戲劇、節目、廣告、主題內容均呈現許多的性 別訊息,如性別角色、性別特質、兩性關係、兩性交往與互動、身體形象的描 繪,及相關性別議題的探討,如性騷擾、性傾向等。而媒體如何呈現內容?如 何再現社會中的性別訊息?有無性別刻板印象?皆深深影響閱聽大眾。. 「2008 全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研究調查」顯示,網路是青少年認為最重 要的媒體,其次是電視、手機、報紙、雜誌、廣播。青少年一週使用網路時間 最長(16.1 小時),其次是看電視(15.36 小時)、手機(4.94 小時);在此研究 調查中,青少年一週整體使用媒體時數為 43.7 小時,超過上班族一週上班 40 小時的時數(富邦文教基金會,2008)。. 從以上統計數據顯示,青少年使用媒體的時數很長且範圍很廣,然而環顧 臺灣目前媒體所呈現的內容,能發揮教化民眾的功能並不多見,各家電視臺為 了拼收視率、各家報社為了在業界求生存,激烈的商業競爭,導致媒體呈現的 內容趨於商業化,甚至漠視媒體自身的社會道德責任,競相加重內容辛辣度,. 1.

(17) 而忽略了其內容可能對青少年產生的影響。媒體的存在是要傳遞有關這個世界 的內容和真實,但閱聽人必須謹慎小心,當我們從中取得資訊時不要被蒙蔽了。 舉例來說,我們從新聞報導所看到的資訊不能代表此事件實際的全貌,這當中 的內容都是經過記者加上自己的主觀意識所編製出來的,對此我們必須有所認 知(Mae Keary,2010)。. 從教育部(2002)頒布的《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 ,顯見其推動媒體識 讀教育之決心。各家學者亦投入有關媒體識讀之相關研究,然而,在過去研究 當中,多半將焦點放在不同種類媒體之媒體識讀能力之研究,未能更深入瞭解 青少年在單一議題面向之判讀能力上,因此,本研究欲將焦點放在媒體的呈現 的性別訊息上,探究現今國中階段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之現況表 現為何,以提供國內推行規劃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及媒體識讀教學活動之參考。. 貳、研究動機 一、 研究者對性別議題的關注. 西元 2012 年的臺灣社會,雖然尊重性別多樣化似乎是政治正確了,整個政 府部門也開始重視性別主流化, 「多元性別」議題,在目前臺灣社會的學術研究 領域正方興未艾,但是,臺灣性別環境的改變似乎有點緩慢。還是有許多的孩 子在校園裡、在家裡、在任何地方,因為他們的性別氣質而受到特殊的對待、 甚至遭歧視或排擠,具有性別意識的教師在校園現場推廣多元性別的觀念則常 常面臨多重壓力。. 研究者任教於國中,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到在現今國民中學教育課程中, 性別議題為較缺乏的部分。多數國中學生對性別議題的陌生,也導致學生們缺. 2.

(18) 乏保護自己的正確觀念。然而,臺灣的國中學生普遍發展早熟,與異性有許多 互動期待和機會,也已開始意識到性別認同、性取向等議題。在研究者進行教 學及班級經營的過程中,發現許多校園性騷擾、性霸凌等問題背後的原因,是 來自國中學生未擁有正確、正向的性別觀念,以致於不懂得尊重他人或是保護 自己的安全、爭取應有的權利。. 二、 媒體呈現的性別訊息隱含許多問題. 目前臺灣的性別教育主要目的在破除生物學誇大的兩性差異,而去檢視後 天社會文化所造成的性別不平等現象。但是這一連串的性別教育課程卻敵不過 媒體重複建構刻板的、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男強女弱的性別印象。. 媒體是青少年性別社會化過程中重要的資訊和觀察媒介,人們長期接觸媒 體造成的「媒體真實」取代了他們的真實社會經驗,導致「媒體世界觀」的形 成(吳翠珍,2002) 。然而,檢視現今的媒體卻發現,媒體一方面走在時代尖端, 對時代趨勢以及社會變遷十分敏感,但是在其以圖片、影像與文字等表達與呈 現人事物的過程之中,卻常有意無意的傳達甚至是強化關於性別刻板印象、物 化女性、葷腥暗示性言行、過度消費受害人隱私與情感等負面訊息。這樣的情 形,不免令人擔心,青少年在接觸媒體的過程中,也接受了媒體所傳達的負面 觀念。. 三、 研究者現為國中教師,希望藉此研究增進對國中階段閱聽人 的了解 讀完 David Buckingham 的《童年之死》 (楊雅婷譯,2003) ,研究者意識到 學術界對於資訊的社會影響相關討論,已進入了一個「媒體與人生」的新學術. 3.

(19) 領域。不像其他學者悲嘆童年之死,David Buckingham 看到的,是童年本質的 改變。社會文化環境變了,學校與學習的本質也跟著變了。這一切,與媒體深 入社會有關。當代文化的特色之一就是媒體飽和、媒體深入學校。研究者身為 國中教師,深覺在此媒體深入學校的時代,學校教育必須認清事實擁抱媒體, 在媒體溢滿的情境中進行教育活動,並且善用媒體,才是未來學校教育的出路。. 今日媒體的影響由公共政治與經濟空間延伸至私領域的家庭生活與人際關 係上,現代的兒童與青少年成長於一個越來越複雜、更多媒體的環境。目前的 問題不在於我們如何能保護青少年免於媒體的傷害,而是在於我們如何能使他 們瞭解與處理媒體。. 過去有不少學者開始探討閱聽大眾如何解讀媒體訊息的意義,然而,研究 焦點多半集中在兒童的媒體識讀能力及兒童如何解讀媒體的訊息(朱澤剛、吳 翠珍,1994;吳知賢,1997;Middleton & Vanterpool,1999;吳心欣,1999; 周慧美,1999;王敏如,2000;林秀芬,2000;蔡菁秤,2000;林淑貞,2001; 戴秀玲,2003;陳君雅,2008;蔡佳倩,2008;蔡珮臻,2008;洪惠貞,2011), 僅少數研究在探討青少年的媒體識讀能力(王姵雯,2001;邱民才,2003;周 馨怡,2008) ,有鑒於此,再加上青少年使用媒體的時數很長,因此,本研究將 研究對象鎖定在青少年階段深具意義。依據我國《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 法》規定,少年的年齡為 12 歲以上、未滿 18 歲,然而,研究者認為青少年年 齡層橫跨過長,若在抽樣時欲使每個年齡層之人數達到一定程度,恐有抽樣上 的困難;此外,國中階段之學生因年齡較小,對媒體之訊息內容之理解相對來 說較高中、職學生來得差,亦格外需要學校教育之介入,因此研究者乃將本研 究之研究對象限定在國中階段之學生,期能更加瞭解現今國中學生對媒體呈現 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的現況。. 4.

(20)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原因,本研究主要希望達到以下幾項目的:. 一、 了解目前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之情形。. 二、 探討國中學生個人背景變項與媒體使用行為和其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 型態判讀之差異情形。. 三、 綜合研究結果,提供教育相關機構及人員、家庭教育及後續研究者作 為規劃性別教育課程、媒體識讀課程及未來研究之參考依據。. 貳、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提出下列待答問題,以利本研究之進行:. 一、 目前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之情形為何?. (一). 目前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判讀之情形為何?. (二). 目前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階層化判讀之情形為何?. (三). 目前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歧視判讀之情形為何?. (四). 目前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互動迷思判讀之情形為何?. 5.

(21) 二、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讀能力是否具 顯著差異?. (一). 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讀能力是否有 差異?. (二). 不同年級之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讀能力是否有 差異?. (三).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讀能 力是否有差異?. 三、 不同媒體使用行為變項之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讀能 力是否具有顯著差異?. (一). 不同媒體使用時數之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讀能力是 否有差異?. (二). 不同媒體使用動機之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讀能力是 否有差異?. (三). 最常接觸的媒體內容不同之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讀 能力是否有差異?. (四). 家人陪同閱聽媒體情形不同之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 之判讀能力是否有差異?. (五). 與他人討論媒體情形不同之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 6.

(22) 判讀能力是否有差異?. 參、研究假設 本研究經文獻探討後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一、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國中學生,其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讀能 力具有顯著差異。. (一). 不同性別的國中學生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讀能力具有 顯著差異。. (二). 不同年級的國中學生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讀能力具有 顯著差異。. (三).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讀 能力具有顯著差異。. 二、 不同媒體使用行為變項之國中學生,其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 讀能力有顯著差異。. (一). 不同媒體使用時數之學生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讀能力 具有顯著差異。. (二). 不同媒體使用動機之學生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讀能力 具有顯著差異。. (三). 最常接觸的媒體內容不同之學生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 7.

(23) 讀能力具有顯著差異。. (四). 家人陪同閱聽情形不同的國中學生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 判讀能力具有顯著差異。. (五). 與他人討論媒體內容情形不同的國中學生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 型態之判讀能力具有顯著差異。. 8.

(2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茲就本研究所涉及的一些重要名詞說明如下:. 壹、媒體. 媒體的表現形式非常多元,包括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等傳統型態的媒 體,而現今人們逐漸轉向仰賴新媒體的資訊來源,包括了網誌、影音平台、網 路電視、社群網站等新媒體的表現形式,而新媒體的表現行式皆是透過網際網 路。本研究探討之「媒體」僅止於富邦文教基金會(2008)之調查中青少年每 週使用時數最長的電視、網際網路兩類,不包括其他未提及的部分。. 貳、性別意識型態(gender ideology). 本研究採用游美惠(2001a)的界定:性別意識型態指的是,男女之間的生 理差異被合法化(或自然化) ,成為有尊卑優劣之別之層級結構的一套信仰系統 與說辭,無視男性之間、女性之間的個別差異,以一套行為模式規範性別角色。. 本研究中所指稱的性別意識型態,係指源自於主流父權意識型態所形塑的 性別偏見,泛指媒體對性別的論述型態,包含性別刻板印象、性別階層化、性 別歧視及性別互動迷思等四個面向。. 參、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 本研究所稱之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係指學生對於電視、網際網. 9.

(25) 路所呈現具有性別意識型態之內容的判讀情形。本研究以研究者自編的「國中 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問卷表」上各項因素的得分,作為判讀媒體 中性別意識型態之指標。其中可區分為「性別刻板印象」、「性別階層化」、「性 別歧視」及「性別互動迷思」等四項因素,分數經轉換後,受試者在「國中學 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問卷表」上之得分越高則表示受試者在該層面 的判讀能力越高;反之則否。. 10.

(2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所探討的範圍與限制如下:. 壹、在研究地區方面 本研究僅限於臺南市之國中學生作為問卷調查施測範圍,因此在結果的推 論上恐不宜做過度的推論及應用。. 貳、在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以臺南市國中生進行調查研究,並以一百學年度在學之國中學生為 研究對象。. 參、在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係採問卷調查法,欲採用研究者根據文獻探討編製而成之「國中學 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問卷」進行資料蒐集,但受限於研究時間與經 費之考量,未再結合質性研究方法(如觀察、訪談、個案研究等),故在研究 解釋深度上恐有限制。. 肆、在研究內容方面 本研究係以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為研究主題,旨在探討 國中生在接觸媒體時,對媒體所呈現之性別意識型態如何判讀,然而,媒體的. 11.

(27) 種類相當多元,舉凡各類報章雜誌、電視、廣播、網路、電玩等均為媒體種類。 本研究探討之「媒體」僅止於富邦文教基金會(2008)之調查中青少年每週使 用時數最長的電視、網際網路兩類,不包括其他未提及的部分。. 伍、在研究變項方面 本研究經由文獻探討歸納出與判讀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相關之變項,但 影響國中生判讀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因素眾多,本研究選取了「性別」、 「年級」、及「父母社經地位」等個人背景變項,以及「媒體使用時數」、「媒 體使用動機」、「最常接觸的媒體內容」、「家人陪同閱聽情形」及「與他人 討論情形」等媒體使用行為變項等。因為擔心研究失焦,本研究未能將更多的 變項納入其中來探討,只能以部分重要變項加以研究,因此研究的周延性有其 限制。. 12.

(2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探討性別意識型態的意涵、再製,並檢視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 以及與本研究議題相關之研究。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旨在探討性別意識型態 之意涵與再製;第二節則探討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第三節探討性別與媒體 識讀;第四節探究與本研究議題相關之研究。. 第一節. 性別意識型態的意涵與再製. 壹、 意識型態 一、 意識型態的意義. 根據韋氏大辭典,意識型態有三種意義:指觀念本質和來源的研究,或指 一種理想、抽象、不切實際的思維或理論化成,亦或指個人、階級等學說、意 見 或 思 考 方 式 , 特 別是 指 某 一 政 治 、 經 濟、 社 會 制 度 所 植 基 的觀 念 體系 (Guralnik,1975) 。這樣的信念、信仰體系、系統化思想,是一種潛在的假定、 理論或世界觀,往往代表某一個團體的利益,並將它合理化或合法化,成為意 識中的階級鬥爭活動或社會實踐的工具(黃正傑,1993;歐用生,1989)。. 意識型態是一套為了解釋複雜社會現象,使個人或團體得以有所依循,經 由政治社會化過程形成,並簡化從事社會—政治抉擇的符號系統,成為有關社 會系統的選擇性或歪曲性理念(黃正傑,1993:39) 。如同馬克思認為,意識型 態是統治階級的思想,用於說明統治者在統治制度中特權地位的合理性,反映 著統治階級的利益,只是「虛假的意識」 , 意識型態也就成為用來掩飾、倒轉、. 13.

(29) 和扭曲真實情況的一套觀念體系(余英時,1987)。. Parsons(1970)則從結構功能的觀點出發,認為意識型態與政治、經濟及 社會等因素有十分密切的關係,並且對於特定團體有著團結內部、消除矛盾的 功能。因此意識型態是一個集合成員所共同擁有的信念體系,此信念體系能夠 引導成員從事評價行為,並詮釋其所處的情境,並做為個人思想的準繩、信仰 的規條和實踐行動的綱領(陳伯璋,1988) 。也就是 Althusser(1971)的觀點: 意識型態是再現個體和他們真實生存情況間的想像關係。此時,意識型態存在 於「再現」的表徵系統中,在個體進行生活實踐時,提供了一套「想像」關係, 透過表徵的想像系統建構個體(張錦華,2001)。. 綜上所述,就社會整體而言,受到政治、經濟及社會等因素的影響,意識 型態成為代表社會上某一個團體的利益,並將它合理化或合法化,是用來掩飾 真實情況的一套觀念體系;就個體而言,意識型態在個體進行社會生活實踐時, 引導成員從事評價行為,並詮釋其所處的情境, 「再現」了個體和真實社會的想 像關係。. 二、 意識型態的本質與特性. 綜合 Althusser(1971) 、陳文團(1999)的研究指出意識型態具有下列本質 與特性:. (一)意識型態是不斷變化、沒有絕對的. 意識型態是不斷變化的,從歷史上意識型態發生的過程觀點來看,沒有絕 對的意識型態。因為意識型態非偶然、隨機被捏造的,是隨著經驗而建構起來,. 14.

(30) 且受歷史、社會限制與人刻意改變,意識型態終究會變的不正確(陳文團, 1999)。. (二)意識型態是後驗的. 意識型態並非如柏拉圖主義者所理解—先驗地建構起來的,而是由人類後 天共通的經驗建構起來的。意識型態並不先於人而存在,它是人類活動的結果。 因此意識型態是後驗的(陳文團,1999),也可說是社會變遷下的產物。. (三)意識型態具扭曲、倒轉、宰制的危險. 意識型態具維護社會現況的趨勢,因此,意識型態具頑固性、保守性。若 意識型態忽略了社會變遷、知識的成長等的改變,不再反映現實,進而扭曲真 實世界和真實的人性,意識型態則會有扭曲、倒轉、宰制的危險(陳文團,1999) 。. (四)意識型態具物質性. 意識型態是由外在物質活動構成的再現體系, 包括各種活動、儀式、機構、 分類、論域等,因此意識型態具物質性(Althusser,1971;張錦華,2001)。. 貳、 性別意識型態(gender ideology) 性別意識型態指稱「男女之間的生理差異被合理化(或說自然化)成為有 尊卑優劣之別層級結構的一套信仰系統與說辭」(游美惠,2001a:100)。於個 體身處的社會情境中,無視男性之間、女性之間的個別差異,以一套行為模式 規範性別角色,包括男女氣質、特徵、專長、性傾向,符合社會期望的個體才 被允許追求社會所認可的目標。由於這套行為模式內含的角色期望是男尊女卑. 15.

(31) 的,性別意識型態往往成為侷限個體發展的合理化理由。有時性別意識型態也 被稱為父權意識型態,性別意識型態與父權意識型態概念相通的理由在於,一 般社會中形塑性別意識型態者、力行性別意識型態的得利者為男性(游美惠, 2001a)。. 性別意識型態是意識型態的一種,它藉由有關性別的共同信念,支配者支 配個體日常生活中與性別有關的思維和行動,被支配者因為實踐性別意識型 態,更不容易質疑、批判性別意識型態的存在(陳梅玲,2006)。. 在女性主義脈絡下,性別意識型態壓迫的研究對象幾乎多為女性。自從男 性研究興起,受到性別意識型態壓迫的研究對象與取向也有所轉移。例如 Mac an Ghaill(1994)證實異性戀的男性學生必須同時於男性團體之內以及男性團體之 外,展現自己隸屬於男性團體的主體性。此主體性建構在三個主要文化元素之 上:強迫性異性戀機制(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厭惡女性(misogyny)、 恐同症(homophobia) 。恐同症指父權社會普見對同性間吸引、注意和關係感到 非理性的厭惡,對和同性產生情感愛慾的人感到害怕的現象,害怕的理由是怕 看見自己或她/他人同性情慾的可能性,及害怕跨越強迫異性戀機制設定的二元 化性/性別邊界(sex/gender boundaries) 。此邊界監督男性對異性戀機制的認同, 並正當化監督行為。受到性別意識型態壓迫的受害者不僅是女性,亦包括所謂 的「娘娘腔」(sissy)和同性戀者(吳幸珍,2003)。. 性別意識型態對個體思維和行為具有潛移默化的指引作用,被壓迫者甚至 認同性別意識型態含有對人類不平等的分類方式—只有順應自己的生理性別, 從事該生理性別應該從事的社會行為,才能在既有性別認知系統中取得一席之 地,獲得其性別應該獲得的角色、地位和獎賞。. 16.

(32) 從過去男性所主導歷史文化,對女性控制的主要形式上來看,具父權之性 別意識型態者概念化其理論,就是給予「女性從事家事工作是必要的」知識, 如 同西方學者 Beechey 所指「性別分工使得女人成為家庭主婦及母親,主要生活 在家庭的私領域裡,男人則成為養家餬口的人,主要生活在雇傭工作的公領域 裡」 (引述游美惠,2001b) ,直接將女性排除在發揮影響的公領域之外,產生了 男尊女卑、男優女劣、男主女從等理論,遂將性別轉變為階層化的型態。. 性別意識型態者概念化性別階層化理論,將男女之間的生理差異扭曲或誇 大,成為有尊卑優劣之別層級結構的一套信仰系統與說詞(游美惠,2001a), 進而有了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性別偏見與性別歧視。. 黃婉君(1998)在國小新版國語科教科書意識型態的研究中,將性別意識 型態分為「性別角色分工」 、 「性別角色特質」及「兩性關係」三種。陳玉珍(2003) 研究澎湖縣國小教師對電視媒體中性別意識型態的解讀,將性別意識型態分為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性別分工」、「性別階層化」、「性別歧視」、「性別互動 迷思」共五個層面。陳梅玲(2006)分析大學倫理學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將 性別意識型態區分為「性別角色認同」、「性別刻板印象」、「性別/性傾向之偏 見(bias)與歧視(discrimination)」 。蔡佳倩(2008)研究國小學童對電視卡通 中性別意識型態解讀則是將性別意識分為「性別刻板印象」、「性別階層」、「性 別歧視」、「性別互動迷思」四大類。本研究歸納黃婉君、陳玉珍、陳梅玲及蔡 佳倩等人之研究,將性別意識型態區分為: 「性別刻板印象」 、 「性別階層化」 、 「性 別歧視」及「性別互動迷思」等四類,茲分述四類性別意識型態之意涵如下:. 一、 性別刻板印象. 性別(gender)是從心理學及文化的角度來定義男女兩性間的差異,指的是每. 17.

(33) 個人對於自己與他人所具有的、顯露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特質的一種主觀感受(劉 秀娟,1999)。性別角色是一種為文化所期許,適合於男性與女性的行為或自我 行為表現(Schaffer,1980),也就是社會文化根據生理性別,為其成員規劃的 行為藍本,即男性該扮演哪些角色、女性該扮演哪些角色……等,一些成文或 不成文的規定(陳皎眉,1999)。而「性別刻板印象」則是以性別為基礎,「有 關男人與女人一組簡化與過度類化的信念」 ,或者是說「對男女性應如何表現出 適當情緒及行為的外在及內在心理規範」(李卓夫,2000)。李美枝(1986)認為 刻板印象屬於態度的認知成份,是對某團體成員所形成的概括印象,認為某一 特定社會團體的成員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徵,忽略個別差異。一般人性別刻板 印象反映在包含外型、人格特質、興趣、行為舉止、學習能力、職業等層面。 以下將性別刻板印象分為「性別特質刻板印象」及「性別分工」兩個面向來探 討:. (一)性別特質刻板印象. 在傳統以男性為主的父權社會文化下,對男性、女性行為模式有所期待, 男性需有男性特質,女性需有女性特質,也就是社會所模塑的「男女有別」的 刻板印象(李美枝,1984) 。具性別特質刻板印象者認為男性要勇敢、獨立、理 性、果斷、堅毅、主動,當男性表現陽剛的行為時獲得讚賞;要求女性要溫柔、 整潔、文靜、被動、同情、依賴、委婉,當女性在表現陰柔的行為上時獲得讚 賞。久而久之逐漸形成男性就是要陽剛,女性就是要陰柔的性別特質刻板印象 (陳玉珍,2003)。. 於是,社會文化導致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成為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一種現 象。抱持性別特質刻板印象的人會刻板的認為男性一定要陽剛,女性一定要溫 柔才是對的,因此可能造成以下現象:在儀容上,短髮長褲被認定是男孩,長. 18.

(34) 髮裙裝必被認定是女孩。在舉止上,男孩被允許整天在外頭玩耍,爬樹,翻牆 也不會被責怪,但女孩子若做了相同的事情,則會被斥不夠端莊。男孩子若具 有溫柔體貼、文靜氣質等特質,會被譏諷為「娘娘腔」 ;女孩子若太具有剛毅有 為、活動力強、富有正義感等特質,則會被恥笑為「男人婆」 。在科系的選擇上, 也因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而導致男生會選擇理工科,女性會選擇文科或商科,所 以男性與女性的生涯發展空間就會侷限,走上醫學、理工的女性少之又少,即 使女性真的在這方面能力不輸男性。在職業的選擇上亦如此,男性會傾向選擇 具陽剛味的工作,例如工程師、醫師;女性會傾向選擇陰柔的工作,例如老師、 護士等。. (二)性別分工. 受到父權社會中性別意識型態的影響,男性女性依其生物性特徵來決定性 別類型並進行性別分工,也就是說男性扮演工具性的角色,賺取家庭的主要經 濟來源,在公領域/工作職場活動;女性則扮演情感性角色,提供情感、照顧以 及家務勞動,被限定在私領域/家庭活動(蔡文輝,1985)。因為對性別角色期 待的不同, 使得女性逐漸與家和家務(私)領域息息相關,男性則逐漸在工作 職場(公)領域密不可分。功能論認為性別分工是人類為了滿足生活需求而發 展出來的社會制度,男主外(丈夫外出工作) 、女主內(妻子養育子女與照管家 務)的角色模式是一種有效率的分工體系。. 但是,衝突論批評功能論的看法認為,只是將支配團體(男性階層)的權 力予以正當化而已。他們認為早期的性別分工是基於當時的社會條件,但是這 套已不合時宜的分工體系之所以得以維持,是因為獲得利益的人不願意改變這 種情形(吳明燁、黃朗文,2003)。於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意識型態被強 化,因而家庭成為女性的生存空間。. 19.

(35) 媒體中經常呈現「男主外、女主內」意識型態,以播出頻繁的電視廣告為 例,有妻子或媽媽形象的廣告,大抵都不脫跟家務事或照顧工作緊密關聯的清 潔用品、食品、成藥、尿布、奶粉等範圍,將女性角色集中強調在狹隘的妻子 與母親等角色,且進一步將之定義或緊密連結成操持家務的勞動者。在電視的 連續劇劇碼之中,也常在情節安排之中間接教化人們,婚姻與生兒育女是女性 的終極依歸,家庭生活是女人生活與生命的全部,並宣稱這種生活方式最適合 女人。影藝花邊新聞不時會出現一類新聞:就是在報導某女星想要幾年之後息 歌或息影,嫁為人婦,專心在家相夫教子,經營家庭;不想再拋頭露面。彷彿 職場工作與家庭生活,對女人來說是只能擇一的選項,且通常是選擇家庭為最 佳,媒體從不批判反省這些習以為常的想法,只會強化與再製,所以也就讓人 漸對此意識型態信之不疑(游美惠,2001b)。. 正因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觀念深深烙印在婦女、配偶與社會 期待中,縱使婦女外出工作時,仍必須負擔大部分的家務,家務仍被認為是婦 女最主要的工作,難以假手他人,社會對婦女角色的要求與期望相當刻板,使 女性、母親、母職間劃上等號,婦女很難因就業或其他理由而改變別人對他的 角色期望(陳彰儀,1986) 。從「成功男人背後的推手」更可以看出「賢妻良母」 的傳統家務角色依然是女性最重要的角色,顯然傳統的性別分工,男主外(公 領域)、女主內(私領域),依然在社會上再製著。. 綜上所述,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對女性的負面衝擊遠比男性來的大,而男性 角色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亦受到長期的壓抑,且在需維護強者形象的壓力下, 也影響了男性的身心健康(李美枝,1984) 。如同「英雄有淚不輕彈」刻板印象, 男人被期望不動感情、積極進取、競爭並避免顯露出依賴性,男人因而不能去 追求若干興趣和自我認同,當男人失敗時,他們遭受到更嚴重的批評。傳統教. 20.

(36) 導男人應避免暴露自己的弱點,並隱藏自己的懷疑恐懼與焦慮,男人也被排除 在以感情相維繫的關係外,而且他們也難與人溝通個人的感受,這種無能為力 的溝通部分來自於男人與女人對角色的設定不同所致。. 不論男性或女性,性別角色過度刻板化的影響,皆使個體對性別產生具僵 化的印象,對自我概念亦產生不良影響(劉秀娟,1999) 。其實男性化女性化特 質是可以同時存在個人特質當中,並非相互對立的。. 二、 性別階層化. 性別階層化是社會階層化的一種現象。在階層化的社會中,社會資源的分 配依團體所屬的階層而不同,呈現出不平等的關係。有些團體因為屬於較高的 社會階層而享有比其他團體較多的社會資源。性別階層化就是指社會依性別將 男性與女性劃分屬於不同的社會階層,加上父權思想,男性階層高於女性階層, 以至於女性擁有的各項社會資源都較男性短少,形成兩性之間不平等的基礎(陳 玉珍,2003) 。許多統計數字也都顯現出在教育、職場上有著性別階層化的現象。 如:女性在高等教育上的比率代表性不足,也就是說,雖然在義務教育階段, 男女性的就學比率在近年來已經達到相同的水準,但是擁有博士學位的比例 上,則女性遠低於男性;在職業結構上,女性在管理階層的比率也遠低於男性, 薪資結構亦然, 即使是擁有相同學歷、同樣專長、訓練背景,男性的薪水卻顯 著高於女性。因為性別的刻板印象,讓人對於特定性別的能力、特質有了先入 為主的觀念,因而限定了本來應有的發展與表現機會。這樣的結果,又進一步 強化了性別階層的僵化模式(吳明燁、黃朗文,2003)。. 由於在工作上的分工,女性就以懷胎育兒、照顧家務等私領域活動為主, 男性以家計出外幹活、對外打交道的公領域為主,慢慢演變為男性掌握經濟大. 21.

(37) 權,導致負責生產工作的男性漸趨強勢,女性漸呈弱勢;男性支配主導權,女 性屈從被領導;男性以優勢團體的地位剝奪女性權益的建構(林生傳,2000)。 男性因為是家庭中主要經濟支持者,掌握家中主要經濟權力,進而成為知識、 與政治權力的擁有者,導致男性在社會中是掌權者、領導者,女性的地位被弱 化, 被迫處於邊緣化的位置。於是,「男尊女卑」成為符合自然生態與生存法 則的兩性結構(鄒金鳳,2001)。. 在我國傳統社會中素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在家從父、出嫁從夫、 夫死從子」的三從觀念,婦女因而淪為男人的附屬品,在國外女性被視為男性 的財產,居於「第二性」 、 「他者」 (陶鐵柱譯,1999) , 也就是說將男女之間的 生理差異扭曲或誇大,成為有尊卑優劣之別層級結構的一套信仰系統與說詞(游 美惠,2001a),將性別階層化加以合理化,於是男尊女卑、男優女劣、男主女 從……等性別階層化的說詞被再製著,而被人們視為「自然」而不自知。. 三、 性別歧視. 在傳統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下,往往會轉化成對特定性別的偏見,進一 步造成性別歧視。根據韋氏大辭典的定義,性別歧視(sexism)是一組信念或 行為,認為某一性別族群中的成員,特別指女性,是較不聰明也較缺乏能力的, 因此可以不必等同對待(Guralnik,1975)。. 在父權社會下,性別歧視通常用來表示男性有著對女性更優越的意識型 態,並採取直接否定或不公正的行為,性騷擾即被視為性別歧視的具體展現。 性騷擾定義是,違反對方意願的對對方做出帶有性暗示的言語、眼神、動作等 行為讓對方的身體及心理有不舒服的感覺時,不論是有意、無意或認為在開玩 笑,就算是性騷擾(張玉佩,1997) 。受到社會性別偏見的影響,在正常女性眼. 22.

(38) 裡有冒犯意味的性接觸與挑逗,在正常男人看來卻可能是微不足道,或是由女 方之刺激所致;甚至還可能認為這些舉動對女人無傷大雅、或覺得女性會感興 趣。因此,在考量性騷擾時,應該把女性所受的性傷害和女人的整體社會地位 整體生活結合來看,即可發現性騷擾是對女性群體的侵害,不論個體間的特質 及處境如何不同,只要她們有一個共同的特性 ─ 身為女人,就有很多人會遭遇 到性騷擾的侵害,所以這種傷害是群體性,故可歸為「性別歧視」的範疇內(賴 慈芸等譯,1996)。. 父權意識型態對女性的性別偏見與歧視,可以陰柔特質(femininity)作為 代表用詞。所有女性不論其個別差異,皆被加諸一整套的女性性別文化規範, 並且名為天生自然的女性特質(游美惠、易言嬡,2002) 。過去常說的「郎才女 貌」也是:對“郎才”的承認,是社會認可的,男子的功成名就之日,就是他們 的才能實現之時;而對“女貌”的承認,主要是由男性認可的。也就是說,前者 是社會視角,後者則出自男性單方面的視角。從男性視角看女性,帶有庸俗的 性感成分:男人把女人當花看,只注重她艷麗的外表,滿足自己的感官享受(易 思平,2003)。. 媒體常出現「美貌神話」的消費文化,強調女性的面貌與身材比起其才能 的表現更受人矚目,資本主義社會加上父權意識型態力量之運作,更讓人們覺 得「只有懶女人,沒有醜女人」 ,勤做保養與修飾成為女性奉行不逾的「新道德」 與生活公約,否則就被譴責為「懶」 ,強化美貌的神話,同時也加強了以男性眼 光型塑女貌而後評價的性別意識型態(游美惠,2001b)。. 延伸至男性對女性身體的迷思,如近年來的塑身廣告大量出現,運用馴育 女性身體的手法、美貌、自主迷思等論述,以「外貌」、「身體」來連結女性生 活的價值,構成瘦/塑身美體的文化規範,依舊是依附於男性凝視和社會注視. 23.

(39) 下,窄化了女性原應展現的多元身體意象與自尊自主。相較於傳統奴役女性的 三從四德的教條,馴育女性身體的邏輯亦發揮了同樣規範的效果(張錦華, 2001)。. 父權意識型態對同性戀者的偏見與歧視,來自於異性戀者對同性戀的錯誤 認知,像是錯誤認知同性戀的成因,不論對同性戀發展是持先天論或是學習論 觀點者,都有可能造成歧視、迫害同性戀的想法和作法;其次,忽略同性戀和 異性戀者一樣,會有交往等生活細節;再者混淆同性戀和愛滋病(AIDS)的關 係,以為同性性行為等同於不安全的性行為(王雅各,1999) 。這些錯誤的認知, 使同性戀者在臺灣的公、私部門皆有可能受到歧視對待。公部門的性傾向歧視, 包括政府在法律、政策、預算等各方面預設所有公民都是異性戀者,沒有考慮 同性戀公民的需求和權益。私部門的性傾向歧視,包括同性戀者的財產權與人 身安全、家庭對同性戀子女的暴力對待、學術研究對同性戀的歧視與污名化等 (賴鈺麟,2003)。. 父權意識型態對男性的性別偏見與歧視,可以陽剛特質(masculinity)作為 代表用詞。所有的男性不論其個別差異,皆被期待在公領域或私領域都展現出 勇猛剛強、威武不屈的形象(游美惠,易言嬡,2002) 。這些的性別偏見對男性 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陽剛特質成為追求人生目標的負擔,否則會被質疑 是否為真正的男人(陳佑任,2003) ;此外,當偏見轉變為歧視時,不但影響個 體的人格發展,其成長歷程中所遭受到的差別待遇將成個體人生的夢魘(陳梅 玲,2006)。在《該隱的封印》(吳書榆譯,2000)一書中,深刻描述男性成長 經驗中,個體如何遭受同儕與社會壓力,養成「陽剛特質」成為一個「真正的 男人」 ;藉由此書也可清楚看見性別偏見如何形成、性別偏見如何轉化為性別歧 視,以及不符合社會對男性陽剛特質期望者,是如何遭受社會(尤其是男性團. 24.

(40) 體內外)歧視的過程。因此,當男性遭受到性別偏見或性別歧視時,其受傷的 程度也往往大於女性。. 四、 性別互動迷思. 有關性別互動的迷思,最嚴重的應屬性別暴力行為,家庭暴力事件明顯的 展現出性別、權力的差別待遇及刻板印象的影響(劉秀娟,1999) 。婦女在受暴 的過程中,經常遭到各種肉體上及精神上的凌辱與摧殘,性暴力更是在違反個 人意志卻又無法抗拒下,女性遭遇到個人隱私的最終侵犯,在許多強暴事件中, 「性」並非最終目的, 而是施暴者用以滿足個人權控的工具。. 暴力的過程已對婦女產生立即性的傷害,更是具創傷性的生命事件。強暴 的迷思提供男性性暴力的合理化基礎,質疑婦女受暴的過程,淡化受暴創傷的 嚴重性,並貶低受暴婦女的人格與社會價值(羅燦煐,1997) 。性別暴力奠基於 對女性的性別歧視,始於「性別」,透過「文化」,終於「暴力」的深層結構行 動,不但嚴重戕害婦女的人身安全,更限制婦女的行動自由,透過意識型態的 媒體再現,更締造支持性別暴力的社會體系,有助於鞏固父權制度的男性優勢 (羅燦煐,1999)。. 父權社會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不管是性別角色特質的刻板化、男主外(公 領域) 、女主內(私領域)等性別分工刻板印象,男尊女卑、男優女劣、男主女 從等性別階層化,語言、身體迷思等性別歧視,或是行為騷擾、暴力的性別互 動迷思的現象,皆是一種具負面扭曲的意識型態,更透過日常生活的潛移默化, 成為自然而然被大眾所接受且牢不可破的觀念,不斷的以各種文化的形式被製 造與複製著。因此、對於性別刻板印象、性別偏見與性別歧視的現象加以批判, 才可使我們對性別議題有更敏銳的知覺(方德隆,2002)。. 25.

(41) 參、 性別意識型態的再製 在此就馬克思的文化再製、葛蘭西(Antonio Gramsci, 1891-1937)文化霸權、 布迪爾(Pierre Bourdieu, 1930-2002)文化再製論來探討性別意識型態再製的途 徑、參與再製的媒介制度、機構和人員。. 一、 馬克思的文化再製. 馬克思認為下層結構與上層結構的總體可視為社會結構(許誌庭,2000)。 這些結構的行動即為了合法化、或是維持具有生產工具的權力。下層結構(經 濟基礎)包含了社會的生產型式,如封建的、工業的的生產形式;生產的社會 關係,如生產工具的經營者;生產的社會力量,如科技、土地等。上層結構包 含了家庭、宗教、法律、政治、大眾媒介、意識型態(楊意菁等譯,2002)。. 擁有生產工具的資產階級,控制了主流概念,而主流概念則支撐了他們在 社會權力的立場。這些主流概念在維持現狀上扮演重要角色,也就是說,它們 幫助再製階級的不平等(Murdock,1990)。換言之,塑造社會普遍流傳的意識 型態是上層結構存在的目的,此意識型態非基於社會共識,而是統治階級藉由 合法地位進入上層結構加以操控,並透過運作,得以傳播符合其統治利益的思 想。. 因此,我們可以理解,透過意識型態的連結,維繫舊有秩序的穩定與支配, 再生產了市場文化元素。據此,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套具體的政經政策,產生一 種壓迫宰制的經濟再製結構關係。總而言之,馬克思的文化再製觀點是著重在 經濟關係的再生產。. 26.

(42) 馬克思理論中「下層結構決定上層結構」的經濟因素單一決定論,這種經 濟結構化約論後來被 Althusser 予以修正。Althusser 認為統治階級欲行使其統 治力, 需藉助二種國家機器,也就是壓制性國家機器(Repressive State Apparatuses)、意識型態國家機器(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此二種國家 機器皆屬於上層結構(Althusser,1971;引自張錦華,2001) 。壓制性國家機器 包括警察、軍隊、監獄、法庭、政府、行政機關;意識型態國家機器包括政治、 教育、大眾媒介、家庭、宗教、道德等組織機構與價值體系。. Althusser 的意識型態國家機器及意識型態理論,已成為馬克思文化研究探 討意識型態的主要思潮(Clarke,1980;引自張錦華,2001)。Althusser 認為此 意識型態國家機器是在壓制性國家機器的護衛下進行,現有的生產關係的再 製,但每種意識型態國家機器仍採取特有的方式來達成相同的再製效果(張錦 華,2001) 。可見大眾媒介每日以新聞、廣告、卡通、綜藝節目、連續劇等各種 形式,播放性別刻板印象的內容;教育中的教育環境、教科書、教育者有形無 形傳遞著性別意識型態; 家庭中父母親的教養態度, 性別期望等,皆是意識 型態國家機器達成性別意識型態再製效果的途徑。. 27.

(43) 馬克思的社會結構 家庭、宗教、法律、政治、大眾媒介、意識型態 上層結構 ………………………………………………………………………………. 下層結構(經濟基礎) 社會的生產型式(如封建的、工業的) 生產的社會關係(如生產工具的經營者) 生產的社會力量(科技、土地等). 圖 2-1-1 馬克斯上層結構與下層結構之間的關係圖 資料來源:引自 Marsha Jones &Emma Jones,Mass Media. 2002:51.. 二、 葛蘭西文化霸權. 延續馬克思的觀點,葛蘭西發展出文化霸權理論(cultural hegemony),強 調文化及意識型態等上層結構對維持不平等權力關係的重要作用,他推翻了馬 克思下層結構「決定」上層結構的機械性因果關係,認為文化與意識型態才是 社會形成的動力(張錦華,2001) ,權力的維持不僅依賴經濟和物質的力量,更 要依靠說服被統治者接受統治階層的思想信仰。又強調國家(state)和知識份 子在鞏固文化霸權、贏取被統治者同意現存權力關係的重要作用。. 葛蘭西認為:人是被觀念(ideas)-而不是武力-所統治。維持不平等權 力關係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強制力」,一是「說服」。前者是使用外在的威嚇 使人就範;後者則是通過影響被統治者的思想,使它們甘願接受不平等的權力. 28.

(44) 關係。霸權的建立有賴於對被統治者進行「知性與道德的領導」 ,將被統治者的 認知及價值觀轉變成有利於維持現有的權力關係(黃庭康,2002) 。 「文化霸權」 指的就是統治階級利用其具有的合法身份,將其自身的意識型態以「霸權」的 形象出現供大眾遵循,目的在於藉由取得意識型態的領導權來鞏固統治地位 (Gramsci,1981;引自許誌庭,2000)。. 國家的作用通過多個場域(sites)而發揮,一方面有必要時所需的鎮壓力, 如軍隊、警察、司法機關等壓制性機器(repreessive apparatuses)組成的「政治 社會」 (political society) ,一方面有各種文化組織發揮意識型態的功能,如教會、 學校及傳媒等霸權機器(hegemonic apparatuses),組成的「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 。葛蘭西相信法院及學校是最重要的壓制性霸權機器。因為學校教育制 度屬於上層結構部分,它生產、傳播社會文化、價值觀,模塑人們的意識型態 (黃庭康,2002)。. 而知識份子與霸權有著密切關係,因為統治階層並不直接行使權力,而是 透過知識份子的中介來建立霸權。知識份子都有他們的道德觀及世界觀,或多 或少發揮著維持或改變意識型態的作用(黃庭康,2002) 。因為知識份子往往藉 由其具有的學術性權威,以專家學者形象出現,讓大眾以為他們是不為任何階 級服務,其實教育中的課程由專家學者決定,教科書亦由專家學者審查,而專 家學者是由誰選的?事實上,這是由統治階層所遴選,遴選出傾向支持統治階 層的專家學者,為統治階層說服大眾無意識的接受其意識型態。. 由葛蘭西的霸權理論來看性別意識型態的傳遞,可能也隱含相同的問題, 性別意識形態藉由學校教育制度、媒體等文化組織來生產及傳播,使人們不知 不覺的接受性別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如同 Apple(1990)所說:「學校、尤其是 課程,就像是文化霸權的代理人,部分選擇少數統治階層的知識為正式學校課. 29.

(45) 程,合法化學校課程背後所隱藏的階級、性別、與種族意識。」而知識份子-教師也成為霸權的中介者, 使大眾相信此性別不平等的信念體系為真, 模塑 著人們的性別意識型態。. 三、 布迪爾文化再製論. 法國學者布迪爾認為教育系統有再製文化資本的繼承、分配與階級支配的 功能。學校被視為廣大的象徵機構領域一部分,透過優勢文化的生產和分配, 更 精巧的再製既存的勢力關係, 暗自的確認應該教導什麼(Aronowitz & Giroux, 1985)。. 在布迪爾文化再製理論中,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 、生存心態(habitus) 、 場域(champ)是主要的中心概念。布迪爾強調文化資本再製過程的重要性,並 將社會運作的過程化約為生存心態、資本、場域與實踐的關係,提出了有名的 式子(引自蘇峰山,2002):. 【(生存心態)(資本)】+場域= 實踐. 生存心態的產生與改變來自社會化機構,如家庭、學校、教會等,和社會 環境的客觀條件,包括物質條件和社會條件,及個體的歷史經驗(邱天助, 2002) 。生存心態會不斷的在建構自己,也不斷的在被建構中,形成個人不自知 的第二天性, 讓許多不自覺的行為變得理所當然(Bourdieu,1990;引自夏靜 慧,2001),長久深植於身體及思想中。. 場域是由各種社會地位和職務所建構出來的空間,許多的場域結構化成社 會空間,進行多重特殊資本的競爭,因此場域是一種權力的分配場,亦是鬥爭. 30.

(46) 的場所(邱天助,2002)。. 資本包括了經濟資本、社會資本、象徵資本及文化資本(邱天助,2002)。 其中文化資本,可說是教育的產物,它顯現在三種狀態下:一為身體化的狀態: 如個人被教化的性格,口音、傾向、愛好等,此種形式主要是經由教育系統所 習得,及由社會源起所承繼下來(Bourdieu,1990;引自夏靜慧,2001)。. 其二為客體化的狀態:諸如書籍、設備的使用。其三為制度化的狀態:如 學習地點、學習資格、學院等,由法律給予其合法化地位,是一種可持久性的 位置。. 布迪爾認為資本的質與量與生存心態會影響到行動者在場域中的策略,而 二者也是相互影響的,生存心態會影響到資本的的累積與運用,資本的質與量 也會改變個人的生存心態(Bourdieu,1990;引自夏靜慧,2001)。如同我們在 教育中接收到文化資本,產生了生存心態,二者相互影響我們對性別的看法, 受到性別的文化資本中如教科書中傳遞的性別偏見、部分教師所具有母職天賦 迷思等增強,有些轉變成我們的生存心態,內化成個人的一部分而不自知,這 樣的生存心態影響到我們對新事件的認知、了解和行動,進而影響到日後性別 的文化資本的傳遞,造成性別意識型態的再製。. 其次, 「象徵暴力」更是布迪爾詮釋社會結構再製的中心理念。布迪爾的基 本假定為:階級社會及其仰賴的意識型態與物質條件的分配,常藉「象徵暴力」 (symbolic violence)為中介而得以再製。象徵暴力有三種意涵:其一是象徵的, 所論及的是象徵與意義的系統,也就是文化的系統。其二是暴力的,也就是強 加在文化系統上的過程。其三是合法的,這種加諸其上的過程與內容被視為是 合法的,不會是赤裸的壓制與暴力(蘇峰山,2002) 。由此看來,在再製的過程. 31.

(47) 中,透過看似客觀中立的教育系統,合法輸送不平等的文化資本,透過世代間 的傳遞, 同時在社會大眾承認與誤認的交錯過程下,延續不平等的結構。. 在性別意識型態再製的過程中,以布迪爾的象徵暴力-看似客觀中立的教 育系統為中介,將含意識型態的性別文化資本,包括了個人從小被教化之性別 特質、傾向、愛好的身體化狀態,及諸如教科書籍、學校設備使用的客體化的 狀態,還有學校、教室學習地點等具合法化地位的制度化狀態,合法輸送。個 體在接收到含意識型態的性別文化資本後,產生了生存心態,受到教育、家庭 教化或各團體要求的增強,並內化成個人的一部分,影響到其對新事件的認知、 了解和行動。生存心態在不斷的建構與被建構中,形成個人不自知的第二天性, 讓許多不自覺的性別偏見、性別歧視、性別階層化的行為變的理所當然。於是, 具意識型態的性別文化資本與生存心態影響個體行動-影響個體在場域中的策 略,進而影響到日後世代間性別的文化資本傳遞,不斷延續性別的結構,造成 性別意識型態的再製。. 32.

(48) 第二節. 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探討. 媒體在性別社會化的過程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在現代的資訊社會之中, 平面與電子媒體更趨普及,其影響力更是有增無減。然而,媒體一方面走 在時代的尖端,對時代趨勢亦十分敏感,但是其以圖片、影像與文字等表 達與呈現人事物的過程之中,卻常有意無意的傳達甚至強化性別刻板印 象,包括兩性能力的差異、性別角色分工之規範以及物化女性形象的訊息 (游美惠、陳志賢,2004)。. 由於傳播科技的變革,大眾傳播工具在近二、三十年來已深入社會的各個 角落,透過這些系統,傳播媒介不僅用極為單調誇張的方式來傳遞兩性的意象, 更廣泛地從許多層面塑造了人們對性別角色的認知,而這些認知也進一步反應 在對性的態度上(劉秀娟、林明寬,1996)。. 事實上媒體已深深滲透到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媒體訊息形塑人際之間的 角色認知、態度與行為互動,尤其是對於青少年在性別角色價值與互相對待方 式的影響上更是明顯。游彩勤(2001)針對台灣地區兩性平等教育政策執行概 況進行研究,研究結果指出高達 98%的受訪者認為媒體需要改善並導正,傳播 媒體與媒介需要嚴格把關。. 近年來,大眾傳播媒體如何塑造女性角色及女性形象成為大眾關切與學術 研究的焦點,因為媒體是複製社會共同信念及形塑刻板印象的重要機制,對於 閱聽眾所傳達的社會價值觀深具影響力。在國外的研究中,無論是電視、電影、 雜誌或其它刊物,都明顯地可以察覺出性別刻板印象。國內關於女性傳播研究, 直至一九九O年代,才有以女性主義觀點的傳播研究出現,內容包括批判父權. 33.

(49) 壓迫結構,或者探討女性主體性的研究。除碩博士論文外,亦有相關學者的著 作,而大多數的主題是解構與批判平面或電視廣告中的性別迷思和意識型態, 包括新聞、流行歌曲、連續劇、漫畫、羅曼史小說等。. 本節針對各類型電子及平面媒體中所傳達的性別意識型態,依照第一節所 整理之性別意識型態的四項分類,包括: 「性別刻板印象」 、 「性別階層化」 、 「性 別歧視」及「性別互動迷思」進行分析,並將之歸納如下。. 壹、性別刻板印象 吳書昀(2000)試圖以報紙的社會版與影劇版的報導為例,分析女性形象 是以何種角度、處理方式、觀點與面貌被呈現。研究發現:新聞報導對於女性 形象的描寫與包裝幾乎是如出一轍的,其中包括:溫柔的、被動的、討人喜歡 的、賢慧的、順從的、親切的、依賴的、輕聲細語的,完全是單一角度女性情 感性特質的刻板印象再現。同時包括男人追求事業與成就/女人追求美貌與愛 情,兩種性別分化的價值觀。. 林鶴玲(2002)針對平面媒體要聞版面中對男性形象的呈現進行觀察及分 析發現,新聞報導呈現的男性形象是和傳統男性特質刻板印象十分相符的「男 強女弱」 ,是典型的性格差異媒體再現主軸。男性特質的呈現經常是陽剛、理性、 決斷、獨立、負責任、有能力、專業、權威的。同時亦傳達性別分化的價值觀。 報紙媒體反映出傳統對於兩性特質之性別刻板印象媒體再現,強調以性別為分 化基礎的社會分工與社會成就模式,對於女性的性別腳本與文化建構多傾向於 複製傳統父權體制。大眾媒體的性別論述呈現以下建構:女性及女性相關議題 出現的比例偏低、強化刻板印象複製傳統男女角色。在新聞媒體的呈現中,女 性若非以不成比例地消匿於新聞報導中,就是以瑣碎或不重要的角色出現. 34.

(50) (Wood,1994;引自羅燦煐,2000)。. 然而平面媒體對於性別特質及性別角色的刻板複製,亦再現於電子媒體性 別論述。林歆婕(2011)以台灣本土自製的三部偶像劇《王子變青蛙》 (2005)、 《命中注定我愛你》(2008)、《敗犬女王》(2009)為對象的研究指出:台灣偶 像劇以愛情故事為主打的內容為大宗,而這些以愛情為主題的偶像劇中所呈現 的男女關係、性別形象、以及情節內容的進行等等,都隱藏了父權意識型態於 其中,是以男性為中心的思考模式進行著,這樣的敘事方式,呈現了父權結構 中的性別刻板印象,並且造成性別關係的不平等(林歆婕,2011)。. 綜合國內外研究,儘管男女角色在目前的社會中已有大幅度的改變,且富 有領導力、獨立的女性有逐漸增多的趨勢,但媒體仍時常出現性別角色僵化與 性別刻板印象,這些不實、誇張的描繪內容,極可能造成閱聽人在性別角色的 期待及認知上產生偏差。. 貳、性別階層化 Greenburg(1980)對電視劇的研究證實兩性在電視角色性別、年齡、人格 特質、婚姻狀況、父母角色及職業等方面均有所差別,電視劇對於男女性別角 色的特質型塑上,女性常描繪為已婚,且以家庭主婦的身分呈現,男性則較常 塑造為未婚、以事業為生活的中心等,而未能真正反應現實社會中兩性關係的 真實情形。Dinan 與 Faye(1987)針對美國過去三十年的電視內容進行分析, 發現電視對於職業婦女的描述上,女性在職業階級上通常低於男性,相較於男 性,職業婦女較無權利與能力,常面臨工作與家庭無法同時兼顧的兩難局面(引 自王敏如,2000)。.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roviding different modes of support in learning tasks (e.g.. You are a summer intern in the publicity team of Go Green, a non- 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 committed to

• To enhanc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jor updat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under the ongoing renewal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 To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 Literacy Development 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 A Resource Package for English Teachers 2015  Teaching Phonics at Primary Level 2017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